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资助的理论发展

教育资助的理论发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的教育资助理论有:教育机会公平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含义是:政府通过对学费的收取或增加,取消对学生生活费补贴,减少助学金资助,增加学生个人贷款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和家长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这一理论的提出导致了美国的资助制度体系作了大规模的调整。该时期的教育资助目的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让更多的贫困学生获得受助机会。

(一)教育资助的理论发展

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国家,其资助理论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这些多样性和差异性又将影响各国政府采取不同的资助制度。资助制度的实施和变革,是在一定的理论支配下进行的。每个国家都需要根据本国的的社会性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发展水平等因素来制定资助制度,并决定在不同的时期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本国的国情。主要的教育资助理论有:教育机会公平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等。

1.教育机会公平理论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资助目的是为了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

教育公平,是指人们对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机会供给的公平,也就是教育领域强调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一般来说,教育机会公平包括三层涵义:(1)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即“起点公平”;(2)教育过程的公平,即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公平;(3)教育结果公平,即获得就业成功的机会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概念,它强调不论个人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所有适龄教育人口都有得到教育的机会。但是,在现实的各级教育中,这样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在教育资助问题上,针对每个受资助的学生,应该根据其特性或需求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对待,从而达到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教育的目的。这是政府的义务与责任,是事关国家发展的大事。

2.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舒尔茨,建立了一套关于人力资本形成及分析教育与训练投资回报率的理论,该理论通常称作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于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劳动能力;人力资本是人口质量的投资,是一种能力资本、人力素质资本;个人收入的增长和个人收入差别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个人收入,使个人工资和薪金结构发生变化。(3)

教育使人的劳动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进。每个工人实际收益的明显增加主要应归功于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力资本理论才把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看作是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消费。(4)后来,经过贝克尔及其他一些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和充实,人力资本理论有了坚实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具有了数学化、精细化和一般化的特征,把人力资本观点发展为以人力资本收入函数确定劳动收入分配关系的一般理论。最终使得这一理论很快被西方许多国家接受,成为各国扩展教育、培养人才,加速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国家的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3.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1986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政府)、学生、家长、捐赠人和学校共同分担。“免费”的高等教育是不存在的,并且如此高的教育成本不应由政府独自承担,这样不仅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那些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显失公平。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含义是:政府通过对学费的收取或增加,取消对学生生活费补贴,减少助学金资助,增加学生个人贷款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和家长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但是,政府以及其他经费投入总量不变,这样高等教育总经费就增加了,即教育系统内部可以重新分配的资源增加了,就可以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度,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这一理论的提出导致了美国的资助制度体系作了大规模的调整。该时期的教育资助目的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让更多的贫困学生获得受助机会。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施行的助学贷款制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建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