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及培养

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及培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趋于淡化。本文客观地分析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及其原因,对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出建议。然而,近年来,由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给整个社会价值系统带来的深刻冲击,部分学生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倾向。因此,大力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培育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势在必行的重要内容。

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及培养

李 磊 梁树清 熊奕奕

摘 要:高校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趋于淡化。本文客观地分析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及其原因,对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 青年学生 社会责任感 弱化 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使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青年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高校青年学生走入社会所应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然而,近年来,由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给整个社会价值系统带来的深刻冲击,部分学生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倾向。因此,大力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培育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势在必行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概述

(一)社会责任感

高校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其对自己在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中作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体验,它反映一个学生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化的程度。[1]当这种积极情感体验越强烈,社会责任感就会越强烈;反之当这种积极情感越弱,社会责任感就会越淡化。

社会赋予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负责,尽管现在我们强调个人对自己的思想、言论、行为负责,强调要发展个性,个性自由,但是这发展个性与个性自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和权利,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在更完整的意义发展自己[2];二是对国家负责,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实现自我价值与为国家奉献的统一。

(二)强化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1.强化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对他人、社会群体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具备了这些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3]他们会自觉自愿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者,要求赴祖国西部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到基层去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到农村去把自己的知识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责尽力。

2.强化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高校青年学生对社会的适应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是在自我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完成的,而实现人生价值、事业成功和适应社会等都离不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信念、理想、知识、纪律、勇气、智慧、力量都来自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相连接,并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4]有了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论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有了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会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国家和人民;有了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服从各种道德规范。这样,具有了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一定会在自身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

(一)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人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调动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人们改变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观念,增强了个人主体自我意识,即自由、平等、竞争、能力意识。一些学生日益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和无情,他们认为只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到达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5]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调查显示有38%的学生希望到国有大中型企业,35%的学生希望到三资企业,而只有7%的学生希望到西部去,这表明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得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得较少。这说明学生更加理性和务实,鼓励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去,应该考虑政策倾斜,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利益和现实需求。

(二)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高校青年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学生仅仅考虑个人理想的实现,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把握,是虚幻的,只有现实的才具体实在,且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是最实惠的。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个人生活,但他们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得太少。

(三)在责任观念上,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部分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理解歪曲。诸如“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责不起来”——无法负责任;“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讲责任无用;“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讲责任吃亏。调查表明:84%的学生选择“自己将来生活得更好”,34%选择“用自己的知识奉献社会”,82%的学生选择大学期间“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65%的学生选择“幸福在于爱情美满、家庭和睦”,而只有22%的学生选择“幸福在于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原因

首先,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认识。由于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他们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情与成就大事业之间的关系。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使他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走极端,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与不能全面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有着很大关系。

其次,缺乏奋斗目标。从心理发展来看,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养成了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往往只有一些朦胧而美好的想法,很难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将来,也很难使他们对社会本身有理性、科学、客观的认识,更难使他们有一种思辨和分析的能力,从而去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这时的青年学生心理发展实际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即他们长期为之艰苦奋斗的核心目标失去了意义,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生活目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空虚,行为目标也就不明确。

再次,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他们追求自由、平等,但往往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忽视了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的前提。

(二)客观方面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是个人而非集体。使当代青年的务实性不断增强,这一方面有助于树立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造成一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关注个人意识和自我意识,甚至把个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只为自己考虑,而很少关心或者不顾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其次,西方伦理思潮的影响。西方伦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的是“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这极大地刺激着青年人长期压抑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青年人的个体意识,从而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在他们心目中的扎根,而西方的一些理论却通过各种媒介传到中国,比较典型的如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使部分人过分张扬个人价值,销蚀社会理想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多元论思想和反传统倾向使部分人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这些都造成了社会责任感的遗落。

再次,社会消极现象的刺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也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不断腐蚀着社会的公正与和谐。钱权交易、贪污腐败、极端个人主义等行为时有发生,当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高校学生接触到这些消极的社会现象时,在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的情况下,往往会对社会形成感性的、片面的、偏激的认识,失去了对社会的认同感,从而也就失去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四、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的认知能力

高校在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社会责任的认知能力。一是要帮助其正确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独立与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也难以健康发展。我们摒弃只言社会而忽视个人的观点,更反对重个人轻社会的自私主义。二是要使学生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通过社会责任的承担来衡量的,不承担和不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不具备多少社会价值的。因此,也谈不上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对有社会责任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个人,社会才会更多地给予他们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筑牢思想道德根基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见利思义”的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等等,在今天仍具有发扬光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这些思想对青年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对于形成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为国家、为整体献身的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加强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高校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因此,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民情。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社会主导的现象、观念加以归纳整理,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可以磨炼意志、砥砺品格,使他们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自觉走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其社会责任感不断得到固化和升华。

(四)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榜样的作用

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相关的联系。如果教师的师德高,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教师社会责任感的主流形象是好的,但仍有部分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停留在较低层次,只求完成教学任务、不出教学事故,缺乏育人意识和工作热情,甚至还有极少数教师出现唯利是图、学术弄虚作假、招生中违法乱纪等严重道德失范的现象,已经与教育对教师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当前必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师德建设教育机制。建立起以师德为重点内容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构建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教师职业道德目标体系,将教师的师德与教学、科研三方面相结合,促使教师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丹玲,孙丽丽.道德情感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17.

[2]何睿.论现代责任感教育[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38.

[3]宋加木,王娟,巩其亮.西方文化冲击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2):18-19.

[4]叶青.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117-119.

[5]赵兴奎.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发展特点[D].重庆:西南大学,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