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觉特点及培养

知觉特点及培养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幼儿童尚不能知觉自己是否理解别人所传达的消息。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儿童大小知觉发展比较早。研究发现,对图片空间面积大小的判断能力,7~8岁儿童处于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相交叉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儿童有85%以上已能运用推理判断来比较空间和面积的大小,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大小知觉发展到新的水平。在方位知觉方面,由于

第四节 小学生感觉、知觉特点及培养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对外界的探索逐渐加深,再加上生理的迅速发育,儿童的感知觉能力日益的完善。如前所述,我们知道,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了解在这时期儿童的感知觉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

一、小学生感觉发展特点及培养

(一)视觉

眼睛是周围世界信息输入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所获信息量的80%左右来源于视觉。小学生的视觉是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和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提高的,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即视力,是指在一定距离内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有人对儿童视敏度的研究证明,童年期的绝对感受性的增长比幼儿期缓慢,而差别感受性的增长比幼儿期显著,尤其是7~15岁的差别感受性比绝对感受性提高很多。据研究证明,10岁前儿童的视敏度不断提高,10岁儿童的水晶体的弹性较大,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看得都较清楚;1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调节能力逐渐降低。

近年来,小学生中戴近视镜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与人们用眼习惯有关。有的学生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经常在暗淡的光线下长时间地注视,造成眼睛过度疲劳,眼睛离书本的距离太近,写字时执笔的姿势不正确等,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小学生正确用眼。此外,教室的光线要明亮,小学生的座位安排要高低适当,教室里坐靠边位置的学生每隔一定的时间要调换等,以保证学生视力正常的发展。

2.颜色视觉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能正确匹配各种不同颜色,对于经常见到的颜色也能叫出名称。至于不同饱和度以及混合色的精确命名,与小学教育教学的训练有关,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课以及其他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多种色彩,并教会学生对各种颜色的正确命名和正确使用,以引起学生关心和注意周围五颜六色的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辨别能力。

(二)听觉的发展

据国外对5~14岁儿童的研究,不论男孩和女孩,儿童在十二三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加,但到了成年期,听觉能力便逐渐下降。

1.纯音听觉

小学生听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听觉敏感度都不如成人,更未达到高峰。

2.语音听觉

小学生入学后,在语音教学特别是汉语拼音教学的影响下,语音听觉发展非常迅速。到了一年级末,辨别汉语四声和相近字音的能力可达到成人的水平,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听觉器官的保护和训练。为防止听觉器官受损,可告诫学生不挖耳朵,以免引起中耳炎,不大声喧哗,不把音响的音量开得过大,不让水和异物进入耳内等。在训练方面,教师可通过组织语文阅读、课外朗读、歌咏活动、外语听力练习等活动,以提高小学生的听觉能力。

二、小学生知觉发展特点及培养

(一)视知觉

视知觉在学校学习中,特别是在阅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由许多技能组成,主要包括空间关系的知觉、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物体再认等。这些视知觉技能在儿童早期就已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可以把它们作为鉴别小学生视知觉能力发展的指标,及时发现儿童在阅读等方面视知觉技能上的缺陷。

(二)听知觉能力

1.听觉辨别能力

听觉辨别能力是指对不同声音之间差异辨别的能力及辨别不同词语之间差异的能力。听觉辨别能力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测验来评价。在测验中,向儿童成对呈现发音差异很小的词,要求儿童背对测试者(避免儿童从测试者的口形中找出视觉线索),辨别词的异同,如为和会、b和p等。还可以让儿童分别在安静背景下与有噪音背景下进行辨别。

2.听觉记忆能力

听觉记忆能力是指贮存与回忆所听到信息的能力。例如,关窗、开门和把书放在书桌上三个活动,儿童听了以后是否能够把这三件事贮存起来,在做的时候再回忆起来,就是听觉能力的表现。

3.听觉系列化能力

听觉系列化能力是把测试者口头所述的一系列信息按次序回忆出来的能力。例如,测试者说“小红、小明、小聪……”,要求儿童按照测试者所说的顺序回忆出来。

4.听觉混合能力

听觉混合能力是一种把单个语音混合成一个完整的词的能力。有这方面缺陷的儿童不能把音素“m-e-n”形成词“men”。

儿童在听觉方面的缺陷,往往并不是听力方面的,而是听觉加工技能方面的,即对听到的东西进行解释或再认的能力有缺陷,这些缺陷是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一个原因。对存在听觉方面缺陷的儿童,应设计特别的教学活动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听知觉能力。

儿童对听知觉的困惑的反馈是不断发展的。年幼儿童尚不能知觉自己是否理解别人所传达的消息。马克曼在实验中教给一、三年级儿童一个游戏,把关键性的信息省略。一年级儿童对此重要缺漏无所觉察,急于开始游戏,而三年级儿童则能较快地发觉信息的缺漏。

(三)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人没有专门感知空间的感觉器官,它是由多种感官联合协调活动的结果。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在空间知觉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听觉和平衡觉也常协同参加感知空间的活动,如通过听觉可以分辨声音发出的方位及远近。

1.大小知觉

儿童大小知觉发展比较早。入学后,儿童不仅能熟练地用目视测量和比较测量进行直觉判断,而且还逐渐运用推理进行判断。研究发现,对图片空间面积大小的判断能力,7~8岁儿童处于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相交叉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儿童有85%以上已能运用推理判断来比较空间和面积的大小,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大小知觉发展到新的水平。

2.形状知觉

(1)对字形结构的知觉

汉字识别被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内容。除了汉字的音、义属性之外,字形结构的属性研究已早被人们重视。通过一些对汉字结构知觉的整体性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初中生和小学三年级学生对高频、少笔画、独体字的识别是熟练的,而小学生组的总平均反应时(要求尽快读出玻璃屏幕上的字)明显慢于大学生组和初一学生组,说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汉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其他两组。

(2)对几何图形的知觉

崇德(1980)的研究说明:初入学儿童对几何图形及其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在儿童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中,前科学概念(日常生活概念)多于科学概念;儿童掌握几何图形和几何概念与儿童的“接近程度”有关,致使儿童对梯形的认识不如其他图形。

形状、大小知觉的恒常性的发展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儿童已经有了对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知觉恒常性,这种知觉的恒常性是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次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距离观察同一物体,再加上触摸觉和眼的运动觉的配合,才逐渐形成的。这种知觉恒常性的发展在童年期有增长的趋势,但到成年期逐渐趋向衰退。

3.方位知觉

在方位知觉方面,由于方位本身具有相对性,儿童从具体的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指导。初入学儿童一般已能很好地辨别前后、上下、远近(在画图时,辨别远近则很困难)。但对于左右方位,则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辨别。如上体操课时,对“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反应不够灵敏和准确,有1/3的儿童出现错误。对字形的感知往往只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尤其在学习困难的儿童中,有0.5%的儿童出现书写字母颠倒,呈现镜中倒影的现象。

根据吴笑平(1981)的观察,只要严格训练,5~7岁儿童的方位知觉能力提高很快:能在团体操中随音乐构成太阳、五角星、梅花等形状,并能在成人的训练下掌握左、右、斜前方、斜后方、转体45°等方位。

朱智贤等人(1964)研究认为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经历三个阶段:第一,儿童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5~7岁);第二,儿童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7~9岁);第三,儿童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9~11岁)。

由此可见,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都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过渡的过程。这个过渡的困难在于,在感性水平上,空间方位比较固定,而在理性水平上,空间方位比较灵活多变,有较大的相对性。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三年级以后,小学生才能在抽象(词的)水平上准确掌握空间概念。

总之,在整个小学阶段,空间知觉发展对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学习算术中的长度和重量单位,学习几何中的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以及学习地理、历史、物理、生物等,都离不开空间知觉,所以小学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

4.时间知觉

时间和空间一样,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先后和长短的辨认,即对客观现象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时间是流动的、连续的、匀速进行而又不可逆转的。

儿童的时间知觉总是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或周围现象为指标,如早晨是起床、上学的时候或太阳升起的时候;上午是午饭前上课的时候;下午是午饭后的时候;晚上是放学回家或天黑的时候;明天是今天晚上睡觉醒来的时候。

儿童对于“正在”“已经”“就要”这三个表示时间次序的副词的理解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将来延伸,先理解“正在”,然后理解“已经”,最后为“就要”。在一般情况下,单一的时间“先”“后”比合成时间词“以前”“以后”先掌握。但同一个词由于所处语言环境不同,儿童在理解上有难易之别。凡句子中动作出现的次序和实际动作的次序相一致的顺向句子,如大娃娃先走,小娃娃后走,就容易被儿童所理解,而二者次序不一致的逆向句子,如小娃娃后走,大娃娃先走,就不易被理解。

进入小学以后,在教学和学校常规活动的影响下,儿童的时间感知能力很快发展起来。最先掌握的是“一节课”,其次是“日”和“周”。到了三四年级以后才能理解“月”,并逐渐理解月与日的关系、日与小时的关系等。对于“纪元”“世纪”“时代”的理解只有到了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才能逐步掌握。对于时间长度的估计和成人一样,对已经过去的时间来说,内容越丰富,发生的事件越多,估计的时间越长;事件越少,内容越单调,则估计的时间越短。而对正在经历着的时间长度的估计,则与此相反,内容越多、越有趣,就越觉得光阴似箭;而内容越枯燥、越困难,就越感到度日如年。

总的说来,时间知觉是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不仅儿童即使成人也较难掌握。因为,正确认识时间长度、单位、顺序、关系等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一定的言语发展水平。所以,在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中,对于上午、下午、晚上、今年、明年等时间单位认识较早,但对更小的分、秒、小时或更大的几年、几十年等时间单位则认识较晚。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学习和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有运用的机会,使学生及早形成时间的观念。

5.运动知觉

小学生运动知觉的发展,对他们的书写、绘画、制作等作业和体操、表演等学习活动都具有重大意义。

运动知觉包括大肌肉运动知觉和小肌肉运动知觉。儿童大肌肉运动知觉成熟较早,刚入学的学生已有相当发展,能自如地做各种基本动作,如走、跑、跳、爬行、攀登、伸展、弯腰等。小肌肉运动知觉的发展较迟,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手部肌肉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手部的关节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未成熟。从解剖学上看,腕骨的骨化过程在6~10岁发展明显;掌骨的骨化在6岁左右开始明显发展;指骨的骨化在5岁左右开始明显发展。腕骨、掌骨、指骨的骨化只有在14~16岁才基本完成。因此刚入学的学生,手指、手腕运动不够灵活协调。如一年级小学生刚学写字时,字迹歪歪扭扭,还经常把本子戳破。随着小学生手的骨骼、肌肉的发展,再经过小学阶段各种书写、绘画、手工劳动等活动的训练,儿童手指小肌肉运动知觉已相当发展,灵活性和协调性都有较大的提高。据研究,8~14岁的儿童,运动知觉的精巧性可以提高50%以上。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大、小肌肉运动知觉都在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有直接关系。因此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活动,从耐力、速度、灵活性、协调性等方面加强对小学生训练。但是由于小学生运动器官比较稚嫩,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过量训练。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动作,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绝不能把书写、朗读等动作训练作为惩罚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