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因与对策探析

原因与对策探析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死亡是青少年的前三项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则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大学生自杀死亡尤为突出,占自杀死亡全部人数的19%。这些也是导致这部分人自杀的原因。2006年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

大学生自杀特点、原因与对策探析

刘 庆 葛夫国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屡屡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分析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入手,深入探讨了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行为 特点 原因 预防措施

一、大学生自杀的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死亡青少年的前三项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则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大学生自杀死亡尤为突出,占自杀死亡全部人数的19%。从2010年初到现在,驻青高校中有两所院校各有4人自杀死亡,我校有3人自杀死亡,而关于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更是经常见诸报端。在自杀的学生中,大部分选择跳楼自杀。连环的自杀事件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给高校的管理、正常的教学科研、社会声誉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如何对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避免自杀事件的发生,如何建立快速、高效的适应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反馈系统,如何在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中形成一个良性的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杀身亡的学生人数,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各级各类高校领导和师生必须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自杀的特点

(一)时间的集中性

据统计,高校大学生的自杀高峰期有两个,分别是2—4月和9—11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开学初期,有的学生担心因为自己较高的学费给家庭带来过重的经济压力;有学生感到新学期功课压力太大,担心自己追不上学业进度,亦有学生因长假后恋爱关系发生变故情绪受到影响等。这些原因都促使学生的负面情绪不断膨胀。同时季节性情绪影响也不容忽视,研究显示,春季是心理健康疾病高发的季节,天气乍变,阴雨绵绵,容易让人情绪低落以致抑郁,行为容易失控。

(二)年级分布的集中性

从目前自杀的案例分析,大学生自杀主要集中在一年级和四年级,这说明新生和应届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和专业与其原先的设想有偏差,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不能积极适应,可能产生心理落差、焦虑、抑郁,严重者有可能导致自杀。而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正逐年增大,往往对即将走向社会缺乏充分认识,在择业和恋爱问题上容易受挫,以致诱发自杀行为。

(三)手段的集中性

据研究显示,70%的大学生选择跳楼的方式自杀,跳楼自杀伤害性大,死亡率高。近年来,服药自杀方式呈上升趋势。而溺水、自缢、割腕等方式虽然发生率低,但危险性大,死亡率高。

(四)性别的差异性

从性别分布上看,女生企图自杀的比例高于男生,这一点与国外资料正好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女性受传统文化影响较重,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目前女大学生利用塔罗牌、星座等现代迷信方式占卜命运的现象非常普遍。那些对现代社会产生失望感的女大学生,更会把“现代迷信”作为一种心理的寄托。此外,女大学生对矛盾应激和各种纠纷承受能力较弱,容易遭遇情感挫折,缺乏安全感。这些也是导致这部分人自杀的原因。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极少数妇女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之一,妇女自杀率比男性高约25%。

(五)事件的传染性

大学里存在着某些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这些人处于心理崩溃、混乱状态,对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有所徘徊,一旦其身边发生自杀事件,他们很容易受到暗示而去模仿。

三、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1.经济原因。

很多贫困家庭在经济上无力支持子女上大学,给就读的大学生以无形压力。据统计,2009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而现阶段每个大学生一年的各种费用支出则超过了1万元,就是说,一个中等收入的城市居民,一年不吃不喝,才能勉强供一个孩子读大学。农村入学的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一家全年收入不过几千元,这巨大的缺口让农民无力负担。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上学本身的目的是为了脱贫,但高昂的学费却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了更重的负担,这种经济现状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社会和校园内一些人爱慕虚荣、互相攀比的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大学生,因为家里贫困,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在经济上往往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具有奠基的作用。有些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睦、离异、单亲或让孩子随祖父母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健全的爱,成年后容易形成自卑、压抑、孤独无助等消极人格特征,遇到挫折,容易自暴自弃。有些家长管教方式不正确,或过分保护或过分监督,甚至实行严厉惩罚、打骂的暴力方式,导致年轻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容易走极端。

(二)学校环境因素

1.恋爱挫折。

据南京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由于恋爱受挫而自杀的大学生占大学生自杀总数的44.2%。青年男女在热恋阶段心情喜悦愉快,沉浸在甜蜜与幸福之中,头脑中不时勾勒着美好的前途。一旦失恋,对他们的精神打击极为严重。一些人失恋后表现出情绪行为失去常态,抑郁消沉,心灰意懒,甚至潦倒颓废或焦躁不安。恋爱中投入的感情越多,失去爱情的后果就越严重,一方面对昔日的恋人满怀怨恨,另一方面又难以割断思恋之情,会使他们陷入无穷无尽的苦闷与烦恼之中。负性情感不断积聚,常常使人失去理智,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2.学习压力。

当前大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考硕、考博、英语四六级、各种认证等使得很多大学生精神高度紧张。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大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大学生还因此伴有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如果不及时释放压力,精神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3.人际关系紧张。

当代大学生都是“80后”,而且有一部分是“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艰苦的磨炼。上大学后,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区域,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习惯都不一样,需要融入全新的集体。有些同学独立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又存在心胸狭隘、猜忌、嫉妒等人格缺陷,当遇到矛盾或受到批评时,就钻牛角尖,自我扩大对立面,从而走向极端。

(三)社会环境因素

1.就业压力。

2006年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近年来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毕业后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据了解,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是毕业生总量最大的一年。如果以近几年70%左右的大学生当期就业率计算,2010年不能如期就业的毕业生规模可能会达到198万,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这种严酷的就业现实使大学生对未来的前途、对走入社会的结果充满迷惘,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逐步增大的就业压力是酿造大学生自杀悲剧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

2.现代网络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误导。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既有积极进步的,也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消息。面对变幻无穷的虚拟的网络世界,大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网络的诱惑使许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特别是网络传播的暴力和自杀信息对大学生的暗示作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形成。尤其是现代网络越来越普及,获取信息也更为便捷,导致大学生受各种负面信息影响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可想而知,这些网络信息对意志不坚强的大学生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既重素质,又重技能,从而使大学生超过一般同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拔和用人的机制尚不健全,从过去单一追求文凭和学历,突然转为一味强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得大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从而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素质与技能要求的双重压力,使学习成绩成了压力体现的重要指标。

4.媒体的负面报道。

近年来媒体对高校新闻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一些都市类媒体为了扩大报纸的发行量和影响力,热衷于报道和炒作校园负面新闻。对高校负面新闻的报道呈现出频度失衡和导向偏误的不良倾向。一位某报记者在一篇关于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结尾说:“记不清这是今年第几个自杀的大学生了。在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悄然逝去后,人们往往慨叹自杀者脆弱的心灵,但有多少人能看到他们正背负着日渐沉重的学习和就业压力?××曾坚强地与自己声带的疾病作抗争,曾梦想着给父母带来更幸福的生活,可在压力面前,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承诺。希望这么多逝去的生命可以唤回人们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建立一个真正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机制,帮助他们彻底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很明显,这种说法表达出媒体对自杀者的同情和怜悯,但同时也有着将自杀诱因指向父母、学校和社会等外在环境压力的涵义,很容易误导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让其感到自杀行为能够引起别人的重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突发事件的影响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有时并不需要诱发因素,但有时确有某种外界诱发因素,甚至这种诱发因素看起来像是自杀的直接原因。当一些大学生遭受到较大挫折时,由于冲动、情绪不能自控而产生自杀行为。此时,突发事件就成了自杀行为的直接导火线。根据对容易诱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常见生活事件的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恋爱受挫;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冲突、紧张;遭到诬陷或被人误解;得了自认为严重的或难以启齿的疾病;家庭突遭重大变故如亲人意外死亡等。此外,长时间的心理矛盾或躯体痛苦,突然的情绪打击、屈辱和愤怒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激发因素。这些问题或症结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则容易成为自杀的直接诱因。

四、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

(一)学生个体的预防措施

一是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应对挫折的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心理保持平衡协调,才能具备抵抗和化解危机的能力。二是磨炼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意志。在挫折面前需要保持理智,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充分认识困难和挫折的暂时性,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三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从多方面感受生活的乐趣,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精神寄托,冲淡消极情绪。

(二)学校预防措施

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20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已经开始编写、发放生命教育方面的系列教材,并在高校中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在对我国内地某些地区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相关课程的需求远远大于其课程设置的数量和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第一,要让大学生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给他们各种生存的知识,处理危机的方法,逃生的本领,掌握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的技能。第二,要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价值意义,同时也能领悟到“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第三,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让学生懂得苦难就是生命的一部分。第四,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珍爱和维护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和他人和谐相处,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精神,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减少伤害他人生命事件的发生。第五,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爱、领悟爱,并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培养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2.创建畅通的援助渠道,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人格健康调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测量手段,对学生进行诊断,发现有问题学生,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提高处理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能力,树立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态度,使困惑的咨询者的消极情绪及早获得宣泄、疏导和解脱;尤其是对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倾向、自杀倾向以及有精神病家庭史的大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必要时及时送医院进行治疗。

五、健全完善紧急事件通报机制,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心理危机预兆识别的预警制度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汇报机制,第一级平台是宿舍信息员、学生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学生骨干,这需要他们随时掌握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报告,他们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对周围的同学也比较了解,是老师们的重要帮手。第二级平台是各学院学生工作辅导员,他们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相当多,是专门的学生工作者,能较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至于第三级平台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他们在心理咨询机构当中应当主导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普查与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对这些可能发生或正在处于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帮助,尤其是对有较重心理应激障碍以及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倾向可能导致自杀的大学生应予以重点关注。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首先要请专家对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措施。

(二)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

对有自杀意念的学生,一旦发现应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将有自杀意念学生转移到安全的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及时到校商量对策,共同采取干预措施。不管学生家庭住在交通便利的城市,还是没有公路、缺乏通讯的穷乡僻壤,都要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上家人,并要求家人以最快的方式、最短的时间赶往学生就读的高校,因为拯救一条鲜活的生命,家人情感上的援助是其他人所无法代替的。自杀危机干预中需要家人来起到很好的作用。一是要让家人有一个知情权,自家孩子危机形成的前因后果能有个心知肚明,让他们对该次危机干预的启动、进展以及各个发展的阶段清楚明白,对学校采取的措施,实施的步骤能更加接受和积极配合。二是让家人进行联动,可以减少学校不应该承担的一些责任,当所有的努力能换来圆满的结局,家长心存感激;当所有的努力换来的是不好的结果,家长也能清楚学校已经尽力,可以尽量避免少数家长可能出现的一些纠缠和无理的要求。高校学生危机干预中出现的不利结果使高校深受其害,通常会使学校陷于非常被动的局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高校在自杀危机干预中要充分利用家庭的良好配合,要充分利用家长与家庭的积极因素,共同参与到自杀危机干预中来,给当事大学生安慰、关爱和帮助,使其产生对家庭、亲友和生活的留恋,积极引导处于危机状态当中的学生,逐步摆脱困境,增强生存的信心,最终摆脱死神的牵引,走出深陷的泥潭。

(三)与社会相关部门保持沟通

社会相关部门主要指公安、消防、媒体等。对于已经实施了自杀行为但没有完成自杀的学生,应立即送到校医院实施紧急救治或转到其他医院救治,同时要保护、勘察、处理现场、防止事态扩散和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刺激,并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对事件的调查。比如说公安部门的介入,通过问话笔录可以对危机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个真实的凭据,对于以后有可能引发的纠纷和矛盾也有个书面的交代。对于那些正处在危机当中、正在实施自杀的学生,比如正在高楼上准备往下跳,又处于犹豫、彷徨、迷惘和思考当中的学生要及时与消防、公安等部门互动,消防可以在第一时间于坠落点铺好充气气垫等急救设施,同时派出学校专门负责实施危机干预谈判的心理专家或者请求公安部门的心理谈判专家进行对话与交流,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学校与各联动部门要积极有序采取营救措施,以彻底消除该次危机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对于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的学生,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安全,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共同采取干预措施,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对于已经完成自杀过程,学生的自杀行为已经完全实施,当严重后果已经无法避免,要立刻通知公安机关,并立刻保护和封锁现场,各高校宣传部门要立刻发挥作用,对学生的言论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不传播流言蜚语,同时对新闻媒介要保持一致口径,要以正确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新闻媒体的采访以及学生的言论,防止出现以讹传讹,混淆视听,甚至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给各高校造成不良甚至恶劣的影响。

(四)做好善后处理工作,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自杀会产生传染效应,自杀事件会对身边的人起到暗示、鼓励、模仿、感染等心理作用。因此,要及时对当事人周围的人员尤其是同寝室的同学,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安抚措施,避免产生更大范围的应急性心理危机。对自杀未遂的当事人,在其病情和精神状况稳定后,由所在院部配合其家长办理请假、休学或退学等相关手续,并负责将其送至医院或家中休养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