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教材的质量及教学的方法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的水平和修养、指挥能力和领导艺术,教务行政工作人员及教学辅助人员的工作质量,对教学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制定教师工作的质量标准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标准。以教师教学的质量要求为主导方面,对学生学习质量要求要相应一致,不能教学脱节,更不能对立。

第四节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一、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制定本制度。

2.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

根据一定的质量标准组织全部教学活动,全面而有效地控制对教学质量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1)指导教师的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技巧。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应指导教师不断地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2)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知识基础、身体素质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等都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3)组织教师钻研教材、教法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教材的质量及教学的方法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目前,中学使用的教材难度较大,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要善于组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

(4)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

教学秩序的好坏,是能否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学秩序是以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日常工作安排的合理化,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组织纪律为基础的;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必须全面抓好这些工作,并随时注意和制止一切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的思想和行为,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以利教学工作循着正确轨道有序地运转。

(5)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充实必要的教学设备。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4.影响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

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的水平和修养、指挥能力和领导艺术,教务行政工作人员及教学辅助人员的工作质量,对教学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自身的水平和修养,提高教务行政人员、教学辅导人员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自觉性,是教学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教学质量标准制定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特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

2.制定依据

制定教学质量标准,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要求,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按照学年的层次,从低层到高层确定不同的质量要求。按照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制定教师工作的质量标准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标准。

3.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1)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教与学的统一原则。以教师教学的质量要求为主导方面,对学生学习质量要求要相应一致,不能教学脱节,更不能对立。

(2)制定教学质量标准,要遵循合理原则和权威原则。质量标准要依据教和学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质量标准要有现实性,即师生的可接受性和实践达标性。

(3)制定教学质量标准,要遵循简明原则和运用原则。制定标准要简明、使师生易于掌握,便于执行;要具体,不能抽象;要明确,不能模糊;要扼要,不能繁琐。

三、学校教育目标管理制度

1.目标管理就是以目标、指标为手段,通过目的拟定、执行、评核等过程,达到管理的目的。

2.目标管理的目的是:用目标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目标作为配备资源(人、财、物等)的基本依据;用目标监督、协调人们的工作过程。

3.确定目标、指标,是管理的第一要务。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制定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不是学校管理者孤立进行的,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4.在现代管理科学中,把目标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任何系统、部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管理者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提出本部门的奋斗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组织全体人员正确运用物力、财力等条件,去实现工作目标。

5.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实现教育目标为依据,以统一各学科的教学安排,协调各教学环节的联结。

四、学校管理目标拟定制度

1.拟定学校管理目标,就是把实现教育目标的管理任务转化为管理目标,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管理达到教学目标。

2.目标的指向作用和控制作用。目标指明教职员工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的发展方向,以集中力量向目标方向前进。目标方向还要起到控制教职员工行为的作用。不仅控制教职员工不能偏离目标方向,而且要用指标要求即任务的定性、定量的要求,制约教职员工的行为方式,促使教职员工努力做到自我控制,符合目标的要求。

3.目标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一个学校要有整体性目标,其内容包括确定学校教育的效益指标,包括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经济效益、人均经费、师生比例等指标要求,学校教育、教学的改进和赶超指标,学生的质量指标等,形成一个统一的目标体系。目标的层次性,是学校各工作部门要拟定单位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全校人员在全校总目标和单位目标控制下统一行动,防止混乱,各层次形成目标制约关系,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

4.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检验的可行性。目标必须使广大教职员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使教职员工把目标当成可望、可即的工作理想

5.目标要对人们发挥激励作用和民主效能。人们有了鲜明具体的奋斗目标,而且把整体的奋斗目标和个人的要求目标,即个人利益、志趣、向往、发展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就能形成正确的工作动机。强烈的目标责任感、动向感,能有力地发挥个人的工作活力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使目标对人们发挥激励作用,在目标拟定过程中,必须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效能。

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管理制度

1.目的

根据教学目标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制订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学校教学全过程。

3.职责

(1)教导处负责对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提出原则性意见。

(2)教导处负责教学计划的制订(修订);各教研组、任课教师负责诠释教学大纲,由教研组长负责审定。

(3)总务处负责配备资源。

(4)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审批教学计划。

4.工作程序

(1)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导处首先就教学计划的总学时、周学时、课程的门类及教学时间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等提出原则性意见。

(2)教导处具体负责教学计划的制订(修订)。

(3)任课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大纲的诠释。

(4)各教研组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审定。

(5)年级组长负责师资配置计划和设备添置计划的提供。

(6)总务处负责资源配置计划的实施。

(7)教导处根据教学计划制订学期实施性教学计划,报主管教学副校长审定。

六、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1.目的

根据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的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实施教学任务的分解落实,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各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各学期从开学准备到学期结束的全部教学过程。

3.职责

(1)教导处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计划提出原则性意见,教导处主任负责制定(修订)教学计划。

(2)教导处制定教材发放清单,下达教师《教学任务书》,分解学期教学任务,负责学期总课表、班级课表、教师课表及学期教学进度表的编制,对各教学环节进行总体控制。

(3)根据分解的教学任务,落实、安排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计划表》《课时计划(教案)》,教导主任负责具体控制实际各教学环节。

4.工作程序

(1)根据学校总体安排,教导处应在第二学期末编制下一个学年的工作计划,并根据主管副校长审定的学期实施性教学计划编制《教学任务安排表》,于学期结束前四周分发至各年级。若实际招生与计划招生有较大出入,则教导处应在开学前三周做好相应安排。

(2)根据《教学任务安排表》的安排,各年级应落实各任课教师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制《教材、物资采购计划》,于学期结束前三周送教导处。

(3)根据各年级反馈的《教学任务安排表》《教材、物资采购计划》,教导处应填制《教学任务书》,编制教师、班级及总课表。同时汇总《教材、物资采购计划》报主管校长审定后实施教材采购,并于学期结束前将教材按《教材、物资进货检验控制程序》进行检验入库。

(4)教导处将《教学任务书》和教师用书及相关课表、教案本,于学期结束前分发给各任课教师。

(5)教导处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并编制《授课计划表》(教学日历)。

(6)教导处根据学校总体安排和教学需要安排调整好课程表。

(7)教导处将《学生成绩考核记录册》《学生考勤册》及各班学生名单表、教师上课登记表、座次表、作息时间表于开学前一周内分发到各年级任课教师。各班主任到教材库领取学生用书,于开学前一周内发给学生。

(8)当开学时,教导处按《教案检查情况记录表》要求,检查各教师备课情况,并审定各科《授课计划》《实验计划》,在开学后一周内将《授课计划》《实验计划》留存备查。

(9)各任课教师按《课堂教学规范》的要求开始上课,并按要求登记《教学日志》。

(10)教导处负责对教师教学全过程进行控制,进行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

①教导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定期(期中、期末)或不定期抽查学生作业本,了解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每月组织l~2次公开课。

②按《教学质量评价控制程序》执行教学质量的周检、月检、期中、期末及抽检。

③教导处每天检查教师上课情况,并按《教学巡查情况记录表》要求记录。

④各年级应在教导处统一组织下,进行期中、期末教学评估并记录。

(11)按《教学考核控制程序》执行教学过程的测验。

(12)按《教学设备管理控制程序》对教学设备进行管理。

(13)教导处按教师手册的《教学档案、资料的管理制度》完成教学资料的立卷、归档和管理工作。

(14)教导处每月核定教师课时,交校财务部门审核,学期末结算超课时奖金。兼职教师每月结算课时工资。

七、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通过检查和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验证所提供的教学质量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校向学生提供的各项教学工作的检查和评价。

3.职责

(1)教导处负责对各教学部门或岗位的日检、周检、月检和考核工作。

(2)主管校长不定期地组织有关部门或人员对各教学部门或教学岗位进行抽检和评价。

4.工作程序

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1)教学质量的内部评价

①各教师每周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自查,并记录。各学科负责人每周对教学质量进行一次检查,对发现的不合格项要制定纠正措施,并负责跟踪和验证,如有需向上级请示的问题,应及时向主管副校长汇报,并做好记录。

②教导处组织有关人员每月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汇总上报主管副校长。

③主管副校长组织有关人员对教学质量进行期中期末检查,并记录。

④学校的主要领导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检,抽检工作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并做好相应记录。

(2)教学质量的外部评价

①通过对学生发放和收集《满意度调查表》和召开师生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师生对教学质量的改进意见。

②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参加政府和上级部门组织的考评活动为主,并以获得相应的奖牌、证书的形式确认。

八、教学质量偏差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制度

1.目的

针对现存的不合格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防止不合格问题再发生。并对潜在的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校内部对现存或潜在的不合格问题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职责

(1)校长办公室、教导处、德育处的职责:负责组织对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中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问题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评审。

(2)各年级负责人的职责:负责对本部门需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不合格问题或潜在的不合格问题,制定、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评审。

(3)校领导或各部门负责人的职责:负责批准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4.工作程序

(1)纠正措施的制定

①校办、教导处、德育处负责组织各年级科室识别需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不合格问题,并记录在《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中。

②校长办公室负责组织对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中的需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不合格问题进行识别。

③各部门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的不合格问题(包括学生、家长投诉),或对教学服务过程中重复出现的类似的不合格问题,或潜在的不合格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记录在《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中。

(2)各年级教研组在需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不合格问题的识别的基础上,找出不合格的原因,评价确保不合格问题不再发生或避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方案。

(3)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批准

①由校领导批准管理评审中提出的不合格问题(或潜在不合格问题)。

②由管理者批准内部审核中提出的不合格问题(或潜在不合格问题)。

③由教导处、总务处或各教研组负责人批准其他不合格问题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4)各教研组负责对经批准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组织实施,并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结果记录在《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中,《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及相关记录由纠正措施的实施科室保存,必要时送校长办公室。

(5)纠正措施的评审

①针对管理评审中提出的不合格问题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由校长办公室进行评审。

②针对内部审核中提出的不合格问题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由校办、教导处、总务处进行评审。

③针对其他不合格问题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由相关科室进行评审。

(6)对评审中发现纠正和预防措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按步骤重新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7)各年级科室应在每年管理评审前,将所有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提交给管理评审组织者,以供评价。

九、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

1.结合学校实际,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确定办学目标和素质教育工作目标。

2.制定素质教育的规划和年度计划、措施具体可行。

3.认真组织干部、教师联系实际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和有关文件。

(1)不以学年的考试分数作为对教师晋级、奖励的唯一依据。

(2)不按考试分数给学生排队或公布考试分数。

4.校长严格执行,履行职责,依法治校,做到深入实际,抓点带面,认真组织和指导教师实施素质教育。

5.有提高领导班子素质的计划、措施、制度,能认真落实,取得实效。

6.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有关教师应履行义务的规定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职员工无侮辱、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无品行不良和违法、违纪问题。

7.认真执行中小学教职员工聘任制有关文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教职员工积极性得到发挥。

8.有提高教师素质的计划、措施、制度,能认真落实,取得实效。加强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成效明显。

9.对毕业班与非毕业班统筹兼顾。对各类学生因材施教,后进学生转化工作取得成效。

10.加强学籍管理,严格依法控制学生辍学;辖区内小学毕业生除依法被批准免、缓入学者外,都能按时免试入学。

11.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及各项工作之中,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2.贯彻国家和地区有关德育工作的法规、文件,落实《中小学教育整体化工作纲要》。结合各年级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实效性。

13.健全德育工作管理系统,注重常规管理。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和政治课教学。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14.严格按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教学)计划开齐、开足课时,选修课、活动课、劳技课安排落实;不增、减、停、改课程和课时。

15.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落实本市中学学科教学的三个文件。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优秀课达到20%以上。

16.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家庭作业量,考试次数不超规定。

17.认真执行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利用课余时间、节日、双休日、寒暑假进行全班性补课或上新课。不擅自给学生征订复习资料、书刊。

18.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健全教学工作管理系统。校长以主要精力抓教学工作,深入课堂和教研组,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主管副校长不少于60节。

19.加强卫生保健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和本市有关体育、卫生工作的规定。提高体育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20.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开展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活动。

21.建立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制度。重视美育,加强艺术课教学,并通过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渗透美育。

22.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上好劳技课,做到教师、教材、基地(场所)落实。

23.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加强劳动教育,上好劳动课,做到教师、教材、基地(场所)落实。

24.广泛开展学科、科技、文体课外小组活动,做到辅导教师、内容、时间、地点落实,各年级学生参与率在30%以上,有一定数量的特长生

25.有组织、有领导地围绕素质教育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课题,有成果。

26.认真贯彻《中学校园环境管理实施意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27.合理使用学校经费和预算外收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校舍、场地、教学设施、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和效益。

28.严格规范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拥有并保持良好的校风。

29.要求绝大多数学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0.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书写、表达、计算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

31.要求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学会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初步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常识。

32.要求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3.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课及格率在95%以上,体育达标率在90%以上,初中毕业体育考试及格率在95%以上。

34.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怕挫折等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适应社会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35.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音乐、美术课及格率在95%以上,有一项兴趣爱好或特长。

36.高一级学校及用人单位对绝大多数毕业生素质反映良好。社会对绝大多数在校生素质反映良好。

十、试卷的评定与考试结果的分析

1.全年级各班的评分标准应一致,并按照评分标准阅卷。

2.认真做好讲评。期中考试后的讲评课一般按平时的课表进行。期末考试后的讲评课按照新课表上课。安排课表的原则是按照考试的顺序安排讲评顺序;安排讲评时间的原则是,考试时间为90分钟以上的学科安排2课时,考试时间为90分钟以下的学科安排l课时。

3.认真分析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填写考试情况分析表。

十一、教学改革试验管理制度

1.学校领导管理人员要统一思想,统一指挥,抓好教学改革试验工作。

2.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助教师明确教学改革试验的目的;深刻认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传统教学体制的弊端,从传统教学观念中解脱出来。

3.使用实验教材。

4.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统一。

5.办好实验班,上好实验课,课堂教学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为发展第二课堂创造有利条件。

7.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十二、教学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制度

1.实行质量控制

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教学质量的实际,对有关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一些控制指标。

2.搞好教学信息流

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开调查会,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亲自听课,适当兼课

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要深入课堂,亲自听课,了解教学的全过程,实行面对面的指导。

4.重视教学理论指导

教学理论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要求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教材教法,培养和形成研究教育科学的良好风气。

5.搞好教学质量检查

教学质量检查要经常化、制度化。期中和期末考试,只是教学质量最后效果的检查,不是教学质量检查的全部内容。教学质量检查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检查教学的最后效果,而且要及时检查各阶段各环节的教学质量。

十三、教学质量分析制度

1.要有层次地进行质量分析,首先是各个教师、各个班级作出分析;再由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作出分析;最后,全校作出分析。

2.搞好质量分析,首要的是掌握足够的材料,也就是要取得较全面的、完整的数据。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必须努力促使教学质量的数量化,更多地用数据说明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在收集数据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收集数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教学质量动态,为了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了正确决断。所以收集数据要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就是向谁要数据,要什么数据,如何收集数据,都要着眼于准确地掌握教学质量动态。

二是收集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3.由于教学质量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影响质量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对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质量分析的基础。一般可就下面一些数据对中学教学质量进行对比分析。

(1)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各种情况进行同年级间不同班级对比;同一教师所教不同班级对比;同一年级不同教师所教不同班级对比。

(2)将高分高能、高分低能、三好学生、升学率、合格率等进行同年级间各班的对比,现在与过去的对比。

(3)将本学期的各种考试成绩和过去对比,即与同一班级前后不同时期对比;与历届的相应年级相应的成绩对比;与校史上相应年级最高水平的班组对比。

十四、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

1.在每学年第一学期,教师记分册上应填写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学期成绩;第二学期,教师记分册上应填写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学期成绩、学年成绩。上述成绩均采用百分制表示。

2.选修课的成绩采用百分制表示。

3.成绩的评定采用四级制

(1)优:卷面实际得分达到85分以上。

(2)良:卷面实际得分为70~84分。

(3)及格:卷面实际得分为60~69分。

(4)不及格:卷面实际得分在60分以下。

4.实验成绩只分及格和不及格两个等级。

5.对于选修课学科,学期成绩、学年成绩采用四级制评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总评成绩评为优的学生人数应占50%左右,其余大部分评为良,少数评及格,严格控制不及格学生人数。

6.质量检测分填入教师记分册,并在记分册上注明“质量检测成绩”。

7.学年总评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必须参加补考。补考成绩填入“补考成绩”一栏中。补考成绩只能填写“及格”或“不及格”。

十五、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

1.目的

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尽量减少、及时发现、严格控制和妥善处理教学中的事故,以保证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事故的认定及处理。

3.职责

(1)教师、职工如发现教学事故,有责任向教导处报告。

(2)各年级发现本年级教学事故,除向教导处报告外,还应进行记录并采取纠正措施。

(3)对二、三级事故应由教导处负责处理。

(4)对一级事故应由主管副校长负责处理。

4.工作程序

(1)教学事故的分级

教学事故分为:重大事故(一级)

较大事故(二级)

一般事故(三级)

(2)教学事故的认定

①教学环节中的事故

A.在备课环节中的事故

a.没有做好必备的教学模型、实验、训练、电化教学等准备工作;(三级)

b.未能在开课前准备供一周使用的教案;(三级)

c.未按规范编写教案;(三级)

d.未按时编制《授课计划》(含实习训练计划)。(三级)

B.在授课环节中的事故

a.未经教导处或教学主管校长同意,擅自请人代课;(二级)

b.教师上课无正当理由迟到或提前下课5分钟以内;(三级)

5分钟以上(含5分钟);(二级)

c.教师无正当理由擅自缺课三节以上;(一级)

d.未经教导处同意,擅自变动上课时间;(二级)

e.未按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授课;(二级)

f.教师仪表穿着不符合职业要求;(三级)

g.不认真组织教学,课堂秩序混乱;(一级)

h.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私愤、讲脏话,影响很坏;(一级)

i.上课时带的手机发出响声;(三级)

j.未经教导处或教学主管副校长同意,舍弃一门课程15%内容。(二级)

C.在辅导及作业环节中的事故

a.未按规定的次数布置、批改作业,少于总量的1/4;(三级)

b.不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脱离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分量和难度不适当;(三级)

c.未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辅导。(二级)

D.在考试环节中的事故

a.试题严重出错;(一级)

b.未按教学大纲要求命题;(二级)

c.在试卷的命题、印刷、保管、传送过程中失职泄密;(二级)

d.考前10分钟试卷及考试必需品仍未准备好;(二级)

e.监考教师迟到、考场准备不充分等原因造成考试延误5分钟以内;(三级)

f.评分后,未按时提供考卷、试卷分析表及成绩登记表给教导处;(三级)

g.未按规定封装试卷,考后收回试卷数与考试人数不符;(三级)

h.考分已报出,因考卷批改错漏需更改学生成绩;(三级)

i.判卷评分不公正,单份试卷评分误差在10分以上。(二级)

②教学管理中的事故

A.在教室管理中出现的事故

a.在上课时间内,未按时打开公共教室或无人打扫公共教室;(二级)

b.未及时报修或报修后未维修而影响正常上课;(二级)

c.上课教室无粉笔供应;

d.教室未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学生行为规范》;(二级)

e.在上课时间内,上下课铃声不按时响或乱响。(二级)

B.在教材管理中出现的事故

a.错买或错发教材,耽误教学;(一级)

b.各年级没有按时报出教材,或教材采购部门没有及时买到教材而影响开课一周。(三级)

C.在学籍管理中出现的事故

a.学生学籍差错10人以下;(三级)

学生学籍差错11~20人;(二级)

学生学籍差错21人以上;(一级)

b.过失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学历证明或成绩单。(一级)

D.在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上出现的事故

因管理不善造成教学仪器设备损坏或丢失价值达50元以上;(三级)

价值达1000元上;(二级)

价值达2000元以上。(一级)

E.在排课上出现的事故

a.因安排调度不当造成教室或场地使用冲突;(三级)

b.造成教师或学生在教室空等15分钟以上(含15分钟)。(三级)

F.在其他管理方面出现的事故

a.授课教师不按要求填写《教学日志》达两次;(三级)

b.未如实填写工作记录和教师工作量;(三级)

c.未按要求听课或未填写《听课记录》;(三级)

d.干扰学生评教或同行评教;(二级)

e.上班时间在办公室吵闹、游戏或做其他严重影响他人备课和办公的事情;(三级)

f.在教室抽烟;(三级)

g.利用教学活动经商谋取私利;(一级)

h.上班脱岗从事第二职业。(一级)

(3)教学事故的处理

①事故的报告

事故发生后,发现人或当事人应及时向教导处报告。各年级负责人对教学事故三天内知情不报,应列为事故责任人,并按同级事故处理;当事人瞒报或报复事故的发现人,加重处理;当事人主动报告事故,并积极弥补过失,挽回损失,可减轻处罚。一级事故由主管副校长认定,其他事故由教导处认定。

②事故的处理

按制定的《关于事故认定处理意见》中相关内容执行。

十六、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管理制度

1.目的

制定本制度,目的是进行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全校范围内的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3.职责

(1)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的职责为:

①策划内部审核计划纲要和所需的资源;

②选择审核员完成特定的审核;

③帮助解决对纠正措施要求解释不一致或反应迟缓等问题;

④对审核结果进行评审,并向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委员会报告审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2)被委派的审核员的职责为:

①按本制度准备、实施及报告审核工作;

②评审、同意所建议的纠正措施并使之形成文件;

③在受管理者代表委派时,对以前审核时的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进行验证。

(3)其他有关人员应对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工作进行全面的合作。

4.工作程序

(1)编制年审计划

①管理者代表在每年年初,都应编制一份该年度的审核计划表,各部门或各要素的审核频次应取决于其现状和重要性,并考虑前几次审核所发现的问题。审核计划表应呈交校长批准。

②应在审核前5天内向各部门(处组室)的负责人通知确切的审核日期。

③管理者代表应在全校内审员中,为每次审核选派负责该项审核的审核员。

(2)实施审核

①受委派的审核员应在实施审核前研究有关的程序文件,并应:

A.决定是否需取得其他文件;

B.编制一份检查表;

C.决定是否需要一名陪同人员;

D.通知各处室负责人员所需的特殊设施,这些设施是由于上述考虑而引起的。

②审核员应通知各处室负责人何时开始审核。

③审核员应使用编制好的检查表,用它作为进行审核的工具。

④如发现有问题,应尽早给予反馈;如有误解也应尽早解决。

⑤审核的目的是寻找符合或不符合适用标准或程序的客观证据。不应在任何发现的问题中加入个人的主观因素。

(3)报告审核中发现的问题

①在审核完成后,审核员应通知有关处室的负责人,并对所发现的问题作一次口头报告,这些问题将体现在“不合格报告”中的“不合格事实的描述”一栏。

②不合格报告由管理者代表根据审核员的需要发给,并编上顺序号。

③纠正措施进行的状态将在不合格报告中“纠正措施完成情况”及“纠正措施验证”栏中体现,按所示的格式加以登记。

④审核员应在不合格报告中填写不合格的详细内容,但不要填写纠正措施栏。

⑤可采用固定的格式编写审核总结报告,必要时还可采用续页,根据需要调整。

⑥审核总结报告和不合格报告由管理者代表批准并发给有关处室负责人。

(4)对审核所发现问题的反应

①审核员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对每一份纠正措施要求表作出书面反应,详细说明建议采取的纠正措施和完成期限。在纠正措施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建议中可包括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工作组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

②对纠正措施不作出反应时,管理者代表应加以追查并向校长报告。

③如果发生不能对纠正措施的需要或对纠正措施的性质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时,管理者代表应报告校长,由校长来进行仲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