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质量团队建设

教学质量团队建设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TQM看来,真正全员、充分参与的一种方式是建立高绩效的质量团队,如质量小组等。目前,团队已成为大多数世界知名企业的主要运作形式,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因此,高校在教学及质量管理方面,也要注重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加强各种类型的教学质量团队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在讨论教学质量团队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团队的概念和内涵。QC小组是开展TQM的基础,也是深化TQM的有力形式。

要想对产品质量实行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监控,需要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在TQM看来,真正全员、充分参与的一种方式是建立高绩效的质量团队,如质量小组等。戴明认为,要在当今全球经济和竞争中获得成功,仅仅消除缺陷是不够的,它需要以顾客为中心,需要建立在基层员工、管理层与无限循环的改进系统之上的相互合作[9]。与个人主义模式和竞争模式相比较,团队工作模式具有明显优势:一是能带来更高的个人工作效能;二是能促进团队成员间更积极的人际关系。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53." class="calibre11">[10]有研究表明,利用高效团队的企业,其生产率提高了50%,生产成本降低了25%。目前,团队已成为大多数世界知名企业的主要运作形式,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因此,高校在教学及质量管理方面,也要注重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加强各种类型的教学质量团队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2007年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突破我国高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本节以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探讨教学质量团队的概念、特点、类型、作用和建设策略。

(一)团队的概念和作用

在讨论教学质量团队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团队的概念和内涵。团队是近年来西方组织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形式,也是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团队”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是指具有某种性质的集体,或有共同目的、志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根据美国著名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J.R. Katzenbach)在其著作《团队的智慧》中的定义,“团队(team)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科学出版社,1999:43." class="calibre11">[11]。卡曾巴赫根据这个定义总结出团队的6个基本要素:人数不多、互补的技能、有意义的目的、具体的目标、明确的工作方法、相互负责的意识。卡曾巴赫和史密斯(Katezenbach and Smith,1993)对团队的定义是:一个团队是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complementary skills)的人所组成,他们认同于一个共同目标和一个能使他们彼此担负责任的程序。在此定义中,也提到了共同目标、成员的技能互补和分担责任的观点,同时还指出团队是少数人的集合。他们对团队的定义和基本要素的总结已经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一般认为,团队是由为数不多、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任务而相互承担责任、分工合作的人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不同于一般的群体,也不同于组织中的一般部门,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是团队。以共同愿景和集体绩效目标为导向,具有团队精神和相互补充的技能,能进行广泛的互动交流和积极的协同配合,构成了团队的本质特征。

实践证明,团队能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2]:①激励员工,促使员工致力于某种价值和团队目标;②促进员工对工作和任务共同承担责任;③提高员工满意度;④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⑤促使员工多元化发展,拥有多种技能;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与应变能力。

(二)TQM中的QC小组活动

“团队”概念最初诞生在企业管理中,团队管理理论也被企业广泛采用并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基本保障。团队一直是TQM的必备工具,“离开工作团队,各种各样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过程和技术都无法实现”。正如本书第一章第三节所述,质量管理小组是推行TQM非常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团队。质量管理小组的英文名是Quality Circle,又称质量圈或QC小组,它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人的素质为目的而组织起来并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13]。早在1962年,日本在我国鞍钢宪法“三结合”(即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小组的启发下,实行质量管理小组登记制度,随后QC小组活动很快在日本和世界许多国家得到迅速发展。我国1978年又从日本引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逐步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QC质量小组活动,对保证和提高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1)QC小组的特点。QC小组是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支柱,体现了劳动、智慧和科学的结合。QC小组具有以下特点:①明确的目的性。QC小组活动的目的十分明确,它是以提高职工素质、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效益为目的。即QC小组活动都有既定的质量目标,否则,小组的建立将毫无意义。②广泛的群众性。QC小组活动是员工群体参与的最广为流行的方式之一,只要有明确的质量目标,掌握一定的TQM方法,谁都可以提议组建专题QC小组,并充分发挥小组团队优势解决实际质量问题。③组织的灵活性。QC小组是员工的一个群体,它通常由来自从事企业和公司某一方面活动的人员组成,既可在班组内也可跨班组和部门自愿组建。因为客观存在的质量问题多种多样并千变万化,所以QC小组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也灵活多样,而不拘泥于几种模式。QC小组还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只要完成一个目标,就可以解散,而后又开始新的目标和进行新的组合。④明显的自主性。QC小组不同于作为企业基层组织的行政班组,它以职工自愿参加为基础,实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不受行政命令的制约和班组岗位的限制。⑤高度的民主性。QC小组活动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各显其能,各展其长,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⑥方法的科学性。QC小组的建立和活动,主要目的是把TQM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质量问题,因此它具有科学性。⑦活动的程序性。QC小组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一般要遵循以下程序和步骤:选择课题;调查现状;设定目标值;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巩固措施和下步计划等。⑧类型的多样性。一般可把QC小组分为管理型、现场型、攻关型和服务型四种类型。

(2)QC小组的宗旨和任务。QC小组是开展TQM的基础,也是深化TQM的有力形式。其宗旨是:支持组织的改进和发展;尊重员工关系和权力,提高工作满意度;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为此,QC小组的主要任务应该是:①提高一线员工的觉悟、质量意识和创造性。质量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和创造性是QC小组的一项重要任务。QC小组应通过学习和活动,持续更新观念,改变旧习惯,以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觉悟、质量意识和创造性,同时改善员工人际关系。②加强TQM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QC小组的建立和活动,主要目的是运用TQM的理论和方法,去改进质量、增加效益。因此,QC小组的重要任务应该是不断地加强学习TQM知识,推广科学新方法,并运用于实践。③解决实际质量问题。QC小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质量问题,以减少生产缺陷、持续改进质量和提高效益。

(3)QC小组成员的职责。QC小组由组长和组员构成,通常以组长1人、成员8~12人为宜。QC小组组长是义务性的,通常就是活动的发起人,其职责和任务是:①组织领导。组长是QC小组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考察和确定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质量问题),制订活动计划,带领组员有效地开展活动和解决问题。②培训指导。组长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对组员的培训,指导组员学好TQM的理论和方法,并有效地运用于实践。③联络协调。为取得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组长要经常及时和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进行必要的协调,同时要加强组员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联络。④日常管理。组长要按企业制定的QC小组管理制度,经常组织全员开展质量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组织交流、成果整理及发表奖励等工作。在共同开展的质量活动中,组员之间需互相沟通、互通信息、互相帮助,共同创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

开展QC小组活动,要做到组织、项目(研究课题)、措施与效果“四落实”,并要确保组建的各种小组能够把质量同日常生产和经营联系起来。同时,要为他们提供必需的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援助,以免TQM沦为一句空话。

(一)教学质量团队的定义

目前,关于高校教学质量团队建设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对教学质量团队的概念也未作出明确界定。参照团队的基本概念,我们可将高校教学质量团队定义为:在高校中由为数不多的,学科相近或知识、技能互补的,愿意为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共同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和协同配合的教师或管理人员组成的群体。教学团队是教学质量团队中的主体,高校的教学团队一般是指: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愿景目标,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研究项目等为重点,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为完成某个教育教学目标而由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权利统一的少数在学历、年龄、学缘结构等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建构的群体组织[14]

(二)教学质量团队的基本特征

与企业中的质量团队和高校中的科技创新团队相比,高校教学质量团队既具有团队的一些共性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独有特征。主要体现在:

(1)目标明确。与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同的是,教学质量团队没有绝对的行政隶属关系,成员的组成不依行政命令,而是依一定的共同目标自发、自主组建而成的。因此,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理念和明确的奋斗目标。高校教学质量团队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但不同的团队都有自己明确的、为成员共同承诺的奋斗目标,如教学团队的目标就包括精品课程的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新专业的设置、教学研究项目的合作研究等。目标是团队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团队共同目标与成员个体目标的一致性是教学质量团队建设的基石。每个团队成员,都忠诚于自己的团队,做好本职工作,为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在共同的奋斗目标下,形成的团队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2)规模适中。高效教学质量团队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属于“少而精”型。研究表明,高绩效的教学团队,成员人数应不多于12人。或者说,团队规模宜小不宜大,关键是保证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和平等性。因为人多不一定力量大,成员太多时,会导致沟通困难,团队内会出现小群体,影响团队成员的相互团结、信赖和主动性的发挥,从而使团队丧失凝聚力。

(3)优势互补。教学质量团队是由一定数量的人员组成的,这些成员无论在性格特征和个性品质方面,还是在知识、能力、专业特长、工作经验或管理风格方面,都存在着互补性;且教龄、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一般呈老、中、青梯次,职称结构是高、中、初相结合。通过组建教学质量团队,各成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和整体优化的目的。但就由同一专业或课程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而言,由于教师所从事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工作,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较之科研团队和跨学科、跨部门质量团队,其差异相对较小。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学团队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行政组织(如院、系、教研室)的樊篱,实行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组合。例如,开设量大面广的选修课,可以把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团队,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动静结合。教学质量团队的成员构成是一种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组合。教学质量团队与科技创新团队有所不同,创新团队成员往往为了完成某一项目和课题而集聚在一起,并相互协同合作,但在项目完成或课题结束后,团队就宣告解散;而教学质量团队有传承学科、专业、课程和师资建设的职责,因而团队成员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兼具的特征。教学团队一般由同一专业或课程的教师组成,团队一旦组成,成员无法进行自主选择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但教师在教学团队中所担任的角色及所承担的任务,也会随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团队阶段性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师的新老更替,不断发展和变化[15]。教学质量团队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要在保持核心成员稳定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需要,对人员结构给予适当的动态调整。例如,某门精品课程的教学需要多媒体动画效果,而本门课程的教师在课件制作上有困难,就可以把计算机学科的教师纳入团队,以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5)群体协作。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人们往往过分强调教师员工个体在教学及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加之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也是以个人为导向的,致使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团队协作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但实际上,教学质量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团队协作精神是其作为团队的根本特征。与其他类型的团队相比,教学质量团队特别是教学团队成员间的协作显得更加紧密。因为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论是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的建设,还是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估工作,都需要教师的群体合作。教学质量团队中的成员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享信息,在合作中建立伙伴互助关系,以实现“1+1>2”的团队绩效。

(6)责任分担。高校教学质量团队一般是以领导和教学名师作为团队带头人,以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和教学骨干作为核心组成的群体。在实现团队目标的过程中,团队每个成员既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结构优化的群体。每个教学质量团队都有一两位具有较高学术地位或较强教学与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团队带头人,其职责是引领团队的发展方向,规划团队的远景目标,凝聚团队成员的思想,监督和协调大家的行动,评价团队的工作绩效;团队一般还要求有3~5名的核心成员,并要求其拥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形成老中青相结合、教学与管理能力互补的合理梯队结构。

(7)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是教学质量团队的灵魂。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团队成员凭着对团队的认可和忠诚而自主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绩效的教学质量团队正是通过将较高素质、乐于奉献的团队成员组合起来,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及创造性,增强教学及质量管理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在团队目标确定后,即使缺乏条件和可资借鉴的经验,团队成员也会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专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团队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团队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将团队分为实体团队、虚拟团队和网络团队;按照团队存续时间的长短,可将团队分为长期团队、短期团队和临时团队;按团队成员所隶属的单位和学科不同,可将团队分为单学科团队和跨学科、跨部门团队;按团队的人数规模不同,可将团队分为小型团队、中型团队和大型团队。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可以将高校教学质量团队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教学质量团队的成员主体不同,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质量团队——教学团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团队理论就开始应用于教师工作领域,西方学者提出“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概念,提倡教师共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以及有系统地教学练习和回馈等方式,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16]。20世纪70年代以后,“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的概念开始在美国高校得到应用。目前,美国的大中小学中有80%左右实施了某种形式的团队教学。

在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式仍大多延续苏联高等教育体系的教研室组织形式,同一教研室的教师之间往往竞争多于合作,缺乏团结协作和双向互动的动力机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没有形成合力。随着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增加,许多高校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日益减少,教研室组织已经趋于瘫痪。因此,提高教学质量,迫切需要建立教学团队这种新型的教师组织方式,以在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学梯队、推进教学研究等方面弥补原有教研室职能的弱化和不足,增进教师间的感情联系,加强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教学团队是由一定数量的知识、能力互补,教龄、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的,是以专业、课程、教研室等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群体组织,他们认同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共同目标,在教学中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分担责任,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共同为打造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完成重大教研课题而努力。

课程是教学的细胞,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之一。高校的教学团队大多是以课程、课程群组的建设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实施、研究与改革的教学业务组合。根据教学改革任务和课程性质的不同,教学团队大致可分为通识课程教学团队、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等。教学团队也可以以课程体系为主线组建而成,即以若干具有相互联系和继承关系的课程为纽带,组成一套课程体系,并以此课程体系为主线,将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组建成一个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的具体任务包括: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开发教学资源;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和教改趋势,组织和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和改革,积极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并获得教学成果奖励;加强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积极承担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倡导研究性教学,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自主创新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落实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培育各级教学名师等。

(二)以领导和管理人员为主的教学质量团队

洛丝特(J.A.Rossiter)认为,质量公司有四种类型的团队[17]:①项目团队(project teams)。它是为了策划和实施具体的项目或事情而成立的。项目团队的成员来自组织的所有层次,通常团队的成员代表着公司内部参与项目的各个部门。为制定一个职工手册而形成的团队便是项目团队的一个例子。②过程改进团队(process improvement teams)。它是为了检查和改进系统内的具体过程而成立的,其成员代表不同的部门,目标是不断改进生产过程和产品。过程改进团队通常需要共同工作很长一段时间。③解决问题团队(problemsolving teams)。它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质量问题而形成的。一旦问题解决了,团队就终止了。④管理团队(management teams)。它的形成是出于多种目的,如制订战略计划或生产计划,学会和开发高效的团队领导技巧,识别在现有系统中所需要改进的问题或过程。一些管理团队仅限于消除突发问题,过程改进或解决问题的团队建立起来,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也借鉴了企业质量管理小组的做法,建立了以领导和管理人员为主的教学质量团队。其类型主要有四种:①以教学督导组成员、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信息员等组成的现场质量管理小组,目的是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进行督导和监控,并将教学一线的信息反馈给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②由学校领导、教务部门干部、学科骨干教师“三结合”组成的攻关型质量小组,目的是研究和解决有一定难度或关系学校教学长远发展的质量问题,如为制订教学计划、开展专业和课程评估等而建立的质量管理小组。③以学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为主组成的管理型质量管理小组,目的是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解决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如许多高校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建立的评建工作领导小组。④由后勤管理人员和职工组成的服务型质量管理小组,目的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和后勤保障。[18]建立以领导和管理人员为主的质量管理团队,就是把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人员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发扬团队精神,通过团队内部的沟通、整合和群体协作,把个人的智慧、知识、技能和经验变成集体的智慧、知识、技能和经验,及时发现教学及其质量管理中的问题,运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有效达成目标。建立管理型质量团队,也有利于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的重大问题上,搞好战略规划。

(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质量团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四个支柱”的学习目标:学以求知、学以致用、学以共处、学以做人。也就是说,新世纪需求的人才首先是学会做人,在学会做人的前提下才能会做事(学以致用);要想把事做好应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共处),只有善于与他人合作,才能学以求知和不断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质量团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质量团队是指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团队的要求,集合在一起,进行自我管理,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和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如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课外科技创新小组、学科竞赛小组等。在学生教学质量团队中进行明确的分工,将学习任务下达到每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又在不同的学习和合作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角色的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团队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又能使个人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充分利用自身具有航天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飞行器动力工程、航天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三个主要专业的特点,组织部分优秀本科生以创新团队方式进行了“北航1号”等探空火箭、小卫星、巡飞器的设计和制作,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研究→设计→制作→试验→发射”的全过程。探空火箭研制是一个多系统的综合性工程项目,要求参与的学生必须具有系统意识和综合集成的能力,同时还要多学科的交叉与多团队的合作等。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和师生互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单项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的局面,必须鼓励和引导在教学方面的师生合作,通过构建师生教学质量团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以凝聚师生的集体智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实现教学相长。例如,清华大学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开设了一种崭新的课程形式——新生研讨课。其教学方式是:在教授主持下,围绕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主题,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教授的主要责任在于:选择能激发新生兴趣和主动参与的课程主题,组织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学生在参与课程讨论、设计、研究的过程中,从教师的学识与经验中,领悟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氛围,培养了创新思维、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和质量管理中,采用团队合作学习与全面质量管理中所强调的团队合作和全员参与的原则是一致的。实践证明,受过团队合作学习训练的学生,在相同的测验中有更高的成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在毕业后有较好的持久性,能够更好地分析、思考问题,对知识的学习和获取更主动,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更大的发展潜能,并且在未来的工作中不容易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19]

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强力推动下,教学团队已成为本科高校重要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它与科研团队一起构成了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一种新形态。实践证明,教学团队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明显功效:一是有利于突破我国高校现行教研室管理体制的弊端,凝聚和整合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二是有利于促进团队教师间更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工作效能,产出更多教学成果,从而提升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竞争实力;三是有利于改变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教学团队的培育和建设。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当前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自教育部“质量工程”明确大力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即开展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评选工作以来,各高校纷纷出台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和办法,但也有许多高校在改革中比较被动。一些高校在没有深入调研的情况下仓促上阵,将以前的教研室易名为“教学团队”,或随意“拉郎配”搭建起团队,而梯队配备、规章制度、团队文化并无实质性变化,使教学团队建设流于形式,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②存在近亲繁殖的问题。现在很多高校的教学团队是“师徒合伙”、“夫妻开店”,没有很好的学缘结构,或是仅以简单的课程、专业或教研室为基础临时组建形成的,较少有跨学科、跨院系的教学团队。③存在凝聚力不强的问题。表现为:缺少德高望重、乐于奉献的团队带头人,使教学团队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团队成员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相互封闭,实质上仍是“单干户”,难以形成团队的合力,也难以产生标志性的教学成果。④存在评价导向的问题。高校现行的评价制度偏重于个人业绩和科研绩效,并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评聘、岗位津贴直接挂钩。在此评价导向下,教师一般不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上,教学团队对教师也缺乏吸引力。⑤存在管理缺位和支持不力的问题。一支高绩效的教学团队需要各种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良好团队文化等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支持,才能有效运行。目前,有些学校领导对教学团队建设重视不够,人员流动频繁,成员间关系复杂,人事管理僵化,活动经费缺乏,相关制度不健全,团队协作气息不浓,团队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等,使得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可见,探索新形势下能有效推动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团队组织形式尤为重要。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观念、结构、制度、机制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也需要内外部的有效激励、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一)确立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是团队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和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志同道合的感召力,并遍布到组织整体和团队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既能体现团队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又能够体现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望。有了共同愿景的团队,其成员才会拥有正确的努力方向和持续创新的强大动力。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也是组建教学团队的基石。提高教学质量的团队目标必须成为团队每个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个人愿景,只有当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一致时,才会在教学团队内部形成广泛的协同和良好的沟通,团队工作才能形成合力。

高校教学团队在组建过程中,必须形成自己的共同愿景和目标。一方面,由于愿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因此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的建设目标(如确定学期与年度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任务),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挑战性目标和分阶段的实施目标。只有阶段性目标的逐步实现,团队成员才会对共同愿景充满信心,并在团队目标的引领下努力工作,最终达成长远目标。例如,某校对于新教师制定了“一、三、五、八”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明确提出新教师一年入门、三年上路、五年成骨干、八年出成果的目标。另一方面,需要对共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依据各成员的教学特长、个性特征和个人偏好,落实好各成员分担的具体责任。通过科学分工、互相沟通、取长补短、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优势,保证团队工作的良好运行和总体目标的实现。为增进成员的认同感与共同拥有意识,团队目标应由成员共同协商形成,这样大家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

(二)选择合适的团队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是团队的“领头雁”和“带头羊”,其在团队中起着统帅和脊梁作用。这一角色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①设定团队目标,制订工作计划;②组织人力和物力,协调各环节教学工作;③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建立规范的教学工作秩序;④组织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对中青年教师起“传、帮、带”作用;⑤承担一定教学任务,并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当中起主导作用;⑥对团队成员的晋升、调配、奖惩提出建议。因此,优秀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具有以下素质:教学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专家、教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学术造诣精深,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成果丰富;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乐于培育教学骨干和教坛新秀;具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以及较强的组织、管理、控制和领导能力;具有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善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和化解成员间的矛盾,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何遴选出合适的团队带头人,是教学团队得以发展并形成自己特色的前提和关键。鉴于此,对于团队带头人一般都有严格的任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组织程序和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选聘任用,同时要在选择团队成员、课程设置、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其较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

(三)合理配备和组合团队成员

团队是由一定数量的团队成员所组成,但团队并非是几个人的随意拼凑,合理配备和组合团队成员是建设高绩效教学团队的基础。成功的教学团队应包含具备不同能力和特长的成员,他们在团队中既发挥一种功能,又担当一种角色。如果团队的配置协调得当,就会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更大的合力;如果配备组合不当,就会产生“1+1<2”的内耗现象,阻碍团队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一个教学团队中,并非教学名师越多越好,关键是形成一个年龄、能力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梯队,并且大家都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人与人之间具有年龄、性格、能力和个人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我们无法对一个人求全责备,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配备和组合,使团队成员的缺点得到弥补,而优点得到张扬,这也正是团队的精髓所在。一般来说,教学团队的设岗原则是:以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为团队的核心,其次为优秀拔尖人才和教学骨干,接下来是各类中青年教师和教辅人员岗位,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知识、职称、学历构成合理的“金字塔”结构。这种知识、能力互补型的结构将使团队成员更容易确立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体现个体在团队中的价值,并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建立团队导向的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

与传统的“计件工资制”式的个人绩效评价不同,团队导向的绩效评价是将个人业绩与团队长期绩效相结合,引导成员追求团队产出最大化的一种评价方式。除了根据教师个人的教学业绩进行考评和奖励之外,学校还应该考虑采用团队导向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方式,实行团队激励,以强化教师的团队精神。例如,有的学校实行团队导向的“岗位实绩管理”,根据团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团队成员在目标实现中所作出的不同贡献,而施以不同档次的个人奖励和团队全员奖励,并将教师的薪酬与岗位和团队的绩效直接挂钩,以鼓励教师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多作贡献;有的学校采用“360度绩效评价”,又称全方位绩效评价的方法,采用校领导听课、教学督导组听课、同行教师听课、学生评教等方式,以及通过开展讲课比赛、教案展览、教学录像观摩、评选教学名师等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团队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实现评价维度多元化。只有将团队成员个人绩效考核和团队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优绩与优酬相结合,并对团队关键岗位和作出特殊贡献的教师实行重奖等利益倾斜政策,才能探索出一套符合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有效的考评激励体系,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

(五)建设和谐的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教学团队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环境,建设教学团队必须把建设团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提。根据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高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积极的外部支持环境和资源条件,它是高效教学团队有效运行的保障。学校要给教学团队提供完成工作所必需的人、财、物资源,如设立教学团队专项建设资金、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教学仪器优先购置、场地和设施优先保证等。

(2)制度文化。规章制度具有规范、约束、导向和激励功能,只有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才能使每个团队成员的行为符合团队的整体要求和共同目标。因此,高校在组建教学团队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团队的性质和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建立一套大家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团队规则等。

(3)精神文化。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没有团队精神的群体不能称为团队。只有大力倡导和培养相互信任、和谐共处、团结协作、积极沟通、勇于创新等团队精神,团队成员才能在宽松的文化氛围中沟通信息、交流体会、互相启发、消除分歧、避免冲突,才能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凝聚力,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各个成员的绩效之和。为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学校还要努力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为引导的管理机制,实施教学团队的分类管理,同时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六)开展有效的团队活动并与学习相结合

共同活动是团队的生命,教学团队只有开展经常性的团队活动,才能获得巩固和发展。为了打造团队精神,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有的学校教学团队长期实行“五个一”的教学研究活动制度,即每周一次听课、每月一次集体备课、每季一次专题报告会、每学期一次研讨会、每年一篇有影响的文章;有的学校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实施读书学习、教学观摩、热点研讨、教育漫谈、名师导学等“五大”提升活动[20]。特色专业、教改立项、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是教学团队活动的重要依托,教学名师更是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故而依托质量工程的相关项目,可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团队的活动效果。

教学团队还要将活动与学习完全融合,使活动与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形式和团队成员乐意而不是不得不去做的事。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协同参与教学质量改进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