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当前我国高校办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层面与体制机制层面之间往往有一些矛盾,比如政府教育管理权与学校办学自主权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任教师之间、学校僵化呆板的管理条例与教师科研人员的自主性及创造性之间,都存在一些矛盾问题。这不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客观实际,也无法发挥高校专任教师、科研人员的主体性作用)。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办出特色的内驱力与出彩点

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所学校有着明确的、生机勃勃的办学指导思想与目标,对于高校形成办学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曾指出:“决没有什么简单的好大学模式,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的,但是,我们相信,好大学仍有足够的广泛的共同特征。其中最为根本的共同特征就是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学校类型层次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可能不同,特色各异。因此高等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应重点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相符合;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本校的历史积淀、学科优势、校园文化相统一。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特色化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个性化发展的生动体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立足社会的生命之源,是新时期高校的核心任务。而新时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确实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涉及多个层面。我基本赞同一些学者将之分为三个基本范畴:人才培养的价值层面和技术层面;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层面与体制机制层面;人才培养的模式的内核与外壳。但从实质性、简洁性、避免重复性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影响学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主要涉及两个复合层面:一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层面和模式技术层面;二是教育教学活动层面与体制机制层面。

简单地说,价值层面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所做出的价值选择,通常体现在国家重要的法规文件和政策中,统领着每一所高校的办学方向和价值取向。模式技术层面是高校依法办学,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对各个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体设计以及制定具体操作技术路线。不同的模式技术路线,将对笼统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能力与素质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标准等作出不同的表述,并有不同的实现路径。在我国,价值层面具有权威性、政治性和统领性,而模式技术层面从属于价值层面,具有多样性、创造性、学校及学科的独特性等,它往往是学校办学特色的肥沃的生长土壤。教学活动层面是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特色办学的的根本落脚点,同样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利用和课程内容更新、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方法改革等多个方面。体制与机制层面更多的是体现在教育体制、学校办学自主权、教育评估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学校规章制度、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各种群体之间有字无字的契约关系、学校各项约束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教学活动层面与体制机制层面之间本当具有紧密和实质性联系。

就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言,当务之急是抓好以下两个最关键环节:第一,在坚持国情本位和国际视野的原则下,敢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因校制宜地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能否认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特色,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实过于冠勉堂皇,在价值取向存在偏颇之下高校办学还有趋同现象,培养规格和要求对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不够。有人批评我们许多大学毕业生,傻乎乎不懂事、有知识没教养、有个性很幼稚、很规矩少创意、很懂享受不懂感恩、能说会道不会动手制造,等等。这表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对大学生的社会属性等方面的品格教育训练不够到位、不够全面、不够得力。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以及港台地区全人教育的教育思想、目标体系和教育体系,来充实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内涵。第二,促进教学活动层面与体制机制层面之间形成紧密和实质性联系,建立和谐校园。就当前我国高校办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层面与体制机制层面之间往往有一些矛盾,比如政府教育管理权与学校办学自主权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任教师之间、学校僵化呆板的管理条例与教师科研人员的自主性及创造性之间,都存在一些矛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弱化“官本位”思想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不良影响;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办学,明确并充分落实学校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说明:现在高校中谁都是老师,甚至连勤杂工也是老师。这样的话,谁都是学校的办学主体。这不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客观实际,也无法发挥高校专任教师、科研人员的主体性作用)。

假如我们的高校都能从自身特点出发,在国家总的政策法规框架要求下,执意于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这应该能成为高校形成各自办学特色的多极生长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