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运作的产业性

中外合作办学运作的产业性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绝大部分国际跨国高等教育的输出国开展跨国教育的目的不是援助,而营利却是主要目的之一。其中第二篇论文是建立在对中国156所大学所提供的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第三篇是建立在为时5年,针对全球12000所大学和9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发教育、合作项目的研究基础上。事实证明,合作办学的目的尽管呈多元性,但市场性和产业性是教育服务方式和管理的典型特点。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更是一次理念的冲击和实践的考验。

绝大部分国际跨国高等教育的输出国开展跨国教育的目的不是援助,而营利却是主要目的之一。教育被视为服务,可以用来交易并开展国际间贸易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付诸实践。尤其是WTO成立之后,教育服务贸易更是名正言顺。2000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WTO和中澳经济与教育合作研讨会”上,来自“澳亚教育联盟中国部”的发言,以及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两位教授的演讲引人瞩目,他们分别宣讲了以下三篇论文:《国际化教育产业新探索》、《增加中国大学的竞争力:海外大学在中国市场成功的要诀》以及《对海外大学于中国大学建立合作项目与学院,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活动提供一种特殊和结构化的市场进入模式》。其中第二篇论文是建立在对中国156所大学所提供的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第三篇是建立在为时5年,针对全球12000所大学和9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发教育、合作项目的研究基础上。[1]仅从论文的题目就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对跨国高等教育市场性和产业运作方式的认同。论文认为:“我们应当利用新进入的优势做大规模。一是可以做到扩大市场宣传的效果;二是抢占市场。……所以就像家电产品‘抢滩’一样,我们要采用积极的市场战略,扩大市场份额,阻碍新生力量的竞争。否则就不能充分面对对手的竞争和享受合作所带来的超额利润。”[2]此类市场理念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非常普遍,由此导致实践中的产业化运作顺理成章。事实证明,合作办学的目的尽管呈多元性,但市场性和产业性是教育服务方式和管理的典型特点。而且合作办学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育机构和组织,一些外国投资公司、大型企业和跨国界组织对投资和经营合作办学项目表示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从招生、融资办学到确立教学目标、参与办学管理等环节处处都是产业性运作的理念和模式。注重品牌、提高服务质量、教育股份制、连锁经营、教育投资集团、利润、效益等概念,不能不使人深切领会到教育与经济的紧密联系以及教育产业性运作的无处不在。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更是一次理念的冲击和实践的考验。如果我们还在为教育的产业性争论不休,还在片面强调教育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话,贻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良好时机的事实就不会是危言耸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