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间生的提高

中间生的提高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别教育,是指班主任通过个别接触的形式,对特定的对象所进行的教育。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每一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班主任应该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工作宗旨之一,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成长中的独特问题实施个别教育。因此对于优等生的教育,班主任也不能掉以轻心。为了帮助教育先进学生,使他们永保先进不后退,班主任必须坚持“响鼓要用重槌敲”的教育思想。有的班主任担心“重槌”

第四章重视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一个重要的环节。班级是一个学生群体,进行集体教育是重要的,但同时班级群体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一个班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由于这些学生先天素质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尤其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因此,无论是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还是兴趣爱好、个人特长以及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他们中有先进、中间、特殊不同层次和状态,还有按不同标准划分的不同类型,要使每个学生、各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这对于学生发展、班级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细节

个别教育,是指班主任通过个别接触的形式,对特定的对象所进行的教育。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直接影响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紧密联系的。班主任在教育集体时,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学生个人;而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集体。但两者又是有区别的:个别教育不是面向集体,而是面向个别,它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需要、问题和特点而单独进行的教育。

一、个别教育是促进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必要形式

在班主任工作中,集体教育通常解决的是学生的共性问题。但班集体的构成基础是个体,集体教育的目标最终需要落实到学生个体身上,只有对学生个体发生了实际影响力的教育才能说达到了目标。而且,通过个别教育在学生个体身上形成的素质,最终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集体。因此,个别教育是促进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必要形式。

二、个别教育有利于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俗话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只有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教育展开的前提,才能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发展。

三、个别教育体现现代教育对个性的尊重

在实际的班级教育工作中,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一刀切”、“一律化”的做法,致使学生个性较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每一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虽然一个人是集体的一员,但是现代教育学却重视个人,注意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国际教育组织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宣言》中明确提到: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特点和特殊的需求”。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提到: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这说明,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才是真正地尊重学生。班主任应该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工作宗旨之一,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成长中的独特问题实施个别教育。

第二节 优等生的培养

对于优等生,在教师的心目中,常用“好”字加以肯定,在学校教育中,常以“三好学生”的称号加以认可;在教育理论中,被称为全面发展的学生。优等生在学生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一般在10%左右。但他们却是班级中的骨干、班主任的助手、学生学习的榜样,在班级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优等生的特点

1.思想品德端正,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优等生一般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习惯。他们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有很强的是非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优等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他们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并能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

2.富有进取精神,学习刻苦、勤奋

优等生有一股力争上游的劲头,有自己独立去干、且要干好的满腔热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技巧,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因而学习成绩优良。

3.较强的荣誉感、自尊心

较强的荣誉感在他们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等生能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关心和维护集体的荣誉,他们会因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人、给集体带来荣誉而高兴,也会为自己做了对集体不利的事情而感到羞愧。

同时较强的自尊心使他们不甘落后。一旦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其他同学,就暗下决心,鞭策自己,力求赶上,超过别人。

4.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优等生进取心强,具有强烈的超越同辈群体的心理趋向,有说不完的雄心、道不尽的壮志,在既定目标的激励下,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以强大的动力、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是一种学习和进步的动力,促使他们积极进取,但必须正确引导,否则,可能成为阻碍他们发展的“祸根”。

5.很强的自制能力

优等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强的自制能力。他们不为无关诱因所困扰,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坚持学习,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并有控制自己行动的坚强意志。现在有许多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游戏厅、网吧、游乐场,一些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的学生,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学习,忘记了一切,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优等生则不然,他们能控制自己的举止言行,具有顽强的意志力。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优等生虽然具有良好的品质,但是也潜伏着一些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不良因素。

1.优越感强

优越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长处。由于成绩、表现好,优等生往往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同学朋友的羡慕。这种特殊的待遇极易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滋生优越感,形成只爱受表扬、不愿接受批评的习气,产生蛮横无理、虚荣、爱出风头等不良品质。

2.高傲妒嫉

优等生具有不甘落后、争强好胜的特点。成绩好、能力强是他们的优点。但是有的优等生却随之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高傲,具体表现为唯我独尊;妒嫉,表现在他们总想比别人强一截,高人一头。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的时候,有时会搞知识保密,甚至打击别人。

3.过于自私

有些优等生的家长经常抱怨孩子过于自私,似乎整个地球只围绕他们在转,他们似乎是为家长而学习,家长天生亏欠他们。如此一来,家庭关系难免恶化。

此外,有些优等生由于学习和生活太一帆风顺,依赖性强,缺乏适应挫折的能力,一旦遇到困难曲折,就易感到难以承受而气馁颓废。有的优等生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存在着高分低能的弱点。连一些普通的生活琐事都不会做,比如:洗衣服、叠被子、削苹果,等等。

但一般来说,这些特征不是每个优等生都具有的,他们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尽一致。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区别对待。

二、优等生的教育对策

在现实的生活中,优等生在德、智、体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但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消极因素。受外部条件的影响,有些优等生变为后进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事例并不罕见。因此对于优等生的教育,班主任也不能掉以轻心。

那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注意哪些教育细节呢?

1.坚持“响鼓要用重槌敲”的教育思想

为了帮助教育先进学生,使他们永保先进不后退,班主任必须坚持“响鼓要用重槌敲”的教育思想。对先进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的班主任担心“重槌”敲“响鼓”,会把鼓敲破,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只要班主任敲得适时适度,提出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工作中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慈相济,“响鼓”就能够发出铿锵有力的音符,奏出和谐的乐章。

2.对优等生要一分为二,做到长善救失

优等生的积极因素,在他们身上固然占主导地位,但他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一些不易被人发现的消极因素。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对于他们的优点要充分的肯定,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扬他们的长处,更好地在班集体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同学中各方面起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另外,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消极因素,对他们的缺点,哪怕是微小的缺点,也要设法帮助他们改正。因此,要对优等生一分为二,要引导他们多了解自己的不足,虚心地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严于律己,宽于责人”,培养他们善于正确评价自己的习惯,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批评、自我矫正,以求不断完善自我。

3.教育优等生正确对待掌声和荣誉

班主任要教育优等生在鲜花、掌声和荣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还要使优等生懂得“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英雄在前头”的道理,不要满足于眼前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要明白成绩和荣誉只属于昨天,如果自己骄傲自满就会落后,后进生、中间生经过努力也可以迎头赶上超过自己。只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严慈相济,做好优等生的纠错工作

学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因此,班主任要狠得下心,学生错了,该批评的要批评,该教育的要教育;学生累了,就让他累点。有的班主任对优等生恩宠有加,就是错了也迁就;而对于后进生,一有错就小题大做,动不动告诉家长,长此以往,优等生洋洋自得,后进生内心不服。其实,班主任要树立一种观念,优等生更需要教师适当的批评,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容许学生出错,善待学生认错,学生错了不要紧,关键要引导他们如何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优等生的教育要讲究技巧,不仅要“狠得下心”批评,也要给予适当、适时、适量、适度的惩罚,尤其不能无原则地迁就或放任不管,那样不利于优等生的进步。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个机会,这也许是他们成功的起跑线,班主任可在具体方法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5.根据优等生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优等生尽管在学习、品德特征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但班主任应该看到,在他们当中,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才能都有各自的特点。班主任要善于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处于变化时期,心理障碍不但会发生在差生身上,也会发生在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班主任要像对差生那样耐心细致地做好优等生的教育工作。总之,对于优等生,班主任不能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优点而忽视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节 中间生的提高

所谓中间生,通常指那些学习上处于中等水平,而品行等方面又表现平平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优等生、中间生和后进生的分布,常常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中间生常占半数以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说要“抓两头,促中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的主要精力一般都放在了“两头”上,即对优等生特别关照,使他们磨练得更尖;后进生所花的精力往往是前者的两倍或更多。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中间”——中间生的教育与引导。

中间生要么思想品德较好,学习一般;要么学习较好,思想品德一般;要么胆子较小,工作能力较差,甘居中游,他们占大多数。如果正确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向优等生转化,既可以扩大优等生队伍,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又可以使后进生更能看到前进道路上的曙光,大大影响后进生向中间生和优等生转化,在实现学生集体、整体的优化、提高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作为一个好的班主任,决不能忽视对中间生的教育。

忽视班级中间层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现象,将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间层次学生的心理失衡

这类学生的心理情感在一次次被遗忘之后,会不同程度产生失衡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节,消除这种负面心理,久而久之,将会使他们走向消极、自卑,甚至走向人格缺失。

2.班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裂痕

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这一人生最重要起点、最需要师长关爱的学生来说,这部分中间层次的学生也许过去也曾是班上的佼佼者,入学当初也有过强烈的表现欲和上进心。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能竞争上去,暂时退步了,并一再遭到冷落、漠视,于是逐渐形成消极甚至逆反心理,与老师接近交流的心越来越冷淡,隔膜越来越厚重;对优等生产生嫉妒心理,有意远离、孤立优等生,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

3.班级班风建设的脱轨

良好的班风建设离不开班级每一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在许多班级中,中间层次的学生因长期不受重视,不受关注,对班风建设就往往采取冷眼旁观或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缺乏为集体争光添彩的荣誉感。

一个班级,如果大部分中间层次的学生都处于这样的一种负面心态,对班级集体建设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良好的班风建设恐怕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作为一名班主任,应从以下几点加强对中间生的教育:

一、了解关注,促其进步

在中间生身上潜藏着许多积极因素,如要求进步、乐于为班级做事、有表现自己才能和智慧的要求,他们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依赖。因为中间生人数众多,所以他们是班级中可挖掘潜力最大的群体。因此,班主任应经常深入到中间生的中间,主动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以促使中间生主动要求进步、争取进步。

二、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在中间生中存在着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情况,就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中间生的情况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一是思想基础较好但能力有限,想上进又上不去;二是甘居中游,既不想“冒尖”,又不愿落后挨批评,与世无争的心态较为突出;三是思想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忽高忽低,反复摇摆。

形成中间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身体因素,又有主观和客观因素。班主任不重视对中间生的教育,也是原因之一。所以,班主任要在主动加强和改进中间生的教育上下工夫。

比如:

对第一种情况的学生,班主任要与他们一道,探测、分析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把握关键,搬开“绊脚石”,打掉“拦路虎”,给学生一个“梯子”,使他们“欲进能进”、“欲上有梯”,克服困难,向优等生迈进。

对第二种情况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其责任心、事业心、荣誉感,激发其上进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必胜信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时常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不能老给优等生)。应该知道,一个机会,一次重视,也许就能鼓起学生本已失去的勇气和信心,也许就能唤起学生的雄心壮志和冲天豪气,也许就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对第三种情况的学生,要教育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克服患得患失的思想,可以在学校、家庭、社会范围内,在教师、学生、家长身上寻找其摇摆不定的原因,循循善诱,分析引导,经常关注,及时提醒,巩固提高,帮助学生跳出其摇摆不定的周期律。同时,加强分析总结,对其优点与不足及时、客观指出,帮助学生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脚迹,从而自觉地经常克服不足,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有时这类学生在改进的过程中,有可能也要出一些问题,作为老师要仔细分析,看到主流,留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切忌一棍子打死,从而导致已经产生的一线曙光破灭。在这方面,教师语音的高低、速度的缓急、方法的选择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创造机会,体验成功

班主任在教育中间生的过程中,积极为中间生创造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各种成功的体验,是促使中间生向先进生转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班主任不仅应以积极的态度,为他们创造机会,更快地促进中间生的个性健康发展,而且要加强对中间生进行成功教育。首先,是让他们打破对“成功”的神秘感。要让中间生明白,“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圆满地达到既定的目标就是“成功”。比如:能较好地回答一个问题,能顺利地参加一项活动,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

其次,大力开展“表现”教育。成功和“表现”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获得成功。班主任要善于创造条件,针对中间生也爱“表现”的天性,给他们提供“表现”的舞台,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优化个性。同时,中间生通过“表现”,就会在同伴中实现良好的自我价值,他们渴望受到关注和“表现”的,心理就会得到满足,并在自豪荣耀的基础上,树立自尊心,增强自豪感,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逐步跻身于优等生的行列。

四、多激发,多鼓励

中间生有丰富的思想、广泛的兴趣和有待开发的深厚潜力,班主任要在各种形式的班级、学校活动中给他们表现、发挥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让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在语言上多鼓励、少批评,多提希望、少讲失望;在行动上,多动员,多支持,多鼓励。正因为他们是中间生(这主要是指考试成绩),在艺术特长和专业发展上往往比优等生更有发展力,然而,由于考试成绩中等或各科不平衡、差距大等原因,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有信心而信心不足,有条件大步前进,却往往“马前失蹄”。所以,只有教师恰当地、有力地推一把,那他们就能够翻过这道坎,跨进优等生的行列。

总之,在一个班级集体里,中间层次的学生思想进步了,成绩提高了,会促使优等生更上一层楼,也容易激发后进生赶上去。这就能共同进步,实现班级管理的整体优化。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既要“抓两头,促中间”,更应“抓中间,带两头”,形成“你追我赶”竞争氛围,大力加强班级中间层次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断培育和发展学生良好健康的思想品德和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第四节 后进生的转化

我国教育界关于“后进生”的提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现的,此前用“差生”、“双差生”的比较多。后进生是指思想行为、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方面低于合格水平,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往往称他们为暂时表现差的学生或暂时后进生,包括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厌学思想,或智力迟钝、身体不好等原因造成的“成绩不良”的学生(根据大纲要求,三门主科目经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平时、期中、期末、学年考察及考试,其总平均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思想觉悟低、存在不良品德习惯,或经常有过失行为的“表现不良”的学生;以及学业成绩不好,思想表现亦差的“双差”学生。

无论怎样,每个班集体中都有后进生。因为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之一,也是班主任感到最棘手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其实这也是每一位科任老师的义务和责任。而且要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必须对学生“爱之深,知之备,导之以微,喻之以理”,即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善于诱导,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改变后进生的面貌。

一、后进生的类型

后进生的类型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把后进生分为五种。

第一种:品优、学优、智劣型

这类后进生的主要特点是思想进步,学习踏实认真,自尊心强。但是,他们以往优秀的学习成绩,完全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而不是靠聪明才智得来的。因此,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加,学习就越来越感到吃力。

第二种:品优、学劣、智优型

这类后进生的主要特点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把学习视为负担,而对人和对工作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并有较高的组织、活动能力。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由于智力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所致。

第三种:品劣、学优、智优型

这类后进生的特点是头脑聪明,反应迅速,学习成绩好,并能善于应酬,能说会道,在一部分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然而这类后进生常表现出对集体的不满情绪,有对抗教师权威的心理。

第四种:品优、学劣、智劣型

这类后进生的特点是反应迟钝,学习成绩差,有较强的自卑感,但他们都是品行端正、踏实肯干的“实干型”学生。对这类后进生,在学习上应多作鼓励,经常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们感到学习在进步和前进,而不是在落后和退步。

第五种:品劣、学优、智劣型

这类后进生的特点是一天到晚埋头于读书,对学习抓得很紧,因此学习成绩较好,但对其他一切事则不感兴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组织观念,学习目标狭窄,缺少系统、长远和计划性,把分数和名利看得过重,爱妒嫉他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不善交际,个性孤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别人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

二、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后进生,无论是思想品德上的后进,还是学业成绩上的后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慢性发展的结果。“治病先找源”,我们要教育后进生,做转化后进生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后进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结构、人际交往情况、成长的过程等。后进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降临人世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因家庭原因造成学生后进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学习环境不良。主要指家庭人口多,居住面积小,各成员活动相互干扰;家里来客过多过频;家居闹市区,周围环境嘈杂,等等,致使学生无法静心学习和休息。

(2)家庭情绪和道德气氛不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冷漠,经常吵架斗气,情绪气氛恶劣;二是家庭成员中,有的品行不端,行为不轨,道德败坏,自私自利,道德氛围不好,影响学生学习和良好品质形成。

(3)缺乏家庭温暖。有些学生因父母离异、再婚或亡故而失去家庭温暖,生活上无人问津,思想上无人教育,物质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精神屡遭折磨,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他们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对学习和追求上进失去勇气和信心,这不仅严重影响学习,还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形成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等病态心理,其中一些意志薄弱者碰上坏人施以物质和精神上的诱惑,就容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上歧途。

(4)家庭教育不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家长的共同心理。然而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致使部分学生步入后进生行列。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①家长忽视、放弃或无力教育。有些双职工家庭,因常常加班加点或出差在外,无暇顾及子女;下班后家务过累,没有精力教育孩子。特别是个体户,有些人整天忙于赚钱,很少关心子女在校内外的各方面情况;另一些家长,虽然有心把孩子教育成人,却苦于自身素质低,无力教育。

②家长态度偏颇。有些父母对孩子百般娇惯,有求必应,“疼爱”有加,使其子女霸道成性;有的家长放任自流,让孩子顺其自然,对子女学习生活不管不问;有的家长专制粗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不讲民主,不进行说服教育,动手打骂,使学生离家出走,企图逃避家庭教育。

③家庭成员对子女要求不一致。有些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配合不默契,互相埋怨、互不服气,一旦发生分歧,便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弄得孩子无所适从。

2.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重要的组成成分。学校教育肩负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其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教育功能发挥得如何,这同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工作作风、文化修养等有着重大关系,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学校教育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领导方面的失误。主要表现为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注重素质教育,即没有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没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下功夫,而是赶浪头、图虚名。

二是教师方面的失误。主要表现为对表现差的学生缺乏信心;对待有缺点的学生不公正;学习指导和行为矫治上的做法错误;滥施赏罚,奖惩不分明;教师不能为人师表,在各个方面没有起到表率作用。这些存在于教育方面和教师方面的失误,或多或少都与后进生的形成有关。

3.社会原因

(1)社会不良传播媒体的影响。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社会信息不仅容量加大,而且传播速度之快,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一些不健康的书刊、影视、录像、“娱乐”活动,使涉世不深的学生产生一种模仿效应,引发一些不良行为,有的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如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请客送礼等,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有的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只要父母有地位,学习好坏无所谓,因而助长了他们平时为所欲为、屡教屡犯等坏习气。

(3)不良社会交往。主要是在校学生受到社会上犯罪分子教唆、坏人勾引,从而进入后进生行列。主要反映在打架斗殴、偷窃、早恋和流氓行为方面。

4.学生自身原因

(1)遗传因素。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父母智力低下,父母近亲结合或其他原因,其子女就有可能存在严重的智力缺陷。有的学生无法坚持正常学习,甚至连坚持听课、完成起码的作业都做不到,很容易导致后进。

(2)早期教育不良。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者缺乏教育意识,学生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此外,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或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也会影响中学阶段的学习。

(3)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在转入或考入一所新学校,编入一个新班级,改变一位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甚至换个座位,都会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影响学习。

(4)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影响。女学生一般在初一、初二年级,男学生一般在初二、初三年级就出现了第二性征,有的甚至更早进入青春期。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必然引起心理变化。学生来不及消化和适应这些变化,因而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而在封闭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家庭、学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学生处于新奇、躁动之中,这必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遇到坏的诱因,如外界“性”形象的刺激,有的学生就容易失去自制力。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学生成为后进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转化后进生就要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对症下药,以便收到实效。

三、后进生的转化

不论是哪个国家、哪所学校,还是哪个班级,后进生问题都是一个中小学教育中令人头疼的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后进生的人数虽少,但其影响大、危害性大,所以,后进生的转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实际意义。

1.关心爱护后进生

新课改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自卑、胆小、有困难的学生,正如阴影中的草木特别渴望阳光照耀一样,这些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愿望尤为强烈。因此,班主任在观念上要进行转变,就应该用像母亲般爱抚着自己孩子一样的情怀来呵护后进生。

首先,班主任要关怀和爱护后进生,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师的心坎上。比如,安排座位,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揭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班主任在关心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其次,要尊重和信任后进生。尊重后进生是班主任热爱后进生的具体表现。美国作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心扉的钥匙,后进生往往最需要的就是这把钥匙。由于后进生长期受到别人的歧视,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班主任在帮助教育后进生时,切记不要揭短,不要伤害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做他们的朋友,使他们消除疑惧和对抗,以便“亲其师,信其道”。

2.了解情况,对症下药

要促进后进生的转化,首先要摸清他们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要多角度地观察学生,了解他品行不佳,是受不良的现象的影响,还是受不良的思想的影响;学习成绩低,是由于基础差,还是由于贪玩,或者由于家庭影响。摸清这些情况后,根据影响后进生的原因和动机,找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后进生了解自己,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后进生都不能面对自己,更不可能自拔。特别是双差生,他们带着不同的观点看周围的世界,很多的正常的批评和教育会成为他们错位思考的结论。作为老师,班主任要正确引导他们,让他们了解自己;经常帮助他们剖析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缺点,在生活当中找到自信,增强自我改变的动力。

3.发掘优点,激励上进

就大多数班主任而言,往往忽略一个细节,那就是后进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以及一些好学生不具备的特质。人们常常看到的是后进生身上的缺点、毛病,甚至以点带面,对学生全盘否定,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也就失去了信心,自甘落后,这样非常不利于对他们的教育转化。

班主任应该有一双慧眼,去努力地、主动地寻找,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的优点,这是一个班主任积极主动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的基础。在工作中,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后进生创造条件,帮他们把优点发挥出来,或者有目的的帮他们培养优点,并且慢慢地把优点发挥出来,不断地扩大,来弥补自身的缺点。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给学生创造建立自信心的机会,及时地表扬他们取得的点点滴滴的成绩,让他们获得满足和被别人重视、尊重的成功感。

4.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

在教育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中,班主任肩负着主要责任。但是,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只依靠班主任或班集体单方面的力量是不能完全取得效果的,必须动员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协同工作。

(1)协调学校教育内部的影响

学校内部教育力量主要是通过学校领导、教师集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因此协调好学校领导、任课教师的教育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要协调好任课教师之间及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教师之间达成统一认识,步调一致,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促使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增进师生间的思想感情。

(2)协调学校与学校外部教育力量的影响

协调学校与学校外部教育力量,即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协调这几方面的影响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工作要细致周密。如聘请校外辅导员,组织校外参观和开展社会实践调查,邀请英雄模范人物作报告等。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错误认识、不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下子形成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也不是班主任几次耐心的谈话、批评教育,甚至处分就会转变的,所以只有依靠家长、同学、其他教师多方面帮助,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协同一致,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才能促使后进生有所醒悟和转变。

5.抓反复,反复抓

后进生有动荡性的心理特征,其“通病”就是在前进中容易出现反复。正因如此,转化后进生的任务就显得尤其艰巨。经验证明,教育后进生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劳永逸的。后进生在进步过程中的反复因人而异,有的反复次数多,有的反复次数少;有的反复程度高,有的反复程度低。任何一个后进生,均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抓反复,就是要注意后进生在转化过程当中的进步与后退衔接处。

反复抓,就是要求班主任对于后进生的进步不能自我陶醉,对于后进生的旧病复发不能灰心丧气。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在我们面前有一块掺着碎石子的劣质土壤,它既不会叫人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起码的收成,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经过一番勘探,结果在地下深处发现了宝藏。”后进生就是有待班主任勘查的地下“宝藏”。如果我们认真地对他们进行一番勘探,就会发现他们深刻的内涵。发现了“宝藏”,就会产生热爱他们的情感,也就找到了教育他们的方法。

转化后进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班主任只要建立一个基本信念,即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就一定能成功。

教育案例

呵护“尖子”学生软弱的心理

夏义勇

那年,我接任班主任工作的高二(1)班,有一名竞赛尖子,原班主任在介绍情况时告诉我:“李某成绩虽好,但个性乖张、古怪、任性,说话做事锱铢必较,所以老师同学人人厌恶他。我数次严厉教育,都是对牛弹琴……”听完介绍,我已心中有数,决定在开学前约见李某。

“你获得过数学、物理一等奖。不错啊!高二就获两个一等奖,同学一定很羡慕你。”“没有,他们都躲我,当我是怪物!”他突然神经质似的激动地说。我当即抓住话头,顺势诱导:“按理说,同学都想沾你的光,可他们为什么都躲你呢?”学生沉默。我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这是由于你性格弱点导致的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如不解决,久而久之你会变得更敏感、偏激、封闭、孤独,不利于人生发展!”

他挠了挠脑袋,说:“同学老师不理解我。上次足球赛,我带球射门被人推倒,痛得受不了,才气愤地踢了对手,又不重,裁判将我红牌罚下。球赛输了,他们都怪我。”我语重心长地说:“我且不说你踢人这事就该遭红牌,单谈这件事给同学的直觉——报复心强。同学交友无非是想获得同舟共济的安全感,所以对威胁自身的人与事自会‘敬而远之’,对吧?”他点点头。“你认为你原班科任老师怎样?”“不怎样,怪得很。”他面无表情地回答。“何以见得?”他想了一下,说:“明明我没有听课,非要叫我回答问题,这不是存心出我的丑吗?再说,书上那些简单作业,非要我交,不是浪费我的时间吗?”我说:“你与老师有过冲突吗?”“当然有,他们这样整我,我能不还击吗?”他接着又急切地说:“上学期期末,我的成绩、体育都达到了评‘三好学生’的标准,但不评我为‘三好学生’,班主任还说这是同学推选的结果,他明知道我与同学关系不好嘛!我认为不公平,在班会上就跟他闹起来了。”我脸色严肃地说:“你陷入了苛求别人的怪圈,恐怕对象还包括你的父母。你是否经常认为他们故意与你为难,所以常有人心叵测的感慨,对吧?”他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你说得太准了,可我……该怎么办呢?”“不要紧。其实人性的弱点就是无条件地认同自己,只要我们认识到这点,并加以戒除,端正自己的言行,就会赢得朋友。不过一时做好恐怕不容易,但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必有收获!”“好!我会尽力去做的。”他信心满怀地告辞了。

开学后,我为防止他与同学发生冲突,为他安排了单人独坐;协调科任老师,理解他的学习方法及他的怪癖;在班会上宣讲高智商的人往往有一些不为常人理解的人格心理弱点。这样一来,为李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加之其自身努力,他与师生、同学关系大为改善,他也如愿以偿地被同学评为“三好学生”。更令人惊喜的是,他在高三全国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冲入了全国冬令营并取得优异成绩,当年被清华大学免试特招。

资料来源:《现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南》

个别教育相对于集体教育而言,特指在班级教育管理中以个别学生为对象的教育。

班级教育管理以学生为对象,没有个别学生也就没有班集体。换句话说,只有班集体里的每个学生都“可爱”,才有可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所以,集体教育之外,还要经常做个别学生的工作。

个别教育比起集体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因为从根据上讲,教育是因个体需要而产生的,只有一个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得到了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教育才算实现了它的价值和使命。

该案例的价值,不仅在于老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超、方法正确,更让我们感受到这位老师的教育思想正确。他没有像许多老师那样,犯一个经常性的错误:袒护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仍然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所以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群体教师心理: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其他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至少可以暂时不理,即所谓“一美遮百丑”。但故事中的这位老师却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像他这样下去,“不利于人生发展”,并且着手来帮助他解决问题。这样,虽然烦恼了学生一时,却成就了他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