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会学校立案及其转变

教会学校立案及其转变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教会学校从1880年建第一所天主教小学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各类教会学校交由政府接管,经历了几个大的转变。不能否认,以学校式社会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宁夏民众补习教育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当地回民扫盲教育远不够重视。

三、教会学校立案及其转变

1926年,国民政府颁布:私立学校不得以外国人为校长,一律不得以宗教科目为必修科,亦不得在课内作宗教宣传,不得强迫学生参加宗教仪式。[87]于是,一些省市教会学校纷纷开始立案办学。而宁夏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各级政府对教会在宁夏办学向来鞭长莫及,很少干预和过问。

关于宁夏教会学校立案的确切时间,据赵忠贤神甫在《天主教在河套》一文中云: 1942年,“宁夏教区所属天主教办的中小学,在补隆淖上套以南,校名一律冠以‘明正’二字。补隆淖以北下套地区的学校,校名一律冠以‘普爱’二字”。[88]而1947年《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中有关初等教育最近设施的第十一条记:“督饬私立小学立案:本省云亭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及天主教在各县市设立之私立小学,经通饬各县市督饬各校依照部颁私立学校规程之规定,向当地教育行政机关办理立案手续,以符规定”。[89]二者相对,虽不能确定何时宁夏教会学校开始立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央政府于1926年颁布教会学校立案之规定,而宁夏教会学校迟于近廿年始立案,且至1947年仍有许多教会学校未能办理立案手续。例如抗战前后,鸣沙天主堂在宁安堡(现中宁县城),办过一个初级小学,到1947年,经苏盛华县长同意,天主堂学校才由教育厅备案,[90]成为当局认可的正式私立学校。因此,以上推论更为肯定。

宁夏教会学校从1880年建第一所天主教小学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各类教会学校交由政府接管,经历了几个大的转变。

1.从办学为传教到办学为教育的转变。圣母圣心会早期在西南蒙古教区传教,发展教民多为穷人,几乎没几人能读书识字,对天主教的教义、教规难以理解。因此,对这些为了糊口入教的穷人,传教士便通过办短期书房加紧对教友进行精神和文化教育,以使巩固信仰,并为争取第二代信徒奠定基础。这一时期,所办学校绝大多数为要理学校,所请教师多为入教的清末学究,由此可知,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方法都不可能超越私塾教育和宗教教育。进入民国后,按照政府的要求,教会在各教堂创办新制初级小学,开设课程和国立小学相同,教材采用国民政府教育部发行的统一教材。招生对象除教徒子女外,开始招收教外学生入学,这一时期,圣母圣心会办学试图将其教育纳入社会教育的轨道上,把教育重点放在教育扩张上。

2.从教育在乡村到教育向城市的转变。圣母圣心会在西南蒙古教区传教以来,外国传教士多在乡村和山陵地区购地建堂,长期居住。他们曾认为大城市不如小乡村好传教。后来,这些外国传教士逐步认识到,不进城市,不与社会接触,不了解情况,传教之事就不好办。因此,在1922年,西南蒙古教区划分两教区时,宁夏教区、绥远教区均以城市为名,随之而来的教会办学也逐步由乡村转向城市,由封闭变得开明,但从始至终圣母圣心会办学严谨,注重宗教宣传。

3.从办学服务于教民到办学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社会的多角色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圣母圣心会在西南蒙古教区办学不再仅仅满足于教育教民识字、知圣经要理,而是为其政治目的、文化扩张而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传教士一方面对教民子弟进行强迫教育,凡教徒子女“必入教会所办之学校,苟子女于相当年龄不受教育者,不能向教堂租地”,[91]另一方面严禁教民子弟进入非教会学校读书,“如有将子女送进国家学校者,是丧失子女的灵魂,是犯‘背教’的大罪,即施以渎圣事之‘绝罚’ ”。[92]

三盛公公学等校内从来不组织爱国活动,只悬挂比利时国旗,不准升起中国国旗。范长江参观了三盛公教堂后写到:“在三盛公时,看过他们的国语课本,是他们教会自己编的。里面虽是汉字,但有两种思想让人看不懂:第一,它说中国之所以穷,由于实业不发达。实业不发达,由于大家懒,即是不知振作;第二,人是造化主造的,不是人进化来的,人生是有定的,总逃不了造化主的定型。像我们这样被压迫的民族,也是造化主先定好了的。我们大可以安心使人压迫,被人欺压,不要起来做分么反乎天意的解放运动。”[93]因此,也可见教会学校欲以通过教育麻痹人思想之目的。

综上所述,民国建立后,重视教育成为社会上的一股大的趋势。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圣母圣心会适时调整了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式,强调要适应民国的社会环境,使逐步通俗化、普通化教会教育不但能站稳脚跟,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同时不难发现,教会在宁夏所办的这些学校,大多数是小学水平,讲课用中文,课程和课本的编排大多都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宗教信仰,却很少做出努力来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尽管国民政府规定教会学校不得以外国人为校长、董事长,依然如故者大有人在。如明正中学仍然是比利时人王守礼主教出任董事长。虽然圣母圣心会所办教育并没有给宁夏教育近代化注入多少活力,只是为了传教事业、为了文化扩张在宁夏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所办学校也仅仅以点带面多集中于小学教育和宗教信仰教育。但是,该教会的教育活动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教育发展,实现了教育面前男女平等、贵贱平等,为社会培养了一些有用人才,扩大了当地的师资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动了平民教育,解决了当地部分百姓受教育难的问题。

宁夏自建省以来,其学校式社会教育、经堂教育与教会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一定发展。首先就学校式社会教育而言,宁夏地方政府通过设办民众学校、民众识字班、讲习所等形式,借助义务教育的力量,对12岁以上、50岁以下的失学民众承担起了较为广泛的识字扫盲教育,使得宁夏失学民众,由1936年受教补习者仅16100余名[94],至1946增加到95598人。虽然这一成绩还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就宁夏当时条件已不可小觑,毕竟学校式社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部分文盲,推动了宁夏社会的发展。

不能否认,以学校式社会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宁夏民众补习教育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当地回民扫盲教育远不够重视。无论是负责宁夏社会教育的识字办事处,还是实施党化教育的国民党宁夏省党部,或者肩负着宁夏省战时民众补习的社会教育委员会,都未能充分调动民众识字、学习的积极性,更没有深入清真寺,发挥地方宗教人士的力量以开展回民补习受教的运动,致使回民文盲率一直持高不下,这不能不说是政府管理的严重失误。

其次,从宁夏经堂教育变革来讲,是宗教内部为求生存、谋发展的有利变革。1929年宁夏建省后,广大民众不读书、识字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桎梏。政府下大力度实施义务教育、民众补习教育等,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宁夏广大回民仍然重念经轻读书,这不仅影响了广大回族穆斯林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发展,也使得宁夏经堂教育难以推陈出新,于是,始自宗教内部力量并借助政府及地方进步人士的支持,开始了经堂教育的变革历程。宁夏经堂教育改革主要经历了中阿学校阶段,阿訇国文教义讲习所阶段和伊斯兰教研究所阶段,经堂教育改良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造就有文化的宗教、社会“两用”人才而展开的。

关于宁夏教会教育。建省后,各级政府对教会在宁夏办学向来鞭长莫及,很少过问,借机宁夏教会教育进一步的扩展。除在宁夏磴口及银川、贺兰、中卫等地办有多所小学外,还创办了明正中学、普爱中学等。这时期,圣母圣心会在宁夏所办的学校仍以小学为主,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仍以加强学生的宗教信仰为目标,却很少做出努力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尽管中央政府早在1926年就规定,教会学校须立案办学,但宁夏教会学校迟于1947年还有许多未能办理立案手续,可见圣母圣心会在宁夏的教育活动,尽管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教育发展,却是处于无政府主义的发展教育状况。

【注释】

[1]《教育部公布民众学校办法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93页。

[2]《民国十八年至廿六年民众学校概况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44页,第744~745页。

[3]《训令教育厅仰即转饬该厅民众学校负责人员切实办理务获实效由》,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6期,1932年,第18页。

[4]《民国十八年至廿六年民众学校概况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44页,第744~745页。

[5]《宁夏省政府训令》[第3974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3页。

[6]《通令各级学校限期成立民众学校》,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3月,第20页。

[7]《教育厅与省党部联合推广民众学校》,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4月,第17~18页。

[8]《民国十八年至廿六年民众学校概况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44页。

[9]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144页,第149页。

[10]《教育部公布识字运动宣传计划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94页。

[11]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十九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南京,南京华印书馆,1934年版,第74~75页。

[1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144页,第149页。

[1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50~151页,第151~154页。

[1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50~151页,第151~154页。

[1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51~154页。

[16]《推广识字运动》,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2月,第14页。

[17]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54页,第161页,第149页。

[18]《实施识字教育》,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2月,第13~14页。

[19]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54页,第161页,第149页。

[20]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54页,第161页,第149页。

[2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73~174页。

[2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98页。

[23]王星舟《宁夏省社会教育过去与将来》,《社会教育季刊》第1卷4期,第194~196页。

[24]《推广成年补习教育案》,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公文》第1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2页。

[25]②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98页,第207~210页。

[26]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98页,第207~210页。

[27]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97页,第42页。

[28]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97页,第42页。

[29]《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国教字]6388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7页。

[30]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编《三十六年度各省市教育工作计划汇刊》,1947年,第197页。

[31]《月华》,1932年第4卷第9期。

[32]此乃虎嵩山阿訇所编写的课本,笔者于2009年3月专访其孙虎希伯过程中,有幸拍此照片。

[33]同心县志编审委员会编《同心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3页。

[34]《宁夏省立回民师范学校概况》,载《突崛》,1937年第4卷9期。

[35]叶祖灏《宁夏纪要》,1947年铅印本,第105页。

[36]庞敏修《西北的回族及其教育》,载《西北论衡》第7卷第11期,第150页。

[37]马维祺《回忆"宁夏中阿学校"》,载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第38页。

[38]《西北教育考察报告书》,载《中国西部开发文献》第8卷,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版,第365页。

[39]庞敏修《西北的回族及其教育》,载《西北论衡》第7卷第11期,第150页。

[40]李敬摄《固原县伊斯兰教协会及部分清真寺照片选登》,载宁夏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固原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第103页。又:三营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同治年,后陆续重修。著名阿訇虎嵩山曾长期在这里任教,慕名来此求学者络绎不绝。

[41]胡迅雷《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族宗教教育与研究》,载《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22页。

[42]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 《边疆教育概况》,教育部边疆教育司印1943年版,第29页。

[43]庞敏修《西北的回族及其教育》,载《西北论衡》第7卷第11期,第150页。

[44]马德全《论宗教教育为复兴中国伊斯兰德先决问题》,《月华》,1934年第6卷第31、32、33期合刊,第9页。

[45]马维祺: 《回忆“宁夏中阿学校”》,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1990年版,第41页,第42页。

[46]马维祺: 《回忆“宁夏中阿学校”》,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1990年版,第41页,第42页。

[47]宁夏分社稿: 《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载《新西北》,1944年第7卷10~11期,收入: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编《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甘肃图书馆1986年版,第229页。

[48]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编《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1卷第11期,中国回教协会发行,第21页。

[49]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编《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2卷第4期,中国回教协会发行,第22页。

[50]《边疆教育的建议与计划》,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4页。

[51]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编《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1卷第11期,中国回教协会发行,第21页。

[5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附录篇》,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第95页。

[5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附录篇》,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第95页。

[54]宁夏分社稿: 《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载《新西北》,第7卷10~11期,1944年,收入: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编《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甘肃图书馆1986年版,第230页。

[55]《教育部公布改进边疆寺庙教育暂行办法》,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5页。

[56]马维祺《回忆宁夏中阿学校》,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版,第39页。

[57]宁夏分社稿《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载《新西北》7卷10~11期,1944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30页。

[58]胡迅雷《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族宗教教育与研究》,载杨怀中等主编《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59]胡迅雷《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族宗教教育与研究》,载杨怀中等主编《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60]宁夏分社稿《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载《新西北》7卷10~11期,1944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31页。

[61]马维祺《回忆宁夏中阿学校》,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版,第44页。

[62]冶正纲《宁夏伊赫瓦尼著名经学家虎嵩山》,载《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7~319。

[63]宁夏分社稿《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载《新西北》7卷10~11期,1944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30页。

[64]宁夏分社稿《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载《新西北》7卷10~11期,1944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30页。

[65]明如《宁夏边疆教育概况》,载《新宁夏》2~3期,1946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300~301页。

[66]马福龙《对宁夏回教事业的期望》,载《西北世纪》4卷2期,1949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内部发行,第232页。

[67]马福龙《对宁夏回教事业的期望》,载《西北世纪》4卷2期,1949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内部发行,第232页。

[68]《教育部关于1943年度边疆教育工作报告》,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9页。

[69]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银川,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9页。

[70]赵忠贤《天主教在河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52页。

[71]易人整理《磴口县天主教办学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第70页。

[72]郭轶平《巴盟历史上的教会教育》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94页。

[73]赵忠贤《天主教在河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52页。

[74]赵忠贤《天主教在河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52页。

[75]刘华国《天主教在贺兰的传播》,宁夏贺兰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第98~99页。

[76]刘静山《银川市天主教简史》,宁夏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银川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第117页。

[77]中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宁县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78]李西樵《解放前公教教育的回顾》,呼和浩特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编《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9辑,1994年。

[79]刘静山《银川市天主教简史》,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第118页。

[80]《民国十五年中国教育指南》,收录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1988年,第122页。

[81]郭轶平《巴盟历史上的教会教育》,载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94~95页。

[82]朱永丰《普爱中学的风波》,载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第142页,第141页。

[83]朱永丰《普爱中学的风波》,载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第142页,第141页。

[84]《巴盟历史上的教会教育》,载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96页。

[85]朱永丰《普爱中学的风波》,载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第142页,第141页。

[86]隆德里《西湾子圣教源流》,载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452页。

[87]《私立学校规程》,载《大学院公报》第l卷第1期,收录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1988年,第122页。

[88]赵忠贤《天主教在河套》,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52页。

[89]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1947年手抄本。

[90]刘静山,张崇《天主教传入中宁及发展》,中宁县委员会编《中宁文史资料》第3辑,1990年版,第100页。

[91]国民党政府实业部编《中国经济年鉴》,1943年,第266页。

[92]巴盟天主教爱国会编《帝国主义传教士利用宗教进行文化径略罪行》(稿本)。

[93]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天津,大公报出版社,1936年,第216页。

[9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