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处理教会学校

处理教会学校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处理教会学校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教会学校采取的一系列接收、接管措施。但是,某些教会学校竟然藐视中国政府的规定,甚至不断利用教会学校暗地进行反动宣传,出版反动刊物,进行造谣、诽谤,从事间谍活动。现在看来,我国政府在处理教会学校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政策和方法步骤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处理教会学校

张平海

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各类学校,因其大多数是由宗教团体主持或资助,故又泛称“教会学校”。处理教会学校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教会学校采取的一系列接收、接管措施。这是一个事关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问题。

一开始,人民政府对教会学校采取的政策是维持现状,逐步改造,采取了一些加强管理、增强制约的措施,如禁止在学校课堂内做礼拜等活动,不允许强迫学生信仰宗教,宗教课程只能列为选修,不能必修,希望他们恪守政府法令。但是,某些教会学校竟然藐视中国政府的规定,甚至不断利用教会学校暗地进行反动宣传,出版反动刊物,进行造谣、诽谤,从事间谍活动。在朝鲜战争期间,这种活动有过之无不及。于是,对教会学校的处理工作就在这种形势下开始了。

当时,全国有1667所教会学校,其中20所高等学校,514所中等学校,1133所初等学校。这些学校中,90%的高等学校,50%左右的中等学校,25%的初等学校是接受美国津贴的。

对教会学校的接收工作是从辅仁大学开始的。辅仁大学由天主教会创办于1925年。新中国成立后,教会代表企图继续在行政权、人事权、宗教特权和经费等方面保留原有的地位,并一再以减少补助费相威胁。最后,他们以最后通牒的外交手法来逼迫人民政府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并完全断绝了经费补助,向教育部发来“罗马停止拨付经费”的电文。为了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经人民政府同意,接收了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

对教会学校的大批接收、接办,是从1950年底开始的。政务院和教育部于1950年底和1951年初先后发出了《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和《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开始对教会学校进行有策略、有重点、有步骤的接收、接办。接办工作进行得很顺利。1951年,所有教会大学都已由政府接办。其中改为公立的有11所,改由人民自己办理仍维持私立、政府予以补助的有9所。在1952年和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这些教会大学校名全部被取消,或被并入他校,或改变校名,全部由国家接办,改为公立。接受外国津贴的中小学校则在接办私立中小学校的过程中全部改为公办。

现在看来,我国政府在处理教会学校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政策和方法步骤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虽然在处理教会学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左”的偏差,但在当时刚刚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下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在院系调整的过程中,采取了“一刀切”的办法“收编”私立学校,尤其是私立高等学校,这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办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区分和处理文化侵略和文化交流的关系,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