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会“独处”

学会“独处”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闲聊中常听到一些老年朋友害怕“独处”的叹息。这就有学会独处的必要了。人要学会独处是因为热闹不会永远。看来“热闹”都只能是一时,而独处却谁也别想避免。人要学会独处,又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人要学会独处,还因为它原是一种生活的常态、生命的常态。再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大概平均总会有不少于一半的时间是独处的吧!他终身未婚,大部分生命是在独处和与自然界的对话中度过的。

学会“独处”

在闲聊中常听到一些老年朋友害怕“独处”的叹息。“老年人怕孤独”几乎已属通识,于是也随之有了种种关于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探讨,有居家养老的、上敬老院养老的、社区组织合作养老的等等。这无疑是老年人的福音。因为对生活无法自理的高龄老人来说,他们已经没有了独处的能力,要人照顾是必然的选择。但怕独处的老年人也并非都是失去自理能力的,有许多只是生活中感到孤单冷清而已。这就有学会独处的必要了。

人要学会独处是因为热闹不会永远。门庭若市、高朋满座当然可喜,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曲终人散,落寞冷清;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盛宴固然热闹非凡,但酒足饭饱之后又定会宾客散尽。看来“热闹”都只能是一时,而独处却谁也别想避免。

人要学会独处,又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事业是生命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是我们的衣食来源。做事业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信息和情感,同时也就需要有独处的宁静来进行消化与整合、谋划与准备。试想没有独处的反思和充电,又怎能有成功的愉悦和幸福。

人要学会独处,还因为它原是一种生活的常态、生命的常态。你想,从出生到亡故,谁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我们都是孤独至极。为什么?因为孤独是灵魂的诉求。当我们的躯体在世界上身不由己地游走时,我们的灵魂却需要孤独的清静。否则,我们怎么会常听到许多人的悲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再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大概平均总会有不少于一半的时间是独处的吧!读书、思考、工作、睡眠……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独处的安静,最害怕的恰恰就是热闹的干扰。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最好的写照。

人要学会独处,更因为独处是一种境界。帕斯卡尔说“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思想的丰盈是需要独处滋养的。独处的生命因宁静而愈加博大,因内敛而愈加深邃,因含蓄而愈加丰富。因为独处从本质上说,是对承重过多的灵魂作必要的减负。生活中的人,在奔波劳累中不免会积上一些尘土污垢,这就需要到澡堂里去洗净。但洗去了旧的污垢,又会积上新的污垢,还得去洗。灵魂也一样,在生活的烟尘之间会沾上许许多多不必要的杂质。独处就是为了让灵魂减压,减去那些不必要的应酬、不需要的掩饰、不重要的热闹、不紧要的谋划……使灵魂因简洁而得以健康。在蒙受冷遇的日子里,独处则成了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自由选择。所谓“独坐窗前静听雨,孤灯影单也醉人”,这又何尝不是一道自得其乐的人生风景。须知能“自得其乐”者,才是“生命真谛”的有识之士。

独处不是为了逃避世事,躲进象牙塔去过一种隐居的生活,而是为了让灵魂更好地释放和张扬。在这方面,哲学家尼采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榜样。他终身未婚,大部分生命是在独处和与自然界的对话中度过的。拿他的话来说是“我孤独得只剩时间了!”然而独处使他对哲学和人生的思考发挥到了极致。正是灵魂的安静带来思索之丰富,才有了《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这些伟大的作品问世,他在独处中真正实现了哲学与灵魂的融和。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处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这话说得似乎有点吓人,社交生活必不可少,问题应当没有这么严重。但鱼龙混杂的社交,确实也需要我们多存一分警惕。这正如独处也不可陷入自闭,弄得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独处应该从来不否定可以拥享一些知心朋友,常作“天涯若比邻”的相知相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