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管理与教学管理改革

学校管理与教学管理改革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需要各方面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按照法律的原则和规定,理顺关系,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宏观管理、学校按照章程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监督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通过教代会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管理。

第一节 学校管理与教学管理改革

一、现代学校制度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释义

现代学校制度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制度安排,强调的是制度安排的“现时性”,它是一种先进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制度,是围绕建设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功能,富有教育活力和创造力的学校这一育人主体建立起来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

现代学校制度,就像现代企业制度突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一样,强调突出学校在育人过程和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恰恰解决了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即学校作为一个实质上的行政层级单位,缺少办学自主权,育人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这既是“千校一面”的根源,也是学生缺少创新能力的根源。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个在实践中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动态概念。目前理论界有如下一些观点:

其一,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的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其二,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学校制度为基础,能够规范政府与学校的新型关系,政校分离,产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由教育管理专家负责日常管理,指导和约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其三,指符合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以构建学校法人制度为重点,以学校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新型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制度。其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前提,确立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是关键。

(二)如何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德润国际学校从2010年建校之初,在奎文区教育局“章程规范办学、规划引领发展”思想指导下,开始进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我们从“制定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和制度体系入手”,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明晰了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和学校与社区、学校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规范,令学校的内涵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依法办学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内容。为全面实现依法办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我校首先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培训研讨,统一思想,明确学校、教师的法定职责、权利,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作为学校,其主要职责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需要各方面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按照法律的原则和规定,理顺关系,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宏观管理、学校按照章程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监督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

2.构建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学校的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3.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

在用人制度上,“赛马”比“相马”更重要;在评价制度上,鼓励比“诊断”更重要;在分配制度上,激励比惩罚更重要。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性集中体现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学校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积极争求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大家“群策群力”,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互动过程,营造相互对话和平等沟通的环境,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尊重、理解、信任的学校文化,这种积极的学校文化有助于学校愿景和目标的达成。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通过教代会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管理。学校重点工作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放权让教师自主组建项目团队,认领和负责学校发展目标,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分享式参与学校决策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

4.以制度为准绳,构建人人参与的公平环境

公平不是用人制度上的平等,也不是分配制度上的平均。公平应该体现为人人参与竞争的机会平等,人人获得发展的机会平等。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将所有的岗位向教师开放,通过制定教师自我发展项目书、岗位竞聘等形式,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依法治校,构建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管理机制

学校要求管理者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现在和未来、整体和局部、集体和个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要协调好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要素,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校协调发展。

(1)规范对制度本身的管理,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制度上保证“教育是服务”的实现,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全面的保障。

(2)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将管理制度作为教职工的基本工作标准和基本行为准则,以制度鼓励、要求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实行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并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中心环节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作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三是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

(4)充分发挥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

(5)强化监督机制。通过内部与外部的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测,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学校现代制度的构建,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民主开放的管理氛围更加浓厚,教育特色和办学风格开始显现。同时教师和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学校管理体制

(一)学校管理体制的概念释义

学校管理体制,指教育实施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学校教育体制。在教育体制中,学校教育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基础,是教育管理体制直接运行的对象。

(二)现行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

有过教育工作经历的人都切身感受到现行教育管理体制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内容的划一性、评价的单一性,严重限制了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窒息了教育创新的活力,束缚了师生及学校管理者创新精神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官本位、行政强势及片面的教育政绩观更加重了原已存在的问题。

有人归纳出现行的学校管理存在四大弊端。第一,封闭性。学校管理缺少一种开放机制。按照现代组织学的观点,学校管理的结构应是开放的。学校组织的边际不断扩大,原来狭隘封闭的学校藩篱正在被打破。“破墙办学”不仅仅是推倒物理意义上的围墙,还要推倒办学者心理上和学校管理制度上的围墙,建立一种开放办学的有效机制。第二,单主体。学校管理只看重校长与主要行政人员的作用,忽视或无视学生、教师、家长的主体作用,造成“目中无人”。第三,单向度。许多校长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式或层级管理,它能体现校长的意志和权威,但教师们往往处于听命执行的被动状态,缺乏创造的热情、动力和思路。第四,低效能。正因为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必然带来学校管理的低效能。

深入分析上述弊端产生的原因,需要从这种管理体制的产生和发展入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学校体制作了重大调整:一是对原有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设施采取保护政策,逐步由国家接管,渐渐形成了国家和集体包揽办学的局面;二是将原有教职工基本上包下来,摒弃“聘任制”,采用“派任制”;三是在分配上着重解决以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报酬过于悬殊的问题,强调国家工作人员(含教师)与工人的收入大体保持平衡。

这样就形成了上级命令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通过行政手段形成上级对下级绝对支配的学校系统,学校便成为政府科层行政体系的末梢,政府不仅成为唯一的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也是教育唯一真实的决策者,政府通过全面提供学校的生活、工作及社会资源而形成对学校的全面控制和支配关系;学校仅仅是政府决策的执行者,学校在办学和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千校一面;教师成为科层行政体系中的一份子,难以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现行学校管理结构导致学校在功能上表现出强制性、机械性、常规性、动力单一性。简言之,学校难以构成一个责任主体,缺乏自主性,这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一是政府包揽一切,政学不分,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同时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理起来。二是在学校人事制度上,只能上不能下,形成实际上的终身制和“铁交椅”。校长无论业绩如何,只要不违法乱纪即可,并且将自己定位为一位行政官员而不是一位教育的从业者;人员只能进不能出,形成实际上的“铁饭碗”,学校无选择教师的自由,教师无选择岗位的自由。在分配上,待遇只能升不能降,形成实际上的“大锅饭”和“铁工资”;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在分配上几乎没有区别。三是在校内管理方面,缺乏严格的责任目标要求和考评保障机制,职责不清,赏罚不明,导致教育质量日益下滑,效益愈来愈低。四是学校管理往往从严格滑向严厉,学生的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没有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无法摆脱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的过多干涉,学校总是将行政部门的要求置于首位,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要求置于次而又次的位置,以行政要求而非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在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彻底转变职能的情况下,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难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学生也就难以健康成长。

(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宏观体制改革和微观体制改革两部分。宏观体制改革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学校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及权限划分的改革。微观管理体制改革即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以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的,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对学校管理诸要素的思想原则、组织机构、重要制度等方面陈旧的部分加以革新,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完善了学校领导体制,提高了办学效益

随着校长负责制的推行,各地加强了对校长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力度,校长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校长队伍不断优化。同时,为了使校长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充分发挥其作用,把学校办出特色,这就需要赋予校长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2.核编定员、定岗定责,促进了学校管理科学化

通过实行岗位责任制,规定学校人员编制,明确教职工的岗位责任,促进了学校领导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发展。责、权、利统一的校长负责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学校行政工作效率,促进了对人、财、物、事的科学管理。

3.严格实行岗位聘任制,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通过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使教师队伍中的冗员减少,结构趋于合理。由于启动了竞争机制,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才干与潜力,能力平庸而又不思进取的那部分教师也产生了危机感,有了压力。教职工聘任制的推行,让学校在择优聘任,合理组合的同时,加强了教师队伍的长远建设,教师队伍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增强,形成自我提高的动力源。稳定、优化的教师队伍竞争机制正在形成。这种新局面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打破了平均主义,提高了教师待遇

通过教师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做到了劳酬基本挂钩,使在岗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教育经费的投资效益。另外,通过改革,初步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结合的教师工资管理新体制,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三、学校管理是教育专业管理

学校是在社会领域中存在的一类特定的组织系统,它的构成既不同于政府与企业,也不等同于其他的社会公益性机构。一方面,学校同其他正式组织一样必须作出诸如组织、管理、协调等方面的处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与管理问题。

除了受上级主管业务部门干预和影响外,学校内部组织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次级组织构成的。根据其性质与特征的不同,可以把学校内部组织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行政管理组织,另一类是教育教学专业组织。前者主要致力于协调学校内部组织之间及其与外部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主要致力于协调解决师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关系。

中小学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看,学校管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三大块。学校行政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学校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的保障,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学籍档案管理、后勤服务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等。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点,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行为管理、学生自我意识自主能力管理和学生人格个性管理。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管理、教学方式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总之,学校管理面对的是师生人才培养方面的一系列复杂的人力资源发展问题,目标的特殊性、对象的特殊性、方式的特殊性以及环境的特殊性,让学校管理不得不成为一种教育的专业管理。而扁平化的专业组织是让学校管理成为教育专业管理的基础。

(一)学校层级管理

学校组织虽然是一个专门性的人才培养机构,但是它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一样,也是由发展中的人及有追求目标的人组成的,这其中的人也是基于某种成长需要而进入学校。因此,在学校组织内部亦需要建立一种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来进行机构运作,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学校层级管理同样是一个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来实现效率的组织体系。在这个层级组织内部是由垂直与平行两类系统构成的。垂直系统主要反映的是不同层次学校组织之间的等级隶属关系,平行系统主要反映的是同一层次中不同工作领域之间相互依存的分工关系。这两大系统的建立和运作情况即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工作效率和实效。

德润国际学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学生心智发展层次跨度大,教育重点难点侧重多,学校管理任务相对复杂。为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学校把小学到初中的九年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整体考虑,贯通中小学两个学段,实行“四段六线”管理,以垂直与平行的双向结构构建起学校管理模式。学校组织系统主要包括办公室、国际部、安全科、科研处、总务处及团队六线。在教学专业系统中,德润国际学校根据一至九年级学生的心智特点将整个教育教学系统划分为低年级段、中年级段、小初衔接段、高年级段四个学段,确立每个学段的学段主任,由学段主任统筹管理。

(二)扁平化专业组织管理

扁平化专业组织是学校管理组织内部劳动分工的产物,主要解决教育教学专业效率问题,而不是行政效率。对专业技术进行领导与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其一,作为一般管理人员所具有的能力与素质;其二,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所特有的能力与素质。尽管是专业组织,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比较明确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主要是在横向水平发生的。扁平化专业组织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前提与条件。

第一,组织存在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专业组织作用发挥的必要条件,如果制度未赋予专业组织以相应的独立性,并且行政组织人员又缺乏认识上的自觉,那么,专业组织所拥有的权力就会很容易被剥夺。若是如此,扁平化专业组织的作用就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德润国际学校“四段六线”管理模式,赋予了部门和学段最大的自主管理权。决策层主要是由理事会、校长办公会、教代会三方面构成,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目标和方向,从宏观上对学校工作进行指导,各部门按规划实行分布管理、创新和决策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制定部门流程,分工明确,预案充分,研究深入,定期开展部门行政办公会进行部门工作交流和总结。教学专业发展上,四个学段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各段结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划直接开展段内设计和管理,将管理细化到段内工作,落实到段内备课组和级部工作,把各段的自主管理权发挥到最大程度。各部门各学段的独立发展能力充分提升,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学校管理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

第二,资源整合与专业类同。尽管很多工作开展都属于跨学科性质的,但是,促进工作得以长期稳定推进的基础不是建立在不同学科之间,而是建立在同一学科内部具有相同专业与技术人员组成的组织或共同体之中。这尤其表现在德润国际学校四段管理上,四段管理方式研究了学生的阶段特征,是基于不同阶段的独特性而划分的,且段内集中了对此段有研究,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这样段内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就充满了活力,将专业化的管理教学资源进行最优组合。而且这种结构模式把管理的自主权交给离学生最近的人、最了解学生发展的人、学生最熟悉的人,真正做到了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各种资源的相对集中使在同一学段内部专业与技术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了一个个共同体,不断地进行知识间的对话、交流与沟通,从而既促进了知识的有效增长,又使得工作的开展能够得以顺利地、有效地进行。

第三,专业组织的自觉性。专业组织的自觉不仅是学术权威产生的基础,而且是行政组织对其自觉产生认同或承认的必要条件。扁平化专业组织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其自觉性有很大的关系。在德润国际学校四段六线管理模式中,每个部门或学段的职责或工作岗位都是经过校长办公会反复推敲,根据各人特长所制定的,每个人都有积极创新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四段的学段主任均是在此段工作多年且创新组织能力极强的人,即使学校的行政服务人员也大多兼课或带学生社团,保证每个人都接触学校管理,了解学校管理,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学校下大力气对学段主任进行培训,组织交流,让学段教育教学工作处于积极研究、广泛研究的氛围中,凝聚起了整个学段的研究意识。这种适应学生学段年龄特点的管理方式,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专业发展。工作取得的进展又进一步凝聚了学段管理人员的价值认同感,搭建了研究、成长的平台,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均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

(三)层级化与扁平化的协调专业管理

复杂的组织是以其任务的高度专业化和高度分工为特色的,在学校组织内部,科层化的行政组织与扁平化的专业组织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完全脱离了层级行政组织,就可能导致学校组织内部工作秩序的冲突,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反之,完全脱离了扁平化专业组织,那么就会混淆学校组织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使得学校组织出现严重的行政化趋向。层级行政组织与扁平化的专业组织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职能上的交叉,但是,两者都必须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既然如此,那么,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学校管理与发展过程中不能不给予正确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学校发展就应探索科层管理与扁平管理协调发展的制度与机制,德润国际学校在两者的协调管理上作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1.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的设置赋予了校长(或书记)在学校内部管理的绝对权力,便于学校事务的统一领导与统一行动,便于行政意志的贯彻与执行。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集中公众智慧、集思广益,而不能完全依靠领导个人的力量来进行决策。为克服此种弊端,德润国际学校建立了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理事会组成人员多元,聘请企业代表、教育局代表、社会知名人士等担任理事会理事,重大事务由理事会批准,经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执行。学校还成立了校内民主理财小组,民主选举理财小组代表,审议学校财务收支状况。成立学校和班级家委会,尊重家长、教师及社会的意见与要求,以民主管理实现学校管理顶层设计的科学化,实现校长负责制下现代学校管理体系运作成果良好。

2.处理好“四段”与“六线”的统合关系

合理界定和划分层级行政组织与扁平化管理组织的职责,是提高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合理性及其效率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构中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层级行政组织与扁平化管理组织存在的边界比较模糊。其二,层级行政组织与扁平化管理组织职责划分不够明晰与合理。因此,若想克服与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赋予行政组织与扁平化管理组织以相应的独立地位,合理地划定两者存在的边界与职责。

层级组织是学校行政类决策的最高执行机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几个方面。扁平化管理组织是与学校行政组织近似平行的一个组织机构,同受学校决策机构的领导,是学校教育教学决策的执行机构,它的主要职责应该定位于学校的核心业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制定学科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对教师业务能力与水平进行认定、实施教学研究、学生管理等其他科学研究活动等。

德润国际学校统合了“四段”与“六线”的关系,管理上注重精细化,同时又注重管理的高效化。四段六线的管理模式,各自部门分工明确,学段任务清晰,既有统合又各自独立。办公室、国际部、安全科、科研处、总务处及团队六线统管一到九年级的协调服务工作,保证了工作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四段以学生管理和学科教学研究为主独立开展工作,侧重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四段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六线的支持和保障,如科研引领、安全保障、后勤服务以及读书交流、专家讲座等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六线的服务和协调。而六线部门设置分工明确,凡是重大活动,确立一个主导部门,以其为主,其他部门协调推进,互通有无,这就避免了工作重复、效率低下和部门互相推诿现象的出现。整个四段六线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扶持才推动了学校管理的高效进行,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

因此要让学校管理真正走向教育专业管理,对学校内部的管理模式改革要下大工夫研究,尤其要真正发挥扁平化管理业务的带动作用,发挥好学校管理机构的服务协调作用,以顶层设计来保证工作力度,以信息共享来指导工作步骤,以流程明确来提高工作效率,双线管理,齐头并进,将专业化的学校管理落实到实处。

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探索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教学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从而达成教学的目标,实现教育的价值。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组织保障。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

教学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是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是狭义的教学管理;宏观层次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基于上述观点,研究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三方面。

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反馈系统三个一级子系统构成,各一级子系统又由若干二级子系统构成。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管理组织和其他职能管理的组织融合在一起,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机构,即教学行政管理组织、教学业务管理组织以及教学督导组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也分为行政和业务两种管理组织,同时增加一个教学咨询、审议、监督机构。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为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条例、规则等,具有一定的法制效应和约束力,是全体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共同遵循的教学行为准则。其来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教学的法规、制度、文件和纲要等;另一种是学校内部为管理教学而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常规,教材管理制度,校、处、教研室的职责权限等的规定等。

教学的过程管理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教学计划管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制定课程计划、编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教科书等任务,对学校来说,就是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范围内,通过校长、教导主任和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将有关的各科教学计划在学校教学活动具体组织、落实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实施教学组织管理主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抓好教研组的建设;其次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务;第三加强对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执行机构即教导处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指通过有效的管理、协调和控制,促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质量管理观念的认识:对教学质量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认识教学质量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少数拔尖学生,要体现一种全过程的管理,确立全员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

教学组织形式上,长期以来我们把班级授课制作为唯一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集体的教育作用。但是,由于它不能顾及学生中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别,强调全班学生要在同一时间内按统一教学进度去学习同样的内容,因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受到制约。随着教学管理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着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探索,出现了“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小班化教学”等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此外,教学管理需要一支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懂教育理论的高素质管理队伍。管理者还应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管理者还应掌握和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教学管理还要在新形势下加大对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学管理是指在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和监督下,中小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根据国家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教学工作的规律和学校的特点,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制定本校的教学目标,开发和配置教学资源,组织、协调、控制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各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的管理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之新课程的全面推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团队合作,促进学校发展。近几次基础教育改革起点高、前瞻性强,强调从根本上转变课程功能,构建新课程理念,革新教学内容,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等等。

(一)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

当前社会正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这是一种本质性的社会变革,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改革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各教学环节,构建一个适宜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新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中,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驾轻就熟的教学流程,甚至一些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教学法则。所以,从广义上说,教学改革包含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必然触动教学管理思想的变化,各类内容的教学改革需要以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作为保障。所以开展教学改革就必须改革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学管理的思想,形成新的教学质量观、新的人才质量观、新的管理职能观,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优良的学习环境。通过改革最终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对培养新型人才发挥保障作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管理机制。

(二)更新观念、科学发展

1.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总体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观点。“科学发展观”是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以坚持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以促进全面发展为重要目的,以保持协调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体现,以实行统筹兼顾为总体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在教学改革、管理中,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

2.全面认识教育发展内涵

发展是硬道理,是时代的潮流。教育要顺应潮流,但绝非随波逐流,而是要掌好舵,把好航向和航速。首先必须搞清楚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要发展什么?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发展?怎样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能否给出正确答案是问题的关键。学校的发展,应当包括扩大规模、优化学科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校长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和教育发展步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机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群策群力,科学定位,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正确把握和严格遵循初中办学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使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适应社会和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

(三)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1.价值取向——建构创新型学校

在最为真实的、最为日常的、与我们的生活最为密切的学校管理活动中,不仅有着各种技术、方法和制度的问题,而且,更为根本和前提性的问题是:学校管理是为了什么?每天忙忙碌碌的管理者是在为什么而工作?在当代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管理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综合现行课程改革的趋向及远景,目前教育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建构创新型学校。

2.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要求在学校管理中确立人的核心地位,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各个成员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在实现育人目标及学校全方位的发展中得到尊重和满足,得到身心、知识、素质等各方面的长足发展。

3.管理结构:从等级式向扁平式转变,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

传统的组织理论所倡导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应用在学校的管理中,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教学的管理者(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和被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气氛不融洽;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团队的合作意识不强,不利于协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本不属于行政组织系统,但事实上被置于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的兴趣及要求往往被忽视,从而使学校整体目标难以实现。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民主科学的组织架构,打破传统金字塔式层级分明的界限,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有利的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和一种新的运行规则,强调管理不是靠管理者个人的权威、命令、控制、监督来实施,而是靠教师或组织内每一个成员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讨论和决定来完成的,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行为是一种持续、变化、互动的过程。教师、学生从单纯的被管理者的角色向既是被管理者又是自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建立健全学生会、团支部、团委、大队委、家委会、工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广大师生和家长以合理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4.建立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学习型组织

新课程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之间应互相关怀、共同协商、共同开发课程、设计教案、交流经验,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共同发展。学校要形成融合文化,每一个成员在个体独立的基础上融入整体,产生集体感和奉献力,将彼此视为一家人,互相协助、鼓励,形成团队意识。

(四)讲求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1.提倡德育人文性,提升德育质量

德育人文性,指在德育工作中自始至终渗透人文关怀,核心是对人的关爱和尊重。主要做法有:

(1)丰富学生文化底蕴。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民主、正义和文明,让学生认同文明社会的道德准则,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确立理想的人格、目标,并愿意为之奋斗。

(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环境可以熏陶人,可以规范人。

(3)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道德教育,会使学生懂得该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要把这种认识转变成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并付诸实践磨砺。

(4)强调德育的自主性、层次性。从目标上分层:基本目标面向全体,较高目标面向优秀。从阶段上分层:在教育内容上要渐进、连续和各有侧重。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2.倡导有效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要关注时间和效益。学校践行有效教学理念的策略和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现阶段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需求有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升学需求。满足学生这三方面的需求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2)教学要因材施教。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结构,研究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积累过程,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基础。德润国际学校近年来不断探索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学校提倡适当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给学生充足的信息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提倡通过分类指导,为学生个体节省时间,反对用过分耗费学生时间、精力的低效教学去换取应试成绩。

(3)提倡教学的适应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学生。教学模式的选用要适应教师的特点。学校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

(4)教学活动要重视教学反馈。提倡课堂教学节节有反馈,提倡教师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和阶段测验,根据批改情况和存在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使问题堆积;提倡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