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

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收到了显著成效。为了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研究工作,党委在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中专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子项目,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研究工程”。

回顾与展望——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巡礼

李映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收到了显著成效。

1998年中央政治局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作了新的设置后,我校及时开设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八门本科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为博士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等课程。

在实施“98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针对新形势和新的教学要求,结合我校综合大学的特点,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概论”为中心,深化“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的“一门为主,多门渗透”的新的课程体系,取得了教学改革的显著成绩。

2005年中央政治局为适应新世纪新形势的要求,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再次进行调整,要求为本科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四门政治理论课,以及“形势教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为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等课程。

对此,我校党委适时做出全面的安排部署,并决定按照中央要求,于2006年秋季为新生按时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已经全部就绪。

在实施“98方案”和“05方案”的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围绕做人和育人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突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方针,弘扬主旋律,理论教育联系社会现实,更加接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因而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体做法

近年来,我校党委从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并从加大教学管理力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搞好“硬件”配套设施等几个具体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1.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多年来,校党委常委会坚持每学年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和相关事宜,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校党政主要领导还亲自为学生讲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专题课和形势教育课,并多次参加马列主义教研部举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会。校领导经常亲临教学第一线,听课检查,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与建议,及时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并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为了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研究工作,党委在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中专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子项目,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研究工程”。按照项目要求,精心策划编写了两套丛书,一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研究丛书》共10部,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论》、《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毛泽东和他的时代》、《邓小平和他的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套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五卷本专著。这两套丛书的显著特点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个核心,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主要成果,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又能抓住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热点、疑点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力图从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当代与未来的结合上给他们以启示与教益。这两套书出版后,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有关方面的肯定,展示了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水平和教学水平,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奠定了基础,保证了我校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方向。

2.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实现理论课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从1998年以来,我校“两课”教学单位制定了《教研室工作规章》、《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教师教学职责管理条例》、《青年教师培养规划》、《教学检查评估实施细则》、《领导干部听课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办法》、《考试管理制度暂行办法》等八个文件,并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实施。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开学初进行教学纪律检查;期中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期末进行考试、阅卷工作检查。由于措施得力,理论课教学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广大教师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纪律明显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多年来,我们不断对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索,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和集体阅卷制度,实行理论课试卷统一管理制度,强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从1998年开始,我们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教学检查评估,编辑出版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集,举行一次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会,这“三个一”已经形成制度。

由于制度健全、管理工作到位,教师对理论课教学工作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1998年以来,我校先后有六位教师在全省理论课教学观摩和“精彩一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有四位教师获得西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有九位教师获校级讲课比赛奖。在近年来的校系教学检查评估中,理论课教师的优秀率,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6%以上。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使理论课常讲常新

199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方案调整以后,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深化其他几门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列出10个专题,请学校党政领导和有关学科的知名教授,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讲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耳目一新,受到普遍欢迎。应本校学生和省内其他高校同行的要求,我们把这次讲座的内容编辑为《邓小平理论专题十讲》一书,正式出版。

其次,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学中,我们增加了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两大理论成果内在联系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增加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等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中,增加了邓小平经济思想对马列主义的丰富等内容。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已基本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的新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再次,我们按照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两课”教学中的通知要求,自2001年9月开始,在全校开设10课时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专题课,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步“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取得了“新三进”工作的初步成绩。我们的工作受到了省委教育工委的表彰,并在2002年5月召开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重点介绍,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2003年9月,我们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全校普遍开设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初步经验。

目前我们正在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新一轮的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做准备。

4.改革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及时总结,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

邓小平理论教研室总结的“邓小平理论课‘一二三教学法’”,体现出科学性与生动性的有机统一,使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落到了实处,把我校邓小平理论教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研室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五个结合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的“以能力培养为模式,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目标,把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新的教改思路,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情—理—思三结合教学法”,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激情、理论、思考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理论教育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自然地进行,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该教学法于2002年获校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围绕做人教育,从注重基础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实现人格与国格尊严的统一;以做人的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进行正确引导;启迪大学生正确对待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达到德才统一,知行统一等四个方面入手,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

这些改革尝试,得到了学校和省上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在教师和学生中引起了积极反响。

5.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为了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我们制定了《科研成果奖励暂行条例》、《青年教师学术进步奖暂行条例》,对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科研要求,对在不同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给予相应奖励。我们还分别以校、部或教研室为单位,组织集体科研攻关,发挥团队力量,促进科研水平整体提高。1998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发表学术研究论文6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100多部;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和省教委科研项目3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30多项。由我校理论课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的全省理论课统编教材共有六种,体现了我校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的总体水平和在省内的领先地位。

6.搞好“硬件”配套建设,装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购置电子教学课件

为了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立了理论课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购进了多套理论课教学课件。近年来,学校还拨出专款为理论课教学建立了十几个多媒体教室,为理论课教师配置了相关的光盘和软盘,为各教研室配备了电脑,可以上网查找相关材料。目前学校正在进一步改善理论课的现代化教学条件,逐年增加多媒体教室。

7.狠抓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为加强我校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学校从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及缺编补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十分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和选留优秀硕士毕业生的力度,重视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等方面着手,使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对理论课改革的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它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针对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我们在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进行了两次较为全面的调研。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要性及作用给予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对目前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基本满意,有80%的学生对我校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论课教育教学有助于自身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自身正确认识社会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有助于正确思考和认识自身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但调查数据也显示,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下降趋势,部分学生对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体会不深,对教学现状不满意。因而全面加强和改进理论课教学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在教学条件、项目申报、成果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拥护改革开放,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当前大学生具有服务社会的人生目的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愿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据有关调查显示,有89.71%的学生认同大学生应该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有82.15%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基本一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加之外部的各种思潮纷纷传入,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比较明显,一些学生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据有关调查显示,有64.36%的学生认同“劳动和奉献仍然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有16.92%的学生不同意“劳动和奉献仍然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有13.97%的学生表示难以判断。有73.1%的学生认为“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有16.1%的学生认为“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不应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有14.80%的学生认为难以判断。

这些情况说明,当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距离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还有差距。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可塑性强,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理论课教学必须贴近时代,有针对并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改革开放时期的矛盾和问题,并同他们一起研究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其次,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要加大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内在联系,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再次,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必须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相结合,不仅要促使大学生“知”,即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更要促使大学生“行”,即要自觉地躬行践履。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学用结合,从而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理论课课程结构体系,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和各门课程的特色。理论课课程体系要有统一的总体构架,避免衔接不够和内容重复。目前应尽快公布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充实与更新课程内容,保证其有机联系。

2.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尽快充实和更新,尤其要深入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贴近时代,围绕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他们最为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要积极吸收外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有益的文明成果,但不能离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线。

3.严肃和规范理论课教材建设,特别注重教材的规定性和灵活性原则。理论课教材既要体现理论性、系统性,更要体现针对性、实效性;既要涵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更要反映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05教学方案”拟编写的教材,其内容应紧密联系实际,特别是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大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在理论的表述上力求通俗易懂,生动感人,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分析,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制定实践教学课的指导性方案,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课教学必须有实践教学环节作保障,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应密切配合,研究和制订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把实践教学环节真正落到实处,增强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结合。

5.加强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教学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思想素养,提高学历层次,丰富其教学经验。同时加大对政治理论课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多出科研成果,提高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成果

我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三个三结合”的成果。即: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树立信念、培养素质和学会做人相结合。

(一)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相结合

高等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中承担了三项主要职责。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大成果的精深研究;二是向社会各界广泛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三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掌握专门的科学文化知识,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最近几年,我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制定了长期和具体的发展规划,在“211工程建设”项目中专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子项目,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研究工程”。按照项目要求,我们精心策划编写了两套丛书,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有关方面的肯定,展示了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1998年4月以来,按照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设置方案,我校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的“一门为主,多门渗透”的新课程体系,取得了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显著成绩。我们经过思考和实践,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即“一条主线、两个热点、三个关系、四个联系”。具体来说,就是突出一条主线,即培养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念;关注两个“热点”问题,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小课堂与大课堂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的关系;坚持做到四个联系,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研究相联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与理论研究相联系,把理论学习和研究与大学生理论思维的训练相联系。由此可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强化科研成果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全校各个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后确定“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为校级重点课程,为今后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我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一个,二级硕士点五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博士点一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许多研究生在校期间就已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一些优秀论文还获得了省级科研奖。由此可见,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已经形成制度性和理论性的创新成果,具有明显特色,在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都处于本省前列。

(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灵魂。理论课则是高等学校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此,理论课教师负有特殊使命。随着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范化,实践教学被提到重要地位。我们的认识是,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一样,不是可有可无、可虚可实的环节,而是理论课教学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年来,我们在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探讨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路径和方法,构建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接、交融和互动的模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上进行探索的初步体会。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中,建立了以下三个比较成型的模块:

第一模块: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梳理归类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即对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可能出现的某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要及时加以归纳和提炼,形成系列问题,有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课堂理论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对于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应当精讲、细讲,使学生能够有基本的理解。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运用,也才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果对于基本理论认识不清,理解不准,课堂理论教学如果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就很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二模块: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具体实际,参观学习,访问调查,掌握大量的相关信息和第一手资料,亲身经历思想体验和情感体验,从书本知识返回到实践经验,不仅对于某些理论要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某种感性认识。实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实践的具体内容而定,相对比较灵活。社会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化,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也不是参观游览式的外出活动。要带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就是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有实践教学的计划、目的和具体步骤。

第三模块:多种形式的讨论与交流。经过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教师和学生对于某些问题就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师生围绕理论上的某些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所掌握的社会调研资料,进行讨论和交流,这就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老师和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使实践教学之后的成果加以巩固,否则,学生就很难把实践中的现象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反思。所以,讨论和交流介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是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机协调和必要补充。在这个环节里,还包括学生在网络上与老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开设的各种类型、各种专题的理论讲座或报告,学生举办的专题研讨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等。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一些涉及理论前沿的问题,或改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得以升华。教师的理论讲座和学生的交流会、演讲会,都不是随意的,应当根据某门课程的具体内容精心组织、精心实施。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把理论内容用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深刻,让他们从每一个细节去感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课件制作和运作上,老师并不是画面的“解说员”,在教学的每一个单元内都是从现实问题入手,运用鲜活的案例教学,提出问题,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带领他们逐层分析。通过分析,不仅让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更深的感悟,而且使其有了继续深入研究的愿望,最终帮助和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获得正确的理论结论。经过同学们主动的参与、学习、研究和消化,不仅了解了书本知识,也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达成了更多的共识。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面对思想活跃的学生,如何将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课题。针对大学生关注的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建立了一套研究式教学的模式。主张学生自觉进行理论研究,帮助和引导他们的独立思考。在教学的每一个单元里,按照教学要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关注的现实问题,自己选择研究方向,设计题目。题目的研究要独立完成,教师对选题设计进行个别指导,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目录,有些还提供参考图书。在完成课题时,要求做相关题目的同学组成小组,在组内进行讨论、切磋。最后,让论文获得优秀的同学在全班发言交流。研讨式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它适应高等学校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即由单纯的知识灌输、理论介绍向知识和理论的传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转变。那么,如何为实践教学这个概念定位呢?我们经过较长时间的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也有别于实验室教学的形式,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的教学形态和教学环节。它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以社会生活为参与对象,具有较为宽泛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理论水平、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实践者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直接、紧密和深度接触。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实践客体进行考察、调研,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意识也得到强化。尤其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直观感受十分强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富直观性和感染力,使他们身临其境,必然形成生动的、浓厚的现实感。实践教学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促进了课堂和社会的沟通,即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形成两个课堂的对接、交融和互动的机制。

实践教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内容丰富多彩、不断变化、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本身也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把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的内容,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而且能够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思考并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大学生在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必然要面对现实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校期间能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这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按照上述思路,我们提出多种形式、多项内容、多重层次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全体学生参加的假期返乡社会调查。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普及面最广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学生的参与面可以达到95%以上。其内容和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深入调查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民俗文化和教育等具体情况,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献计献策。以往我们对学生假期返乡社会调查研究重视不够。我校的学生来自于祖国各地,学生通过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可以寻访到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社会实践教学当中,要求学生在放假返乡之前,首先制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计划,克服调查研究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过去在安排学生的返乡调查工作时,对返乡座谈比较重视,而对调查研究本身则重视不够。所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返乡调查和返乡座谈,是今后在社会实践教学工作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第二种形式是部分院系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言,有这样几个主要内容。

其一,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参观和访问。通过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参观访问,不局限在农村或城市,各行各业都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可选地点。其二,对革命圣地和革命老区的参观和访问。组织部分学生赴革命圣地延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缅怀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信念。其三,对国有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私营企业的参观,认识高新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其四,对历史遗址和文物古迹的参观游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发愤学习的精神。

第三种形式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其他方式,进一步延伸和扩充实践教学范围,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立体化结构。我们组织学生收看文献纪录片,组织专题辩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加深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对学生走向社会、协调人际关系也是一个有效的锻炼。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交流,巩固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

实践教学对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积极意义。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加以对接、联动和互补,可以避免单纯枯燥的理论说教,以现实直观性而不是依靠所谓灌输的方法,使学生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理论价值体系和实践价值体系相统一的综合体。把实践教学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并不意味着对理论教学或者课堂教学的削弱,相反是对理论教学的完善和优化,促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知识传授体系向实践价值与具体应用体系的转化。从更深层面讲,实践教学也是一种中间环节,能够使学生把书本里的知识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转化为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就是说,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具有很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的思想有引导和推动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就此而言,实践教学具有课堂教学无法产生的功效。

总之,我们认为,课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主要阵地,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既要抓好课堂教学,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最佳效果。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产生了令人欣慰的积极效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这不仅表现在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在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其突出表现就是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他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大学生要利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关爱他人,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出积极的思路、建议和措施。同时,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与科研意识。实践教学中所接触到的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引起教师的深思。他们了解到大量第一手材料,为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素材,可以产生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教学与科研成果。

(三)树立信念、培养素质和学会做人相结合

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环境和对象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立足于大学生政治信念的树立、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做人,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国,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为我国正处在一个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也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并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从整体上讲是积极的,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和青年学生求知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创新具有现实紧迫性。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学生也有着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的强烈的内在需求。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的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决定作用。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确立自我,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对于大学生来说,完成这一人生途中的重要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问题。因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对学习如何做人有强烈的内在需求。今天在校和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在今后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他们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担当突击队,在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担当主力军。能不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定因素在这一代青年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

用理想、信念教育为大学生思想导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旨,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一是要努力做到理论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是理想教育的基础,理想教育是理论教育的深化,要把理论教育与理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理想教育深化理论教育,增强理论教育中的时代气息,通过理论教育推进理想教育,深化理想教育的理论底蕴。二是要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育相结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只有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用社会理想来整合、引导和统领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才能使大学生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理想的实现。三是注重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使大学生认清当代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把爱国同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化作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四是把政治信念教育与价值观念教育相结合。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政治信念体现了一定阶级或集团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价值观念的性质和方向,为价值观念的产生创造了政治前提,只有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信念的教育,才能为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创造前提条件,提供政治动力。同时,政治信念教育要以价值观念教育为基础,一定的价值观念构成了一定的政治信念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先进、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信念,错误、腐朽和落后的价值观念会误导大学生的政治选择,只有通过价值观教育,才能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念。

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强化大学生人格修养和提升高尚情操。诚信是大学生处世立身之本。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核心的外在表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品修养、道德历练,是做人的根本准则。诚信作为做人之本,其核心是引导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因此,诚信教育必须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的角度来把握,要重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文情怀,运用生存智慧,讲究生活艺术,以健康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和积极、乐观、宽容的精神对待各种人生问题。要引导当代大学生珍惜生活,热爱生活,既要追求成功,也要不怕失败。在失败、挫折和逆境面前,要学会自我调适。诚信教育强调的是诚信的自律觉悟,这种觉悟对于支持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将会产生更加持久的力量。诚信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之源。一个人事业上要取得成功,靠孤军奋战是很难抵达目标的,往往必须要或多或少得到他人的帮助、支持和理解甚至认可。在现代社会,无论个人素质、实力有多强,如果缺乏合作精神,不能和各种类型的人友好相处并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就不可能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团队,从而将自己的事业进行到底并走向辉煌的彼岸。诚信是人生的美德,诚信的价值不可估量。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培养诚信的美德应当从端正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入手,通过严肃考风、净化学风从而做到认真对待作业、报告和论文的写作,将这种诚信的美德深入到学习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自己的视听言动、仪表风范都合乎诚信的要求并成为诚信的载体。我们要通过诚信教育,进一步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大学生伦理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建设社会新风尚做出努力。

少数大学生意志不够坚强、独立能力较差。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时,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同时,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甚高,在各方面互相攀比。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压力,急需得到各方面的指导、帮助和咨询。目前,在部分高校开始的心理咨询等活动,虽有一定的成效,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解决学生们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人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本就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它要在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教育作用和培养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优势,是其他专业课无法替代的。

“师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基石。今天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受到比较多的关注。在进入大学之后,往往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处于青春躁动期,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信任和沟通。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还应注意学生的心理态势。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情绪饱满,激情洋溢,把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通过教育活动体现出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反应灵敏,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感情共鸣,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并把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授学科上去,增强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信任度。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增加教学效果。而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二者合理互动,良性循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对老师有反感和抵触情绪,就会心情烦躁,思想消极,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坚持教书以育人为本,师德以师爱为魂。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教师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得到学生的敬重,从而引起品格心理的共鸣。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目前全国各类高校有近2000万大学生,在今后的一二十年里,他们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建设的兴衰成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精神力量,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等问题,培养他们的精神境界,使他们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三、西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实施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和陕西省教育工委有关文件的基本精神,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一步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作用,经学校党委批准,制定西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实施办法。

(一)实施教学新方案的指导思想

1.在高等学校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党和政府赋予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2.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增强思想理论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必须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把握时代特征,围绕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吸收国外大学在思想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的文明成果,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主线。

(二)教学新方案中课程的基本设置

从2006级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于2005年3月正式出台。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以及形势教育等三门选修课,其中前三门必修课程由马列主义教研部承担,后一门必修课程由思想品德教研室承担。2005年3月以来,按照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的指示与要求,学校召开了有关方面的会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新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基本思路就是如何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时代感。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马列主义教研部和思想品德教研室配合省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召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的论证会、研讨会,在省内外高等学校进行了多次调研,基本理清了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思路,为2006级本科学生开设新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三)实施新方案的思路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武装大学生,让他们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人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的基本思路。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的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将针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结合我校综合大学的特点,形成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为新课程中心,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课程基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课程背景的思路,不断深化课程内容,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步伐。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文件的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二学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为六学分、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三学分,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三学分。西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讲授的课时数基本保持稳定,满足新方案对教学内容讲授时数的基本要求。

马列主义教研部每学年召开一次集体备课会,组织教师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形势,深入讨论和研究大学生所关注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些问题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相结合,使集体备课会制度成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有效途径。

坚持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原则,并具体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收到良好效果。在教学观念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理清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上,把握时代特征,围绕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他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

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办法》,逐步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体现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多样性、开放性特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调整与教师队伍配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4个教研室,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社会主义建设教研室(或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思想品德教研室。各教研室分别承担上述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讲教师8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研室主讲教师12人;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讲教师10人,思想品德教研室5人。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

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落实工作。在新课程大纲出台以后,我们将积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新课程大纲的具体实施计划。

(2)组织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制定新方案大纲的教学指导方案。

(3)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方面搞好新课程的教材建设和相关课堂讲义的编写。

(4)分别组织各门课程的教师集体备课会,制作三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为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5)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考察与学术交流计划并尽快予以实施。自2006年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每年至少有一次国内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机会,或参加一次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深入领会和理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基本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知识的需求不断扩大,因而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上要建立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互相支撑的框架,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

2.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之间的对接。充分体现理论课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学校教务处及各院系沟通,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费等问题。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多数理论课教师无法参加必要的学术交流活动,学生无法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缺乏感性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前沿问题缺乏了解。

4.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性的鼓励机制。在教师的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解决教学班级不断扩大,教师超负荷工作的问题,在更大程度上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努力提高理论课教师的现代科技素质、外语素质和专业素质。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高科技技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理论课教育教学不仅要应对来自教育客体的挑战,而且要应对来自教育主体的挑战,其理论视野不能局限于国内,还要顾及国外;面对高校大学生这一接受专门教育的教育客体,要进行心灵的沟通,把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必须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尤其是专业方面的共同语言,否则容易造成隔阂,难以收到实效。

在理论课教育教学岗位设置上,应根据我校在校生的规模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计划,确定合理的岗位数,特别是理论课教学关键岗位数应达到或接近所承担的政治理论课程门数,以确保我校理论课教育教学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其作用。

我校加强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全面提高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激励、提高待遇、发展内涵的方针,建立促进理论课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水平的理论课教师队伍。为此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塑造理论课教师新形象。将思想工作、政策导向和物质激励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加大引进和调入理论课教育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在学校有关方面的支持下,采取特殊政策,积极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

构架合理的学术梯队和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理论课学术带头人尤其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出明确的培养目标、激励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进一步做好理论课教师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通过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治学态度严谨的中老年教师全面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加强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落实。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特别是对具有硕士学位的理论课教师攻读我校博士学位者预留招生指标,提升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选派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短期进修培训或出国考察;鼓励教师加入各种学术组织;资助教师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实行科研奖励。

确定合理的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制规模。根据我校的办学规模和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任务,扩大理论课教师编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实理论课教师队伍。

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力度。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有一定提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层面取得较大成绩,有关部门还应当按照学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给予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增强学科建设的力度,推进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发展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