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官学的确立

汉代官学的确立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制度,奠定了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由此可见汉朝中央官学的盛况。汉代太学没有修业年限的规定,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宫廷学校的开设实为汉代官学的一大特色。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创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汉代地方教育实自文翁为始。

第二节 汉代官学的确立

汉代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制度,奠定了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一、汉代中央官学

中央官学有作为最高学府的太学、专为皇室贵族子弟举办的宫邸学和从事书法辞赋教学的鸿都学门。

(一)太学

中央官学正式建制始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并按公孙弘之奏请,为博士设弟子50人。弟子即太学的学生,东汉时称“诸生”或“太学生”。太学生都是年满18岁、相貌举止端正的青年。此后,太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汉昭帝时太学生增至100人,汉宣帝时达200人,汉元帝时达1 000人,汉成帝时发展到3 000人。东汉质帝时,太学生多达30 000人。由此可见汉朝中央官学的盛况。图2-1为汉代讲经画砖。

img2

图2-1 汉代讲经画砖

博士在秦代为“掌通古今”的朝廷参议人员,汉武帝时成为专职教授于太学的学官。汉代对太学博士要求很高,选拔也很严格。首席博士在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

汉代太学没有修业年限的规定,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博士有时也在大讲堂授课,称“大都授”。太学注重考试,西汉时是一年一考,通过者委以官职,此谓“学选”。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地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的过程。考试一般由主试官根据经义拟出若干试题,量其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备选择。凡由主试者选择题目令考生回答的称为“对策”;由考生抽取题目然后回答的称为“射策”。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这种考试方法具有选拔贤才和督促学生学习的双重作用。

(二)宫邸学

汉代宫邸学有两种类型:一是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二是为皇宫女子开设的宫廷学校。

东汉永平九年(66年),汉明帝专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设立学校,谓之“四姓小侯学”。由于四姓外戚不是列侯,故有“小侯”之称。初设时,置五年经师,以《孝经》为主,兼习《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后来又扩大招生,不限于四姓子弟,其他贵族子弟也可以入学修业,当时匈奴也曾谴派子弟来此求学。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年),邓太后开设宫邸学,令皇室子孙5岁以上40余人及邓氏近亲子孙30余人入学。她亲自督察、考试。汉质帝时,入学的宗室贵族子弟凡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得到官职。

邓太后主政后还创设宫廷学校,选儒学大师对皇宫女子与宫中妇女进行经学及仪礼教育,开展宫廷教育。宫廷学校的开设实为汉代官学的一大特色。

(三)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学校专为文学、艺术见长者设立。州、郡三公荐举“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经考试合格方可入学。这所学校不同于其他以儒学为主的官学,主要是以尺牍、辞赋、小说、书画为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官学的学科内容。其学生的出路较之太学生更为优越———“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2]鸿都门学以辞赋取士,表现了对人的才华及个性的重视,成为后来文学取士的导源,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创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

二、汉代地方官学

汉代地方官学主要是四种:郡国(学)、县道邑(校)、乡(庠)和聚(序)。

中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乡学”。《周礼》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礼记·学记》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但是此种乡学仅有教化的意义,从严格意义来讲,古代地方官学,应是自汉代开始设立。

汉代地方教育实自文翁为始。汉景帝末年(公元前2世纪中期),蜀郡(今四川)郡守文翁,重视教化,在成都建立学宫,招下县子弟为学宫弟子,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者推荐到朝廷做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汉武帝对于文翁设学之举甚为赞许,乃下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自此以后,有些郡开始设置学官,如汉昭帝时有的郡设“文学校官”,汉宣帝时有的郡设有“郡文学官”。但在当时所设,不过是一郡儒者集会的场所,而学制尚未建立,亦未曾普及于各县邑,直到汉平帝元始三年(3年),开始建立了地方学校制度。《汉书·平帝纪》记载:“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校、学置经师一人。序、庠置《孝经》师一人。”所习内容为儒家“五经”。只有从学、校出身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太学。东汉时期,由于地方官吏多系儒者,对于修缮学宫、提倡兴学比较重视,因而郡国学校得以普遍建立,官学和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