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官学的雏形

官学的雏形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有大学、小学或右学、左学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学校主要进行孝道、教育、礼乐和书数教育。西周的学校称为官学,由国家兴办。学校的教师称为官师,由国家政府官吏担任。官师担任的教学职务,一般都与其所任命的官职相符,如乐师在国学中担任小舞教学。

第一节 官学的雏形

一、古史中关于学校的传说

我国最早的学校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期,那时已经有带学校性质的机构。《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成均”是专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的场所,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庠”,本指养老的场所。当时,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了教育年青一代的任务,他们通常在养老的地方从事这一活动,所以“庠”也兼为教育的场所。

“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所开展的活动中包括教育活动。这些机构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已开始进行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活动,为后来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夏代学校的设置

在诸多古籍中都提到夏代有“序”这种场所。《礼记·明堂位》记载:“序,夏后氏之序也。”《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记载:“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孟子认为,“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才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从事议政、祭祀、养老、教育子弟等公共活动的场所。因此,“序”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构,教育仅是其中的重要职能。“序”设在夏的国都。

另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校者,教也。”“校”的本义为养马、驯马的所在,后逐渐成为练习骑马、从事教育的机构。朱熹注《孟子》时说,“校”为乡学。

三、商代的学校

关于商代学校的设立不仅有诸多文献记载,而且有出土的甲骨文为实证。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学”的字样。如“壬子卜,弗,酒小求学?”意思是,壬子这一天举行占卜,弗求问上帝,王子入学,设酒祭祖以求赐福,是否可行?这表明奴隶主贵族把教育下一代当做大事情看待,入学要占卜,设酒祭祖。《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礼记·明堂位》记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瞽宗,殷学也。”郑玄注云:“右学,大学,在西郊;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从有大学、小学或右学、左学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商代不仅国都有大学、小学,而且地方也有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殷曰序”。“序”为地方学校。

由此可知,商代的学校已有了“序”、“庠”、“学”、“瞽宗”四种称呼,在商代的学校里,学习内容已较虞、夏时丰富。值得注意的是,从甲骨文中的“学”字字形分析,这种学校以传授宗教和文化知识为主,教学活动稳定,教学场所也很固定,学校已较为成熟。文献中出现的“瞽宗”之类学校,原为乐人的宗庙,乐宫在此处理国家礼仪、音乐工作,并负责教乐,后逐渐成为学习礼乐的场所、教育机构。所以,商代有了专门进行一般文化知识教育的学校,学校大体上完成了过渡。学校主要进行孝道、教育、礼乐和书数教育。

四、西周的学校

西周的学校已逐步成形,并渐趋完善。

(一)学制

西周是奴隶社会文化发展的灿烂时期,大量资料表明西周的教育制度已经有一个较完整的系统。大体说来,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专门供奴隶主贵族子弟就读。按照学习的程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类。“小学”从事启蒙教育,除识文断字之外,还要学习礼节仪式、音乐舞蹈、骑马射箭、书写计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大学”则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以便日后参与国家治理。设在周王朝都城的大学叫做“辟雍”,规模较大,分为五个部分:辟雍居中,是天子讲学之地,四面环以圆形水池;水南叫“成均”,学习乐舞;水北叫“上庠”,学习典籍;水东叫“东序”,学习干戈;水西叫“瞽宗”,学习礼德。设在诸侯国都城的“大学”叫做“泮宫”,规模较小,规定只能环绕半圆,称为“泮水”。以上这些学校,都由国家兴办,用以培养贵族子弟。“乡学”是各地设立的地方学校,只有“小学”一级,供普通贵族子弟就读。《礼纪·学记》指出:“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州)有序,国有学。”“塾”、“庠”、“序”都属于乡学,为地方学校;“塾”中的优异者可升入乡之“庠”、“序”;“庠”、“序”中的优异者可升入国之大学。

(二)特征

西周的学校称为官学,由国家兴办。周王室对受教育权实行绝对控制,不同级别的贵族子弟分在不同级别的学校学习,在同一等级学校学习的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也有所限制。学校的教师称为官师,由国家政府官吏担任。官师担任的教学职务,一般都与其所任命的官职相符,如乐师在国学中担任小舞教学。

(三)教育内容

西周的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六艺教育起源于夏朝,商朝又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朝六艺教育的基础上,变得更为充实。

1.礼乐教育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1]礼乐贯穿于整个奴隶社会的一切社会活动当中,体现了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宗法等级制度,对年青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作用。

2.射御教育

“射”是指射箭,“御”是指驾驭马拉战车。西周是以人数较少的部族统治人数较多的部族及其联盟,依靠的是有组织的军事力量,贵族子弟都要成为武士,因而射御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射,在国学和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学科,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训练亦十分严格。西周在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射击水平高低决定了射者在贵族中的地位,故射箭的教练深受重视。西周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接受训练。御的训练项目有五项,简称五御。贵族子弟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五项标准要求。

3.书数教育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算法。西周的文字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字数也增多了。其字体为大篆,书写的材料为竹木,书写工具为刀笔。小学进行文字教学,其教材为《史籀》(十五篇)。文字教学要求认读、会书写,其方法是由易到难。数学知识到西周时,已有更多的积累,为系统的教学创造了条件。先学数的顺序名称及记数的符号,然后学习甲子记日法,知道朔望的周期。之后是进一步学习计数的方法,掌握十进位和四则运算,培养初步的计算能力。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六艺教育既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重视礼仪规范,也重视情感修养。六艺教育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秦代的官学———学室

秦代的郡县普遍设有的官学叫“学室”。学室招收的学生称为“史子”。史子被招进学室后,可以得到政府照顾,免除服役。学室的老师被称为“吏师”,由县属令史之类的小吏充任。史子的学习内容以《秦律》为主,兼习童蒙课本,如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等。史子毕业后,经过一定时期的考察和实习,合格后被任命为官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