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努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方法

努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方法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测试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毕竟不同,专业课完全是“考知”,即看学生对这门专业知识掌握得如何。而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则要测试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情感和态度等,即考试不能只是“考知”,还要“考德”“考行”“考思”。但加权系数又不能随意增减,更不能受该课程之外因素的超量影响。

四、努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方法

高校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要主动适应时代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着力引导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1.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1)要明确考试职能和目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教师、管理者都要把考试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上,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与学的关系是否沟通、学生的素质是否提高,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更应重视。要高度重视“试后管理”,对考试结果要认真组织评鉴,并及时反馈,不能“唯分数论”,把分数看做是考试结果的唯一目的。教育评鉴是根据教育测量的结果对照教育目标进行价值评判的,因此它与教育测量不能完全等同,要通过教育评鉴对课程中涉及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进行细化,以便发现问题,明确创新目标。

(2)制定科学、合理的测试方式。考试内容一方面要考察所学知识是否巩固,另一方面更应该强调对学生认识、分析、综合、运用、评价、创新等能力的考核,促使学生在培养自己综合能力上下工夫。在这一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因课程而异,主要把公共课程的考核放在知识的深化、基础的牢固、能力的提高上。专业课程的考核应以分析、运用、综合、创新等能力为主,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增加创新思维、综合能力考核内容的比重。在形式上可发展多样化,既有闭卷考试,又有开卷、半开卷考试;既有笔试,也有口试、答辩、论文、案例讨论;既有理论考试,也有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等。要实行因材施考,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效发挥考试的诊断、调节、激励作用。

(3)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试题型。要重视和克服标准化考试暴露出来的弊端,少出一些只有一种方法、一个标准答案的题目,增加主观题比重。如减少填空、名词解释等题型,多一些简答、综合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一题多解型题目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一种主客观题并存、分值比例合理的测试模式。同时,还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评分标准,在主观性的答案中体现出多样性,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书本上的、独到的见解,不搞一刀切。测试内容的变化,必须给学生带来从学习方法到思维方式等一系列全新的变革。

(4)注重过程,多方面全面评估学生。要改变片面依赖笔试的单一的评估模式,注重从平时考察、作品评价、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成绩。因受场地、时间、统一答案的限制,笔试难以引导师生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无从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借助和运用其他评估模式对考试加以完善。在新的大学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论文、研究报告、实践能力等也能提供给教师大量信息。因此,增加平时考察、作业评估、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等评估项目的比重,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淡化标准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5)要正确理解教考分离制度。教考分离是近年在高校考试中,为了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一种外部压力,纠正教师在考前划范围、圈重点、试题隐性泄露、试卷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而普遍推行的考试制度,其初衷是通过这一措施,端正教风和学风。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生硬地加以条条框框强迫执行,不但不会促进教风、学风好转,相反还会起到不好的作用,特别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作为教考分离的配套措施,各校都在抓试卷(题)库的建设,而试卷(题)库实质上虽能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一种限制作用,但往往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教改的变化。因为一个成功的大学教师,他的教学不仅是讲授教材上“静态”的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讲解教师自己对教材重要内容的理解、研究和体会,讲解这些内容在当前的新动态、新探索、新成果,还要讲解学生如何学习、研究、探讨这些内容的新方法、新途径,而所有这些内容都是试卷(题)库所无法容纳得了的。这样就会对教师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不能达到我们所要求的“教一、学二、考三”的目的,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对试卷(题)库建设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和慎重对待,不能对所有课程统一要求,一个标准。建议除少数内容比较稳定的基础课之外,大部分课程取消或慎用试卷(题)库,给教师创造一个学术自由、施展教学个性、发挥教学风格、大胆进行教改实践的良好环境,为学生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进取,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课题的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样,就有可能把教师和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从考试吸引到教学中来,让教学支配考试,考试为教学服务。

2.建立复合式考试体系的操作平台

所谓“复合式考试体系的操作平台”乃是立足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把考试过程看成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式的母系统,并从中寻求控制环节而加以展开的一种系统控制运作模式。复合式考试体系由闭卷、开卷、问卷和平时作业成绩四部分组成(见图):

img4

课程复合成绩为100%

从图中可以看出,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各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大考可由这两部分组成)。问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20%(可在平时或期中进行),由此四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复合考试体系组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和操作平台,它同时也是一个监控和评价平台。

如果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以70分为达标线(60分为及格线),在理论上可以说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完全缺环对学生的总成绩都会造成影响,但如果其他三个子系统能控制在最佳度,他仍然可以达标。这就大大降低了“一卷定论”对学生的心理压力。然而,如果有二个控制环完全缺失,这就不可能达标,从而也可以从系统检测上判定该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总体表现不佳。可见,这个操作平台本身也是一个指标体系。

这是一个动态的控制系统。在具体运用这一操作平台时,也可以施加一些外来因子作加权评判。加权系数可重点分配在平时成绩系统中,也可以分化一部分到其他系统中,目的在于考虑到学生的出课率和课堂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毕竟不同,专业课完全是“考知”,即看学生对这门专业知识掌握得如何。而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则要测试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情感和态度等,即考试不能只是“考知”,还要“考德”“考行”“考思”。但加权系数又不能随意增减,更不能受该课程之外因素的超量影响。

该操作平台实际上由原来单一的闭卷成绩过渡到多元考核体系,其中任何一个单项指标都会影响其耦合成绩。耦合成绩可能会对考试的客观性产生影响,但比原来纯客观性的“一卷制”要合理得多。“一卷制”(闭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科举考试制的遗骸,它跟现代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考试制度难以接轨。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每年从二万名左右的考生中录取1600名本科生,但考试分数名列前茅者即所谓的“高考状元”未必就能被录取,因为它执行的是多元考核体系。这种多元考试方法,对于我们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很有启发意义。

下面对上述四个子系统作进一步的分析:

(1)关于闭卷考试的利弊。闭卷考试(笔试)是传统的经典考试方法,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基础而沿袭至今,被教育者们奉为圭臬。这种考试方法要求学生必须牢记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原理,对于强化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度以及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熟练度十分必要。但是,闭卷考试弊端丛生,首先,闭卷考试易致学生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定势思维的惯性,导致思想僵化。其次,对于某些学生尤其对于非文科类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成了唯一的“应试工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发现,一些学生平时并不认真读书,甚至长期不到堂听讲,只是靠“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死记一些标准答案,仍然可以取得不错的分数。考前突击背诵,考过就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闭卷式考试的一大缺陷。再次,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此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以此来推动和促进学习进程,长期下去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学生健康造成伤害。另外,如果教师用这种手段来钳制学生,也会导致学生主体人格的跌落和心理的扭曲,甚至出现考场中相互抄袭、剽窃的现象。

不过,由于闭卷考试应然性和必然性的决定,即便是在当代教育最发达的国家里,闭卷考试也没有被废弃,它仍然不失为检查课堂教学和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问题在于,闭卷考试的方法、命题形式和内容很有改革的需要和空间。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闭卷试题为例,其命题类型分值见下表:

img5

表中显示,A卷给我们的是一份传统的试卷,虽然着重考基本理论,但从试题类型和分值的分配来看比较死板,学生非考前死记硬背不能达标; B卷虽然也是闭卷考试,但给了学生更大的灵活发挥的空间,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度,并非要他死记概念和条文,而是看他的理解和应用度。其中的判断和辨析题型,是A卷所没有的,更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必须的。B卷中的论述题,往往不给标准答案,也不是教材中现在的内容,而是考学生在运用课堂所学原理中是否有创新思维,同时,也可测试和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政论水平。

可见,同样是闭卷考试,也存在着命题形式、考试内容、考察重点以及考试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2)关于开卷考试的控制阈。开卷考试的命题形式呈多样化趋势:既可同于笔试的卷面形式,也可采取写论文的形式;既可当场交卷,也可留有一段时间。但开卷考试应有一个控制范围,不可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一般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把本来的闭卷笔试变开卷笔试时仍然要以课堂考试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遵守考试纪律,提倡独立思考。既然是开卷,就允许查阅课本和资料,但不允许讨论和相互抄袭。

二是开卷考试的内容应不宜考记诵型的题目,考察重点要放在运用课本中的原理、公式和定义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应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出一些实证型、案例型的题目,以强化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掌握知识的牢固度。

三是开卷考试如采取写论文的形式,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区间,以便他们有机会查资料、搞调研。论文还要有字数限制,以三千字为宜,太长、太短都不合适。

四是开卷考试的论文题目必须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范围内命题。如果论文范围要求写“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学生交了一份“观看一次校园画展的感想”,那就不行。如果他交了一份“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化了还是马克思主义吗”,则要认真对待,至少不能算是离题,倘若写得很好,观点正确且有创意,还要鼓励。

(3)关于问卷考试的诸形式。在耦合上述二种考试类型的基础上,可以设计问卷考试的样本。样本大小要适中,考察范围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可包括现实生活、学生思想状况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情况的各种感受和心理活动而设计问题,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弹性空间,甚至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尖锐性和超越性。

问卷考试也可以采取形式上的多样化,如结合社会实践、国内外大事和课堂作业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演讲活动,出一些热点性的尤其有争议性的题目。事实证明,问卷考试如果得法,不仅可以丰富考试形式,增加考试内容的现实性,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和标准考试之不足。

问卷考试也可采取口试形式或答辩形式。根据有的院校的经验,口试一般有三种方式:作业口头答辩;专题讨论答辩;期末综合口试。通过这三种形式的考核,可变传统的期终一次性考试为教学全过程考核,促使学生形成求实、严谨的良好学风。这种方法以口试形式取代笔试、以全开卷取代半开卷,显然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在我们的复合考试系统中,它仅是一个子系统的子系统,可作为平台上的调控按钮之一。

(4)关于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指平时的测验、作业和随堂回答提问的成绩。一个学生学习态度、反应能力如何,可塑性如何以及是否有培养前途,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看其全部表现和一贯行为。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由平时成绩看培养前景,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趋向。

平时成绩要靠积累,所以教员平时应重视对学生资料的保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操作平台的控制系统中,平时成绩发挥着重要的调控阀的作用。所谓加权分值,主要就分布在平时成绩的控制和问卷考核之中。平时成绩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伸延,控制好平时的测验、作业、抽查、提问等各种考核环节,记录好每个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维护课堂纪律的重要砝码。当然,我们反对利用随堂考试对学生搞“突然袭击”,也反对利用平时成绩侵犯学生的主体权利和人格尊严,我们主张在全部考试体系的操作中贯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把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复合型考试体系是一种系统控制平台,同时是一种动态的考核指标体系,它既克服了传统标准化考试,即闭卷笔试的弊端,又弥补了开卷考试的不足。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闭卷式的笔试方式考核学生的课程成绩,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只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即可及格甚至拿高分的现象。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宗旨,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个性能力的发展。通过复合考试和建立考试体系的操作平台,可以大大降低这种现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近或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预期目标。

为了使复合考试体系能健康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中去,我们应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出现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开卷考试命题要少而精,不可出偏题、怪题和超出教学大纲的难题。切忌把量大面广、在考试规定时间内无法做完的题目摆到学生面前。

二是考题要注意挖掘学生的知识潜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一味迎合学生的要求而降低考试标准,背离教学目标。

三是尽管复合考试的评分指标体系中有一定的弹性份额,但其目的是为了留有部分伸缩空间以控制考评过程中的机械主义趋向,并以此显示个性化异差。但评分过程仍然要坚持统一、公正的标准;运用主观分值要有客观依据,主观考核务必控制在最适度的范围内。

四是既然提倡鼓励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在阅卷和评分过程中,就应注意发现学生的思维亮点和独到见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切忌无限上纲,不能一语不合就扣分,甚至判为不及格等“左”的做法。对待青年学生的认知和思想错误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分析的态度,要本着“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文为本”的精神关怀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是考试方法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负担和责任也相应地加重了,教师的考前辅导、考后评卷以及考题设计、作业批改等工作量都会相应地加大,这可能会给教师带来新的压力。为此,学校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以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

考试体系操作平台的建立势必会刺激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将牵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变革。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涉及四个大的学科门类(法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和十多个一、二级学科,几乎覆盖了人文学科的所有门类,可谓体系庞杂,门类群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涉及的学科领域如此之广,学生要考这么多的内容,是不尽合理、不尽科学的。通过考试改革,我们就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最具有活性的东西激发出来,从而汰除掉一些冗杂的说教,那种不尽合理、不尽科学的现象即可得到纠正。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会纯化为中国政治学说和伦理学说的核心内容积淀下来,不再是各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杂拌或附庸。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05方案”,从2005年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六门课程整合为五门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还有调整的必要。

其次,在改革教材和精简课程的同时,还要对现行的文理科课时量的差异性安排进行适度调整。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体系的建立和课程的精简,现有文理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课时量至少应减少三分之一,学校可根据这一情况增设一些必要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现行的文科类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较多、课时较长,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文科类专业的各个领域,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再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重复同样的内容,必然感到索然无味。另外,我国高校非文科类专业人文学科的必修课程目前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美国大学同类院系的人文学科的必选课程相比显然偏少,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措施的落实。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体系平台的操作按钮虽然掌握在教员手中,但考试本身是一种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行为,学生的学业考核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其反馈信息必然会对教师的下一步教学行为构成新的启发。在理工类院校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不单是人格、理想、信念方面的说教和灌输,同时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人文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不仅要“考德”,还要“考知”,在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通过复合考试使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向社会实践、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科前沿延伸,并转为新的知识点。

全面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就是由习惯性的应试教育所引发的应试方法和应试心理,这种方法和心理不仅存在于广大教员和学生之中,而且还存在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中。如果得不到根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面素质教育”都将是空谈。正因为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更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大学课程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此彻底告别过去呆板、僵化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克服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