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层次人才意味着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地要适应时代需要,积极进行考试方式改革,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从“3+X”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以后,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为基点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体系的改革已正式拉开序幕,高校对人才的考评和选拔在不断改革中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大学培养的是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意味着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地要适应时代需要,积极进行考试方式改革,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起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本位,以完善、健全学生人格为宗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教育思想,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氛围。

1.考试的导向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如前所述,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它产生之日起,即作为一种人才评价与选拔的手段和工具,充分发挥着人才检测和选拔的作用,并由此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机制。现行大学教学模式仍主要是以已有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单一形式的笔试为主要评估手段,考试成了学生得到分数、取得学分、谋取文凭的敲门砖。至于“三好”学生、奖学金等级的评定、人才市场的选择等,也均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应试教育得到了强化,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却得不到印证。因而,虽然高等教育改革已倡导多年,但却仍不见有大的改观。

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工程,需要从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到教育体制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的考试,必须承担起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重担,使之成为带动高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先导,推动高等教育向着注重创新能力、扩展个性素质的方向发展。考试作为高校教学的“杠杆”,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基点,使整个高校教学系统良性互动,向前发展。有异于传统考试体制下大批量的“标准产品”,创新人才在思维、情感、个性、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他们不拘于传统的习惯在教材上“划范围”、“定重点”的单纯记忆竞赛,而是善于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去质疑、去批判、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一试定终身”的测评体制,确实无法给这些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思想、才华、个性和创新潜质。更加严重的是,传统的僵死的考试形式及其所强化的标准答案意识的导向,将使大批学生成为“读死书”的“考试机器”,这种缺乏思考能力,没有探究精神的所谓“知识人才”,与时代所倡导的创新精神是相背离的。因此,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就需要以综合性、能力型、个性化的人才评价观念,代替传统意义上仅仅通过各级考试测试人才的观念,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重塑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2.高度重视探索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试定终身’的状况”,“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目前,从“3+X”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以后,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为基点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体系的改革已正式拉开序幕,高校对人才的考评和选拔在不断改革中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如果说考试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的话,那么,如何把这两项指标与相对具体的教育测量(考试)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在考试中如何实现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如何建立等,都将成为教育工作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需要致力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所幸的是,这些问题已得到了人们足够的重视。如2000年上海考试院提出了构建综合能力测评的“三维”试卷方案,即从能力维、知识维、情景维三个方面构建试卷体系,可使试卷结构框架比较理想,内容比较丰富。其中,能力维是其主线,在卷面上能力要求可以是显性的,如“分析原因”,主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是隐性的,如“提出”、“说出”,一般从题面上不能确定考察的是哪种能力。知识维的内容比较好设定。情景维的内容设定相对难一些,可以试题的背景或信息来源的形式出现,它具有以下特点:综合性,其背景或内涵往往多元化;新颖性,具有时代的气息;实践性,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其中主要贯穿这样一些思路: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力求比较全面和真实地模拟现实;试题的构造要引导学生注重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理解;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应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使考试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基本素质有一个比较好的综合考察。不可回避的是,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考察的研究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上,既然我们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等非量化的因素纳入了人才评价体系之中,有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才综合测评的测不准性”,也就是说在考评的“信度”和“效度”方面会出现不可靠性或不一致性。同时,学生的个性素质如创造力等因素有时会有一个比较长的隐性状态或不稳定性,对其情景维的设置存在很大困难等。这些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3.考试方式改革的核心是“人”

从教学的微观层面来看,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是考试方式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在传统的教学效果考核模式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期末成绩来体现教学效果的,这就容易使教师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指挥棒,使传授知识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在考试的组织和设计时,偏重于理论体系的掌握及知识点的强记。以闭卷考试为例,试题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辨析、简答、论述、材料分析题等,虽然题型已做到多种多样,考核的目标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但实际上考核的重心仍然是理论知识的识记、领会和简单运用。即便是从闭卷考试改成开卷考试,教师也主要是在运用理论解析时事(案例分析题)上下工夫。重点考察的仍然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即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发展。因此,为了满足学生要求,同时也为了得到较好的考试结果,教师在不断改革考试方式的同时,也不断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如采取闭卷考的方式,就划定考试范围,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背书、背题。采取开卷考的方式,就事先出示范性练习,给出标准答案,考试时就“换汤不换药”的出题,以保证大多数学生顺利过关。这种考试模式不仅是与“学生来到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者,而且是一个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与学生一起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教学理念相违背,更重要的是背离了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列宁强调:“一个政治组织要用考试的方法来检验自己成员所持的观点是否同党纲矛盾,那是办不到的。”同时,又在大学演讲时,特别针对大学生再次强调:“你们只有学会独立判断问题的时候,才能认为自己的信念已经十分坚定,才能在任何人面前,在任何时刻,很好地坚持信念。”这说明,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在教育对象即“人”的身上实现的。不仅是对教育内容的知识性的掌握,而且是基于对相应知识的掌握进而形成正确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正确行动的素质。因此,传统的考核模式作为一种导向,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来说,只是强化了“教书”,却淡化了“育人”。教师所关注的只是课堂、理论知识体系,而学生(接受教育的群体)的信仰、品行表现是课堂以外的事,与教师关系不大。这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感觉学了无用的症结所在。再者,此种貌似公平的考试方式,作为检验“教”与“学”效果的手段,也失去了考试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应该为教学的主体“人”服务的宗旨,而是反客为主成为教学的“指挥棒”。整齐划一的考试内容、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实际上很难从考试成绩上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使得部分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不认真备课、不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的不良现象,从而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师德的树立产生消极影响。而对学生来说,这种考试模式,同样也只是鼓励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把学生引向死记硬背的怪圈。它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空间太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这样一些情况:一些学生对课程有浓厚兴趣,上课积极参与,也勤于思考,思想很活跃,但是考试分数却不高,而另外一些学生,平时不大用功,但是比较“善于”考试,临考之前突击背书、背笔记,找标准答案,就能得高分。这种结果使得勤于学习的失去了学习兴趣,又助长了“善于”考试学生的惰性。尤其是在教育功利性的诱导之下,学生的学习观念是非常“实用”的。每每在教学过程中,最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考试?考什么?更有甚者,就是在考场上铤而走险,作弊过关,抄完了事。这一切主要原因在于,考试维系着学生太大的利益,“学校变成了一种不断考试的机构,考试成了一个人人面对的巨大制度较量”。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知行统一,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因此,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制度,促进教师把考试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4.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考试方式改革的关键

从教学的宏观层面来说,考试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要完成对学生在经历一个教学过程后学习情况的评价任务,而且还要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水平,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考试成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杠杆,因此,规范考试及考试制度,来提高教学质量,并以此来考核整个教学工作完成得好坏就成为教学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及各种考核评价办法与其他知识课程是一样的,都由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制度进行管理。即各门课程的开设,按照一定的课时量进行课堂授课,然后依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考试。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结果,量化成一定的学分,记入学生的档案,这是其一。其二,学生考试的成绩同时也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部分,与教师的工作业绩联系在一起。作为教师评优,评聘职称的依据之一。这一制度的规定和管理,对于规范教学活动,是有着其有利的、积极的一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高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经由系统的知识教育才能实现。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载体。离开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便会缺少具有说服力、感召力的载体,缺乏实施的形式和条件,流为空洞的说教;止于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便会失去提升理想、铸塑信念的功能,从而失去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制度的规定和管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也带来了以上所述的不利因素。使得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探索和改革,就只能在这一制度的框架下“小打小闹”。比如:从闭卷到开卷、从笔试到口试等,而无法有大的、根本的改观。众所周知,高等学校的教育其考试的目的,不应是让学生去照抄照搬或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这样无助于学生创造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以开放性的作业和试题为主,锻炼和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摆脱照抄照搬或死记硬背现成知识的束缚,从而自动开动脑筋,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其更符合教学的要求,并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目前,改进考试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并将实践环节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已经成为许多师生的共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