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三维文化”的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研究

基于“三维文化”的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维文化”是高校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的有效提炼,学生的系统性成长环境构建需要依据“三维文化”。依据“三维文化”可以将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分为三个育人系统,即素质育人环境系统、专业育人环境系统和校友认同培育环境系统。“三维文化”与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的融合,存在着

基于“三维文化”的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研究

陆春光

(页下注)[作者简介]陆春光,男,汉族,1980年出生,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助理研究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经营管理系系办副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 要]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本文以学生成长环境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三维文化”的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体系。认为高校学生三维系统性成长环境可以分为:素质育人环境系统、专业育人环境系统和校友认同培育环境系统。试图通过对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管理目标的分析,构建适用于金融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成长环境系统,以此来提升我国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三维文化 系统性成长 成长环境

一个事物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有相关环境作为支撑,并在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高校学生在半社会化向社会化转变中,同样需要有相应的成长环境因素作为其成功转变的支撑条件。这种成长环境的KPI(关键绩效指标)在不同学生培养系统中存在着差异性。这主要取决于教育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对学生的价值预期和教育管理机构的系统性价值延续等,因此,其具有不同的价值特征。本文试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学生成长环境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基于“三维文化”的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研究。

一、系统性成长环境的特征

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从广义而言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与成长主体——高校学生发生关系互动,并促进其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种成长因素的集合,既有群体性成长因素集合,也有个体的成长因素集合,其首先表现为系统性。

(一)系统性

群体性成长因素集合和个体成长因素集合的集成与校园文化的形成一样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系统性。这种延续性表现为对高校本身文化价值的继承和发展。文化的继承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载体来实现,这些文化载体通过与高校学生的价值互动内化为学生的文化价值认同。从文化的外在形式而言就形成了群体性成长的因素集合。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园内的明理亭对明理笃行价值的显性展现就成为其群体成长的因素。当然从个体和群体的成长中,可以发现其成长因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集合体,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从成长过程看,高校校园成长环境支撑体系赋予不同的个体、群体不同的成长环境支撑,例如,学院“一年级金院学子,二年级系部学友,三年级企业学徒”的人才培养理念。从纵向看,不同专业学生构建了不同的成长环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其培养目标为“经营人生,管理未来”,投资理财专业学生为“资至达业,保善致远”。不同层面的成长因素构建形成了高校学生成长环境的系统性。

(二)导向性

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具有半社会属性的高校,影响学生社会化进程的KPI主要来自家庭、高校和社会。其中高校的KPI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导向性。从高校学生内在驱动力角度来分,这种导向性可以分为:价值取向的导向性、行为模式的导向性和个体发展的导向性。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是基于对高校文化的认同、社会价值的选择性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主体判断意识的价值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子对诚信文化的认同就是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同和社会文化的认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另一个关键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虽然也是基于价值取向基础上,但是个体或者群体的行为模式具有无意识行为的特性。学生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点钞等技能的练习,当其成为习惯后就带有一定的行为无意识性,这些行为都是学校成长环境赋予的行为期望。个体发展的导向性与专业学习和行业文化的内化有直接的关联。校园成长环境具有开放性,其关键因素的选择是依据社会发展、行业成长的环境,因此校园学生成长环境是在内、外环境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学院内的金融文化长廊就带有校园文化的特性,也带有金融行业文化的价值属性。这些学生成长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选择。

(三)整合性

校园的学生成长环境是所有成长因素的总和,其既有隐性的内在价值,也有显性的制度等管理载体。因此,学校“三维文化”与学生成长环境的融合能有效地整合高校管理资源,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三维文化”——诚信文化、金融文化、校友文化是学校凝聚资源、传承文脉、扩大交流、增强合力、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盖晓芬,2010)从学校大环境出发以三维文化作为整合要素,实现对高校、行业和校友资源的有效整合。这种整合作用不仅具有外部性,也具有内部性。内部性主要表现为: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例如诚信教育、明理教育等;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例如金融行业相关实训基地的构建、课程的设置;校友会的管理,例如校友返校日、校庆活动等。因此,三维文化育人体系在对资源有效的整合基础上,有利于形成具有个性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周建松,2012)三维文化对资源的整合作用不仅表现为物质资源的整合,也表现为人力资源的整合。例如,专业团队、专业集群的形成,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师行业素质的培养等。

二、“三维文化”与学生成长环境的融合

“三维文化”是高校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的有效提炼,学生的系统性成长环境构建需要依据“三维文化”。“三维文化”所构建的行为主体为学校,而学生的成长环境行为主体为学生,这就需要进行“三维文化”与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之间行为主体的融合。

(一)行为主体融合

基于三维文化来构建高校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其行为主体,进行重新定位,即要实现三个转变:(1)学校诚信文化实践转变为学生诚信素质教育。(2)学校金融文化实践转变为学生金融行业文化价值的认同教育。(3)学校校友文化实践转变为学生校友自我认知的教育。高校诚信教育系统性环境的构建,其实是除学生自我素质的内在要求之外的金融行业职业素养的要求。这种诚信文化的概念可以大而化之为学生素质教育环境构建,并需要依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征来重新定义诚信文化的阶段性内涵。行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之后金融行业文化教育环境就变成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系统性不仅表现为过程中的阶段性,也表现为因主体差异而导致的专业性。而当行为主体离开成长系统之后,自发的校友文化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从行为主体出发来构建具有个体、群体个性特征的高校归属感。

(二)教育资源融合

依据“三维文化”可以将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分为三个育人系统,即素质育人环境系统、专业育人环境系统和校友认同培育环境系统。“三维文化”与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的融合,存在着纵向的文化价值的融合即导向性,也存在着横向的融合即三种不同的育人环境系统的教育资源的融合。这三种成长环境系统,由于管理、制度等问题使得其资源利用相对独立,但是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在对学生素质模式的构建中,可以发现不同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共性,即学生的素质成长环境不仅包含了素质育人环境系统的成长因素(—般素质),也包含了专业育人环境的成长因素(专业素质)。这就要求三维育人环境系统之间进行资源的融合,突破管理鸿沟,实现三维文化与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系统之间的有效融合。

(三)管理模式融合

三种不同学生成长环境系统之间的融合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高校管理模式融合问题。三种环境系统的分管,类似于事业部制管理,但这种管理容易形成部门之间的交流缺乏,各自为战易导致内部管理资源的浪费。三种不同的环境系统具有相同的行为主体即高校学生,因此就需要以“三维文化”为基础构建能打破这种管理鸿沟的管理模式。“三维文化”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具有一定的管理整合功能。(1)管理价值融合。各部门之间明确各自在学生素质提升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什么,同时通过“三维文化”进行部门之间的价值整合,形成较为统一的价值取向。(2)管理手段的融合。独立的环境系统管理相对封闭,需要转化为开放式的管理模式。(3)构建合理的沟通渠道,在环境系统之间实现学生成长的合理过渡。

三、学生“三维文化”系统性成长环境的构建

基于“三维文化”的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就需要构建素质育人环境系统、专业育人环境系统和校友认同培育环境系统。这三种环境系统之间通过“三维文化”育人体系进行有效整合。

(一)学生“三维文化”系统性成长环境指标构建

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构建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素质提升,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要构建学生的系统性成长环境指标就需要依据学生的素质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三维文化”系统性成长环境指标体系

img6

(二)学生“三维文化”系统性成长环境构建对策

为实现高校学生三维系统性成长环境构建必须与相应的管理模式相适应。因此首先就必须明确成长环境构建的目标。

1.明确系统性成长环境构建的目标。系统性成长环境的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从阶段性看,可以分为大一成长环境目标、大二成长环境目标、大三成长环境目标。当离开这个成长环境之后,也存在着职业成长环境的目标。职业成长环境目标是高校针对各自的毕业生所培养的社会环境,以及其职业发展环境目标。

从学生个体或者学生群体的横向看,存在着专业化的成长环境目标构建,即素质育人环境目标、专业育人环境目标和校友认同培育环境目标。这些目标体系都必须依据“三维文化”育人目标来构建。同时各自的目标系统之间必须保持统一性,以保障“三维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2.构建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三维文化”育人体系下的学生三维系统性成长环境构建属于直线制下的事业部制。这就要求进行合理的职能分工,明确各自的权、责、利。各事业部制之间进行权、责、利的有效界定,明确各自的行为规范。在事业部内部进行职能的划分,在实现学生素质提升的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

在各个系统成长环境系统之间构建合理的沟通渠道,在相对独立的管理环境中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目标的合理统一。在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要保障管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避免因为学生系统环境的转变而导致的成长环境的培养效率低下问题。

3.实施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的有效性检验。这种有效性检验需要长期检验和短期检验相结合。成长环境的有效性检验主要依据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来检验其素质提升的效果。检验过程中可以发现其存在着效果评估缺乏科学依据和合理指标的问题,评估往往带有随意性,因此首先要构建合理的检验的指标体系,通过信度和效度分析短期内的成长环境的有效性。

成长环境的长期检验是对毕业之后学生社会价值的评估。这种评估需要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形成长期的系统的社会价值认同的数据,通过其实现途径的分析判断其成长过程中的KPI,以此来评估高校学生系统性成长环境的有效性,并将此作为进行成长环境改进的依据,来提高我国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基于学校个性的高职院校三维文化探索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盖晓芬,王东升.创新校友工作,构建办学生态,促进学院发展——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友工作的品牌建设[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冼季夏.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