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文化载体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文化载体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分析认识虚拟社区的文化特征以及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文化载体的本质要求,把握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年来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虚拟社区这块阵地,加强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文化载体研究

马 寒 刘 敏 刁琳琳

摘 要:虚拟社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分析认识虚拟社区的文化特征以及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文化载体的本质要求,把握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虚拟社区 文化载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上论坛(BBS)、即时通信(QQ、飞信等)群组、网络游戏及其结合体为表现形式的虚拟社区已成为广大网民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类人群中。尤其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青少年网民既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也是使用网络较活跃的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和《2008—2009年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等相关研究报告,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青少年(25岁以下)网民数达到1.67亿,占全国网民数的55.9%,其中19~24岁青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数量的44.4%。

虚拟社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增加了青年同伴之间、群体之间相识和了解的途径,使日常生活中部分人际交往的需要在网络上得到了满足。青年在虚拟社区中培养了交际能力,获得了人际交往中的认同和自信,但是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网络的负面影响。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年来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虚拟社区这块阵地,加强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虚拟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关于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定义,最早由瑞格尔德于1993年在其专著《虚拟社区》中给出,他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借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在该专著2000年的修订版中,瑞格尔德进一步分析指出:“虚拟社区是建立在语言、技术、计算、网络化、多对多交流所构成的层级式的基础之上的。虚拟社区既是技术的延续物,又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展现的生活方式的延续物。”

随着互联网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一类拥有相同或相似价值观的拟象化为数字化符号集合体的公众,通过精神再生产所生成的公共领域。虚拟社区至少具有四个特性:(1)虚拟社区通过以计算机、移动电话等高科技通讯技术为媒介的沟通得以存在,从而排除了现实社区;(2)虚拟社区的互动具有群聚性,从而排除了两两互动的网络服务;(3)社区成员身份固定,从而排除了由不固定的人群组成的网络公共聊天室;(4)社区成员进入虚拟社区后,必须能感受到其他成员的存在。

二、文化载体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复杂概念。广义地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除自然生成物以外的一切社会事物;狭义地说,文化则是指语言、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既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产物,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所谓文化载体,即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发掘、利用既有文化产品如书报、影视、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文化形式中的教育因素,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讲,对这一部分文化产品主要是利用、运用的问题。第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通过文化建设过程感染人、教育人。文化的发展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关,无论是从广义上讲还是从狭义上讲,文化都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产物,在本质上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建设”的过程。各种形式的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有必要加大建设力度。以文化为载体,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虚拟社区的文化特征

虚拟社区之所以能将网民培养成稳定的、忠实的社区成员,主要原因在由共同命运感、归属感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的文化维系力。这种文化维系力体现于虚拟社区的文化特征:

(一)虚拟性

在现实生活中,标志一个人的有其相貌、声音、衣着、身份等诸多特征,而在网络虚拟社区中,鲜活的人转换成数字、图标和符号代码,人们的网络行为必须依赖于网络图标或象征符号,借助于人们的想象力,网络行为才能在头脑中转换为生动鲜活的场景。这种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相貌、身份、等级、利益等诸多因素导致的交往的局限。但是,虚拟社区中这种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出来的社区形象和关系,是以现实社区的实在性为基础的。虚拟不等于虚无或虚幻,离开了现实社区,虚拟社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隐秘性

虚拟社区中相互沟通缺乏身体语言和辅助语言的一些要素,比如沟通参与者言语的音色、腔调、音量,非言语化的信息如瞪眼、扬眉、撇嘴、耸肩等肢体语言,以及沟通环境。网络社区的人际互动可以使网民轻而易举地把自己呈现在公众面前,扮演众人期待的角色,同时又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维持数个不同身份。网民往往不需要暴露太多的自我真实面貌,即能在网络虚拟社区中进行“社交活动”。这种网络传达的沟通方式常被网民们巧妙地用来与他人保持社会距离以取得更大的隐私空间。

(三)开放性

开放性是一个虚拟社区存在的基础。虚拟社区没有明确的国界或地界,人们既不受自然的物理时空的限制,也没有现实社会里纷繁复杂的各种约束,给人们以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轻松感,畅所欲言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每一个网民都不愿意放弃的权利。但一个完善的虚拟社区,其社会文化里面必然也包含有道德和法律的成分,这样才能在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同时具有了长久发展的保证。

(四)多元性

虚拟社区文化不同于普通的地域文化和单一的民族文化,虚拟社区由于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以及冲突与整合的频繁发生,导致多元化和多层次,因而在网络虚拟社区里多种思潮并存的现象非常普遍。虚拟社区系统的开放和虚拟社区成员身份的隐匿,使得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表现形式有机会在虚拟社区这个平台上自由表达,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登录互联网,就可以交换信息、互通有无,也能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社区归属感”,从中获取“自我认同”。

虚拟社区的种种特征,给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表达留下了空间。在虚拟社区这个特殊的生活空间,积极的和消极的、正功能和负功能同时并存,甚至正效应有多大,潜在的负效应也就相应地有多大。

四、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文化载体的本质要求

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文化载体作为适应虚拟社区而产生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其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其鲜明的本质要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目的、人是根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然应该是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网络观,最终满足其在网络中自我生存、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提升青年在虚拟社区中的主体意识,帮助青年提高网络认知能力、网络判断能力、网络行为能力,增强网络信息意识、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法制意识,使青年得到全面发展。

(二)主体性的教育模式

虚拟社区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虚拟社区使青年的主体性相对增强。虚拟社区中的每个人都是信息源,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接受者,这就使得他们在虚拟社区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主体性增强;另一方面,虚拟社区又使青年的主体性相对弱化。由于虚拟社区的隐秘性导致青年容易产生一种“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心理,产生“我想如何做就如何做”的想法,从而在网络虚拟社区中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行为。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网络社会中的人——主体完全可以为他们所创造的技术、符合、信息以及各种关系所操纵,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要切实增强青年的主体性,必须实施主体性的教育模式。主体性教育模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教育人的实践活动,激发人的内在需求,振奋主体精神,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和完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个性以及不同程度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都具有一定的主体性。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建立教育者和青年之间互动关系为基础,以教育者和青年双方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保障,以发展和培育青年的主体性、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充分体现尊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科学的教育方法

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主动适应网络虚拟社区信息传递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第一,教育过程的互动性。互动性是虚拟社区区别于其他媒体的基本特征之一。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向灌输方式不同,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在虚拟社区中,每一个个体都是自由而平等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以权威自居,而只能平等地与青年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启发和沟通,引导青年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二,教育方式的个性化。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尊重青年的需要和兴趣,强调从他们的现实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所以能照顾到每个青年的个性和需要,真正按照青年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第三,教育内容的多媒体化。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支持文字、声音、图片不同,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能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途径

(一)坚持理论创新,建立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

理论上的成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基础,理论上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先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网络虚拟社区的本质和规律,建立起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一要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作为主体来看待,在强调发挥教育者主动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二要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既要突出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和价值,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统一起来。三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保证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要求,注重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强调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四要树立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观。要通过加强对青年思想政治状况的要求与考评的管理,鼓励青年主动参与,提高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坚持内容创新,发展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在知识爆炸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发展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基于虚拟社区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网络主体教育,培养青年的网络认知和判断能力,实现其在信息面前的主体地位。首先是网络意识教育。要教育青年学会利用虚拟社区中的丰富信息资源,健康上网,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虚拟社区信息传递的“无国界”、“无中心”,使得一些不健康、消极甚至反动的内容对青年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和引导青年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再次是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虚拟社区的隐秘性使青年的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法制意识弱化。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青年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一方面,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年明白,上网行为是一种社会活动,当然必须遵守社会道德;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法制教育使青年明白,网上行为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能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坚持方法创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第一,双向启发法。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教育者要摒弃我说你听的单向型工作方式,提倡平等的交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经验、情感等全方位的交流和沟通。第二,主动引导法。虚拟社区对青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信息的多元化,更表现在青年自我认识、理解、判断的自主独立方面。因此,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应放在引导青年提高辨别对错、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上。第三,虚拟实践法。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网络空间中为了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传递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切活动。一是组织青年开展网上调查,培养他们运用有关理论、政策的能力,从而深化思想认识;二是组织青年参加网络虚拟社区的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社区管理等虚拟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自觉服务社区的意识;三是组织青年按法律法规进行虚拟性实践锻炼活动,引导他们加强组织纪律性,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