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带课题下乡”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基于“带课题下乡”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基于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长达10多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进行探讨。“带课题下乡”始终坚持“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相结合,同学生自身发展、地方经济现状和社会实际需求相一致”的原则,在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设计研究课题,开展调查,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成果。“带课题下乡”模式与项目化管理的有效结合,可大大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学科意识和科研意识。

基于“带课题下乡”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王歆玫

(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有近30年的发展,在促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仍存在着实践形式缺乏深度、内容缺乏新意、过程缺乏指导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通过10多年的积极探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带课题下乡”,希望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机制的创新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带课题下乡 暑期社会实践 创新模式

自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周至今,已有近30年历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暑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活动自我教育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本文基于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长达10多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教育改革中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校教育目标,施展学生才华的必然途径。

(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暑期社会实践首先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搭建了桥梁,使他们通过增加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加强社会责任感,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对社会的亲身感受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成熟与理性的价值观。

(二)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社会实践活动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一过程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不断督促他们规范自身行为习惯,增强自律意识,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三)实现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的结合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深入社会的平台。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和经验积累,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四)提升适应力和抗挫力

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贫困地区等实践地开展活动,提高了自身的问题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及抗挫折能力,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在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支持下不断完善,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好评,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形式缺乏深度,走过场现象较为严重

据调查了解,目前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大多数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仅在暑假初期组织开展,实践团队象征性地进行走访参观调查,或开展服务,几天时间后草草收场,学生各自完成实践感想。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和创新,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易造成学生只追求表面的工作而无法深入调研的实际问题,也就达不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实践内容缺乏新意,专业结合尚在初级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鲜明的专业性,旨在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专业知识的平台,真正做到书本知识和社会认知相结合。而现实状况是,大部分高校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陈旧,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走访参观、文艺会演、志愿支教、农村劳动等,与专业学习结合不紧,缺乏纵深的发展,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让所学专业知识得到充分运用和发挥,和实践联系不紧密,没能达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自己的目的。

(三)实践过程缺乏指导,活动成效不够显著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转化。目前,许多院校都成立了专门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带队老师,对队伍进行前期理论指导,并参与实践过程。但是大多数高校忽视了针对学生个体的专业性指导。许多学生在完成调研工作之后,只能自行完成调研论文的撰写,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草率收场,大大增加了盲目性和随意性,降低了社会实践成果的水平。暑期社会实践是学生提升学习素养的良好平台,但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很多学生为完成学校的实践任务,忽视了调研成果的质量,使得社会实践活动事倍功半。

三、基于“带课题下乡”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探析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院通过10多年的积极探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摸索总结出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创新模式——“带课题下乡”模式。

(一)“带课题下乡”模式概述

“带课题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可概括为“一大原则,两类项目,三个阶段,四方保障”。

1.一大原则

“带课题下乡”始终坚持“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相结合,同学生自身发展、地方经济现状和社会实际需求相一致”的原则,在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设计研究课题,开展调查,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成果。

2.两类项目

团队主要由自主申报项目和集中组队项目组成。自主申报即由学生自发根据近期热点和研究兴趣确定课题,寻找团队成员进行申报。集中组队项目,即受学校、学院学术科研机构及教师委托,对其负责的已有研究课题,或结合当前国家时政、社会发展与理论思潮,设定实践课题,并面向全院选拔学生组队而开展的课题调研项目。这一部分课题大多涉及省厅级,甚至是国家级的研究项目,或者属于教师们的专业研究领域,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3.三个阶段

暑期社会实践“带课题下乡”模式实行项目化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项目申报立项阶段,申报人可通过自主申报或集中组队申报。其次是项目调研实施阶段。团队利用暑期开展项目的实地调研工作,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最后是项目结题评比阶段。团队成员将成果报告提交学院,由学院评审后推荐优秀项目到学校角逐校级、省级竞赛。“带课题下乡”模式与项目化管理的有效结合,可大大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学科意识和科研意识。

4.四方保障

学院的四方支持是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的重要保障。一是组织重视,学院成立由院长、党委书记带头的领导小组,为实践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经费支持,学院根据各个团队的申报情况,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以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专业指导,根据每个团队的课题内容,学院都要求至少有1名研究方向相同的指导老师为团队调研和课题完成提供全程指导;四是团队建设,良好的团队框架是高质量完成实践的保障。在团队建设中,我院采取“本硕互动”的形式,让研究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活动开展和课题研究等方面,实现“传—帮—带”的效果。

(二)“带课题下乡”模式的意义

1.克服传统暑期社会实践“重实践,轻知识”的弊端

“带课题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模式要求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带着问题主动寻求新知识,从而确立探索性的研究型暑期社会实践方式。借助暑期社会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衔接科研教学的课内外活动,丰富科技创新教育的手段

“带课题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是课堂教学在社会实践中应用价值的体现。可以根据同学不同阶段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不同,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有效衔接创新教学的课内外活动。

3.引领大学生追求真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带课题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模式主要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开展,能激发起学生追求科学真知的决心,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能提高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促进实践改革,营造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带课题下乡”模式取得的工作成效

10多年来,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带课题下乡”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有效培养学生学术科研素养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高效平台。“带课题下乡”模式开展至今,同学们也不断地借助“带课题下乡”的平台,提升专业素养。为充分利用“带课题下乡”的平台,学院从2008年起,开始制定导师聘用制度,加大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据统计,2008年至2011年,我院共有9篇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在国家三级期刊发表,4篇论文在国家二级核心期刊发表,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科技氛围。

2.有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质量

“带课题下乡”模式的“两种项目”,为社会实践团队的质量提供了保障。2002年以来,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承担了大量学院部门及学院老师的课题,其中不乏全国、省厅级重点项目。据统计,2002年至今,我院共组建39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其中学生课题10支,学校(院)课题15支,地市级课题6支,省厅级课题6支,国家级课题2支。地市级以上课题约占36%(如图1)。

img10

图1 我院历年暑期社会实践队伍课题来源情况

暑期社会实践不再仅仅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实践,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权威的、专业的研究。如2008年,赴南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了江苏省南京市建设局“南京市西江口湿地旅游总体规划之客源地市场分析”的调查工作。2009年至2011年,我院每年组织社会实践团队赴浙江省11个地级市124个行政村,开展省厅级课题“浙江省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现状”的调查工作,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连续3年的一手数据资料。2010年至2011年,我院5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中,有2支参与学院老师的国家级课题,分别为“消费行为变迁与休闲业态创新研究”“长江三角洲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及出游力提升战略研究”。我院共有3位师生被评为省级“三下乡”先进个人,3支团队获省级优秀团队,1个基地被授予省级优秀基地。

3.有效推进校级学生科技工作开展

作为丰富科技创新教育的手段,我院“带课题下乡”模式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在全校范围得到推广,并成为了衔接学校学生科技工作开展的平台,成果丰硕。如在2008年,我院赴舟山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课题“无人岛的开发现状及创新发展——以舟山地区为例”,选送参加浙江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获得三等奖。我院负责的省厅级课题“浙江省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现状”,团队成员根据3年的数据积累,撰写学术论文《浙江省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现状及培育措施研究》,在2011年浙江省“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此外,自2008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以来,我院共有8支队伍立项,其中5个项目是课题组成员在暑期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四、进一步深入“带课题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几点思考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尝试,“带课题下乡”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完善该模式,让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其效用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针对当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进一步深入“带课题下乡”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专业依托,加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社会实践内容的规划上,应以所学专业知识为依托。一方面在社会实践内容设置时,重在鼓励学生发挥专业技能优势,挖掘专业性强、针对性突出的队伍作为重点团队进行跟进;另一方面,在暑期社会实践考核过程中,加强对专业水平的考量,如组织专业老师进行评审,加大对调研报告的考评标准等,来引导学生强化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带课题下乡”是依托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模式,可以有效加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二)广泛动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热情

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只重精英,而轻普及。在社会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受益。一方面,在院级层面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吸收尽可能多的同学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建议跨年级跨班级组队,鼓励团干、班干自行招募干事和同学组队自主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进行院校两级合作,学院一些跨地域、工作量大的调研活动,可通过学校层面广泛招收志愿者。此外,学校通过双向宣讲的形式,将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的所见所闻所感汇编成册,通过汇报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向其他未参加实践活动的同学进行展示,激发更多同学的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理论结合,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实现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一方面,校级相关部门应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将“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新苗人才计划”等校内外学生科技项目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利用暑假实践开展课题社会调查,收集相关的市场资料、调查数据。另一方面,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前期动员、培训等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科研的宣传,并指导团队将实践活动与科研相结合。学生科技工作与社会实践应是连贯一致的,而不是独立脱节的。很多学生投入很多精力筹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却忽略了对后期学术成果的重视。因此,高校在暑期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应加强对学术科技的引导,实现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双提升。

(四)导师参与,提高学生实践科研质量

为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科研质量,加强对学生调研方式、论文撰写的指导,学校在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培育专业科技导师队伍。通过制定《导师聘用制度》《导师责任书》等文件,明确导师工作职责,量化考核、奖励办法,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导师参与,可以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教学相长的同时,实现学生实践和科研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带课题下乡”模式为暑期社会实践提供一条值得探索的新途径,也为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提供了一种值得探讨的新尝试。我们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当前的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增强专业性、吸引力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身心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蔡晔.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科学发展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2]陈旭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瓶颈与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3]陈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转型改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张勇.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科研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5]曹雪亚,葛雪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2011(3).

[6]曹雪亚,牟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以嘉兴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7]乔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探析——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8]彭晓波,植旭明.立足学生成才联系地方实际创建地方院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机制——以东莞理工学院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为例[J].高教论坛,200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