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制度创新的“三三”办学模式

基于制度创新的“三三”办学模式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位合一、三方联动”发展模式为范本,探究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内在机理。众多现代高职教育模式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发展模式可谓独树一帜,其成功的办学经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基于制度创新的“三三”办学模式

苏志刚 任君庆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化的过程中,从制度创新层面探究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对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位合一、三方联动”发展模式为范本,探究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内在机理。

一、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特征

“发展模式”一词最早用在经济领域,一般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费孝通,1997),如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是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并不断丰富发展的高职办学模式。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应具有以下三点基本特征。

1.区域性

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首先,高职院校的创办者主要是地方政府或地方企业,区域背景鲜明,拥有丰富的可利用的区域资源;其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领域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是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应当指出,所谓区域性,在这里是就其地理和行政区划而言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者说,两者在本质上是同一个过程。在宁波,除了有大量“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外,也有许多全国名牌企业前来开设分店,更有许多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来这里抢占商机。因此,有远见的高职教育家和示范性的高职院校要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在充分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同时,也看到全国市场和世界市场就业机会。现在,有些高职院校(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在不远的将来向欧美国家输出技术工程师的目标,这不仅是对高职教育“区域性”的崭新诠释,更体现了教育者立足区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眼光和雄心壮志。

2.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虽然所有类型的高等教育都需要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但职业性仍然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性。就是说,对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来说,学生的职业前景只是学校要考虑的众多问题之一,而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却是高职院校考虑的首要问题。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强调满足社会的远期需求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而高职教育则侧重于满足社会的近期需求和学生的近期职业发展。耐人寻味的是,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不仅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而且表现出丝毫不亚于本科毕业生的发展后劲,其中的一些佼佼者还被提升为主管,有效地管理着所在部门的生产、经营和创新。在宁波的企业中,专科生领导本科生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职场看重人品和能力,这对于那些把教育层次看得高于一切、门阀观念严重的教育论者,也许是一个有益于转变思路的启示。

3.高技能性

高技能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与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全面的技能训练,而不是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与中职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专业理论对技能训练的指导,而不是单一的操作技能训练。所谓高技能,不仅是指娴熟的操作技能,它还指主动创新的技能,对于某些专业(如工程专业)来说,高技能主要是指面向现代高技术的技能。因此,高技能性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而且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使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高职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有责任为形成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而开展技术创新、培养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并为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中占有领先位置创造广阔的空间。

基于这样的认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办学模式,简称“三三”模式。

二、“三三”模式的构想及实践

众多现代高职教育模式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发展模式可谓独树一帜,其成功的办学经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三”模式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和创新总结出来的一套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其中,“三位合一”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为一体,搭建高职教育管理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方联动”是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合,创新办学体制,构建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服务地方经济。

“三三”模式的主要内涵是创新学院办学体制和校企合作机制,搭建高职教育管理平台,使政府的资源及企业的设备、需求和师资等为学校所用,校企全方位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学校通过技术服务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为此,学院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

1.校企共同开发与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七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开发”工程,共同研究制订专业课程系统化开发的基本范式和具体建设内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目标进行开发,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设置课程,形成以职业活动为主要教学路径的专业课程体系。

示范专业充分利用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进行建设。前期我们走访了142家企业,调查访谈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79人次,回收问卷调查表171份,在此基础上,各示范专业形成了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同时,各专业分别邀请了12~15名企业一线技术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制订了各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共同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体系框架,形成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构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改变了本科“压缩饼干”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物流管理专业把课程组建为课程平台,面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充分发挥企业作用,企业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了专业建设的开放性。

2.校企共同实施以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主的实践环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基地建设的难点在于需要建立起校企双方人员分工明晰的管理制度和运转顺畅的运行机制,使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教学管理相协调,从而有效解决生产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譬如,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宁波华佑微电脑有限公司共同进行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基地的系统设计与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引进华佑公司微电脑控制器产品生产、管理、销售模式、市场计划,以及企业的研发机构和管理人员。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布局,设置了与实际企业一致的8个生产岗位,每批可以容纳一个班(40名)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同时考虑专业现场教学的需要,在生产现场配备了教学培训室和教学指导看板,便于学生在真实生产岗位进行训练的同时接受生产工艺及现场管理的理论讲解。基地将真实生产岗位训练项目与专业课程有机对接,从专业教学的角度对8个生产岗位进行重新整合,归并成5门生产与管理课程;企业提供技术资料,与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编写《器材采购和产品销售》、《设备(波峰焊SMT等)操作和维护》、《电子产品组装与检验》、《电子产品调试与性能检测》和《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校本教材。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电子系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2周时间进行体验性的实训,主要是了解、熟悉电子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第三学期安排6~8周,通过各岗位轮训,完成5门与生产管理相关的课程学习任务。在基地实训期间,每周安排1/3的时间(约8课时)用于与专业岗位相关的理论教学,2/3的时间进行生产性实训。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就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必须在半年以上。根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顶岗实习要以学校为主导,校企共同制订顶岗实习教学大纲、顶岗实习手册及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要共同参与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分工协作,共同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的学习任务,确保顶岗实习质量。例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将顶岗实习作为实现校内实训向校外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系统设计,利用宁波化工企业集中的优势,安排学生到镇海炼化、蟹浦化工区、台塑石化专区、青峙化工园区、大榭化工区等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社会声誉好的外资企业和大型化工企业实习,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顶岗岗位。同时,特别强调避免走过场,强调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学习任务的落实,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使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走向系统化、精细化。

针对化工行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高要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必须100%获得化工职业资格证书,以确保学生具有顶岗实习的资格和初步能力。针对化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特殊要求,确定学生顶岗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重点。化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高于一切,许多企业在学生到岗时不会马上允许学生进行顶岗,为此,化工专业将学生顶岗分为“化工岗位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熟悉”与“岗位操作技能学习”两个阶段进行重点培训,以确保学生掌握化工岗位安全生产规范,同时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顶岗任务完成。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由校企按员工考核方式完成,考核合格颁发“顶岗实习经历证书”。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质量监控运作流程与操作指南》,从前期准备、注册信息、过程监控、考核评价到活动总结作出规范化要求。指导教师队伍必须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搭配组建,顶岗实习的指导方式根据专业性质和实习方式的不同采取“全程式指导”或“巡回式指导”方式,指导教师均应做好指导记录,并填写“教师实地检查指导顶岗实习记录单”等11份监控文件,以确保顶岗实习的管理质量。

在强化顶岗实习管理的思想指导下,2008年,学院各专业的大三学生在第五学期末已经100%落实了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校内教师全员参与管理,有205名专业教师和1746名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担任2008级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保证了每个顶岗实习学生都有一名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一名校外企业指导老师。

3.校企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打造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此,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学院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双师结构”团队建设的有效措施。学院制订了教师进企业实践的管理办法,对在企业实践中为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同时发挥企业和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稳定兼职教师报酬比例和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课时比例,学院规定,各二级学院30%以上的课时津贴要用于兼职教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每周工作量补贴不少于10课时。如数控技术专业以协议形式明确合作企业——宁波海天股份有限公司——在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职责,海天公司长期派出机械装配、伺服控制等一线工程技术和管理骨干10名,双方共同聘请50多名行业技术骨干,与专任教师结对组成教学小组,共同开发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合作编写教学案例、合作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共同实施机床维修等15门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落实顶岗实习教学指导任务。

4.校企共同关注学生就业

学院各专业通过顶岗式预就业、订单式就业等方式使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9%以上,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在95%以上。

(1)顶岗式预就业。

所谓顶岗式预就业,就是将学生顶岗实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相结合。目前,我院60%左右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企业实行了预就业。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顶岗锻炼,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同时也了解了电子产品制作的一整套流程,感受到了企业文化和氛围,提高了职业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2009届毕业生大多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中宁波柯尼电子有限公司录用了13名学生,宁波异锐电子有限公司录用了12名学生,宁波思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录用了4名学生。用人单位在录取时表示“我们喜欢招宁职院电子专业的学生,你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已具备员工所应有的素质和修养,实践操作能力强,接受能力强,不需要培训就能直接上岗,节省了公司的培训成本”。

(2)订单式就业。

所谓订单式就业,就是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如模具设计与制造、化工、物流等专业订单培养的学生已占到30%以上。化工专业与多家知名跨国公司联合开办的化工“大安班”、“LG班”、“德泰班”、“科元班”等,学生于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工作一年,并按照企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安排,接受企业的管理和考核,符合毕业条件且经企业考核良好者,由企业录为正式员工,学生100%在订单企业就业。企业也对这些学生给予了重点培养,如“大安班”学员30人中有20人被分批派往日本网干工厂进行了为期48天的岗位培训;目前,即将毕业的“大安班”学员已经走上公司的重要工作岗位,学员分布于全公司9个一线岗位,有17人在不同的岗位当上了值班长,成为100多名一线员工中的佼佼者。海天集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产品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宁肯让合同工轮岗培训,也要录用数控技术、模具等专业订单培养的毕业生,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5.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开展技术和培训服务

学院牢固树立为宁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服务的理念,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一是大力开展企业培训服务。2005—2007年,学院为北仑区劳动力上岗培训6000多人,为宁波市培训25000多人。二是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学院开展“种技术”活动,让技术成果在企业落地生根。如学院化工研究所共有6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C5石油树脂从2005年开始研发试生产,2006年进入批量生产(产品牌号为YH-1288S),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2007年将甬华树脂有限公司C5石油树脂产能从5000吨/年扩产到8000吨/年,目前累计实现销售1.5亿以上,产品已大量出口韩国、泰国、印度等国,从而使一个在2005年处于亏损的企业到2006年就实现扭亏为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制度创新是模式发展完善的保证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三三”模式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办学模式创新。

其一,它体现了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学院地处宁波北仑新区,区内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梅山岛自由港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外资企业15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8家)。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935元。塑机业、模具业、文具业等第二产业是学院所在区域的主要产业,对数控、模具等高技能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

学院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北仑临港工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体系,增设新专业,增强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针对性,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办学基础,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形成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提高了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其二,它体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深度介入。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度介入是“三三”模式成功的关键。企业通过全方位介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就业岗位的落实等工作,使学院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动态监控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要求之间的有机对接,提升了学院对企业需求的适应力和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其三,它体现了学校在合作育人方面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在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下,通过创设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新制度来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和变革的活动。R.科斯(1991)认为,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任何一种制度的创新和发展都必然引起相对应的组织形式和原则的变化发展,同样,组织形式和原则的变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三”模式正是基于制度创新而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提升所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可以说,“三三”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模式的丰富和发展有赖于学院良好的制度环境,也推动了学院的制度建设。

1.构建了“三方联动”的办学新体制

学院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办学新体制,政府是合作办学的积极推进者,企业是合作办学的积极参与者,学校是合作办学的积极实践者,因而形成了政府重视、企业支持、学校得益的良性发展局面。

(1)董事会领导的管理体制。政府通过董事会实行对学校的管理。

学院成立了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董事长单位、宁波市教育局为副董事长单位、相关企业为董事的董事会。董事会由宁波市政府批准成立,董事长由市政府任命,院长由市政府提名、由董事会聘任。董事会成员单位由开发区管委会、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总工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开发区部分企业组成。在董事会的宏观调控下,办学者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2)多元筹资的投入体制。

新的管理体制使校园建设实行了多元投资,建设经费由宁波市教育局、开发区管委会与学院共同投入。董事会成立以来,教育局与开发区按1∶1投入建设经费,共投入2亿多元,学院筹资1.5亿元,企业投入0.15亿元。多元筹资体制明确了各方的责任,保证了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加快了学院发展。

(3)数字科技园的共建体制。

2008年,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为载体,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信息产业局、中科院华建集团和学院四方共同合作,成立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研究开发三位一体的“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为此,学院把占地165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西校区作为数字科技园园区用地,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学院搭建了影视动漫技术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组建了独立运作的物业服务公司,为园区企业提供商务中心、餐饮、员工公寓、文化体育等服务。政府为数字科技园提供产业政策支持,如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服务外包基地的园区企业,宁波市财政将分别给予200万、150万、100万奖励,并给予税收优惠。对凡著作权属本市动漫企业的在中央台首播的原创动画片,一次性给予每分钟2000元奖励;对在宁波市和省级电视台首播的,分给予每分钟500元和1000元奖励等。2008年,园区进驻的IT企业、动漫企业等已达到36家。

(4)二级学院的合作办学机制。

学院所属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并以企业冠名。如亚洲最大的注塑机生产企业海天集团投资1000多万建设海天学院大楼,投入300多万的数控设备用于海天学院的专业教学,海天集团的张静章董事长担任海天学院的管理委员会主任,20多位海天集团的技术人员担任海天学院的兼职教师,校企双方实行了紧密型合作。与此同时,以企业命名的二级学院还有华丰对外经济合作学院、Minth学院和华建软件学院。2007年,各二级学院又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由13人组成,其中企业人员占2/3以上,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企业董事长担任。

2.建立了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校企合作的深入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机制保障。政府的提倡和推动是校企合作深入进行的催化剂,政府通过出台措施,能有效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学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适合产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化设计。企业要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快捷、通畅的培养信息渠道。基于这样的背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起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1)地方政府政策积极引导。

政府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是互惠共赢运行机制得以成功构建的关键。

2005年,宁波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2006年下发《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意见》;2008年,市政府制定《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十条还特别规定,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已开征职教统筹经费的地区应从职教统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并鼓励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这些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设立在职业院校、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资助经竞标立项实施并达到评估要求的校企合作项目;补助职业院校为学生在实习期间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险的费用;奖励在校企合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等。第十九条则规定,与职业院校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并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可按相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政府的这些政策支持和调动了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为互惠共赢机制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在“三三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宁波市政府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十分重视,2007和2008年,宁波市政府配套投入6000万元用于学院的示范建设。2008年起,市政府又按本科生生均经费7250元的标准给学院拨款,是浙江省第一家按本科生生均经费标准拨款的高职院校,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学校主导建立互惠双赢的生产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引厂入校、引设备入校、企业提供场地等方式,建设了集教学、实习、实训和生产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建设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引厂入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通过引进康鑫机械有限公司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建设了模具制造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工厂与学校、车间与课堂、学生与员工、师傅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融合,将消耗型的实训转变为生产性实训。学生分批分组下企业轮训,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中企业教师主要负责现场教学,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管理、教学文件制订和课程开发等。双方共同制订和实施学生的实训项目,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的核心技能,又能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锻炼意志,提升职业素质。

——引设备入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宁波华佑微电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基地,建立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波峰焊流水生产线、SMT自动贴片生产线和手工贴片生产线。专业负责人和企业经理分别担任基地的正副主任,两周一次定期协商,派专职联络员,每天配备一位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教学与管理。合作企业只配备少量负责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技术主管,所有生产线的员工都由实训学生承担,对学生实行准员工化的管理,把各岗位轮换的评分加起来所得的总分直接与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每月工作奖励挂钩。

——企业提供场地和岗位。针对部分专业在校内难以进行真实生产性实训的困难,物流管理专业与迅达仓储运输有限公司相互提供场地、相互投入,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一是由学院提供场地,迅达公司提供叉车、箱柜等设施和设备在校内建立综合物流实训中心;二是由迅达提供生产场地,学院出资建立多媒体机房等现场教室,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迅达公司提供占地50亩的堆场,并全年提供轮训岗位,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轮训。每期一个班级,三个月一次轮换,全年不间断,轮训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和管理任务。现已有5批220名学生到迅达公司实训基地轮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世纪华丰集团共同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把教室建在工地上,学生在真正的工地建真正的楼”的理念,企业在“紫郡实习基地”为实习学生建造了学生宿舍、食堂和教室。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与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现场实习,边做边学,学生的专业技能、施工技术及管理能力迅速提高。

学校主导下的生产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了互惠双赢。一是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生产性学习环境,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二是引进了企业设备、师资和研发需求,创设了生产性的教学环境,车间与课堂、学生与员工、师傅与教师之间相互融合,节省了学院办学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三是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扩大了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益。

(3)学校创新校企合作制度,调动企业积极性。

学院通过赋予企业冠名权、设立产学合作奖励基金、支持企业生产等方式,不断提高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赋予企业以院、系或班级的冠名权。学院下属的海天学院、华建软件学院、华丰对外经济合作学院、Minth学院、敏孚机械系、联通信息系、特一电子专业、南苑旅游班等都以企业名称冠名,这些名称都具有“双元”内涵,从而增强了企业的责任感。

——支持企业生产。当企业生产任务紧迫,临时有阶段性突击任务,或产品开发试制攻关,企业员工均满负荷运作,人手紧缺,短时间内对人员有大量需求,需要学校支持时,学校在不影响学生学业的情况下,可适当调整课时安排,给企业生产以支持,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如学院在与敏孚企业的合作中,为企业安排学生顶岗生产,解决了企业困难,得到了企业好评。

——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学院成立了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产学合作办公室,制定了产学研基金管理办法、产学研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以推动学院产学合作工作的开展。

——设立产学合作奖励基金。学院设立的这笔基金用于奖励在校企合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家和学校教师。北仑区政府向学院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投入100万元,各二级学院和职能处室每年为产学研奖励基金筹资1万元。目前,基金总额已达到200多万元。基金从2006年开始,每年发放一次,共奖励了40位企业人员和学院教师。基金的发放,增强了企业家的荣誉感,推动了学院产学合作的发展。

3.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实行校企共同评价

学院改变过去单方面评价教学质量的做法,创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实现了校企共同评价。

(1)校企共同考核。

学院请企业和行业人员制订实验、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将实践技能考核与岗位实践能力要求有机结合,注重以操作能力、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等作为评定各类实习实训的依据,校企共同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考核。

(2)以证代考。

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考核,以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该专业课程考核的标准。从2004年开始,学院模具设计专业实施“以证代考”,将“双证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2005届、2006届学生100%获得了CAD中级证书和中级数控车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依据岗位应用能力考核课程学习情况。

如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的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依据学生岗位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考核内容分实习生活规范、专业技能掌握、岗位测试成绩和实习工作态度四个部分。实习生活规范测评的主要内容是作息时间遵守情况、工作服穿戴情况、安全生产规程执行情况、个人物品摆放情况、离开作业场所随手关灯和相关设备情况等,占考核分数的30%,违反上述任一项管理制度者每次扣2分,请假一次扣5分,旷工一次扣20分。专业技能掌握测评以生产效率及作业返工率高低为依据,以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考核,占考核分的30%。岗位测试分岗位理论学习情况、完成岗位技能理论测试成绩、现场操作测试等,占考核分的20%。工作态度测试内容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小组组长依学员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和生活规范执行态度评定,占考核分的20%。

(4)答辩式考核。

学生调研、分析并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可行性论证和答辩。教师结合设计方案与答辩结果给出成绩。这种办法突出了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培养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通过“三三”模式的创新实践,学院已成为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提高了区域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据统计,在北仑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学院毕业生的50%以上。2005—2007年,学院为北仑区劳动力上岗培训6000多人,为宁波市培训的人数达到25000多人。对5376名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显示,60%的毕业生在企业技术岗位工作,共有1419人晋升为技术骨干,占26.40%;712人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占13.24%;466人晋升为单位负责人,占8.67%;总晋升数2597人,总晋升率48.31%。市场营销专业2002、2003届共110名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已超过7万元。艺术设计专业2002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已超过6万。实用英语和实用日语专业2002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分别为56286元和67462元。模具专业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26710元。所以,海天集团董事长张静章在评价学院毕业生时说:“宁职院的学生好用、实用,能下车间,又能搞管理,非常适应企业的要求。”这也是宁波地区企业对我院“三三”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评价。

参考文献:

[1]苏志刚.创新高职院校体制机制 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J].教育研究,2008(10).

[2]任君庆.高职教育模式的选择与确立[J].职教论坛,2009(1).

[3]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4]杨金土.对高职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