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工业遗产地的休闲景观开发模式探析

基于工业遗产地的休闲景观开发模式探析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公园的开发模式以工业遗产地为区域或场地的特征,在强烈的生态保护和艺术灵感之上创造出的新的休闲景观。尽管改造和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但开发基于工业遗产地的休闲景观被认为是城市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综观世界各地的成功案例,笔者认为主要存在3种开发模式。人们将工业遗产等同于一般标本,将工业遗产的价值剥离得只剩下史料价值,这种“标本”式的开发模式也反映了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认识是将它们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去的。

基于工业遗产地的休闲景观开发模式探析

基于工业遗产地的休闲景观开发模式探析(1)

李 辉 洪 静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210005)

【摘 要】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变革,城市和产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遗产地问题日渐突出。作为工业时代的历史景观,将它开发为休闲景观成为一种被各界认可的途径。本文认为存在博览场馆、休闲街区、城市公园3种主要的开发模式,并分别对各种开发模式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将工业遗产地改造为博览场馆的开发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比较充分,重在保留工业实物,突出工业遗产的历史资料性及场景体验,赋予其展示、科教功能。休闲街区模式大多以工业建筑改造为核心,赋予其新的休闲功能。城市公园的开发模式以工业遗产地为区域或场地的特征,在强烈的生态保护和艺术灵感之上创造出的新的休闲景观。作者认为这些开发模式都趋向于赋予工业遗产地的旧机体以新意与活力。

【关键词】工业遗产地;休闲;景观;开发模式

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和区域空间重构中,如何处理和改造废弃的工业用地是世界各地20世纪中叶以来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下,曾经满目疮痍的工业遗产地被改造、再利用,特别是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尽管改造和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但开发基于工业遗产地的休闲景观被认为是城市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综观世界各地的成功案例,笔者认为主要存在3种开发模式。

1 博览场馆模式

2005年英国最高博物馆奖——年度最佳博物馆古尔本基安奖(The Gulbenkian Prize)颁给了南威尔士布莱纳文镇大矿井博物馆(Big Pit Museum)(2),博物馆自1983年起由一个废旧矿井改建而成,评委们认为,它再现了英国煤炭工业的历史,讲述了生动独特的故事,给参观者带来不可多得的情感和知识体验(3)

将工业遗产地改造为博览场馆的开发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地比较充分,业已成为博物馆中一个较为独立的种类,主要是工业遗址遗物或工业历史博物馆,也包括老工厂旅游(参观)点。这种开发模式重在保留工业实物,突出工业遗产的历史资料性及场景体验,赋予其展示、科教功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很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地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1.1 “标本”式开发

1857年,在伦敦万国博览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南肯辛顿工业艺术博物馆(4),在工业革命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科技文物,如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史蒂芬发明的蒸汽机车,均被其收藏,因而该馆有“工业革命博物馆”之称,是最早建立的以工业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但是,此后很长时间的工业遗产类博物馆的功能仍然是单纯的收藏、研究和供参观。目前我国有不少博物馆仍然采用这种方式。

在参与性的博物馆出现之前,工业遗产都静静地放置在橱窗或场馆内,跟植物、动物的标本没有两样。人们将工业遗产等同于一般标本,将工业遗产的价值剥离得只剩下史料价值,这种“标本”式的开发模式也反映了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认识是将它们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去的。

1.2 原生态开发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科学技术认知的需求,博览场馆逐步改变了冷漠的面孔,开始允许人们走近、感知工业遗产,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参与其中,去充分感受工业遗产地的方方面面。工业遗产越来越多地走下橱窗和展台,裸露在场馆内,甚至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上继续运转、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博览场馆不再是“异地保护”工业遗产了,而是就地保护,博览场馆开发逐渐打破固定的常规场馆形式,而更趋向于原生态了。

拉维·马尔希矿厂(Ravi Marchi Pirate Mine)位于意大利加沃拉诺的一座铁矿山,开采于1918年,1965年关闭,其遗迹在该地区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在关闭该铁矿期间,拆掉并移走了大部分机械设备,掩埋、封闭或部分毁坏了周围设施。当地在这里建立了拉维·马尔希矿厂露天博物馆(5)(RaviMarchi Mine Museum),旨在利用矿厂废墟建造一个公园式户外博物馆,使人们能够游览工业遗迹,展示采矿的过程和壮观的矿厂环境。从博物馆主体入口广场开始,通过一条蜿蜒的游客小道,然后进入旧铁矿竖井和石灰窑之间,到达旧“洗矿场”的顶部,随后到达蓄水池,沿蓄水池的四周有一条小路。在未装满水的蓄水池内有一个小亭子,亭子内陈列着一个以前铁矿的模型。从小道进入新的“洗矿场”,通过以前用来支撑机械的巨大台阶向上,到达最高点,一个悬臂阳台让人可以看到整个铁矿以及周围的山谷。沿着与“洗矿场”外墙平行的旧楼梯向下走,经过右边的电梯马达室,到达两个电梯竖井的入口。然后,绕着钢塔从旧铁矿竖井后边经过,穿过两个斜坡,回到入口广场,可以进入原来的木工车间,木工车间里设置了带有说明文字的镶板。由于铁矿内结构复杂,所以特意用浅褐色实心钢条制作栏杆、楼梯和索道,形成一条飘浮在空中的透明钢带,醒目但同时又和旧矿厂的环境融为一体(6)

拉维·马尔希矿厂露天博物馆是具有代表性的。它在工业遗产地原址上建立,充分利用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和设备,新建游览通道贯穿遗产地,并辅以文字、图像、音响等解说方式,让人们充分感受遗产地昔日的盛况和历史。这种开发方式介于传统博物馆与历史文化景点之间,保留了传统博物馆以展示为基础的布展形态,加入了历史文化景点的动态参观的游览方式,常常为一些污染严重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业遗产地博览场馆所采用。

1930年代初,法国人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i Riviere)创办了法国国家民间艺术和传统博物馆。战后该馆举办了一次《法国后工业时期文化概览》展览,根据“将展品置于与之相关的环境中”的思想,使展品活起来,这是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的前兆(7)。1971年至1974年,于格·戴瓦兰(Hugues Devarine)在法国索勒特索煤矿区引导建立起一个索勒特索生态博物馆,创造了工业社区生态博物馆的最早的经验。1970年代起,生态博物馆作为一个富有吸引力和想象力的革新运动,迅速向世界推开(8)

英国布莱克区博物馆1976年建成,占地10hm2,主要展示18世纪初以来布莱克区的历史。它是一处户外生态博物馆,使英国在工业遗产利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博物馆之一。与拉维·马尔希矿厂露天博物馆不同,这里将历史建筑进行了规划,房屋内部按照不同时代不同阶层风格布置,也将一个由于土地下沉而不适合居住的村舍移到此处,还有商店、教堂、酒吧、露天游乐场,交通工具为内部无轨、有轨电车,工作人员穿当时的服装,但不扮演某个特定人物。博物馆营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村庄与工业社区,营造工业社区的氛围与外部场景。游客除了参观各种机器,还可以目睹工匠演示传统工业的生产加工过程(9)。博物馆经过全面绿化,不再是当年工业生产中的脏乱状态,自然环境优美、安静、整洁、赏心悦目,这里俨然已经是一个主题公园

布莱克区博物馆被开发为一个充满多元化而又吸引人参与的空间,这也是博览场馆式开发目前的发展方向。博览场馆正在走向“寓教于乐”,甚至完全是娱乐场所,工业遗产地只是娱乐的背景环境而已,人们除了可以参观、感受工业遗产地外,还可以穿上当时工人的服装、使用旧的工具干活、乘坐矿车进入煤矿深处,体验当时工业时代的所有细节和整体环境。

2 休闲街区模式

工业遗产地往往位于城市中心的衰退地带,特别是一些大型工厂甚至曾是城市核心。对于这样的工业遗产地,保留全部或部分工业遗产地的主要构筑物,用以营造或传达某种独特的氛围,赋予其新的功能——开发为带有时尚气息和艺术韵味的休闲街区正被各界所认可。

这种开发模式大多以工业建筑改造为核心,其形态多保留着历史的表皮,旧形态的延续和新形态的介入构成了此类景观的基本特征。设计常常是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以工业文化景观来吸引顾客或表达个性,设计师的主要工作是营造方便又有特色的商业或文化艺术环境,室内设计以工业构件结构特点作为母题与特色。

2.1 商业消费街区

1964年旧金山渔人码头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 Square)是探索城市中古老建筑物和古老地区的再使用的一个实例。劳伦斯·哈普林创造性地利用了旧有的巧克力工厂的建筑,将其改建为商业用途的建筑,保留了古老的钟塔,添建了一些新建筑、步道。将许多餐馆和商店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气勃勃的购物和饮食综合区。吉拉德里广场保持了原有的形态,但是作了完全不同的使用,不同种族的人都喜欢这儿,欣赏这里的气氛,这个广场成为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城市如波士顿、纽约的节日市场的原形(10)

吉拉德里广场建成之后,建筑遗产再利用正式成为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显性议题,它也是工业遗产地再生为商业消费街区的最早实例。遗憾的是,20世纪80年代,这座广场又一次被改建,哈普林的设计如今已经找不到痕迹了。但是哈普林的开创性思路,随着他首次提出的“建筑再循环”(Recycling)理论早已在全世界各个废旧的工业地区发扬光大了。

巴尔的摩内港4号码头的老发电厂(1900)的改造开发经历了几次变化。作为内港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遗产地,老发电厂1985年被改造为家庭娱乐中心,1987年变成了夜总会,1997年则变成一翼为著名的硬石餐厅(Hard Rock Cafe),一翼为以运动为主题的(ESPNZone)餐饮综合体,中部为美国最大的书店(Barnes&Nobel)的分店,三角形山墙内是众多公司办公室。经过历次改建的老发电厂景观融粗粝的历史感与华丽的现代感于一体,尤其是高耸的烟囱上巨大鲜艳的吉他形霓虹标志在夜晚的港口上空闪闪发光,商业气氛活力十足,成为巴尔的摩内港最璀璨的最著名的地标。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工业遗产地改造的兴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欧洲人对工业遗产地改造的想象力也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1986年位于伦敦南肯辛顿的米奇林汽车修理厂(Michelin Garage,1909)被改建为购物、餐饮、办公的集合场所。1997年,同样位于伦敦的蓝鸟汽车修理厂(Bluebird Garage,1911)转变成了一个时尚的餐饮与商业综合体。经过大胆的改建,曾经的欧洲最大汽车修理厂的外部肌理得到精心修复,旧的修理车间分别成为食品店、花店、咖啡厅、餐馆、俱乐部和其他商店,还新构造了一个钢结构玻璃敞棚作为室外大卖场,也是改造后的修理厂的时髦焦点所在。蓝鸟汽车修理厂在重生中保留了原有的外部形态,同时注入了新的结构和形体,新与旧的融合一改沉闷乏味的老厂景观为时髦华丽的时尚消费胜地。

2.2 SOHO社区

苏荷(SOHO,South Of Houston Street)位于曼哈顿岛西南端,是19世纪后半期纽约的主要工业区之一,几乎全部是小工厂或仓库,二战后即空置破败,但很多1869—1896年建造的风格独特的“铸铁式建筑”遗留了下来。由于大量的厂房空间高大而且租金低廉,SOHO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入住或作为工作场所。到20世纪5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老厂房地都有艺术家的身影,俨然成了一个艺术家社区。起初,由于不合当时的法律规定,艺术家只是对建筑进行简单改造。当这种小而灵活的旧建筑再利用方式逐渐得到政府当局和民众认可后,以此为核心的城市更新途径也受到了空前的关注,SOHO迎来了它的新生。1973年,SOHO被列入保护名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业区转变而来的保护区。政府确定了SOHO高雅艺术与大众消费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以艺术品经营为龙头的时尚化历史人文景区。政府为了维持这里的艺术氛围甚至规定了严格的艺术家资格审查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艺术家才能入住。当局还明确了整旧如旧的原则,任何人不得破坏工业建筑遗产的外貌与结构,因此改造都在内部设施的现代化上。这样,SOHO工业遗产地仍保留着工业区的模样,最明显的工业符号如砖石墙体、铸铁窗与柱子等都暴露在外,多样化的现代改建手法介入其中,改造后的空间流畅而丰富。在艺术家手中,充满历史感的工业风味与活跃的现代艺术氛围共同造就了SOHO的“阁楼式”景观。SOHO与“阁楼”迅速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大众所推崇,SOHO居住与工作的空间形态成了时代精神的代表,如我国北京的798工厂、上海苏州河畔的老仓库等即属此类。

虽然不排除个别例外,但SOHO社区不是偶发的或先锋试验,它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正式终结了西方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曾经被无情抛弃的工业遗产地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是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必然。

总的来说,休闲街区式开发在改造理念上大多是以旧的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核心,充满着现代与后现代的意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老工厂往往最先被艺术家发掘出来,得到他们的青睐,除了其物质层面上的便利之外,工业遗产地景观能够透出艺术家特立独行的气质是一个重要动因;而带有历史隐喻的氛围和与众不同的气质也是众多商业消费场所和文化艺术机构选择工业遗产地的重要原因。

3 城市公园模式

工业遗产地有相当一部分污染严重或荒废,没有留下像样的地上构筑物的场地与区域,面对这样的遗产地,改造开发所依赖的建筑物实体不存在或不可用。城市公园作为开敞空间的重要代表,注重环境的修复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呼应,适合容纳、展现各种非建筑类的元素,如土地、植被、水体,甚至风雨天象、微生物等。基于这样的特点,城市公园的开发模式开辟了自己的天地,以工业遗产地为区域或场地的特征,在强烈的生态保护和艺术灵感之上创造出的新的休闲景观。

1970年代以前,对工业景观的厌恶使人们迫切希望从地面上将它们抹去,自然风景式景观作为符合传统审美的景观形态成为取代工业景观的最好选择。像墨西哥泰佐佐莫克公园(11)(Parque Tezozomoc)这样的为市民创造绿色空间的公园设计本无可厚非,但从当地历史、文脉来看,人们再也找不到工业曾经留下的痕迹与记忆,作为工业区内重要的综合性公园,泰佐佐莫克公园与其他场地上的公园并无二致,设计有意回避了工业的历史,割断了历史记忆之间的联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总是多样的,工业遗产地景观也并不总是遭到被抹杀的厄运。1970年,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Richard Hagg)在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探索中为人们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也打开了一扇观察工业遗产地景观的崭新的窗户。面对深受污染、没有绿色的场地,哈格重新思考了那些废弃工业设备的意义,决定保留场地的历史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抹去。在建成的公园里,经过科学处理的被污染地表与植物得到了新生,经过精心筛选留下的工业设备和厂房被改建成供休闲、娱乐之用的公园设施,特别是高大的石油分解塔,仿佛巨大的雕塑成为公园的视觉焦点,一切都似乎诉说着煤气厂40多年的历史。这个由工业遗产地改造而成的公园已经成为西雅图最受欢迎的休闲景观之一,哈格独特的理念使得场地的个性灵魂得以延续,曾被认为是丑陋代名词的工业遗产地景观重新获得了极高的审美情趣与社会价值(12)

1985年开始,在德国布吕肯市(Saarbruecken)的萨尔(Saar)河畔,由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规划设计的港口岛公园(Buergpark Hafeninsel)挑战了当时德国城市公园普遍使用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设计手法。港口岛原来是用作煤炭运输的码头,二战时遭到破坏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瓦砾,被人们遗忘在荒草丛生当中。拉茨首先考虑重构破碎的城市片断,并力求揭示被瓦砾掩盖的历史与工业的辉煌。重要遗迹均得到保留,废弃建筑、铁路等都经过处理得到很好的利用;原来的碎石瓦砾除了充当新建筑的材料以外,也被用来构建一个方格网作为公园的骨架,与植物交融在一起,成为公园不可分割的组成;同时,地表水被收集,经过净化处理后进行循环利用。公园中新建的部分大多是红砖构筑,与灰暗的瓦砾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过去与现在的交织。港口岛公园的设计通过生态和艺术的双重改造来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唤起人们对场地历史的追忆,而不是仅仅处理一块荒凉的土地(13)

拉茨的思想和他开拓性的工作为工业遗产地赢得了新的价值,人们愿意在废弃的场地上看到艺术和生态的完美融合。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进一步寻求对废弃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诠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遗产地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材料塑造公园新的景观和艺术。在一个理性的框架里,建立了4个景观层:以水池和储水池构成的水园、散布道系统、使用区、铁路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这些层各自独立成系统,在一些特定点上连接着以取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为了方便游人游览复杂而庞大的公园,用不同的色彩为不同区域作了明确标识,同时以各种方式提供了娱乐、体育、文化设施(14)

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建成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它本身,而是作为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park)的一部分而获得全新的意义。鲁尔区曾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但是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这里不可避免地衰落了。1990年代,鲁尔区进行了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项目,希望通过这一项目赋予旧的工业区以新的生机,区域面积达800km2,区内人口约为250万,主要内容包括:350km长的埃姆舍河及其支流的生态再生工程,净化被污染的河水,恢复河流两侧的自然景观;建造300km2的埃姆舍公园;改造现有的住宅并新建住宅区;建造各类科技、商务中心;整治原有的工业建筑等。埃姆舍公园处于区域核心地位,把广大的区域中的城市、工厂及其他单独的部分联系起来,同时为整个区域建立起新的城市与景观秩序,成为周围城市群的绿肺。埃姆舍公园的尺度之宏大,意义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为世界上其他衰退工业区的更新树立了典范。

埃姆舍公园的区域尺度和社会背景象征着一个新的趋势,人类曾经以无比恢弘的气势开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今天我们必须以同样恢弘的气势面对工业遗产地,迈向属于自然的未来。

工业遗产地景观已经被纳入历史景观保护的范畴,它延续了工业遗产地遗存的生命,并每天继续生长、变化着,它为未来的一切可能性提供一个平台,让人们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它、使用它,甚至让自然进程再度主宰这里的土地和生灵。

无论是哪一种开发模式,我们都常常看到历史与当下、保守气息与激进理念、实用与理想的共融,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共识:我们绝不是要单纯的保护或复制、再现工业遗产地,而是要赋予那些工业气息笼罩下的旧肌体以新意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于洋,李一军.基于多策略评价的绩效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9-11

2 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2005年3月

3孟华,秦耀辰.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双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117-121

4 http://www.hynews.net/guokan/2003/12/31/0107.htm http://www.lw999.cn http://www.lw52.com/lw/39/wz36410.htm http://www.lw999.cn http://www.dzwww.com/xinwen/shandong/sdjjzt/wenhua/t20060215_1354996.htm曲阜市情网2004-12-30

Research on Empolder Modes of Leisure Landscape Based on Industrial Heritage

LI Hui HONG Jing

(Nanjing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Design Co,LTD,210005)

Abstract Along with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economy,there is great variation in cities and industry all over the world.Because of the change,the problem that how to deal with industrial heritag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gradually.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relative concepts of industrial heritage,it generally suggests empoldering industrial heritage as leisure landscape.In view of the history and cases,the author believe that there are three empolder modes.Those modes are museums,leisure blocks and city parks.Refered to the realism which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investigation above,it is figured that those modes are tending to recycle integratively with new livingness.

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leisure;landscape;empolder mode

【注释】

(1)本文得到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NCET-04-0535)与国家973项目(2002CB312106)支持。

(2)http://www.ChinaMR.net,中国矿产资源网

(3)Regina Lee Blaszczyk.The Upper Ohio Valley's Industrial Heritage:The East Liverpool Museum of Ceramics.Technology and Culture,1992,33(4):788-796

(4)南肯辛顿工业艺术博物馆是著名的伦敦科学馆的前身。主要设计者:马西莫·卡尔马西(Massimo&Gabriella Carmassi),合作者:萨尔瓦托雷·奥贾努(Salvatore Oggianu),克里斯多佛·埃文(Christopher Evans),大卫·凡蒂尼(David Fantini),克劳迪奥·萨拉戈萨(Claudio Saragosa)。

(5)马西莫,加布里埃拉·卡尔马西.拉维·马尔希矿厂改造的公园和露天博物馆.世界建筑,2003(11):22-27

(6)20世纪早期,瑞典遗产保护运动对日后的生态博物馆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著名的人类学者阿图尔·哈左勒斯(Artur Hazelius)将瑞典不同地区的建筑和相关环境搬到斯德哥尔摩,以老的风格原样复建装饰,并向观众开放,发展了一种新博物馆模式。

(7)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中国博物馆,2001(2)

(8)Alison Beeho,Richard CPrentice著.以游客体验为基础的产品开发——ASEB栅格分析法:以英格兰西莱德兰兹郡布莱克区博物馆为例.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周常春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69-695

(9)林箐.美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大师、理论家——劳伦斯·哈普林.中国园林,2000(3):58

(10)建筑师兼开发商特伦斯·康冉(Sir Terence Conran)在工业遗产建筑改造领域极其活跃,米奇林汽车修理厂、蓝鸟汽车修理厂以及布特勒码头区(Butler's Wharf)均由他投资或改造,他也因此成为英国八九十年代最成功的开发商之一。

(11)泰佐佐莫克公园位于墨西哥城Azcapotzalco,原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公园设计者是墨西哥著名的城市设计组(Grupo de Diseno Urbano)。

(12)孙晓春,刘晓明.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中国园林,2004(3):9-11

(13)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国园林,2001(2):51

(14)Susan Buggey.Historic 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North America:Roaming the Field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APT Bulletin,1998,Vol.29,No.3/4,Thirtieth-Anniversary Issue:37-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