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原则与策略

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原则与策略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契合度意为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符合程度,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只有那些与教学目标保持有最大契合度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利用。从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出发点分析,课程资源应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必然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

三、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原则与策略

(一)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原则

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原则主要有优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适时性原则。

1.优先性原则

优先性原则意味着在整合的过程中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择优整合。其实,在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资源自身的丰富性和教学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及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之间的矛盾,后者决定着前者不可能全部进入课程,所以,需要参照课程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契合度意为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符合程度,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只有那些与教学目标保持有最大契合度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利用。另外,优先性原则的另一表现是对优先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进行二次选择,这次选择的参照是课程资源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教学过程最优化之间的关系。课程资源之间可以存在多种配合关系,需要选择的是那些有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系,与这些关系有关的课程资源便是二次选择的结果。

2.灵活性原则

课程资源虽然散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存在形态是一种网状分布,每个结点都连接着两个或更多的课程资源。并且,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课程资源的这些特征要求在对其进行整合时要坚持灵活性的原则。它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操作的灵活性,这主要指灵活的课程资源整合方式,即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内部及相互间都存在着多种组合方式;第二个层面是理念的灵活性,理念即思想、观念,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相继引入教育领域,这些理念引导着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在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中,要灵活掌握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

3.系统性原则

构建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体系是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目的所在,这就要求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从整体着眼,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组合。系统性要求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需要一条主线将各个要素收拢在一起。在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这条主线就是要传授给学生核心的知识点,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其他的相关资源,都是围绕这一主线来展开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材的编写过程已经进行了严格的筛选重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中,要重视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快速地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在教学的最佳期进入课程。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延伸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课程资源整合的主体要始终走在所指教学活动的前面,确保整合后的课程资源及时地得到应用。另外,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会产生一些新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较好的调控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适时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二)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基本方法

从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出发点分析,课程资源应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因此,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境的需要为宗旨,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选择如下的整合方法。[18]

1.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课程资源(特别是教材)的整合往往基于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而且仅限于局部的修修补补。因此,对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课程资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包括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教学情境、文化背景、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全面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2.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材料或文本。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远离所教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即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考察(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以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

3.深入分析资源,挖掘多重价值

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其中蕴含着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知识具有多重价值,主要表现为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也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学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4.关注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

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必然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非预期因素正是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是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重要部分,拥有无穷的教育和教学价值。由于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很巨大,所以当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充分发挥时,非预期的因素在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非预期因素,并且努力发现每一个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使之在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成为后续教学资源生成的动力。

总之,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人的发展)和更高的目标层次(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分析学与教的需要,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