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运用初探

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运用初探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运用,支持和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实施和发展。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这种二重性,凸显了社区教育开发整合与运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也呈现了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在开发整合与运用中的特点与特色。把社区民众作为社区教育课程主体,在课程的设置上,意味着尊重和满足社区民众的学习需求,为社区民众参与社区终身学习提供教育服务,开设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

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运用初探

浦东新区社区学院 李惟民

社区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立足社区,实践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致力于社区民众素质提高和社区进步;与此同时,社区教育的自身建设,在体制、机制、设施、课程、教材、方法、队伍、品牌、理念等方面也创造了一定资源,形成了新的教育形态。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运用,支持和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社区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为互相依存的共同体。社区教育的目标决定了社区教育资源的种类和样式,社区教育资源的运用则规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与形态。作为社区教育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课程资源,既是社区教育有目的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的具体成果,又是社区教育塑造和发展自身的基本要素。

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这种二重性,凸显了社区教育开发整合与运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也呈现了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在开发整合与运用中的特点与特色。

一、对社区教育课程的认识

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进行的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并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是一定区域内实施的社会教育;同时,社区教育也是民主式办学——为社区民众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服务性教育。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类型,其课程与传统的学校教育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社区教育课程的特殊性非刻意标新立异形成,而是由社区教育的性质、目标、服务对象和实际运作所确定的。由此显现的社区教育课程的特点,虽然相对于一般课程原理的普遍性而言具有特殊性,但对社区教育课程而言却具有普遍性,是社区教育课程内在联系的反映,因而也是社区教育课程的本质规定。

(一)社区教育课程的“双主体性

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传统教育往往仅仅把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或教师作为课程主体,而教育对象则为接受课程的被动的客体。社区教育课程的发展摒弃这种“我—它”主客体关系模式,而代之以建立起“我—你”主体间互动关系。把教育对象——社区民众在社区教育课程中上升至主体地位,并非迎合当今人本教育的响亮口号,而是社区教育的特殊性使然。在社区教育课程中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交会,是社区教育的奇特景观。

社区民众是社区终身学习的主体。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全体成员,为不同年龄段社区成员素质和能力的纵向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各类社区教育形态的拓展和深化,也为一定年龄段的社区成员素质和能力的横向发展提供学习机会。把社区民众作为社区教育课程主体,在课程的设置上,意味着尊重和满足社区民众的学习需求,为社区民众参与社区终身学习提供教育服务,开设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在课程的实施上,社区学员也是其所参加的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建构者,不再是课程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探究者。课程展开的方式上以“学”为主,学员在课程中参与课程各组织环节,展示自己个人知识、生活履历、直接经验等个体生命的丰富性,教学互动共同构成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实施不再单纯是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是学员充实自我、主体性得以发展的过程。学员不只是课程的倾听者,而是课程意义的理解者与掌握者。

如此,丝毫也没有降低教育主体在社区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社区教育为街镇主办,其根本宗旨是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民众的自治和发展。课程作为教育目的实现的重要媒介,当然要被社区教育主办者所用。在社区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其教育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党和政府有计划推行的,二是社区建设本身所需要的,三是社区成员自身发展所需求的。着眼于现实社会发展对社区成员教育的要求和社区成员自身发展对学习的需求;着眼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区;着眼于社区条线工作的合作与配合和社区和谐与发展这三个视角,社区教育主体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的主要作用是:在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何教三个方面有明确指向,既尊重又引导社区民众的学习需求,把社区建设要求和民众学习需求统筹起来;并采用适宜社区民众参与课程学习的方式方法。

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在社区教育课程中并不矛盾对立,社区教育的主旨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通过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民众和社区的双发展并推动二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你”主体间互动关系实际上仍是一种隐蔽的主客体模式,因为当“双主体论”将施教者作为教的主体,受教者为学的主体时,二者相对于对方来说仍是客体。

社区教育课程的“双主体性”是其基本特征,社区教育课程的其他种种特征,可以说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二)社区教育课程的“专题性”

社区教育主要以专题为中心而不是以传统学科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针对社区特有的发展课题或问题,满足社区民众特有需求,通过对一定时期人类社会和文化要素的精心选择,形成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专题,设计短、平、快课程,或构设模块课程。

“专题性”课程,针对性强,短小精悍,大都围绕社区教育目标,由社区学校自主开设,构成社区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这类课程特别适合为社区开展各类专项工作提供特定教育所需,特别适合为各类社区民众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提供特定学习所需。在区县、市层面此类课程可组合成某类、某大类、某部分课程乃至某种课程体系,可涵盖社区教育主要内容。

(三)社区教育课程的“生成性”

我国社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初始阶段,其课程在整体上也处在生成阶段。社区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实际情况表明:一、社区教育课程设置在总体上要符合社区教育目标的要求,但不追求系统性或完备性,而是注重单门课程或一类课程的开发,成熟一门(类)开发一门(类)。二、社区教育课程设置不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社区不同类型的人群各有不同的学习培训需求,且每类群体又有多种学习培训需求;又由于各社区教育资源互有不同,社区建设的教育需要互有差异,因而各社区教育课程设置也互见优长、互呈特色。促成社区教育原有课程设置的相关因素会发展变化,随之而来的课程设置也会新陈代谢。三、社区教育与社会主体的进步相连,处在信息时代,面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人的学习需求在不断更新,社区教育的主题也应该不断发展更新。社区教育要有生命力与活力,社区教育课程必须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四、社区教育课程是动词而非名词。在教师学员互动现场发生的课程,是一个师生呼应、讨论、交流和共创的动态过程——既非纸面操作预设完成的课程,也非教师独语控制的课程活动——课程在过程中展开其本质,课程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展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成过程。

(四)社区教育课程的“体验性”

社区教育的实践和发展促使其课程既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媒介,也是实现一定学习目的的媒介。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课程的后一种本质规定性。社区民众是社区终身学习的主体。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学习的需求,是主体性的表现。社区教育课程营造学习的情景和氛围,使社区学员的主体性在课程中得以延续,学员成为课程的主体,使其在亲历而为的体验中学习,有理智的探索和思维的碰撞,有对充满生活意义的知识和技能的独特感受与体验。课程不再是学员死记硬背现成结论性知识的“自在之物”,而是基于学员的经验和兴趣由自己创造性建构而成的“为我之物”——“自己的课程”。体验性课程,使学习在体验而非说教中进行,学员的主体性和生命潜能得以激发,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生命历程。

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寓于社区条线工作,促进社区发展之中

社区教育自创建文明社区兴起以来,其发展一直与社区建设和社会进步相连,课程开发持续不断:深化社区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卫、体、法“六进社区”,社区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区中,承担着宣传与建设和谐文化及其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提供传承和弘扬和谐文化,营造构建和谐社区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塑造以“八荣八耻”为标志的社会道德风尚,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迈进世界现代化城市先进行列,社区教育继开展“百万家庭学礼仪”系列活动后,又开展了“世博在我身边”系列活动。社区教育已成为引导社区民众追求文明与进步的旗帜和力量。

目前本市居(村)委会承担的工作有社会保障、社会发展、创建示范、综合治理、人口计生、公共卫生等6大类150多项。社区教育为社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教育支撑,配合社区条线工作有效开展。社区条线工作有特定的内容和对象,其沟通有特定的渠道和方式,其实施既有赖于教育的支持也便于教育的展开,社区教育已成为社区工作的组成部分和运行方式。

社区教育为社区专项工作开发课程,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课程实施有街镇管理部门支持,有居(村)委会配合,有组织机制保障,可以取得社区工作、社区民众、社区教育三获益的效果。

(二)寓于社区民众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之中

小康社会建设,推进我国新时期现代化进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催生了新的学习需求。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殷实,也意味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赋予教育新的使命——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精神文化食粮。在人们的核心生活圈内,社区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具体成果的体现,也是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落实在社区而发挥教育功能、提供教育服务的具体表现。

现代人的一生,往往从生长到发展都离不开社区,人们普遍要求有个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提高自身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社区民众需要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知识技能培训和休闲娱乐等学习性活动。现代生活和学习活动具有互通的特性,呈现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的趋势。

多年来,与提高社区民众生活质量有关的课程已开发不少,也受到社区民众不同程度的欢迎。经调查,保健养生、家政理财、生活艺能、休闲娱乐、文化科学等内容都是很多居民希望参与学习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学习内容的需求重点存在差异:50岁以上的人更加关注养生保健教育及其他与生活有关的教育;20—40岁之间的人更多地希望得到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但这种学习需求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单身生活或已成家的中青年人,对增加生活经验和艺能,也有很大需求。来华工作生活的外国中青年人,就对社区教育所开设的生活课程很感兴趣。现代生活内容丰富,使社区民众在生活中学习生活,社区教育所开展的生活教育,对于提高生活情趣和质量,活跃和稳定社区、家庭和个人生活,增进身心和谐,大有助益。

(三)寓于社区终身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之中

社区汇集各类教育资源:幼教、普教、职教、成教,区县一级还有特教、民非、远程、大专性学历教育等机构和文体设施;又汇集各年龄段居民群体。面对社区民众各类学习需求,社区教育整合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通过统筹规划和互动,促进教育内部资源对外开放,与社区居民共享共用,使原来分散的点线式教育状态,形成社区内各类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格局。在此过程中,社区教育积极探索并形成各类新的社区式教育形态,如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社区居民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及技能培训活动,老年健康休闲娱乐教育活动等。从全国实验区社区教育工作来看,立足于社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区成员均能提供社区式教育的整体性社区终身教育系统已初见端倪。社区成员均可在社区式教育形态中找到对应自己的学习位置;而社区教育特有的开放性、公益性、公平性和独特的学习生活化环境,也适合社区成员在生活学习化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社区教育所形成的社区终身教育系统以及把生活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功能,使社区成为社区民众终身学习的场所,社区教育也由此成为社区内全员、全程、全面的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之一。

贯穿社区终身教育纵横二维的课程,关系到社区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应成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其中社区居民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及技能培训课程的开发更是重中之重。社区教育逐渐扩大知识性、技能性课程的比重,提升内容层次,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群参与社区学习,取决于这部分课程开发的质与量、优与劣。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应加强这方面课程开发的力度,为社区成人成才提供教育服务和学习机会。

三、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

社区教育为社区全体民众提供全面、全程教育服务与学习支持,是整合社区各类课程资源,支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最佳平台。

课程资源的整合。社区教育课程应整合社会与文化知识要素,整合个人经历与相关文化知识,使其具有与其他课程有所区别的特点和特色,使其因此成为适合特定人群学习所需的课程。

社区课程资源的整合。学校社区化。区域内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的一些学制与课程构成社区教育的组成部分,学业鉴定由相关认证部门或劳动部门承担,社区学员成绩合格颁发相应学历证书或记录学分。师者最大化。社区也汇聚了大量人才,包括离退休教师、干部、专业人士等,这是最可宝贵的社区教育资源,一个人才即是一门社区教育课程,应建立社区教育人才资源库,使社区教育师资(志愿者)队伍达到最大化。

社区教育课程资源之间的整合。各社区、各区域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均有门类不同、数量不等的课程开发;也有不同类型(教学型、讲座型、活动型、电教型、网络型)的课程开发。但调查也表明,社区居民和社区院校都希望社区教育课程资源也有市级层面的整合、统筹和配送。

三种课程资源整合,重在出社区教育课程的“特产”和“精品”。草根性、社区性和技术性相整合的课程开发,将展现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繁花似锦的前景。

四、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运用

社区教育经历了教育内容由文体活动向文化技能拓展,教育方式由课堂教学向网上教学拓展,教育对象由单一群体向多类群体拓展,教育年段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拓展的变化,形成了大教育、大培训、大活动的新格局。社区教育的兴旺,与活用或用活课程资源关系很大。

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出现,实现了课程资源运用和课程展开所用途径、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的运用和课程展开采用何(几)种途径、方式或方法加以实施,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应用而非技术问题。课程的组织者、施教者、学习者三方如何运用课程资源,涉及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后者往往被忽视,社区教育应重视学习者运用课程资源的主体地位。

课程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进行价值判断的直接依据。认知与评价是人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在现实的认识活动发生过程中,评价活动先于认知活动,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同样如此。

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强调,人人有学习,事事可学习,处处在学习,时时能学习。社区教育应通过自身的力量,在社区民众中诠释社区教育与个人发展、社区进步的关系;演绎知识、社区教育和人的价值及其转化关系,即把知识价值转化为社区教育(课程)价值,把社区教育价值转化为人的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人生价值;证实“事事可学习”的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健博士/教授:《社区教育课程的八个基本认识》PPT。

[2]《上海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与社区教育办学现状调研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