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幼儿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与运用

幼儿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与运用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与教育任务、教育要求相适应,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各种探索活动以及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众多研究表明,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空间使用状况对幼儿健康成长有较大的影响。在幼儿园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创设安全的、无污染的、健康的活动环境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第四章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资源利用

学习要点:

1.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区域材料投放的原则和方法。

2.了解幼儿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3.掌握幼儿园常规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使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能美化、装饰园所,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热爱自己的幼儿园,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陶冶幼儿美的情操。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与教育任务、教育要求相适应,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各种探索活动以及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一、幼儿园环境概述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课程,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课程内容,它在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社会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日益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

(一)幼儿园环境的内涵

广义的“环境”是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够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对于“环境”概念的界定,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观点:汤志民认为,环境是个体生存空间中一切人、事、物的总称;珀斯特·埃尔斯纳(Post Elsner)认为,环境是周围或者情境,如教室环境、学校环境等。总之,环境是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社会条件及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

所谓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是由幼儿园的全体工作人员、幼儿、各种物质器材、人事环境以及各种信息要素,通过一定的文化习俗、教育观念所组织、综合的一种动态的、教育的空间范围和场所。这种空间范围,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具有保育性质,又具有教育性质;既是开放的,又是相对封闭的。它不仅受到特定的地理环境、空间方位的影响,又受到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氛围的影响。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必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是幼儿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既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保证幼儿成长品质的重要前提条件。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改善幼儿生存环境、提高幼儿生存质量、创造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幼儿园环境的作用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沁润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认知产生影响。幼儿园环境也是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物体之间互动的关键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因此,环境是幼儿园中最重要的教育元素。

1.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实践表明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遗传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前提,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幼儿发展的决定因素。众多研究表明,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空间使用状况对幼儿健康成长有较大的影响。

幼儿的身体发育还不完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幼儿园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创设安全的、无污染的、健康的活动环境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例如,活动室的清洁、采光、室内温度、空气流通状况,幼儿园环境设施的防火、防摔、防走失、防伤害、防中毒,幼儿用具的整理、消毒、更换等,这些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保障。

除了保证生理健康外,还需要一个和谐有序、丰富多彩、充满爱的环境。幼儿时期,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特点,感知觉逐渐完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较为敏感;随意水平较低,易受外界刺激影响而转移观察的目标;幼儿的情感易激动变化、外露而不稳定,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和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所以,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征,为其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给幼儿良好的影响,带给幼儿安慰和快乐。

2.促进幼儿认知和个性的发展

环境是幼儿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根据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就是“刺激——反应联结,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预测刺激”。幼儿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幼儿园的盥洗室里张贴幼儿洗手流程的图文标志,让幼儿在洗手的过程中通过读图掌握正确洗手的流程,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除此之外,幼儿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精神环境的制约。一方面,幼儿在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扩展自己的认知经验,而且也促进个性的形成。例如,在区角活动中,除了投放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还要设计区角活动的规则,幼儿在自主区角活动中与材料发生互动,通过自己探索、操作,尝试过程,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也能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精神环境的营造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幼儿的情感态度倾向和行为特征。实践证明,紧张、压抑、刻板的班级气氛严重抑制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反应的灵活性,沉闷、凝重的气氛逼迫幼儿情绪态度内敛,行为收缩。而轻松亲和的班级气氛则给幼儿思想和行动带来极大的鼓舞,幼儿的要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幼儿信心充足,在充足的材料面前充分发挥幼儿的聪明才智,不断大胆地尝试和创新

3.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逐步学习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养成正确的社会态度的心理发展过程。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幼儿的社会性是在其社会交往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的途径。从幼儿社会交往的对象看,教师与同伴是幼儿园里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会在幼儿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日后会在适当的环境中再现。同龄伙伴是幼儿行为的强化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了同伴的行为习惯。因此,幼儿园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种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教师创设不同人数的区角,投放相应的材料,幼儿在区角中进行合作式学习,使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沟通、竞争与合作更为容易,能够促进幼儿群体的社会化发展。

4.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美化、绿化、儿童化的最佳环境,幼儿置身其中,可以亲身感受环境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优美、整洁的物质环境能够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充实幼儿的生活内容,陶冶幼儿的性情和情感,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幼儿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周围世界的奥秘,体验生活成功的喜悦与游戏的快乐;良好的教育环境充满爱心,使幼儿在美的体验中,增强辨别善恶的能力和鲜明的爱憎情感。良好的教育环境给幼儿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亲自动手和感受,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印象和感受具体表现出来,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还发展了他们对美的表现力。幼儿在各种实践中不断追求美、探索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幼儿园环境的结构与分类

1.幼儿园环境的构成要素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娱乐和成长的场所,幼儿园环境的构成也是对幼儿园环境的一个整体设计。构成符合幼儿心理要求与生理要求的幼儿园环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净化的环境。主要是指空气清新,没有污染、没有噪声、没有烟雾。

(2)绿化的环境。绿化的环境使幼儿园环境里充满大自然的气息,没有与绿化隔绝的感觉。幼儿园环境绿化建设主要是绿化和建筑、活动设施的布置及两者间的有机结合,以树、花、草等各种植物为主,并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

(3)能接触到的水景。幼儿天生喜欢水,幼儿园的环境中应为幼儿营造一个具有水景的环境,如喷泉、游泳池、水车、戏水池等。幼儿园的水体往往以点缀、环绕、穿行等形式与建筑、绿化相结合,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情趣和各具特色的环境气氛。

(4)活动设施。幼儿园的环境中要有能满足幼儿的活动场地以及能满足进行各种活动的建筑小品与设施。这些活动设施不仅可以给幼儿提供体力方面的活动,还应具备各种智力启蒙和开发的功能。

(5)雕塑。若雕塑能与幼儿园环境相结合,与幼儿园的地理景观和建筑景观相渗透,就能构成幼儿园的面貌和风格。好的雕塑可以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令人振奋、激动。同时,好的雕塑还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幼儿传达特有的思想感情,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强化幼儿的心灵与其一同走向完美。

(6)种植园和养殖场。幼儿喜欢富有新意、能自己动手的环境。种植园和养殖场的创设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并具有新鲜、独特,富有情趣等典型特点,能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小天地。

2.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根据环境范围的不同可将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分为整个园区环境、活动室的环境、各活动区角的环境;从三维空间方面可将其分为地面环境、墙面环境、空中环境;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所有地域的空间和自然资源的系统与循环,如动植物、微生物、大气、河流、土地等自然生态;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设计改造而成的环境,如幼儿园的房屋建筑、绿化、美化以及其他设备等。还可以根据环境存在的时间维度将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等。

二、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创设

(一)户外环境创设的必要性

户外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活动场地、大型玩具及其他体育器材、玩沙区、种植区、饲养区等。户外环境是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规程》规定:在幼儿园,幼儿每日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则不得少于3小时,高寒地区的冬季可酌情减少。理想的户外环境和户外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各种感觉、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发展;增进幼儿间的合作,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实施优质教育,创设亲切、温馨、宽松且适合幼儿发展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明确规定:必须设置各班专用的室外游戏场地。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平方米。各游戏场地之间其采取分割措施;应有全园共有的室外游戏场地,其面积不宜小于下列计算值:室外共有游戏场地面积(平方米)=180 +20(N-1)(N为班级数,乳儿班不计)。在保证户外活动场地面积的同时,要精心设计其布局,使有限的活动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户外环境创设的要求

1.活动场地应安全适用

室外活动场地是幼儿进行奔跑、跳跃、攀登等较剧烈运动的场所,因此,室外活动场地的创设首先要考虑地面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活动设施、设备、绿化等要保证无毒、无刺、坚固结实,无安全隐患。一般来说,户外活动场地地面以坚实平坦的土地、沙地、草地为宜,水泥地面过于坚硬,不适合作为户外活动场地地面。北方地区雨水较少,且土壤含沙量高,户外活动场地宜选用坚实平坦的土地,既实用又安全。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黏性大,渗水性差,因此,宜用塑胶场地,但费用较高。近年来,随着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提高,幼儿园的户外装饰材料也日趋丰富,如人造草坪、地板革等材料也逐渐成为幼儿园户外地面的主要材质,但都各有利弊。

2.活动场地器械应合理充足

在创设户外活动场地时,应先将一些永久性的大型活动器械,如滑梯、秋千、平衡木、爬网、跷跷板、攀登架等安放到合适的位置并要注意安装牢固,保证充足的数量满足幼儿活动需要,并且定期检修维护。同时,还要根据园所规模、场地实际情况和幼儿活动的需要,合理安排一些可以根据季节和活动需要调整的小型活动性器械,如小平衡木、独轮车、脚踏车、便于幼儿钻爬的旧汽车轮胎等。也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便携式体育器材,例如利用酸奶瓶制作的拉力器、饮料罐制作的梅花桩等,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形式。

3.活动场地结构要合理

我国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区域:

(1)集体活动区,主要供幼儿集体做操以及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要求场地较平坦、开阔,有独立的50米跑道,如果有条件,尽可能利用安全环保的材料全部做软化处理,如果没有条件,保留土质地面,不要铺水泥和砖块。

(2)器械设备区,主要用于放置各类大、中型体育活动器械和设备,如滑梯、秋千、平衡木、网状绳梯、攀登架等,以供幼儿练习与发展基本动作,锻炼肢体的协调性。

(3)种植养殖区,一般供幼儿种植蔬菜、花草,喂养小动物。种植区和饲养区宜设置在幼儿园墙角等周边地区,以免占用活动场地,且阳光充足、靠近水源,便于动植物的生长和日常的管理。条件具备的幼儿园可以每个班开辟一块种植养殖区,标有各班标牌,由幼儿自己管理,或者留出一个区域作为幼儿园集体的自然区,养殖一些动物或植物,供幼儿观察。条件不具备的幼儿园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场地,开辟自然角,在本班窗台或阳台上种一些植物或者养一些小动物,进行种植饲养活动。

(4)沙池、水池。玩沙玩水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辟独立的沙池和水池,并提供玩沙玩水的玩具,供幼儿玩耍。一般沙池安排在户外活动场地的周边,面积要能满足幼儿玩耍的需要,提供干净环保的细沙和玩具。水池安排在靠近水源的位置,方便水的更换和管理,水池的大小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而定。

4.活动场地要绿化

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要进行适当的绿化,且达到一定的覆盖率。一方面可以美化环境,改善幼儿园小环境;另一方面为户外活动场地提供遮阴,使幼儿在夏天也能到户外活动。但是,绿化美化应以不妨碍和有利于幼儿活动为原则。

三、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创设

(一)室内环境创设的内容

幼儿园室内环境的装饰和美化,是幼儿园整个环境创设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室内环境的布置是对建筑技术所提供的空间进行环境的再创造,包括了对建筑空间的调整、丰富和完善。

室内环境布置除了具有美化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教育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对幼儿进行美育、陶冶幼儿的情操、净化幼儿的心灵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审美情趣来进行构思设计,创作更加舒适、美好的环境。

1.室内面积与空间利用

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是幼儿在室内开展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过于拥挤的环境会增加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降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活动的频率,使旁观、不主动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增加。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建设部于1988年颁布的《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中明确规定,活动室使用面积90平方米,供开展室内游戏和各种活动以及幼儿午睡、进餐之用,如寝室与活动室分设,活动室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54平方米。但实际上,很多城市幼儿园室内面积相对较小,应充分有效利用空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家具、设备,为幼儿腾出活动空间,保证正常有序的开展活动。

2.室内建筑设计

活动室的建筑材料应该是安全、卫生、环保的;活动室的色彩的布置应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室内要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然光;教室之间应有隔音设备或使用隔音效果较好的材料;活动室应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清新通畅。

3.门厅的设计

门厅是幼儿进入幼儿园的必经通道,也是家长了解幼儿园办园特色的重要渠道,因此门厅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应保证门厅的畅通,还要充分体现一个幼儿园的特色、精神面貌和审美层次。在造型上应追求童趣、生动的风格,营造出具有幼儿特色的文化艺术氛围,让幼儿有亲切、熟悉之感,在色彩的配置上应以鲜艳、明快的色调为主,在内容上应包括园所文化、家园互动平台、组织机构、园所特色等内容,让家长能更直观地了解幼儿园。

4.走廊、楼梯的设计

走廊、楼梯是连接各活动室与楼层、方便幼儿与教师行走的通道。走廊、楼梯的布置首先要考虑安全因素,在不影响通道功能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装饰,要适度、得体。适度即是不能太多、太满,多则滥,滥则乱;得体就是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做适当的布置,要恰到好处。走廊上可以固定布置一些作品,如大师的作品、装饰画、幼儿的作品及幼儿园活动的照片等,主要是作为幼儿园的整体装饰,重在欣赏价值、美化环境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楼梯的装饰要简洁,一般不要布置过多的东西和丰富的色彩,避免幼儿不专注上下楼梯而发生安全事故,避免潜在的拥挤碰撞。楼梯的护栏、台阶可以做艺术性装饰,如台阶上面印上彩色小脚印用以提示幼儿上下楼梯的路线

5.活动室墙面的布置

墙面环境是教室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创造的空间,是幼儿学习和接受教育的锻炼场所。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幼儿园环境是为幼儿服务的。应提倡用幼儿作品或者师幼共同完成的作品布置墙面,这样处理反映出环境创设对于幼儿权利的尊重,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能从感官上给幼儿带来有关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的刺激,能从情感上带给幼儿愉悦感。

色彩上以艳丽的纯色为主,同时适当加入鲜明的对比色;造型要夸张,体现卡通化、拟人化、简洁化;在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主题,一般是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内容为主,有卡通的、动物的、大自然的、幼儿创作的及其他各种造型的,用主题形式来组合;在材料上可选择各种纸张、纸盒、吸管、蛋壳、树皮、谷物等,更多地接近幼儿的生活体验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活动、立体、形象为主;在形式上强调师生共同参与,一般是教师完成大的框架,幼儿参与其中的制作。同时,要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不同心理特点来设计墙面环境。小班教室和活动区宜采用形象活泼、造型简单的画面,内容要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是幼儿熟悉的事物;中班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设置一定的情节,增加一些细节表现,如“动物运动会”“丰收的麦田”等;大班墙面布置就可以偏重知识性的内容,形象也更为丰富、抽象,以启迪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幼儿的知识,如“奇异星空”“海洋公园”等,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工艺装饰性的内容,如十字绣、树皮画等,给幼儿以美的感受。

6.餐厅、盥洗室的环境创设

温馨的用餐环境创设可以给幼儿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食欲并且帮助消化。比如,可以在餐厅的墙面上粘贴水果蔬菜的图案,也可以粘贴幼儿的食谱、幼儿的绘画作品等,还可以通过播放美妙的轻音乐来营造愉快的进餐氛围。

盥洗室是幼儿每天都要进出的地方,是衡量幼儿园环境创设质量的重要场所。盥洗室的墙面上可以张贴卫生宣传画,介绍如厕步骤、洗手方法或者节约用水的常识。在盥洗室的洗手台上除了放置肥皂、擦手巾外,还可做些设计,如将肥皂用纱网吊起备用,防止长时间浸泡造成浪费。

(二)室内环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一个适合幼儿健康发展的环境,既有教育思想层面的问题,也有教师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因此,在室内环境创设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不仅仅是一个墙面,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包括门厅、走廊、墙面、盥洗室、餐厅等。也就是说,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必须从整体入手,而不能孤立地去处理一面墙或是一个角落。可以通过某种因素,如形象、色彩或者形式,将所有的主题统一起来,形成室内环境的风格统一。

2.多样性原则

幼儿喜爱新鲜、生动的事物,且随着社会发展,幼儿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此,在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创设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需要来确定主题,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布置出美观且富有童趣的环境。应通过适当的多样的形式来表现内容,如平面的、立体的、半立体的或综合形式的,多种形式的糅合能使整体布置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使内容更为生动、具有吸引力。不同的形式也有利于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安全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的安全,主要通过环境的创设,积极主动地消除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幼儿园不能使用含有毒物质、有放射性或释放有毒气体的装饰材料和物品,要保证活动室光线、色彩、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良好,特别要注意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否合适,活动中的材料对幼儿是否容易造成伤害,安排的场地空间是否感到压抑,它们之间是否会相互干扰等。另外,不要让幼儿单独接触和使用具有潜在危险的工具、物品,应将急救工具和安全设备放置在合适的地方。

4.参与性原则

陈鹤琴先生说:“用幼儿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它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它们更加爱护环境。”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幼儿是环境的使用者,但同时,幼儿对环境及环境中的事物有自己的构想,也有能力参与环境规划和布置。教师要把幼儿看做是环境创设的重要规划者、布置者,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这样才能使环境成为幼儿熟悉和喜爱的环境,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能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归属感。没有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参与,环境创设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就会大打折扣。

5.童趣性原则

在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中,不管是主题墙面的设计、走廊的设计还是盥洗室的设计等都要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要有童趣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幼儿去关注幼儿园的一切,教育目标就容易实现。教育者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生理和审美特征,要尊重、理解幼儿的欣赏需求,主动寻求并设计出更加适合幼儿视觉感受的形象造型、色彩以及环境氛围。应综合运用现代物质手段和科技手段,通过艺术加工使教育内容更自然紧密地结合到环境创设中去,创设出符合幼儿成长和心理感受的环境,从而给幼儿一种强烈的美的刺激和艺术的陶冶,营造出轻松活泼、高雅优美、自然朴素、欢快热烈等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6.经济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坚持低费用、高效益的经济性原则,勤俭节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就地取材,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乡土材料,创设具有鲜明个性、乡土化特色的教育环境。如可用一次性纸杯、易拉罐、高粱秆、蛋壳、谷物等材料,通过巧妙的构思,使环境的布置更加回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使幼儿从小就建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

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能力来选择内容,宽松、自由地开展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机会。

(一)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区域活动内容的设计

区域活动内容是体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衡量区域活动内容适宜性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能否引起和维持幼儿的活动兴趣,能否保证幼儿活动水平的稳定和持久。

(1)符合社会的要求。幼儿园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社会对幼儿发展的基本要求,应该符合《纲要》和《规程》的有关规定,根据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来设计相关的活动内容,从而保证活动内容在指导方向上的正确性。

(2)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设计内容应该符合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内容的选取应该容易被幼儿喜欢和接受,能够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并且能够维持活动进程,从而通过自主操作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和交往水平的提高。

(3)与知识发展保持同步。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给幼儿园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带来更大的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与时俱进,选取的材料应该考虑时代的特点。幼儿园教师要学会整合各种内容并将它们有机融合于幼儿的区域活动之中。

(4)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幼儿园区域活动内容应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熟悉的内容,如果从来没有接触和了解过的新材料,幼儿是很难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意义建构的,幼儿的认知结构无法对它们进行同化,新材料就很难成为幼儿活动中的建构对象。

(5)可供幼儿实践操作。幼儿思维处于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时期,依靠动作进行思维,思维伴随着动作,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典型特征。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的这种特征,应该给幼儿的区域活动提供各种可供操作、摆弄、探究和实验的大量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在思考中摆弄、在操作中思考,利用自身的经验,不断进行建构和体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从而完成经验的建构和意义的内化。因此,鉴于操作是幼儿认知世界的主要手段,幼儿园应该给幼儿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满足幼儿的经验积累和自我表现的愿望。

2.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

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和投放是区域环境创设的关键。材料不仅蕴含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承载着教师的期望和智慧。好的材料是吸引幼儿参与活动、激发和延续幼儿活动兴趣的桥梁和纽带,在区域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活动材料要丰富。教师应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足量的材料和玩具,让幼儿根据需要自由选用。运用于区域活动的材料务必丰富,保证幼儿能够随用随取。另外,材料投放要与区域活动的主题相适应,保证材料的投放具有针对性,以满足每个主题活动的具体要求,保障区域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此外,同一活动内容要有多种材料的投放。

(2)材料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的幼儿具有各不相同的年龄特征,幼儿之间存在着年龄差异,那么活动材料的设计必须考虑幼儿的这些差异,实行差异化投放。

(3)材料应照顾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发育过程和成熟水平存在差异,家庭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导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区域活动投放材料时要照顾幼儿之间能力的个体差异,不仅应该设置适宜的区域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爱好,还要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这样处理既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参与活动的需求,又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增强了自信心。

(4)材料对幼儿要有吸引力。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对认知活动和学习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充满了情感色彩和生活味道的环境材料是幼儿建构的动力。所以,教师要为幼儿的区域活动提供具有情感支撑作用的材料,赋予材料灵性和亲和力,从内心深处打动幼儿,让幼儿萌发参与活动的热情。材料一旦被赋予灵性就有了生命力,就可以刺激幼儿的创造意愿。

(5)尽量利用自然材料。幼儿喜欢自然环境,利用自然材料进行活动深受幼儿的欢迎。自然材料真实可信,区域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水、泥、沙、石、木等原始材料开展活动,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活动,有利于幼儿自由想象与大胆创造。

(6)投放材料应注意安全与卫生。教师区域活动投放材料时应该重视材料的安全与卫生问题。一般来讲,区域投放的材料和玩具应该无毒、无尖刺棱角、无刺鼻难闻气味、无恐惧吓人的相貌、取放轻便、便于清洗和消毒。幼儿园应该采用清洗、晾晒、紫外线照射、熏蒸等手段定期对玩具材料进行消毒,保证材料和玩具卫生。

3.区域活动空间的设计

区域活动空间的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活动的需要在教室内外进行活动空间的布局,以利于活动的顺序开展。具体来说,区域活动空间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规划布局。为了便于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教师必须在活动室保证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空间。一般应该将活动室分隔成若干个开放或者半开放的区域或角落,整个活动室至少要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空间用于区域活动。区域活动的空间布局可以沿着墙体设置成“一字形”“马蹄形”“L形”等形状。区域之间应留出通道,便于幼儿取放材料和走动。

(2)运用不同材料自然分隔区域。区域之间的分隔可以直接利用柜子、桌子、椅子的不同摆放形状来区分,也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泡沫地板、地板革等材质进行视觉上的自然区分,还可以用小屏风、小栅栏、纸盒子、箱子等进行区分。

(3)努力开创立体空间。改变活动内容在桌面上操作的单一模式,形成地面、桌面、墙面立体化的操作空间。幼儿活泼好动,无拘无束,在地上趴趴、墙角跪跪、泡沫地板上坐坐等都是幼儿很自然的行为表现,教师应该着力营造自然而生活化的活动图景。

(4)区域之间尽量避免互相干扰。在布置区域时,应该考虑相邻区域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在方便幼儿活动的同时尽力避免互相影响和干扰,尽可能地使动静分区。

(二)各类型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

1.美工区

(1)位置选择。美工区的选点最好是靠窗台、近水源,便于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取、换水,更重要的是采光好,利于保护幼儿视力。

(2)区域布局。区内除了设置工具、材料柜外,还可有竖立的小画板、大型桌子等。另外,应保留有一定位置的墙壁图板,供两名以上幼儿自由组合进行各种粘贴、绘画活动。教师还可利用矮橱、矮柜来分隔空间,其背面经过设计也可用来展示作品。

(3)材料投放。一般来说,美工区的材料主要有:各种纸张(如素描纸、白纸、彩纸、玻璃纸、贺卡等)、图画器材(如彩色笔、油画棒、墨汁、粉笔、蜡笔、橡皮泥等)、装订工具等。

2.建构区

(1)位置选择。建构区需要较大的空间,可以与角色区临近,最好远离静态活动区。

(2)区域布局。建构区需要准备几个大型的收纳箱,用以放置建构材料。建构材料应该分类放置好。还可以放置小柜子用以展示幼儿的优秀建构作品。

(3)材料投放。建构区的材料以积木或积塑为主,另外还可以布置一些易拉罐、各种小动物的造型、常见的游戏道具(如手推车、搬运车、汽车、巴士等)。

3.角色扮演区

(1)位置选择。角色扮演区内,幼儿活动时会来回走动,需要较大的空间,会有大声交谈,可以与积木区相邻,远离较安静的区域。

(2)区域布局。角色扮演区可利用一些简单家具、矮架子、纸箱、积木等材料间隔成小间,不同的小间可以用不同主题的材料设置为不同主题的角色空间,如医院、理发店、超市、车站、菜市场、娃娃家等。

(3)材料投放。角色扮演区材料投放如下表所示。

表4-1 角色扮演区的材料投放表

4.阅读区

(1)位置选择。阅读区的位置应该设置在安静和光线充足的地方,可以临近科学区。

(2)区域布局。阅读区应该是舒适而温馨的,必要的物件有摆放图书的书架,供幼儿阅读的桌子和椅子。还可以铺上地毯,让幼儿在地上阅读。

(3)材料投放。阅读区主要是各类图书,如纸质图书、报纸、杂志、图片、月历、书信等。

5.科学区

(1)位置选择。科学区需要安静和充足的光线,可以与阅读区临近。

(2)区域布局。科学区可以使用柜子和材料盒,分类储放不同类型的科学材料,不同的模型必须放于柜子上。

(3)材料投放。科学区可投放的材料主要有试验器材(如望远镜、地球仪、放大镜、磁铁、海绵、杯子、镜子等)、书写器材、辅助器材(如剪刀、订书机、胶水、橡皮擦等)。

6.木工区

(1)位置选择。木工区需要较多的材料和较大的空间,有些材料可以与美工区共用,因而最好安排在走廊或室外,远离需要安静环境的区域。

(2)区域布局。木工区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备好专门的工具箱,建造材料要靠边或靠墙,以免发生碰撞。

(3)材料投放。主要有建造工具、材料(如铁锤、锯子、卷尺、木板、木条、标签、树皮等)及连接材料(如铁丝、钉子等)。

五、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其所产生的心理氛围。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方式等方面。它虽然是无形的,但却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发展。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有赖于良好的物质环境,更有赖于良好心理氛围的建构。因此,必须为幼儿创建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让幼儿具有温和、安全、信任的心理体验,并享受到在集体中友爱、互助、合作的快乐和满足,这是幼儿活动对精神环境的要求。营造幼儿园精神环境的核心就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一)构建平等愉快和谐的师幼关系

在形成良好精神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支持、肯定、接纳、鼓励、关注、信任等积极的态度和做法是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同时,教师与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充分交流是和谐师幼关系形成的一个基本环节或特征。通过有技巧的交流向幼儿传递温暖、支持和教育等信息,最能够使他们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1.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主体导向

积极的语言暗示是肯定的、正向的、激励的,因此,使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正向有效地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即在活动中幼儿是自主的、积极的、能动的,因而也是具有创造性的。

2.用合适的身体位置与幼儿交谈

教师与幼儿交谈时切忌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他们,与幼儿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都不宜太远,否则既影响师生亲密关系的建立,又影响交谈结果。与幼儿交谈的最好位置是蹲下来靠近幼儿。

3.亲密的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密的身体接触可以强化语言的作用,当与幼儿谈话时轻轻摸着他们的肩或背,更容易吸引和维持幼儿的注意。

4.轻柔的语调语气

成人的各种情绪都会在语调和语气中反映出来,幼儿很小的时候就对成人语调语气的变化比较敏感。研究发现,当幼儿听到成人带有生气或焦虑的语调语气时,往往会表现出不安和混乱的行为。

5.积极的倾听方式

教师要主动地倾听幼儿的讲话,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情感、意愿,并乐意分享幼儿的感受。在这种“支持”的积极气氛中,可以提高幼儿讲话的自信,教师也可以准确了解幼儿的讲话内容,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可以说,教师积极的语言、热情的态度、亲密的动作都是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教师要主动地理解幼儿的情感、意愿,在倾听的过程中分享幼儿的感受,并将其传达给幼儿。

(二)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幼儿彼此交往、共同玩耍,是因为他们能和别的幼儿一起分享共同的兴趣和快乐,快乐经过分享便是双倍的快乐;也因为他们与别的幼儿一起玩时,比他们独自一人玩能参与更复杂、更富冒险性的活动,活动通过合作便有了双倍的自信。所以,同伴互动在幼儿成长中具有多种功能:有助于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有助于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可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至关重要。

1.引导幼儿学会相互交流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向同伴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利于同伴了解他人的各种需要,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也能使得到帮助行为的幼儿学会正确的反馈方法。因此,教师在平时应让幼儿互相说说对某件事情的感受,学会观察他人喜怒哀乐的表情,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等。

2.营造同伴间关心友爱的氛围

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地关心他人的行为方式,引导全班形成一种关心友爱的集体氛围是良好精神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的引导应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例如,做游戏时应该共享玩具,不能抢夺;相互间交往时应习惯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3.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交往能力是在不断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发展与提高的。教师应注意多为幼儿同伴交往创造条件,多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不断强化交往意识,培养幼儿的互助协作精神。教师应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过分害羞的幼儿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并通过鼓励其他幼儿与其交往,使其得到更多的交往成功的愉悦感,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愉悦的情感。

(三)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产生创造力的前提。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动机和兴趣。幼儿心情愉快,没有压抑感,就会对周围环境进行积极地探索。因此,教师应多接纳和欣赏幼儿。对于每一位幼儿来说,教师都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宽容的心态、无私的爱来接纳他们。真正地接纳幼儿还必须尊重幼儿、欣赏幼儿,每位幼儿都希望自己的想法、积极的努力、有价值的尝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被他人欣赏,以获得自尊和自信。因此,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幼儿,从幼儿的视角看世界,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概述

教育资源是指具有教育价值或能够保证实施教育活动的各种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等条件。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保证教育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幼儿园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育资源是幼儿园可以利用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教育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这里的“环境”是幼儿园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分类

按照主体的不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园所资源、幼儿资源、教师资源、家庭资源以及社会资源。

(1)园所资源,既包括幼儿园内各类活动室、盥洗室、寝室、走廊、学习及游戏设备、图书教材、计算机及虚拟的教育教学环境、环境创设、区角材料等在内的有形资源,也包括园所发展历史沿革、特色、师资水平、办园方向和思路、园所管理、制度和文化、政府的认定和投入等在内的无形资源,这两大类资源都是幼儿园的基础资源。

(2)幼儿资源,既包括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生活及学习习惯、性格特征及自身经历、所处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等,也包括幼儿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幼儿对班级的认同程度、幼儿习惯采取的交流方式、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中因资源共享激发的持续学习动力以及班级风气和氛围等。

(3)教师资源,既包括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自修能力、自我期望、阅历、情感水平、知识水平、事业心、爱心、上进心、自主性、责任感、价值感、心理调节能力、兴趣爱好、处世方法、穿着打扮、表达能力、工作态度、合作及团队意识、身体状况、掌握新教育技术的能力、改变现状的迫切感以及声音、相貌、性格和感召力等,也包括教师集体的熔炉作用、教学风气的感染、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影响等。

(4)家庭资源,包括家庭背景、文化传统、经济状况、和睦程度、成员结构、民族风俗、父母的文化水平、专业特长、处世态度、性格特点、合作意识、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对子女教育的投入等。

(5)社会资源,包括各类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硬性资源包括各种社区教育和文化娱乐场所、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企事业合作单位等;软性资源包括教育政策法规、地方文教传统、各类新闻媒体、音像制品、各种社会教育需求和教育评价标准、社会对幼教机构的认可程度、教育评估组织的工作以及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实验研究资源等。

二、幼儿园教育资源选择的原则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选择和利用幼儿园教育资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密切联系幼儿生活经验的原则

幼儿园应当选择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了解的、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幼儿发展中必须要使用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交通工具”这一主题里,为了让幼儿更深入了解交通工具以及相关的交通规则、交通标志等,可以利用家长中的职业资源或者周边社区的资源,组织幼儿亲身观察交通警察的工作、学习指挥交通的手势、认识交通标志等,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

2.满足幼儿需要和兴趣的原则

幼儿天生具有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摆弄的发展特点。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附近的社区资源,例如公园、游乐场、动物园、植物园等幼儿喜欢的场所,组织幼儿参观和游览。例如,在进行主题活动“动物”时,可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组织幼儿赴附近的动物园进行参观,与动物近距离接触,除了能够观察了解各种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体现。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可选择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祖国各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可以纳入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范畴。作为幼儿园,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的原则,根据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因地制宜,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知识,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利用

幼儿园教育资源的科学利用,能够大力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家庭资源的利用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给予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第一印象,并且产生终身影响,这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代替的。陈鹤琴曾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独立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幼儿园有责任、有义务密切协同家长,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园合作共育平台,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幼儿的成长共同搭建坚实的阶梯。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有利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素养。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家长讲解幼儿教育的目标,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通过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作用、特点、内容、方法等家庭教育知识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知识,组织开展一些教育训练活动等,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并为家长改进家庭教育中的现有问题、采用更理智的态度和适合的方式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等奠定基础。

2.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家园互动平台

随着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蓬勃发展,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其中幼儿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得家庭教育的水平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家长群体中也不乏幼儿教育的专家和能手,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教育方法和经验,需要幼儿园为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幼儿园的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应有效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议、家长园地、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家庭访问、家园联系册、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形式,借助家长的力量,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共同提高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效果。

3.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可以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博采众长,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工作,例如成立家长教育委员会、伙食管理委员会等,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制度建设、课程改革、幼儿成长计划予以督导。家长委员会代表家长及时向幼儿园反映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向教师提供教育资源和信息,帮助教师实施各项活动,并带动其他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同时,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还可凭借各自的专业和特长担任幼儿园工作中的法律顾问、电脑管理顾问等等,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二)社区资源的利用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规程》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密切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宣传幼儿教育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争取社会支持和参与幼儿园建设。”

社区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厚重的文化资源,更有大量生活设施资源可供幼儿园利用。幼儿园也要利用自身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为社区的发展作贡献。

1.社区中自然资源的利用

社区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的自然资源极具地方特色,幼儿园要根据所处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自然资源为幼儿园的课程服务。例如主题活动“找春天”,可以组织幼儿春游或亲子游,带领幼儿走进春天,亲近大自然,幼儿利用手中的画笔勾勒“春天”的美好景象,感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财富,感受家乡的美丽,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因此,教师通过对自然资源及其教育价值的合理挖掘,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社区中人文资源的利用

人文资源是指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幼儿园应充分挖掘社区人文资源为幼儿园的教育服务。例如,有些幼儿园地处古镇附近,古镇中有许多历史名园、人文景观,幼儿园就可以组织幼儿欣赏古镇景物,了解古镇的历史变迁,让幼儿在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能获得更为丰富直观的历史信息,受到文化的熏陶,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因此,社区中的人文资源的利用,有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同时也可使幼儿了解熟悉本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等,让幼儿在欣赏、探寻的过程中产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珍惜保护它。

3.社区中生活设施资源的利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配套生活设施不断完善,幼儿园周边的超市、银行、医院、邮局等设施都是幼儿园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也能成为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活教材。

例如,幼儿进入大班后,就要面临“幼小衔接”的问题,在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附近的小学资源,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真正地坐在小学教室里听一堂课,跟哥哥姐姐一起游戏交流,听小学教师讲解小学的教学情况等,帮助幼儿初步建立“小学”的概念,为“幼小衔接”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合理运用社区中的各种生活设施,可以极大地丰富幼儿的生活世界。社区的丰富资源扩展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了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的机会,为幼儿今后的生活、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4.幼儿园为社区提供的相关设施和人力资源服务

幼儿园是社区中的常设服务机构,具有自身的优势,幼儿园除了为社区中的幼儿就近入园提供便利外,还可以挖掘幼儿园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多种形式为社区的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促进社区的发展,实现社区、幼儿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对于社区其他机构来说,幼儿园拥有较为先进齐全的幼儿教育设施设备,如户外活动场地、沙水池、大中小型玩具等。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已有的物质资源,适时适度地面向社区全体幼儿、居民开放其园地、场地、设施玩具等,与社区共享。另外,幼儿园的教师接受过专门、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幼儿园可以通过设置亲子园、家长学校等形式,向社区家庭传播科学先进的育儿知识,提高社区家庭的育儿水平,提升整个社区的人文素质。

第三节 幼儿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与运用

一、幼儿园教学媒体资源概述

(一)概述

1.媒体与教学媒体

媒体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源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即存储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任何物质工具;简言之,就是指从信息源到信息接受者之间传递信息的中介和工具。从广义的角度讲,媒体的范畴很广泛,从书本、图片、模型到电影、电视以及录音机与录音带、录像机与录像带、计算机与各种软件等,只要实现了信息传递的都属于媒体范畴。

媒体用于存储并传递以教学和学习为目的的信息时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承载、传递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使用工具,是以教学为目的的、用于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物,是教学材料的总称,如教材、玩教具、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媒体直接参与活动过程,连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2.媒体与教学媒体的发展

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必须借助各种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人类最早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是利用信号、简单声音、姿态和手势。后来又逐渐创造出一套非口头语言,如鼓声、火光、图画、音乐和舞蹈及其他形式的图形符号。这就是人类最早、最古老的传播媒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媒体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语言媒体阶段。语言媒体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在交流方面特别是在记忆和传递知识以及表达较复杂概念的能力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语言是实物、现象的声音符号,能用来概括并形成概念,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交流传播能力的形成,在促进人类社会及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语言符号比较抽象,常常需要用手势、表情、体态去辅助。口头语言只能在有限的距离内交流,而且瞬间即逝,难以保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文字和印刷媒体阶段。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产生经历了几万年。最初采用文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手写、手抄形式的书本大约出现在3000多年以前。文字是书写的符号和语言的抽象表达,具有与语言同样的功能。文字的产生还使得语言得以保存,生产生活经验得以记录下来,使得人们有可能把信息传播得更为久远。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使纸成为书写文字的方便工具。文字和纸的发明开创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新篇章,人类除了口耳相传以外,还可以利用书写文字来传达信息,从而引起了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

公元45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公元1045年,宋朝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15世纪,德国人古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发明了效率更高的金属活字印刷书籍。从此,书籍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印刷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存储并广泛传播。教科书的大量印刷使得大规模公共教育成为可能,17世纪产生了班级授课制,各种类型的学校相继开办,引起了教育的又一次重大变化,教科书成为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媒体。

(3)电子传播阶段。19世纪以来,电子、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传播媒体。人们把以电子技术新成果为主发展起来的传播媒体称为电子传播媒体,例如幻灯、电影、投影、广播、电视、录像、录音、计算机及课件等等。电子媒体的发展大大增进了信息的存储、传递和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电子传播媒体使教学信息能够即时传播于广阔的范围,扩大教学规模和学习资源,打破时空的限制,为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了新的手段。电子媒体不仅能传送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还能传送活动图像,增强了信息的表达能力和教学的直观性,弥补了传统媒体在形象逼真、记忆检索、技能技巧和动作描写等方面的局限,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教学媒体的分类

1.根据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

(1)视觉媒体: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如印刷品、图片、黑板、教科书、挂图、标本、幻灯、投影等。

(2)听觉媒体: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媒体,如口头语言、录音机、广播等。

(3)视听觉媒体: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媒体,如电影、电视、计算机等。

(4)交互多媒体:使用多种感官且具有人机交互作用的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

2.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需要分类

(1)课堂展示媒体:投影、录像、黑板等。

(2)个别化学习媒体:印刷品、录音带等。

(3)小组教学媒体:图片、投影、白板等。

(4)远程教育媒体: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3.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机和投影片、电影和电影片等。此类媒体主要通过光学投影,将小的透明或不透明的图片、标本、实物投射到银幕上,呈现所需的教学信息,包括静止图像和活动图像,主要包括:

(1)电声教学媒体:将教学信息以声音的形式储存和播放传送,包括电唱机、扩音机、收音机、语言实验室以及唱片、磁带等。

(2)电视教学媒体:储存与传送的是活动的图像和声音信息,主要有电视机、录放像机、影碟机、录像带、视盘、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和微格教学训练系统等。

(3)计算机教学媒体:包括有计算机和计算机课件等。它能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实现文字、图表、图像、活动图像等教学信息的传送、储存与加工处理,与学习者相互作用,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基于网络的远距离教学,亦可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

(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

教学媒体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像在内的大量信息,课堂上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切换屏幕,而无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时间,拓展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的传递容量,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运用大量视听信息来扩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多样的教学媒体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使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简单易懂、一目了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利用教学媒体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教育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教学。一方面,由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教学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增加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平台。此外,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自学,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有利于资源共享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教育资源在全世界相互交换、共享成为可能。以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以被方便地共享应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引发了全球技术变革教育的新热潮,与翻转课堂、微课程一起成为引发教育观念变化的重要力量,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着“未来教育”的曙光。我国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教学改革,将进一步发挥其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

二、常规教学媒体的设计与运用

(一)常规教学媒体及其分类

1.常规教学媒体的概念

常规教学媒体是相对于现代教学媒体而言的,又称传统教学媒体,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教学媒体。常见的常规教学媒体主要有实物、模型、图片、幻灯、贴绒等各种教具学具。常规教学媒体具有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实用、使用范围广和接受性强等明显优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可替代的教学媒体。

幼儿园教师在应用常规教学媒体传递活动信息的过程中,会因教学媒体的介入而与幼儿产生一定的互动,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教师借助于这种交流了解幼儿的当前状态,及时调控信息量,调整活动进程,强化幼儿行为,幼儿借助于这种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传达自己的需求,在这种双边互动中,使活动信息顺畅传递。因此,常规教学媒体具有组织教学活动、增进师幼互动、传递师幼感情、激活幼儿探索兴趣、调控教学节奏与进程、提高活动效果等多种功能。

2.常规教学媒体的分类

(1)道具表演类教学媒体。这类教学媒体常常用在游戏活动中,供教师和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创造性游戏使用,如头饰(头套或帽子)、面具、服装、指偶、简易舞台等,具有参与性、拟人化和融情化的特点。它的使用能极大地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操作探究类教学媒体。这类教学媒体常用于各领域的集体教学或小组活动中,主要是供教师演示操作和幼儿探索实践的教具学具,如各种实物、布艺、折纸、模型、标本、积木、拼图、实验材料、观察记录表等。其主要特点是多通道化、探索性和操作性。它的使用能使教师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当呈现教学信息和准确地表达思想观点,并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行为,体验成功感。

(3)展示表达类教学媒体。这类教学媒体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媒体,是供教师辅助活动过程、表现教学内容的教具,如图片、桌面教具、展板粘贴教具等。其主要特点是普及性、辅助性和实用性。它的使用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内容,使幼儿更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顺利实现活动目标。

(4)训练强化类教学媒体。这类教学媒体是在幼儿园体育锻炼、艺术教育及娱乐活动中,为达到锻炼幼儿身心、强化幼儿机能、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愉悦幼儿情感而设计的教具学具,如滑梯、攀爬墙、平衡木、沙包、打击乐器、娱乐玩具等。其主要特点是活动性、愉悦性和可重复性。它的使用能使幼儿的身体得到循序渐进的锻炼,能较好地挖掘和训练幼儿的艺术潜质,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5)装饰呈现类教学媒体。这类教学媒体主要使用于美化幼儿园环境、装扮活动室、烘托主题活动的教具,如区角布置、主题墙、园舍装饰、节日装饰等,主要特点是渗透性和拓展性。它虽然未直接参与活动过程,但却可以使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根据综合主题、季节更替和节日特点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幼儿。

(二)常规教学媒体的选择

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是通过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顺利实现活动目标的首要环节。教师应适时恰当地为幼儿提供既符合年龄特征,又适合活动需要的教学媒体,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以玩教具为媒介,有序地观察、辨识、理解和掌握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1.目标指向

选择教学媒体时,首先要考虑教学媒体所能发挥的教育功能,使活动目标顺利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直接指向幼儿的身心发展,而选择不同教学媒体,就是为了有效地促进活动目标的达成。如果选择的教学媒体不能为此服务,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因此,应当从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遵循活动目标的指向,科学地选择教学媒体。

2.内容相符

幼儿园各领域的活动虽具有渗透性,但同时又具有学科边界和领域特点。活动领域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领域,各个活动环节对教学媒体的要求也不一样。

在幼儿园领域活动中,教学媒体的选择应与所要传递的活动信息的性质相符。如果所要传递的是理性的、抽象的信息,应以展示表达类教学媒体和操作探究类教学媒体为主;如果所要传递的是感性的、具体的信息,应以展示表达类教学媒体和装饰呈现类教学媒体为主;如果所要传递的是技能方法,应以训练强化类教学媒体为主;如果所要传递的是情感体验,应以道具表演类教学媒体为主。

3.对象适宜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不断丰富,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个性特征初步稳定,他们对不同的活动主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同一个活动主题,也会出现信息掌握的差异。就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而言,小班幼儿还延续着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大班幼儿已经有了抽象思维的萌芽。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选择与其情感特点、认知结构和经验储备相适宜的教学媒体,从而使教学媒体发挥最大效用。

4.形式互补

幼儿园领域活动具有较大的渗透性,在一个活动中,为了充分挖掘各领域的教育元素,使各种教育力量发挥作用,就要将与各领域相适应的教学媒体的功能整合起来加以应用,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媒体在配合使用中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除了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来呈现活动内容外,还应根据各领域活动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不同类型的教学媒体并将其加以整合,充分利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呈现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这不仅能发挥教学媒体的各自优势,更能实现不同教学媒体的功能互补。

5.条件最优

强调教学媒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功效,是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要求。教学媒体的选择应尽可能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力求经济实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并不是教学媒体用得越多、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过复杂,不但费时费力,还会干扰幼儿的注意。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因陋就简,优先选择简洁、易操作的玩教具。另外,应结合形象的语言完成活动,做到实物直观与语言直观相结合,不可因一味使用实物媒体而忽略了语言的导向作用。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媒体投放,增加语言调节,以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常规教学媒体的制作

1.科学性与艺术性

科学性是指教学媒体内容表达的可靠性,艺术性是指教学媒体形式设计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设计制作幼儿园常规教学媒体应使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1)常规教学媒体设计制作的内容呈现应准确完整,符合科学原理,有助于幼儿认识事物,掌握正确概念和相关知识。如科学领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以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为目的。虽然幼儿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属于感性经验基础上的科学概念,但内容本身应当是科学的,教学媒体应呈现能被幼儿感知证实的、科学可靠的知识。

(2)常规教学媒体设计制作的内容编排应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遵循心理学规律,并能使整个活动过程重点突出。可对教具一物多用、避繁就简,以免因频繁变换教具而使幼儿注意力分散。

(3)常规教学媒体设计制作的形式应在满足科学性的前提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做到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幽默夸张,这样才能吸引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关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激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4)常规教学媒体设计制作的样式要求比例适当、大小适中、具有审美价值。形象和色彩要符合艺术规律,能激发幼儿的快乐体验和喜爱的情感。教具与背景要有鲜明的反差,为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必要时可以制作实物活动教具,以顺利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实用性是指教学媒体的设计制作应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对幼儿有一定的启发性,具有明确的活动辅助功能。可操作性是指教学媒体的设计制作应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1)根据活动的实际需要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媒体。设计制作的教具学具要有明确的使用目的,或补充活动内容,或帮助理解,或引导想象。

(2)设计制作教学媒体应力求简单,避免因细节繁琐而造成制作上的困难,能用头饰或头套就不用服装,能用小型玩具就不用大型玩具。

(3)教学媒体应便于幼儿观察参与或动手操作。玩教具是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那种只能摆看、过于精致的玩教具对达成活动目标的实际价值不大。

(4)充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教学媒体中的玩教具。自制的玩教具应结实牢固,耐玩耐用,不宜损坏,色彩不宜脱落。

3.安全性和卫生性

教学媒体中的玩教具是幼儿天天接触的伙伴,它直接影响幼儿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教学媒体的设计制作应符合安全和卫生的要求。在设计和制作教学媒体时,一定要用安全和卫生的标准加以审视,再好玩、再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媒体,只要有安全问题就毫不犹豫地放弃。

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对周围事物的安全认识很有限,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因此,设计制作的教学媒体应绝对安全,做到鲜艳但无毒,不易破碎,没有尖锐的棱角,便于清洗消毒。如木、竹类玩教具一般制作粗糙,容易划伤幼儿,不宜设计制作;那些光滑浑圆、过小过硬的材料亦不适合。

(四)常规教学媒体的投放

常规教学媒体的投放包括出示和使用两个方面。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学媒体的出示往往对活动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操作的关键是把握出示教学媒体的恰当时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媒体出示的时间既不能太早,也不宜太晚。出示太早,幼儿有可能因媒体的新异性而过早地进入注意状态,在需要正式观察时却注意力分散;出示太晚,又不能使幼儿顺利实现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有效转换,进而注意分散。一般而言,小班幼儿连续有意注意的时间大约5分钟,中班幼儿连续有意注意的时间大约10分钟,大班幼儿连续有意注意的时间为15~20分钟。因此,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出示教学媒体,客观上为幼儿提供便于转移注意的条件,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常规教学媒体的出示和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方式得当

教学媒体的使用形式可以是个别的,或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是集体的方式;投放的技巧可以示范、比较,也可以反馈;投放媒体的接受者可以观察、操作,也可以模仿。总之,应依据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媒体自身的功能、活动时的环境特点以及不同年龄班幼儿的需要使用相应的投放方式。

2.数量适当

教学媒体出示的数量与活动设计时的媒体选择有关,应以方便教师出示和幼儿接受为宜。一般而言,用于教师做演示的材料一份即可,如图片、标本、模型等,供幼儿观察、操作和实验的材料,或供幼儿表演的材料则需要人手一份或至少每小组一份。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媒体使用方式,都应注意适度性,不可过频过滥、过度渲染。

3.操作熟练

在活动中,教师操作教学媒体的熟练、流畅程度,会影响幼儿的感知过程和理解思考。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对媒体的结构、属性、操作要领熟记于心,必要时可做提前练习,以保证活动中能够流畅、自然、清晰、准确地使用,避免出现因教具使用不妥而使教学活动环节中断、停顿和失误。

4.位置适宜

教学媒体投放的位置可前可后、可高可低、可挂可摆、可拿可放,但都要将教学媒体置于幼儿能够清晰、完整地观察到的高度,教师的位置应在教学媒体的后面或侧后面,不能有任何遮挡,以保证教学媒体清晰完整地落在每位幼儿的视野中。

应注意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使用教学媒体,且应离每位幼儿都近些、大些。如科学活动“认识蚂蚁”,可将收集来的蚂蚁以小组为单位分瓶投放,使实物相对较大;又如,折纸活动时,教师的示范用纸一定要大于幼儿的操作用纸,使每位幼儿都能清晰地观察到折叠的每一个步骤,从而正确模仿掌握。

5.语言相伴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单纯地使用教学媒体而忽视语言的作用,甚至用教学媒体代替语言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教学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的效果,但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却取决于词的作用水平。这就是说,幼儿在感知、理解和记忆教学媒体材料时,如果能不失时机地用符合幼儿言语发展水平的语言加以引导和强化,会更好地达到教学媒体的使用效果。

三、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运用

(一)现代教学媒体及其分类

1.现代教学媒体的概念

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教学媒体而言的,是指运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传递幼儿园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幼儿园常用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有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

现代教学媒体是常规教学媒体的发展与延伸,它不仅能呈现和传递语言文字及静止的图像,还能呈现和传递活动图像,准确、直观地呈现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非常适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如幻灯片、实物投影具有呈现和传递视觉形象的功能,录音机、CD机具有呈现和传递听觉形象的功能,电影、电视、计算机等视听媒体具有呈现和传递视听信息的功能,多媒体课件具有呈现和传递多感官信息的功能。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其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根据要求即时重现或延时重现活动内容,单独完成活动主题下的各级层次目标;教师和幼儿可以在不受时间、地点和进度限制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反复使用,具有重复力强的特性。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现代教学媒体不仅具有表现力强和重复力强的技术特性,还在记录、存储、处理和应用教学信息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教学特性。现代教学媒体提供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等具体的、微观的形象,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动机,丰富幼儿头脑中的表象,唤起幼儿的再造想象,扩展幼儿的视野,启发幼儿的思维。

总之,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拓展了教育信息的来源及渠道,幼儿在活动中对教师的直接依赖较低,使师幼关系发生了职能上的变化。

2.现代教学媒体的分类

(1)视觉教学媒体。视觉教学媒体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以视觉分析器为接收通道的教学媒体,是目前教学中使用率和普及率最高的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等。

视觉教学媒体的结构简单,画面鲜艳真实,价格相对便宜,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掌握操作过程。如幻灯片,它能使教师有效地控制活动节奏,平时的存放和管理也较方便,但它的放映对光线的要求较高,而且不易自制。由于制作技术设备方面的问题,幻灯片的制作常常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教师很少能自制。教师可利用书写投影仪进行活动过程中的板书、板画等示范性教学,将示范过程放大,有利于幼儿清晰完整地感知和领会,并免去了幻灯片制作过程。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以将一些较小的实物放大显示,活动效果好。

(2)听觉教学媒体。听觉教学媒体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以听觉分析器为接收通道的教学媒体,它是以电声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教学媒体,如录音带、CD等。

听觉教学媒体具有操作方便、传递速度快、价格低廉的特点。如录音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媒体,素材收集较为容易,便于复制编辑;录音带可根据需要反复使用,教师和幼儿能自主操纵放音、暂停、重听和现场录音,为活动过程提供了较好的反馈时机。CD盘更因其失真度小、无抖晃和自动化程度高而被幼儿园广泛使用。

(3)视听教学媒体。视听教学媒体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通过视听两种分析器结合的方式向幼儿传递信息的教学媒体,它是以声、电、光等信号传递教学信息的现代教学媒体,如电影、电视、视频、计算机等。

视听教学媒体可以真实呈现各种事物或活动,表现力极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它可以将特定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极为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如电影的视听效果能有效地呈现事物及其变化过程,可以将微观的事物宏观化或将宏观的事物微观化,可以再现过去,对幼儿有极大的情绪感染力和行为影响力。

(4)交互教学媒体。交互教学媒体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通过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向幼儿传递信息的教学媒体,它是利用计算机将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综合起来以辅助教学活动的现代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课件是幼儿园教师广泛使用的教学活动辅助工具。教师根据活动要求,把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加以集成,使它们融为一体并赋予交互特性,组成多媒体课件。

交互教学媒体具有信息存储量大和自动运行的优势。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它是一种非常适宜于个别化教育和交互式教学的教学媒体,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交互教学媒体和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活动任务,如幼儿园CAI教学软件,它能模拟幼儿园教育活动环节,能较好地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深受幼儿喜爱。

(二)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它的运用优化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提高了活动效率。在遵循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的一般原则的前提下,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运用还具有自身的要求。

1.设计得当

教学媒体的设计应当有充实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如果二者相冲突,则应以内容为重,决不能因形式而冲淡了内容,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达到激发幼儿兴趣、启迪幼儿思考和改善活动环境的目的。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讲求取材合理,用材得当,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强化活动效果、提高活动质量为目的。有的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界面华丽,画面复杂,内容变化多,似乎充分展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但这种形式上华而不实的设计却可能使幼儿长时间地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影响了幼儿对活动内容的注意和反应;由于操作环节繁多,教师在操作课件的时候动作过多,活动的流畅性也大受影响。而有的教师随意将一些与活动有细微关联的精美图片或视频资料不加任何剪辑地生硬拼接在课件里,只能牵强地表现活动主题,活动效果不好,也不能充分展现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是很不可取的做法。

2.媒体互补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感官参与的认知活动是卓有成效的活动。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采用不同的媒体组合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活动促进幼儿的探索学习。对同一个活动内容,可以运用多种媒体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形式传递信息,所呈现的信息量更大,有利于幼儿加深认识。

在设计媒体组合时,既要考虑各种媒体在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又要考虑组合后的媒体的整体效果,还应兼顾媒体运用的可操作性。

3.准备充分

在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中,软件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活动设计的整体要求做好准备工作,细心地绘制幻灯片和录制录音带,科学合理地剪辑编排视频资料,认真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活动的顺利展开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还应在硬件的使用上下功夫。应在活动前做好充分准备,对活动环节所使用的不同媒体清楚明了,对操作方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因此,活动前的准备和练习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在活动进行中熟练准确、灵活自如地驾驭媒体。

4.运用适度

在一个活动中,并非使用的现代教学媒体越多越好,是否运用,怎样运用,什么时候运用,都要根据活动的需要,绝不可用它完全代替其他的活动形式,要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为更好地体现教学重点、难点服务,不能因过于讲究形式而滥用。

人机对话的弊端之一是有可能因为媒体的频繁使用而弱化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同伴之间的情感传递,幼儿缺乏积极的情感接纳,这对他们的活动极为不利。幼儿多媒体具有运用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盲目使用,甚至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缺少人际间的直接互动,显得活动过程呆板单调、缺乏情意。所以,教师应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以优化教学活动效果,不可舍本逐末,丧失原则。

思考题

1.什么是幼儿园环境?简述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选择一个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题,试述室内环境创设的思路。

3.幼儿园区域的分类及创设要点有哪些?

4.简述幼儿家庭资源利用的形式。

5.简述教学媒体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6.幼儿园常规教学媒体的分类及各类型媒体的特点是什么?

7.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与运用的要求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