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般高等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

一般高等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构建一套适合于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各二级学院应根据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及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指导性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现状,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一般高等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

曾 锦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 要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本文结合一般高等本科院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出了一般高等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条件体系、监控与评价体系构成,并进一步提出了各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监控与评价

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及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劳动观念等的教学形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特别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一般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由研究型迈向应用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然而,由于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日益吃紧,许多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有逐渐削弱的倾向。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日渐突出。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会上把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应重点抓好的八项工作之一,并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必需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由此可见,构建一套适合于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目标是动力,它体现在专业的培养方案之中。各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对社会需求作充分的调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技能及情感意识进行设计,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它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人文系列及数理系列

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各类社团活动以及各类人文社科竞赛、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竞赛等,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及道德素质

(2)工程基础系列

主要包括:上机实验、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等,并融入其他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和活动之中。它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与实践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3)计算机及英语系列

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训练及英语口语能力训练,使学生适应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4)专业技术方向系列

主要包括专业实验、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专业的综合技能及创新能力,进行学以致用的过渡。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般本科院校现有的实践教学大多存在内容陈旧、形式简单,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的现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高校必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扩大实践教学范畴。要打破原有实践教学教材体系的框架,根据“重组基础、反映现代、注重创新”的原则,重编或改编讲义及指导书等,避免过去一个内容几门实验课都在讲,甚至与中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开出一些综合性、设计型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而不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

三、实践教学实施体系

一般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通常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来实施。第一课堂主要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各种实习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各种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二课堂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学生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各种培训等,它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因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选择性、组织的社会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舞台。通过第二课堂,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探索能力、自学能力得到提高;第三课堂是学生深入社会进行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通过第三课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第三课堂也是使学生了解社会,热爱劳动及劳动人民,培养较强的劳动观念、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的重要环节,如图所示。

img5

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保障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所需要的条件,包括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

1.软件保障

软件保障包括保障实践教学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政策、制度,实践教学的基本教学文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材等。

(1)制度保障

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实验、实习、学生科技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的管理办法及鼓励措施,为实践教学提供宏观保障。各二级学院应根据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及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指导性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2)师资保障

由于学生人数增加、老教师退休,目前许多高校实践教学队伍存在紧缺的状况,加上认识上的偏差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使许多教师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即使从事实践教学,职业思想也不稳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或理论教学等其他工作上,实践教学得过且过,甚至自身动手能力及实践经验方面也存在问题,根本教不好学生。针对这种现状,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首先应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加大实践教学的精力投入,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安心于实践教学。其次,学校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实践教学人才,或根据需要对现有实践教学队伍进行培训。同时,应让青年教师轮流到工厂、公司、工地等单位接受一定时间的实践技能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实践经验。再次,学校可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企事业工作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实践教师。

(3)教材保障

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载体,一般高等本科院校的实践教材要尽可能的贴近技术、贴近生产、贴近工艺。教材选用应经过集体研讨,要避免同一门实验课,换一位教师换一本教材的做法。要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采取多种形式调查了解教师、学生对使用教材质量的反映,这样才能选好适用的优秀教材。必要时还可自己编写教材。

2.硬件保障

要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要大力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各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工场、实训工厂等。此外,积极拓展实验室创建渠道,鼓励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或利用董事单位的实验条件,共创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同时,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开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要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五、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

许多高校理论教学都具有一整套完善而成熟的监控体系,而实践教学由于包括实验、实习、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具有多层次、长周期、分散性的特点,监控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许多高等学校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管理的监控多为随机性的教学检查。由于监控弱,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探索建立一般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全程实时控制和制度化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已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好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建立建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及督导制度,进行管理监控、信息监控、督导监控。要进行全部过程、全体人员、全部内容的全面质量监控。全部过程包括预期控制、过程监督、结果评价等环节。如预期控制中的准备制、培训制、试讲制等,过程监控环节中的检查制、考核制及信息反馈制等,结果评价中的学生评价制、同行评价制、管理评价制,成绩评定制(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制)等。全部人员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及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提出严格的要求,制定出实践能力及效果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设计及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对过程检查,学生、同行、管理评教等评定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全部内容的监控是指对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

②建立强有力的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的组织机构。教务处的实践教学科及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是校级监控组织,主要负责监督、检查、评估等功能,学院教科办、教研室、实验室及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等是二级监控组织,主要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③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标准及权重。评价指标应在对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要素、质量控制点作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应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要尽可能明确并且尽可能具有可量化性,以利于操作;评价权重应合理。

参考文献

[1]孙占学.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特色明显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30~33

[2]马飙.高校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的构建.煤炭高等教育,2006,24(3):83~85

[3]张鹏.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的现状与对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1(4):26~28

[4]郑玉兰.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教材建设.现代情报,2006,26(9):224~2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