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初探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初探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资源整合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涵是优化与重组现有教学资源。因此,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应认真研究的教育教学经济性问题。优先发展原则主要是指要对优先发展的“三重”优先配置,加快“三重”的发展步伐。“三重”是学校打造特色专业的重要基础,特别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依靠特色专业,促进学校发展。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初探

李传双

1 教学资源整合的内涵

所谓资源,就是可以被人们利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这些教学资源要素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由学习者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教学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资源指教学系统中支持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一定目的、实现一定功能的人、财、物、教学组织及管理等全部资源。狭义的教学资源主要指教学过程中的物化资源。面对教学资源稀缺和高职教育规模扩大对教学资源需求的增加,由此形成的矛盾迫使人们去研究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问题,也就是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如何实现这种最佳配置的问题。

教学资源整合,就是指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影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种教学因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立体化、科学完整、动态高效的教学活动体系。教学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2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的意义

教学资源整合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涵是优化与重组现有教学资源。没有开发,教学资源就得不到及时的数量补充和内容的更新,就有枯竭之虞;而没有整合,教学资源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和发挥效益,就有浪费之弊。因此,从辩证的观点出发,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资源整合是教学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学校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甚至是稀缺的。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各校无论是“硬性”资源,还是“软性”资源都显得不够充分。因此,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应认真研究的教育教学经济性问题。对涉及教学活动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和有效的整合,不仅能够在众多局部的范围内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掘潜在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知识“收益”率。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已成为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3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

3.1 目标导向原则

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学资源整合的直接目标。整合中的一切要素投入、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方案选择、成果评价等,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标。

3.2 人人参与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参与教育活动的所有人员,包括一线教师及其团队伙伴、教学管理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等,甚至还包括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的直接受益者——学生。虽然教学资源整合要求人人参与,但是由于不同的人员在教学资源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他们在其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也会不同。在教学资源整合中,任课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其他成员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并为教学整合出谋划策,适时开展论证,提供参考意见,做出整合评价。同时,学生也更应以参与者、体验者、受益者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整合中来,形成师生互动。

3.3 规模效益原则

根据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教育过程存在着规模经济现象。如果一所学校保持适度规模,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使学生与行政、后勤管理人员的比值提高,从而产生管理效益;在适度扩展学校办学规模时,相近专业的拓展可以使教师资源共享,平衡专业课与基础课教师的工作量,从而使学生与教师比提高产生规模效益;一所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效益的同时也为多学科渗透、文理交融创造了条件,对学校的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

3.4 实现双赢原则

双赢原则是指在充分论证投入与产出、质量与效益、供给与需求等关系的基础上,优化有限的资源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一方面,应该考虑教育资源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学校利用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承担对外加工、检测、服务等任务,既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另一方面,要开发校外资源,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广泛地开展校企协作,建立实训基地与订单培养模式,校校协作建立联合办学与互补关系,校所协作建立联合课题研究与开发等,走产、学、研、鉴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办学资源科学、合理、健康地成长壮大。

3.5 优先发展原则

优先发展原则主要是指要对优先发展的“三重”(重点专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优先配置,加快“三重”的发展步伐。“三重”是学校打造特色专业的重要基础,特别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依靠特色专业,促进学校发展。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与区位优势资源,科学地制定规划,有步骤地实施特色专业的建设,促进特色专业教学资源的快速成长,创建自身的品牌专业、全国示范性专业以及相应学科。同时加大优势资源的宣传力度,尽可能地开发与利用好优势资源,进一步提高优势资源的利用率。

3.6 持续发展原则

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决策中要审时度势地改变可变投入要素,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科学地制定学校各发展时期的各种规划,合理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决不能贪图短期效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的建设与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集成性、实用性和利用性。

4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资源错综复杂,且随着科技、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日趋丰富。只有明确了教学资源整合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并在教学资源整合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才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意义。对教学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人力资源、教学组织、教学设施、文献资料、时间空间、社会信息、人际情感、校园文化等。下面主要对师资、教学组织及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整合进行粗浅的探讨。

4.1 师资整合

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师资源的合理使用、优化配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师资整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1 观念整合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资源的重要性,从学科的整体布局、专业的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的要求和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出发,来规划教师资源的配置与优化,以使学校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1.2 管理制度整合

面对高校中人才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报酬“三高”竞争潮流,高职院校应做好相应的制度整合工作:①完善优化校内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坚持“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原则——用好人。找到每位教师的“亮点”,发挥每位教师的长处,挖掘每位教师的潜力,达到人尽其才的最佳目标。②增强自身的“人才造血”功能机制——育好人。完善校内传、帮、带的培养机制;鼓励与扶持“肯干、会干、能干”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适应办学和科研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送培、下派”等多种方式加快培养步伐;同门课进行集体备课或教案课件共享以减少重复劳动,教学研讨制度化以相互取长补短。③合理地吸纳人才机制——进好人。有规划、科学合理地吸纳适量高学历、高级技术人才,以适应学院发展需要。④实施“借鸡下蛋”的合作借脑工程机制。特别对于高职院校,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决定了专业职业技能的生产性、应用性,采取有针对性“外聘”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措施,对高职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与专业教学,大大缩短学生就业的“磨合期”。⑤建立人员流动制度。提倡和鼓励教师跨校供职、任课以及与企业合作科研,积极参与高校之间互聘、联聘,增强校际、学科间的合作,逐步建立教师资源共享机制。

4.1.3 激励机制整合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职务的教师分别提出更加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使每位教师增强责任感,激励教师积极进取。②完善教师任用制度和聘任考核制度。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建立符合实际的高校教师“准入”制度,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对不称职的教师视其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甚至调离工作岗位。③改革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工作业绩显著、贡献突出者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设置特聘岗位和关键岗位,对符合条件者给予高薪聘任。

4.1.4 反馈调控体系整合

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①加强教师队伍的预测和总体规划。根据学校的总体改革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学科建设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详细掌握过去和现在的大量信息,充分考虑今后发展的种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统筹规划教师队伍,确定队伍数量规模。②加强编制管理。科学确定全校教师的编制,同时合理设置好各类教师职务岗位,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及专业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使队伍在总量上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教师资源的配置要与各学科专业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挂钩,以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并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尤其是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特色。③注重调查研究。对教师的整体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正确地掌握教师队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为决策部门的调控提供可靠依据,根据新的情况变化及实际需要对队伍建设的规划和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

4.2 教学组织整合

教学组织整合,整合什么,如何整合?这是教育或教学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

4.2.1 教学目标整合

首先,必须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现代的教学目标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终身学习;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的谋生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技能创新。其次,构建动态教学活动目标体系。确立教学活动系列子目标,包括单元课程知识信息传递目标、教师个人目标、班级学生集体学习目标、个体差异性学习目标、学生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使用目标、教学过程控制目标、课后教学信息反馈目标等,对子目标按照主次、轻重、缓急、难易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修改与完善。再次,对教学活动目标进行科学评价。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建立科学的教学活动目标评价体系。此外,还必须建立教学活动目标控制反馈体系,使教学整合更加科学和有效,确保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2.2 教学内容整合

教学内容整合是教学整合的主体,是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获取最大的知识信息,并能以此建立起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因此,教学内容整合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全面。教师在全面掌握和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活化与整合”书本这一“硬”性知识体系,使其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又具有可控性的“软”性知识体系。②广博。教师要以规定的教材内容为蓝本,广泛涉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性、边缘性和前沿性知识,并将其整合到课程知识体系之中,形成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支持。③精当。“精”,即教师对课程内容把握精深透彻,融会贯通,讲授过程精辟独到,不仅内容精要,而且教法精练;“当”,即教师教学角色扮演得当,教学方法使用恰当,理论与实践结合适当,教师与学生关系处理妥当。④优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进行科学优化,能够把复杂内容简单化,深奥内容通俗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困难内容容易化,枯燥内容生动化,课外内容课内化,零散内容系统化。

4.2.3 教学方法整合

教学活动的教法要不断整合与创新,应从更广泛的意义入手。①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强调“教”和“学”的平等互动,从“学”入手,研究“教”法,做到“教”之得法,“学”之有效。②构建教学方法体系。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一要考察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与效果,并把它整合到教学过程的整体结构中,研究该法是如何调整师生活动,如何发挥自身功能的;二要根据教学活动要求,把各种教学方法按照内在联系组建成一个严密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不同的方法既要能独立运作,又要能互相作用,并能很好地发挥整体的综合效能;三要动态调整教学方法体系,使之与教学实践活动相适应。

4.2.4 学生个体差异性整合

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人才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个体差异性为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难题和矛盾,过分强调个性化教学,必然造成教学资源的紧张;过分强调同一化教学,必然扼杀学生个性化优势。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科学整合。第一,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现状及其本质特征。学生个体差异性主要是由其遗传因素决定的,一般表现在认知、思维、反应、理解、推理、记忆、性格等方面。学生的这些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也有比较明显的反映,如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反应速度快、思维敏捷,“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则认知能力差、反应速度慢,知识消化吸收时间长,但持久性与忍耐度较好,学习上善于“精耕细作”。由此可见,教师如果不能正视学生个体差异性,不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没有从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差异化教学,是很难达到“人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的。第二,对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组合。首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标准可以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性格特征、学科兴趣、创新意识等,在实际操作中,主要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来具体确定;其次,优化组合,根据近似性、互补性、自愿性和协作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效组合,在维护班级整体性的前提下,组合成一个个具有活力的差异化学习型“小组”;再次,对某些特殊的个体,施以特别的“关注”。第三,开展整合性教学活动。一是根据学生的共性开展同一化教学,即在教学计划、进度安排、教学总目标、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对班级学生开展一视同仁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活动总目标;二是在同一化教学基础上,针对个体差异性和差异化学习“小组”开展差异化教学,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分类组合结果,选择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差别化教学活动,如利用学生的学科优势互补性成立互帮共进小组或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等。

4.3 实训基地教学资源整合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特色在于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实际训练是实施培养要求的关键环节。实训基地是实际训练实施的场所,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目前,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高职实训基地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4.3.1 整合功能定位

完整的实训基地功能可由几个“中心”来涵盖。

4.3.1.1 实践教学中心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教学的学时数相对增加,学生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应达到总学时数的50%左右,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实训的过程则是消化理论、强化应用、发展知识、锤炼技能的过程,通过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训练,可以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4.3.1.2 技能培训、鉴定中心

职业教育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毕业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拥有能证明自身过硬本领的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十分重要,实训基地应以其完备的训练项目、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来承担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的任务,除为学生服务外,还应面向社会,为企业职工在职提高、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服务,并为培训人员在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服务。

4.3.1.3 技术服务中心

实训基地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与技术先进的各类仪器设备,成为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应用、技术咨询的中心。通过与企业密切结合,承接工程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4.3.1.4 资源中心

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成为学校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助推器,要成为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研究的窗口和试验场,成为实训教材开发的基地。同时,实训基地还应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与周边地区、企业、学校形成资源共享。

4.3.2 整合资源配置

合并、重组实训基地改变实训基地松散管理及专为某一专业服务的状况。根据功能和专业特点进行改革,集中设置基础及公共课实训教学中心,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并依据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设置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做到有利于开展综合性专业实训教学。

4.3.3 整合教学内容

对相近课程和实训内容进行整合。独立设置实验课,并单独进行实验考核,由此突出和加强实验教学;同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结束后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安排专业综合实训。

4.3.4 整合开办模式

实训基地在教学方面承担着实训环节的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任务;在管理方面承担着项目建设、设备维护与更新、技术服务、对外培训、资源共享等工作。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应采取教学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建立与企业、社会市场相互交融的运作机制,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支持,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实训基地的管理要遵循“四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加强对实训设备的统筹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及有利于提高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行效益。为了能统一调度人、财、物等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训基地要向实体化运作方向努力。实训基地的建设仅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应吸引社会的广泛参与。为此,一是选好建设项目,即要想社会所想,满足社会需要;二是基地不仅满足学生的实训,而且要面向社会培训,开展技术开发和推广、组织职业技能鉴定等。这样既可解决学院建设上的资金不足,又可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毅.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第42页

[2]程福伦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理性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5(1),第59~60页

[3]李余才.论高职教学资源的优化[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5),第59~61页

[4]俞国方.教学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第37~4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