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实施案例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实施案例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形式,完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未知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主要探究对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植物种植》这一主题涉及许多内容,“番茄的认识与栽培”只是其中一项活动。开展这项活动事先要准备:观赏番茄样品、观赏番茄的基本栽培知识、实验用品、确定方案。

第四节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实施案例

案例1 做植物园里的小主人

一、活动主题

做植物园里的小主人

二、活动课题的确定

四月的乌海风沙弥漫,教学楼后面的一块空地上有九个花池,学校分管卫生的老师把它分给了我们班打扫,并定成了我们班的环境区。看着每天环境区内光秃秃的花池,学前班的小朋友在池中跑来跑去从池中带出许多沙土,怎么扫也扫不干净,同学们与我商量:“咱们把这些花池包了吧!在池内种上花草,环境区不就更美丽了吗?”这诚恳的语言提醒了我,与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在花池内养花,并把这一项活动定成我班探究学习内容,确定课题《争做园内小主人》。

三、活动过程

1.自由分组、任命组长

开始分组了,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同学想和自己的好友在一组,有的同学想和学习好的同学在一组,有的想和工作负责的同学一组,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一个组要有男生有女生最好,因为一般男生粗心但有力气,而女生却细腻干活认真。花池有九个,同学们按以上情况自由组成九个小组,分别由组员选出各组的组长。

2.认领植物园并取名

开始认领植物园了,大家快活的跑向花池,选好自己的植物园,并给它起了名,叫“鸡冠王国”、“地蕾世界”……

3.整地

认领了植物园后,同学们热情很高,第二天正是星期六,一早大家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植物园里开始整地,看着不是石头就是沙子的地面,同学们真有些“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不知道谁说:“已经认领了,咱们就试一试吧!”一句话又提起同学们的热情,大家找肥的找肥,浇水的浇水,拣石头的拣石头,施肥的施肥,开始干的还很卖力,可是过了一会儿这些从未下过田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们,汗流浃背唉声叹气了,好在还有几个不服输的人,终于带领大家把地翻完了。在干完活往回走的路上,我发现好几个同学因为使用铁锹的方法不当,而在手上打起了几个血泡。看到这种情景,我引导他们回家后,写一写心得体会:一个学生写到:“通过今天的劳动,我真正领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意了,从今天起我一定珍惜每一粒粮食。”还有一个学生写到:“干着干着我的坏思想就告诉我:唉!太累了,手都起泡了。好思想又启发我,干下去坚持就是胜利。”这下他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辛苦与不易。

4.找种子

找种子又是一个大工程,因为前一年秋天没确定课题,大家一下子都没有收集到种子,于是,我们首先想到去种子站买种子,结果去一问,一斤种子一百多元钱,这么多钱去哪里找?经过一番讨论,决定全班同学一起行动,各尽所能去找种子。同学们向邻居借找亲戚要,李杨同学说:“我爷爷家有。”可等了一个星期,才拿来了少量的苜蓿,这下大家又失望了,还是闫梦轩有办法,给海南上班的爸爸打了一个电话,找到了一袋花种。

5.播种

种子找到了,下面该种了。有了上次整地的经验,这次同学们干得比上次得心应手了,男生不知从哪找来一些肥(有猪粪,羊粪,牛粪),看着他们整齐地放在花池边上,我开玩笑对他们说:“呵!品种还挺全的,小伙子们就是行。”接着浇水施肥又忙了一阵。

开始种花了,这对我也很陌生,凭着平时养花的一点经验,我让同学按株距行距计算好,勾出一个细壕,按株距往里点子,看是很简单的事,我们60个人整整忙了一天。由于干的慢又想快点干完,所以午饭也没吃,渴了大家喝一口凉水,饿了吃一口饼子,到下午连我也累的腰酸背痛,可学生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

6.拔草

从种进去的那天起,全班同学像母亲呵护婴儿一样,天天去看,去浇水,终于有一天中午,同学们一看见我,就欢天喜地地告诉我:“花长出来了。”我立即让大家仔细观察用尺子量,将所得情况记录下来。

随着花的长大,杂草也毫不让步地与花开始争地盘。这时每天早晨,一进操场就看见好多同学在花池边拔草,杂草的生命力可真顽强,刚拔过不久又长出来了,渐渐同学们对拔草的热情越来越低,看到这种情况我开了个动员会,动员同学们去寻找有关杂草和花的资料,经过一番研究,大家发现草对花的危害很大,这一下同学们十分着急,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要受到杂草的侵害,只要有空就去拔草。一向调皮的李阳同学主动担任起“鸡冠王国”的组长,他在花池里拔草,累死也不让别人进去帮忙拔,他怕别人踩坏了花或把花误认为草给拔了。“娇气包”贾曙昭同学每天一有空就领着几个组员去拔草,到后来他们种的苜蓿地里没有一根杂草,同学们都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经过一学期的辛勤劳动,大家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天天长高,都期待着九月收获的时候,每个花池鲜花盛开,我们会在那里开一个欢庆会,来庆祝半年来为校园的美化所做的贡献。

四、总结交流

这一环节单独安排了节课,让学生自我展示,把获得的体会和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从而使同学们获取更多信息。课堂上,每一位学生既展现自我,又是倾听者。对展示者来说,展示自己所做的课题,就是展现自我,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对倾听者而言,这更是获得信息的最佳渠道。在交流后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下一步探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五、自我评析

《做植物园里的小主人》这一活动课题,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学会合作

通过这个特殊的学习过程,同学之间必须进行合作,如:找肥要四处奔走,找到肥源,就需要几个人合作运到目的地,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等到花开出来,同学要查资料掌握花的生长情况,实地考查做记录,这些活动都是大家分头行动,最后将获得的信息整理好,写成本组的探究报告,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2.学会奉献

刚一开始每个组员都只钻在自己的花池内劳作,经过几次交流,渐渐在技术上熟练的同学,能主动去给其他组进行指导,还进行一些实地的劳作,有时还把自己收到的资料提供给其他人,把得到的经验传授给其他人。

3.学会关心

在干活的过程中,个别同学由于不会使用劳动工具,常常把其他同学碰了、踩了,大家都为一个目标种好花,从不计较,有的都碰破了皮,最后互相道歉便没事了,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关心、谅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形式,完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未知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主要探究对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整理出的资料可能会缺乏严密的条理,形成的一些观点可能也显稚嫩,但正是这种探究性学习真正让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

案例2 植物种植——番茄的认识与栽培

一、活动主题

植物种植——番茄的认识与栽培

二、活动设计

《植物种植》这一主题涉及许多内容,“番茄的认识与栽培”只是其中一项活动。开展这项活动事先要准备:观赏番茄样品、观赏番茄的基本栽培知识、实验用品、确定方案。

三、活动目标

1.认识观赏番茄的特性,学会其种植技术。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尝试、探索精神,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活动过程

1.现场参观

活动开展的第一阶段,我特意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观莱芜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很多学生对于那些生长在温室中的观赏番茄还是头一次见,青枝绿叶,有青有红的小番茄,让学生们不时的发出“啊”、“呀”的惊叹声。

在学生的惊讶、感叹之际,我将同学们看到的观赏番茄作了简要介绍和说明,并特别交代,观赏番茄虽然如此美丽,但自然成型、栽培和管理相对简单,很容易成功。

学生跃跃欲试,我就势布置第一项学习任务,收集有关观赏番茄的种类、栽培管理等资料,三天之后相互交流。

2.信息交流

对观赏番茄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第二阶段的学习活动安排为学生广泛地查找有关观赏番茄的信息资料。作为老师,我除了提供了一些学生查找资料的线索,还提供了一节课的时间,用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信息。

很多学生利用了平时课外或者双休日的时间,在家中或到书城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地方查找有关观赏番茄的书籍;家中有电脑的同学通过上网点击相关内容,查询观赏番茄的资料;有些同学还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作技术咨询等等。同学们利用各种途径,多方“出击”,在寻找观赏番茄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学习了许多观赏番茄栽培、养护的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

课上,学生从观赏番茄的栽培条件、栽培技术、特性、用途、病虫害防治、欣赏评价等多个角度进行了交流。我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探究问题的态度予以充分的肯定,并选择了一些视角比较独特,或涉及一些栽培管理的关键点,或花费了很多时间查询的资料,由这些资料的提供者在班中进行交流,分享信息。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也为了使学生在共同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观赏番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学生们反映,这样做,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收获更大。

在学生的热情和期待之中,我将学生们的资料与思考归纳为两点:一是观赏番茄的播种育苗技术;二是观赏番茄的管理技术。这两点是本次观赏番茄栽培活动中两个非常关键的技术学习要求。本节课中我也希望通过师生互动式的归纳,使学生能带着两个问题进入“实践操作”。

3.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播种育苗;第二阶段是管理养护。

(1)播种育苗

播种育苗是劳技课中的教学重点,也是这次观赏番茄栽培活动的技术难点,我的安排是组织学生看录像和观察教师的示范后进行实际操作。

看录像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了解育苗的一般程序——花盆上土、浇水、播种和覆土;教师的示范操作是加深学生对播种育苗的印象,操作中我将一些关键动作(如填土方法,压土方法,浇水方法等)以实物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目的在于解除学生各种多样的疑虑和不敢动手的心理障碍,当然,期间也对一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结合我的经验不时地教学生一些小窍门,如填土时注意填土量,浇水时注意浇水量,覆土时注意覆土厚度等等。

(2)管理养护

我们将同学们播种的观赏番茄集中管理。前期注意控制温度和光照,及时间苗。后期及时浇水和施肥,及时摘心打杈、疏花疏果,及时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确保植株健康生长。

为了保证观赏番茄的株型,我提醒学生要及时摘心打杈、疏花疏果。有一小组的同学为了证明这一点,做了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及时摘心打杈、疏花疏果的,株型紧凑美观,果实饱满、大小一致,着色鲜艳;而未及时摘心打杈、疏花疏果的,株型松散,果实不饱满、大小不一致,着色不鲜艳,欣赏价值很低。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了正确栽培管理的重要性。

可以说,集体养护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观赏番茄栽培的再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做事的责任感。当然,学生在其中表现出的很多动手动脑的探究精神、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是我始料未及的。

在学生种观赏番茄的过程中,老师引导观察做记录,这些比以前的劳技教育深化了。将劳技教育与对自然界对生物的研究与考察结合起来,学生不是单纯地学技能,这是本次系列活动非常有价值的地方。

栽培观赏番茄对学生而言是一项真正的任务,完成任务活动的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极大的教育价值,它使学生参与了许多能引发思考的活动,促使他们对问题或现象进行探索和解释,以各种方式精细加工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对话、交流中,学生获得认识、形成理解、产生知识,组织所体验的文化内容,获得智慧的发展与社会化的成熟,并由此获得一种个性化的学习经验。

4.交流汇报

经过将近四个月的精心养护,学生种的三十多盆观赏番茄果实已着色,长的像模像样了。为了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的承认,我们观赏番茄栽培系列活动的最后一项议程是观赏番茄的义卖。

其实早在活动之初,我就和一些学生多次去小区居委会商量观赏番茄义卖的有关事宜了,比如观赏番茄义卖的时间、地点、规模和布置等。

10月1日早上,我们把观赏番茄、展览架、大型展板等运到莲河小区。同学们分成好几摊,有的介绍观赏番茄养护的有关知识;有的忙着做“老板”收钱,拿袋子;有的在统计已经卖的钱……。大约两个多小时后,观赏番茄就卖光了,数一数一共150块。

一些学生高兴得跳了起来,虽然数目不大,却是学生们近四个月劳动的成果。最后我们将钱交到了一位特困生手中。

五、自我评析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本案例整个过程通过老师精心布置现场,使学生对原有的观赏番茄知识与现实产生一个强烈的反差,激起学生的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老师“适时”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开放的条件下,通过查阅资料主动参与来认识观赏番茄,通过亲自实验来掌握观赏番茄的栽培技术,使学习劳技的过程成为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种了观赏番茄以后,在社区展览、义卖,使学生学习了社会交往的能力。最后的献爱心,使整个系列活动的境界得到了升华。以前献爱心是学生向家长要钱,而这资助是学生劳技学习的成果,对学生爱心的境界和体验感悟更加深刻。

2.劳技教育与社区服务有机有趣地融合

该案例将劳技教育与社区服务很好地融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劳技教育社会实践层次,节约时间,而且能结合学校特色,很好地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资源。同样这也是一个学生能很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这种活动是值得推荐的。种了观赏番茄以后,拿到学校所在社区展览,是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劳动成果让大家分享,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自身价值的认可,是一次美的获得,美的享受的过程。展览以后的义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布置卖场,学生自己来做卖主,有的还与居民来谈价格,学习了社会交往的能力。义卖场最后的献爱心,是整个系列活动的境界得到了升华。以前献爱心是学生向家长要钱,而这资助是学生劳技学习的成果,意义与一般的献爱心活动层次是明显不同的,学生对爱心的境界和体验感悟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创造了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教师体验着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管理与参与者的角色转换。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这种教学不是从教师从书本出发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另一方面,教师不是跟在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而是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积极的教学策略。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与监督者,需要把教学内容、学生差异、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设计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协调起来。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花园学校 赵 翠)

案例3 采拾弃物 手工秀美

重庆市綦江县,是全国58个艺术教育实验县之一,每年金秋时节素质教育成果展、艺术节交替而行。无论现场展示还是竞赛活动,手工艺术操作区人潮涌动。那一件件饱含浓郁的山乡风韵和童真妙趣的作品,给人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让人流连往返。我观赏之时也发现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围着一组组作品一会儿窃窃私语、一会儿兴奋交谈。“丢弃的拉罐皮做成的孔雀也美丽,回家做一个”,“树皮、麦秆、稻草、枝叶、花草、藤条……家乡的田间土坡四处可拾,怎么没想到用它做手工艺术品呢”,“想到了又怎么做呢?能告诉我吗”。是啊!天无弃物,若加利用它的美感因素,就会设计、创造出许多新的、美的造型。美丽就在我身边,也在你身边,也在孩子们的身边。一刹那我萌生一个念头:何不开展一次设计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引中学的孩子们采拾弃物,手工秀美呢?

在科技迅猛发展,人类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也带来了地球资源的紧缺和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创造新的财富存为社会和学校教育广为关注的问题。面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用料的不节省,随意丢弃材料较为普遍,又缺乏节省、环境保护意识;也不知晓丢弃的可能是另一过程的宝贵资料的道理;更不能很好地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去创造新的财富的现状。本活动立足自然、社会环境,了解一些手工艺术制作的有效利用资源;立足自我,身体力行,养成自觉节省材料、采拾弃物,保护环境的习惯;学会一些常见废旧材料的简单利用方法;立足以艺术的视角让学生亲历实践,探究每种可用材料的形态、结构、特征、色彩、肌理、可塑性等要素和用途,动手实践,设计创作出心中的工艺作品。由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活动主题

采拾弃物,手工秀美

二、活动设计

1.活动准备

⑴ 集中宣传动员,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介绍我国民间手工艺术的灿烂辉煌,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

⑵ 宣布组织形式,活动安排,提出活动要求。

⑶ 确定活动项目。按照学生对材料种类感兴趣、生活区域及同学间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乡村组、校园组、工矿组、生活小区组、工艺资料搜集组等。并选举组长,小组分工。

⑷ 向学生介绍废弃资源的调查(访问、问卷)、查询、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

⑸ 联系本县艺术教育课外活动研究课题组,协作提供一批手工艺术作品,课前安排一次工艺作品欣赏。

2.基本活动

⑴ 收集材料、认识特性

个人或小组,在家里、在学校、在生活小区、在工厂、在山间田埂调查收集废弃材料,将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材料交组长;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材料的性能和制作用途,指导学生网址查询,翻阅杂志、资料,访问民间艺人和工艺美术者。归类整理出可用手工艺材料的形态、结构、色彩、肌理、可塑性等特征和工艺用途,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术作品。

⑵ 汇报交流、设计作品

小组成员汇报前一阶段的活动成果,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依据采拾的材料和性能特点,展开想像讨论设计工艺制作品图样,简要写出设计说明;小组讨论,提出补充修正意见;小组统一选订1个或多个图样,班级交流取长补短。

⑶ 动手实践,制作成品

各小组按照修订好的设计样图,选用采拾的材料制作出自己喜爱的手工艺术品;制作完成小组交流讨论,整理制作要领,供班上同学设计、制作和创新。

⑷ 展示成果,交流总结

写出汇报交流材料,主要包括活动经历点滴、作品特点、心得体会、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等。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认识弃旧材料种类及可利用的工艺材料。

⑵ 知道工艺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⑶ 学会一些常见废旧材料的能利用方法。

⑷ 初步掌握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要领。

2.能力目标

⑴ 能够搜集各种信息,并能进行分类。

⑵ 能依据所选材料进行大胆设计、猜想制作。

⑶ 学会观察、调查、访问、查询等,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⑷ 能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⑸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意目标

⑴ 增强节省原材料、再生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

⑵ 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增强参与意识,学会合作交流。

⑶ 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⑷ 增强主体意识,激发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

四、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的活动已进入了尾声,每一组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让我先一块回顾一下各组活动的精彩片断吧!

生:看。

师:看过各组活动的精彩回放,相信每位同学对各组活动的开展都有了梗概的了解。课前同学们已完成了汇报准备,也带来了精美的作品,想在今天的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老师也十分愿意分享同学们的活动快乐。接下来,我们分小组把这段时间参加了哪些活动?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搜集识别了哪些可利于制作工艺品的材料、怎样设计制作的,请同学们创作一个简明的介绍。

分组介绍

(植物组:三位发言)

生:说起植物我们并不陌生。在山间、在田野、在水中、在学校、在公园、在街道、在小区、在家中,它无处不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边讲,边出示图片)。

植物的一生和我们人类一样,要经历新生、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新陈代谢中,有的花瓣洒地、有的脱落树皮、有的秋风落叶、有的种粒飘落、有的茎秆枯竭。但它美丽的色泽,独有的纹理仍恩赐自然、恩赐人类。

我们欣赏它的美丽之时也多了份关爱。不能因创作工艺品随意地伤害它;只能把它洒落的美丽采拾,再现它的生命。采拾山间、原野、生活小区里的枯枝落叶、枯死花草;采拾田间麦秆、稻草……

生:调查发现,人类对植物代谢产物利用是较低的。树皮、树枝、秸秆、落叶、枯草自然落入山地化着山肥。它的堆集还可能引发火灾、影响环境卫生;在乡村许多被当作柴火烧掉,令人惋惜。

为了再现它的生命和价值,调查之二是了解植物种类和形态特征,以及材料与工艺作品的表现性。我们组首先采访了学校的生物老师和美术老师,采访前我们首先拟定出几个问题:采拾的材料怎样归类,有哪些特点,哪类材料作什么样的工艺品最好。下面就请大家看一下我们主要调查采拾的植物工艺材料汇总表吧(展示表格项目,逐一介绍)!

生:这一次我们带来了一组用稻秆做成的粘拼画。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它预示人们做任何事都应当精诚团结,不能遇事相互推诿。制作时,我们组分工协作,设计图样、选剪材料、拼粘成形。制作体会有几点:稻秆要细圆、光泽偏青、排列紧密,用来表现山、水、树、人;粗圆、光泽偏黄的稻秆用来表现水桶、扁担、和刻画局部特征;整个画面,比例要适中,保持整洁。总之我们组受益匪浅。不仅知道植物代谢产物可利用的种类和用途,还能展开我们的想像,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学会制作稻秆粘贴工艺品的方法。如果其他组的同学有兴趣制作同类工艺品,我们将提供一切信息。

师:刚才我们听取了植物组对植物代谢产物再利用的认识以及调查结论,作品寓意、制作步骤、方法归纳的介绍。可以想得出他们为了调查、访问、采拾、整理、设计、制作亲历了四处奔波,克服了很多困难。他们的作品美吗?

生:美。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和掌声中,植物组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仅再现了植物的美丽,也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这里再次感谢他们的工作。下面有请校园组的同学们谈一谈你们的探索和收获吧!

(校园组:二位发言)

生:我们小组在校活动的主要情景,在短片回放中同学们已有所了解。在这里我着重向大学介绍的是调查、比对、设想、尝试和归纳出一些情况。调查初期,小组讨论把活动范围定为两方面:一是教室外。主要采取观察、记录、收集的方法。主要收集了刺桐、榆树、桉树、槐树、慈竹等植物的落叶、枯枝并对它的形态、特征、颜色、材质进行了比较。讨论后认为叶片主要用于植物粘贴画;如慈竹枯枝它适于烤、弯、切、削可作粘贴画和进行立体造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叶片画、枝梗画,可爱的立体小猫、山羊都保留了植物本色。把它摆放在房间,摆放在桌上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也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生:在教室外调查的同时,我们小组也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表明:老师教学用品消耗最大的是粉笔,作废物处理掉最多的是过时的报纸。对同学问卷表明:丢弃掉最多的是演算纸、铅笔屑和吹塑纸边角料。这些弃物材料能否成为手工制作的材料吗?用它做什么样的工艺品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请教了美术教师、请教了班主任、请教了父母、翻阅了杂志、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我们设计出制作方案。请看这只可爱的小布猫,我们用废纸填充布囊;娃娃笔筒、纸筒小屋都是利用纸为主要材料搓、卷、粘接而成的;这一幅“熊猫抱竹”工艺画是用粉笔尖经染包处理后制成的。

师:同学们,他们这一组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调查的方式,从中捕获到学校教学过程中消耗、废弃量最大的一些材料信息。依据这些材料,经集体思考讨论拟定了设计、制作的方向。从展示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其实他们制作的作品远不只是这些,由于时间的问题还是不能一一呈现,建议把作品摆放在教室里,供同学们继续欣赏交流学习。下面请工矿组的同学们介绍一下他们怎样去挖掘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手工艺术作品。

(工矿组:二人发言)

生:我们组共有9名成员,都居住在玻璃制品厂厂区附近。调查从废料倾倒地开始的,我们收集到许多色彩各异的玻璃碎片,设想用它镶嵌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制作准备上除主要材料是碎玻璃外,我们还选择了薄木板和乳白胶为制作辅助材料。工具选用了铅笔、镊子、盘子、小刷。经过尝试我们把镶嵌方法归纳如下:一是设计好所需图案:有动物、植物、人物、风景,同时注意了作品创意,并给作品取了个符合主题的名称;二是将设计好的图案轻轻拓画在薄木板;三是根据画面各部分特征去恰当选取玻璃碎片。用镊子轻轻夹住,刷上乳白胶后按一定顺序一块挨一块地嵌满画的各个部分;四是仔细观察,调整不当之处;五是待粘牢后,装框完成制。

生:请同学们欣赏我们的玻璃画……。

师:工矿组对玻璃镶嵌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归纳,也成功地制作出形色各异,光芒四射的玻璃作品。如果让你们按此方法做一件玻璃镶嵌画行吗?

生:行。

师:下面我们一道来听一听生活小区组弃物利用,手工秀美的情况吧!

(生活小区组:二位发言)

生:我们的活动是这样开展的。先从调查组成员家庭开始,再调查邻居的情况。调查栏目设计为四项:调查对象、姓名、内容和结果。

调查表明:每个家庭常处理和抛弃的废旧物品主要纸类:包装盒、包装纸、纸杯、纸板、报纸、杂志、刊物;塑料类:饮料瓶、塑料包装带、绳、塑料袋、泡沫、吸管;玻璃类:玻璃瓶、拉罐瓶、牙膏皮;处理掉的有:毛衣、毛裤、布衣、布裤等。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人们消耗的物品随之而增强,物件的翻新也越加频繁。为此,家庭产生的废旧物品的种类及处理掉和抛弃掉的物品也随之增多。

在调查第二项内容,回答利用哪些废旧物品做过工艺品时,有93%的调查对象回答是没有。结论很明显,废物物品的再利用的意识是很差的。即使有人想过,但几乎无人做过。

师:我问一个问题,即面对同学的父母,他们愿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吗?

生:刚到时,同学的父母很热情,但听我们说明来意就不愿应答了。

师:你们怎么办的呢?

生:我们讲了废旧物利用的好处,谈了调查的废旧物品项目是为废旧物利用制作工艺品,陶冶我们情趣,美化我们的生活。

师:你们做得很好。请你们继续介绍吧!

生:我们应当从我做起,回收可用于手工工艺制作的废旧材料。通过对废旧物品的种类分析和材料的性能认识,我们按纸工类、塑料类、金属类、绒线类、布贴类来制作有立体的、也有平面的工艺作品。我们设计的图样有娃娃的笑脸与哭脸、蝴蝶花、农家小院、满园春色等。做成的作品有吊兰、纸壁挂、门帘、纸插花、银孔雀、布贴画。它装点了我的房间,得到了家人、邻居的好评。

师:以上四个小组从不同的环境调查了废旧物品的利用。从中采拾了工艺材料、设计制作出了工艺品;倾诉了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创造的经历;感知了美、发现了美、创造了美。现在我们要听一听工艺资料搜集组的成果汇报。

(资料组:三位发言)

生:我从www.cflas.com.cn 网站上知道我国的民间手工工艺美术包括雕刻、镶塑、泥塑、面塑、剪纸、烙画、内画、漆画、农民画、唐卡、蜡染、服饰、刺绣、拼贴、竹编、芦编等多种门类的民间手工艺术。

从 www.xwwb.com网站上还看到家住浦东梳区梅花苑的一位77岁老人余三省,能利用牙膏壳、饮料瓶、豆腐盒子、吸管、塑料袋这些日常生活垃圾做成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盆景,他的作品不仅精美,而且环保。他不仅自己会做,而且还带动居民学做,他说“让生活垃圾在我们的手中变废为宝,把我们的家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我欣赏一件件精美作品的同时感慨万千,70多岁的老人都能爱护环境变废为宝,让不起眼的垃圾获得重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感受,我们就不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吗?

生:在中国手工网(www.zghand.com)上,我看到用玉米衣,能做提包、篮子、座垫。它们做工精美,用于装饰和装物。柳枝编织的几十种形态各异的物件,图案精美。

在http://www.51mgh.com网站上看到河北成安县制作的麦秆艺术画,知道了麦秆手工艺术画是由纯天然、纯植物、纯手工而成,它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诸多艺术品的表现手法。

知道了麦秆手工艺术品,是以麦秆为原材料,经过熏、蒸、漂、烫等十几道工艺过程,经过绘画、构图手法制作的。知道了麦秆独有的光泽和柔韧,它不加任何染料,画面古朴典雅,新颖别致,看后令人心旷神怡。他们的麦秆工艺画所表现的作品有花鸟鱼虾,飞禽走兽,梅兰竹菊,山水人物,画面精美,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具有浓浓的人文观感、乡土气息和文化氛围。也知道了麦秆手工艺术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色彩逼真,栩栩如生:如猛虎,傲啸山林,气势雄伟;似奔马,前程似锦;聚岁寒三友,高风亮节;集花月,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止。这些作品是客厅、办公室、居室装饰,陶冶情操的艺术珍品。

生:除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知晓的废旧材料外,废旧物品的种类其实还有许多。化工废旧物品可利用的有:废旧橡胶、煤炭渣石、塑料薄膜、包装绳带;工木材料有树皮、锯末;装饰材料有隔音板、天花板、旧木装饰线条、石膏装饰线条;工业金属废旧材料有旧电缆、废电线、废铝、旧变压器、钢芯、铝胶线、旧钢筋等等,这些都能为工艺制作提供材料。

师:被自然和人们丢弃的废旧物品,经过同学们的采拾,一番精心的设计巧妙的结合、拼贴,神奇地变化成一件件工艺品。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很多,天无弃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还会发现许多变废为美的东西,希望同学们能热爱生活、保护环境、节省资源、废旧利用、创造生活,做一名爱美、会美、身心健康的中学生!让生活因我们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多姿多彩吧!

五、自我评析

1.主题活动是建立在调查、探究的基础上的。调查不仅让学生能收集事实,而且为选择材料制作什么类型的工艺提供了依据。本次活动中学生主要运用了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从不同层次不同环境较广泛地收集了废旧材料;探究以学生自主、能动和创造为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他们互动的参与,强化他们积极活动,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动手实践。探究是建构性的,强调自己已有的经验,在活动中有目的的、自觉的主动活动去获知识技能,建构自身的经验系统。探究是不断生成和动态的也是开放的,学习方式是灵活的。这样的学习确立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了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会了沟通、分享和合作,学会了自我管理。

2.主题活动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我县是全国58所艺术教育实验县之一,乡镇学校具有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充分挖掘艺术资源,通过艺术体验,更能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

3.本活动以实践、探索、创新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开放的真实情境中,探求问题解决的各种途径与方法,获得具有一定原创性的发现。这样一个“过程”的经历,不仅使他们感受和理解产生和发展,掌握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而且对他们积极的情感和进取的人格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4.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本活动力求建立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活动中让每位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从而构成的相互依赖,使每个人都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活动中明确个人责任,每个成员都必须清楚承担的任务。让他们知道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发现学生不是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它不仅使学生在小组中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学生与家人、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取得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多加指导。为了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重视小组自评,指导学生总结有益的经验,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全体成员共同制定活动方案,为小组合作提供有益的反馈,避免流于形式。

5.本活动力求突出综合的特点,在注重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活动内容向艺术领域的延伸,使其文化目标相互交融;活动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切入点,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由此构建起世界间的交融。

6.寓美于教,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学生采拾废旧材料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器官反映客观存在的美的过程。由此产生美感的能力和增强对美的事物、鉴别美的种类及程度的理解。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在此基础上学生展开的设计和制作活动是表达美和艺术创造能力形成的一环。活动寓美于教,使他们以自觉的态度,主动、积极、正确地接受审美对象的美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

(重庆市綦江县教科所高级教师 曹 红)

案例4 环保小卫士

一、活动主题

环保小卫士

二、活动目的

1.经历分类清理垃圾的过程,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2.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思考事物,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准备

1.全体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盒子、瓶子、电池等物品;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调查与了解环保知识。

2.部分学生清理磁器口江边的垃圾,并录像。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

教师:同学们,想出去玩吗?就让我们出去玩一玩,看一看。看,这是哪儿?

(录像:磁器口嘉陵江边风景:蓝蓝的天空,层层叠叠的青山,高低错落的房屋,徐徐前行的船只,清清流动的江水,圆圆溜溜的鹅卵石……塑料的、纸的、金属的垃圾、废弃的电池散落在江边。)

学生兴奋地叫起来:我去过,这是磁器口;嘉陵江,嘉陵江,我在那儿坐过船;好多的鹅石板;……哇,有垃圾,好恶心哟!

教师:这就是磁器口的嘉陵江边,谁去过?你在这儿看见了什么?

学生:在磁器口的嘉陵江边,有山、有水、有漂亮鹅卵石,还有不想见到的垃圾。

2.清理垃圾

(1)拾垃圾

教师设问:这么多的垃圾,怎么办呢?

学生:把这些垃圾捡起来,送到垃圾站去;把有用的卖给收废品的,其他的挖坑,埋掉;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把它们捡起来,再集中处理。

(录像:几个小朋友在江边,戴着手套,拿着口袋,拾垃圾)

教师:他们就是环保小卫士,正在拾垃圾。你们想当环保小卫士吗?好,今天我们所有的小朋友都是环保小卫士。

揭示课题:环保小卫士

(2)分类

教师:这么多的垃圾全放在一个袋子里,好不好呢?怎么办呢?

多媒体展示:红色易拉罐、橙色乒乓球 、绿色纸杯、红色纸烟盒、白色塑料管、橙色电池、蓝色方纸奶盒、绿色纸药盒、橙色的橙汁瓶、绿色易拉罐、蓝色方形水彩盒(注:学生收集的“垃圾”是一些干净的废弃物品)。

学生:要给这些垃圾分类,用不同的口袋放不同的垃圾。

(小组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给“垃圾”分类)。

学生分组展示:

组1:我们是按颜色分的,把红色的放在一起,绿色的放在一起,白色的放在一起。

组2:我们是按大小来分的,大的分为一类,小的分为一类。

组3:我们是把长方体形状的分在一起,圆柱体形状的放在一起,球形状的放在一起。

组4:我们是把纸的分一类,金属的分一类,塑料的分一类。

组5:我们把空心的分在一起,实心的分在一起。

……

教师: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分垃圾的方法: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材料分,……(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前三种分法)

(3)投放垃圾

教师:为了让垃圾得到更好的回收与利用,今天我们按材料来分。这里有四个垃圾桶,第一个是装塑料的、第二个是装纸的、第三个是装金属的,把废电池单独放在第四个垃圾桶中(教师摆放垃圾桶)。

全班学生活动:清理桌上的垃圾,分类投入这四个垃圾桶中。

(4)认识环保垃圾桶

展示:环保垃圾桶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分类投放垃圾,你见过这种环保垃圾桶吗?你在哪里见过,能介绍一下吗?

学生:我在沙坪坝的步行街上见过这种环保垃圾桶。蓝色的桶是装可回收垃圾的,红色的桶是装不可回收垃圾的,中间的绿盒子是装废电池的。我还在环保垃圾桶中投放过垃圾。

教师表扬:分类投放垃圾,这是一种很好的环保行为。

3.植树活动

教师:环保小卫士们,经过大家的清理,嘉陵江边没有了垃圾,变得干干净净的,你们高兴吗?可是江边的树太少了,我们该什么办呢?

学生:不要再砍树了。我们去植树,让这里变得绿绿的。

教师:好吧。瞧,这些环保小卫士已经行动起来了。

展示植树活动图:

教师:看一看,说一说,这些环保小卫士在干什么?

学生:有的小朋友在种树,有的小朋友在浇水,有的小朋友在提水。

教师:观察植树活动的图,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1:种树的有4人,浇水的有5人,提水的有4人,一共有多少人?(4+5+4=13)

学生2:戴红领巾的有8人,没戴红领巾的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8+5=13)

学生3:有13个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有8人是少先队员,有几个小朋友不是少先队?(13-8=5)

学生4:戴红领巾的有8人,没戴红领巾的有5人,戴红领巾的比没戴红领巾的多几个人?(8-5=3)

学生5:有7个小男孩,有6个小女孩,一共有多少个小孩?(7+6=13)

学生6:有4个穿裙子的,有9个穿裤子的,穿裤子的比穿裙子的多几人?(9-4=5)

学生7:左边有2棵树,中间有4棵树,右边有3棵树,一共有多少棵树?(2+4+3=9)

学生8:有2个铁锹,7个水桶,水桶比铁锹多几个?(7-2=5)

学生9:有4个红色的水桶,2个蓝色的水桶,1个黄色的水桶,一共有几个水桶。(4+2+1=7)

……

教师:小朋友真能干,有的观察了人,有的观察了树,还有的观察了工具;有从“合”的角度提数学问题的,有从“分”的角度提数学问题的,还有从“比多少”的角度提数学问题的……只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发现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4.环保行为大讨论

教师:孩子们,作为一名环保小卫士,今天我们清理垃圾,参加了植树活动。今后或者长大以后可以做哪些环保的事儿?谁愿意把你的想法或课前了解的情况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全班学生踊跃举手发言:

学生1:不要乱扔垃圾,保护环境卫生。

学生2:少用一次性的饭盒和一次性的塑料袋,避免白色污染。

学生3:不用有磷的洗衣粉和洗涤剂,因为磷会使水草疯长,堵塞航道。

学生4:氟会破坏臭氧层,引起温室效应,两极的冰川融化,水会淹没陆地。所以不要买有氟的冰箱和有氟的空调。

学生5:要节约用水,如果地下水被抽光了,地下就会有空洞,地层会下陷,房屋会垮塌。

学生6:不乘坐冒黑烟的中巴车,长大后也不生产冒黑烟的中巴车。

学生7:把零花钱积下来,捐给环保机构或者绿色银行。

……

教师:孩子们,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净化环境,绿化环境,美化环境。作一个环保的人,我们的家,我们的城市就会越来越美丽。

(多媒体展示:重庆市和沙坪坝的都市风光)

5.评价小结

今天的实践活动就要结束了,你觉得自己或其他的小朋友表现得什么样?

学生1:我觉得自己表现得不错,我想出了5个数学问题,小组的小伙伴都表扬我了。

学生2:我觉得自己表现也不错,因为在爸爸的帮助下,在网上了解了许多环保知识,而且还把这些知识告诉了小伙伴,让大家都明白了。

学生3:这节课我表现得好,而且我会把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都当环保大卫士。

……

6.课后延伸

回家清理家中的垃圾。

五、自我评析

《环保小卫士》这一实践活动课是以分类、认识物体、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为认知平台,以保护环境为基本情景,以学生参加环保活动为基本线索展开活动的。在本课设计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1.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形式抽象、内容枯燥,不易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数学实践活动从儿童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情趣、有意义的活动,使儿童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选取儿童去过、玩过、见过的磁器口为情景,在欣赏嘉陵江美丽风光的同时,看到垃圾,引起儿童的思考,激发他们清理垃圾的行为愿望。教师展示学生在街头巷尾常见的环保垃圾桶,鼓励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分类投放垃圾,在生活中也要自觉分类投放垃圾,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教师把书上植树图改为本班学生的植树情景图,引起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全课结束时,师生共同欣赏了重庆市和沙坪坝的都市风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建设家乡的情感。

2.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学知识。在本课中,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清理垃圾,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给垃圾分类,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学生自主活动,独立思考,观察植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活动,通过看书、上网、咨询等方式收集环保信息、交流信息、增长见识。

实践活动课,把课堂与社会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把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家庭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儿童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得到延伸,参与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增加了教师进行组织、引导与参与实践活动的难度。教师在设计本课时采取了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实地活动与模拟活动相结合、部分学生活动与全体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课前教师与部分学生到嘉陵江边拾垃圾并以录像展示给全体学生,课堂上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分类清理摸拟垃圾,课后实地活动清理家中的垃圾。

(重庆市沙坪坝区南开小学高级教师 张焕颢)

[问题讨论]

1.怎样开发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

2.结合实际如何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

3.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