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是由学校来完成的。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发挥自主性,教师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组织者和实施者应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

第二节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是由学校来完成的。在《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规定:讲授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时间安排原则是1∶2。这就表明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教学中在以实践为主,加强劳动技术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教师的讲授和示范。总的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师生双方动手动脑的过程,教师示范操作在前,学生实践操作在后,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结合,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及时训练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各种素质。因此,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安排上,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当然,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不仅仅是操作性课程,学校和教师在强调操作性的同时,还应重视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对原理、方法的思考及其体悟。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基本理念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要求可以看出:学校组织和实施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必须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校组织和实施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应以具体的技术项目为单位来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和实施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应注重在技能训练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力求发展学生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在学校组织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避免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避免课程模式采用单一的学校教育途径来组织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所以学校在组织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时,要注重课程内容与时代紧密联系以及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教育者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体验和学习,更是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探究新的原理、方法等的过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实施和开发中,应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一)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二)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小学3~6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三)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

劳动与技术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发展的内在机理,还要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形成的同时,应注重通过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教育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技术启蒙。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充实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如工艺制作的学习对象应从单纯的作品制作向作品设计、作品评价两方面拓展,农业技术的学习对象应从单纯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产品储存与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拓展。这样,既能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发展学生的共通能力。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一门课程,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之一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处理好学生与教师“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教师的指导主要是从根本上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发挥自主性,教师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和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之一,应在充分使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的同时,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和具体设计。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劳动与技术课程引向新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各学校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三)课时应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学校和任课教师在安排课时时应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四)合理地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组织者和实施者应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外时间到校外、到社会中去开展劳动与技术活动。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这四大指定领域和一些非指定领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各学校、各领域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四、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课程类型和结构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课堂讲授式、基地(操作室)操作式、室外分组实践式、家庭个人实习演练式等。

(一)课堂讲授式

课堂讲授式是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最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讲授式是指学生在进行实地操作前,必须先由任课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本项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教师在运用此项教学组织形式时,一定要直观、形象地演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直观、形象地讲授中,了解操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操作。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注意的是:(1)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言表达一定要清楚、准确、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把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动手操作的愿望;(3)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讲授的时间,应留出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动手实践;(4)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从以往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二)基地(操作室)操作式

基地(操作室)操作式教学组织形式是与课堂讲授式完全不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基地”或“操作室”是指各市区县建立劳动与技术训练中心或基地、各校教学实验基地、劳动与技术操作室等。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像课堂讲授式那样先由教师讲授要点,再由学生操作实践,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动手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现阶段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十分不平衡,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的建立还很少。据统计介绍,现阶段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一般都是每个区一个实践基地,这个实践基地要承担一个区所有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操作实践;而每个学校一般也只有一个操作实践室,这种教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劳动与技术教学的实际需要。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劳动与技术课只能采取在教室里讲授基本知识或在教室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动手实践活动,而到基地或操作室进行操作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师在操作训练前应准备好学生操作训练时所需的器材,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安全操作的设施和条件,组织学生安全有序地进行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外,还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教师随时应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对于操作的形式和仪器都要事先安排,确保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安全。

(三)分组实践式

分组实践式是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中因受教学条件和教学实际需要而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所设科目如《摄影实践》、《花卉栽培》、《自行车维修》、《果树栽培》、《农作物栽培》等,都需要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分组操作。农村学校则经常组织学生到农场或试验田、果园等地去进行室外分组操作。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所进行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也经常使用分组实践式的形式进行。

在实践操作前,教师应划分好小组,选好每一小组的组长后,按照实践活动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明确教学目标;要制订相应的检查评价方案,尽量做到及时反馈、及时总结,使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要使学生了解组织纪律,制订有效的安全措施,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安全。分组操作式教学组织形式为了提高分组实践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在操作实践中,有的时候因为受到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人均训练量可能不太平衡,个别动手能力差又不主动的学生往往会丧失操作实践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强调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学生分组操作实践,不仅是实现技能目标在课堂操作训练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团结协作的一种较为优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体现之一。在小组操作实践中,同学们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会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鼓励,而面对面地交流,有效地沟通,能形成相互促进的动力,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小组之中的每一成员都有自身的任务和分工,小组成员可以在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共同进行加工、评价,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内涵,共同寻求提高实际操作中质量和速度的最佳途径。

在分组实践操作中,小组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动手能力强外,小组长还应具备领导和组织能力,要求小组长能以身作则,团结好同学,能协调好小组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能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实践操作有着非常大的兴趣。小组的划分方式,根据学校资源、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根据材料加工准备的不同进行分组操作

有的教学内容在制作时所涉及的材料较多,制作有一定难度,学生往往难以独立完成。这时,教师可以将材料适当分开,由学生分别准备后再共同完成整件作品。

2.根据器材结构进行分组操作和合作

有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器材方面涉及的部件、工具较多,各校大都难于全部满足学生的操作实践,但可以利用器材各部分的不干扰性和某些工具的共通性,将其分解后再组合。

3.根据男女特点进行分组操作和合作

男女同学生理上的差异决定了男生较为适合耗力多、线条粗的操作实践内容;而女生则偏于精细、小巧的操作实践内容。男女生混合分工合作训练,具有互补性。

(四)家庭个人实习演练式

前面三种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们知道,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基本的劳动与技术能力,提高自身的劳动素质。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仅靠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是不够的,必须要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家庭个人实习演练式是养成学生良好的劳动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学校缺乏必备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操作设备的情况下,将劳动与技术课堂从学校扩大到家庭和社会,把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和家庭个人实习演练式结合起来,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将在校不能操作和实践的教学内容,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讲解清楚,使学生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协助和配合下进行操作实践,使学生掌握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家庭个人实习演练式的一大优点是: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还可以把家长的好的经验融合在其中,经过多次的练习、制作、创作,不但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会将此操作技能发挥运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有专家认为,在实施家庭个人实习演练式教学组织形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好,使家长明确其意义,不可让家长包办代替。可通过家长会或联系卡等形式与家长联系,让学生的活动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协助学生做好操作实践。

2.操作前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操作步骤、制作方法,特别要强调安全操作规则。

3.要建立相应检查与监督机制,如作品展示等。即让学生将作品带到学校参加学生及教师评比检查;让家长给学生写操作评语或为学生的操作实践打分;学生写明操作过程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并不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形式时,一定要根据设计者本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水平,因校制宜,因地制宜。

五、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就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教学又与其他学科有不尽相同的特点。一般科目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参观法、模仿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现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借鉴一般学科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中较为行之有效的是“示范-模仿”、“自学-发现”、“指导-实践”等三种教学方法,但专门针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在探索研究之中。我们并不是说每一门课程都要有固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按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研究适合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面,教学手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劳动与技术课是实践课程,其教学重点是以学生的操作训练为主。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所需要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方法,教师应运用的教学手段必须是直观的、形象的。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常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演示、挂图、模型、幻灯片、录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件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脑等在课堂上的普遍运用,解决了劳动与技术课多年来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使得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研究者在对试验区学校的实验和研究后认为:选择教学媒体时应依据教学媒体的技术特性、教学特性和功能,教学目标的类型和学习者的特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能熟悉各种教学手段的特点以及操作技术,能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并能在最适当的时间里最适当地运用。许多教师在使用过各种教学手段后认为:

(一)实物投影仪是劳动与技术课中教师演示的最佳选择

劳动与技术课教师的演示是学生借以模仿的榜样。但受当前劳动与技术教学条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很难保证全班(50~60人)的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教师的演示。假如教师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需要演示多遍,又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很难突破。另外,由于劳动与技术课程是新兴事物,目前其教学资料非常少,加之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知识面要求非常广泛,技术性又非常强,教师除开教科书以外,几乎所有的资料和材料都要自己去查找,去制作,所以教师的课前准备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此,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地教学效果,成为一直困扰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教学难题。实物投影仪的出现及时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物投影仪是目前劳动与技术课教师操作演示时最佳的教学媒体选择。教师只要熟练地掌握技术操作步骤,上课时,就可以在实物投影仪前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学生可以通过大屏幕或是电视屏幕清晰地观看教学演示的每个步骤。对操作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放慢演示速度,重点强调突出。

(二)运用电视录像进行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需要边讲解、边演示、边指导。有些教学内容的操作技术要求比较严格,或有些教学内容的操作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现场演示。针对这种类型的课程,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将自己的操作演示用录像的形式录下来,配上解说,上课时分步播放,这样既省时间,又便于教师指导。电视录像,身像逼真,接近学生生活,给学生真情实感,同时又可将物品放大缩小,速度调快放慢。不仅便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观察、记录、掌握技能,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受欢迎的教学手段之一。

(三)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劳动技术课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多年来,因劳动技术课缺乏必备的教学器材,使劳动技术课的教师演示大打折扣。教学中常常因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的不到位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劳动技术教学的教学手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目前,教学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媒体技术方向发展,根据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技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涉及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动画、声音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媒体技术能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平台,将示范操作的整个过程清楚无误地投影到学生的屏幕或者是教室的大屏幕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同时,还可以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操作演示进行“放大”或“放慢”速度,展示每一个细节或作特殊的艺术处理。

3.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模拟操作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进行模拟操作,既可以节省材料,避免仪器损坏,又可以通过直观形象模拟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克服操作的盲目性,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际操作,可使95%以上的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正确操作,真正做到优化劳技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4.多媒体技术可以用于远程教育

由于多媒体技术有较强的交互性,可以开发适应学生学习的多媒体软件,便于学生动手动脑。教师可以将课件发布到因特网上,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在网上浏览或下载所需的课件,使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得以相互交流,使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

以上是我们介绍的几种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在使用这些教学手段的时候,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应分清主从关系。教师要清楚了解,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教学辅助的手段,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需要。

(2)教师应适当地选择教学媒体。教师在使用教学手段时必须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教师应知道,一堂课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应该清楚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主体服务的,教学中的主体之一就是学生,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建立和形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将学生从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将每一节劳动与技术课都变成学生自身知识的生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发展。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合理地选用教学媒体,教学媒体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艺术性和技术可行性;媒体的组合要恰当,要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展示,科学地使用教学媒体,使其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作用,化难为易,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化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