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品德与劳动技术教育

思想品德与劳动技术教育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一直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关。在国统区,国民党当局以“非常时期”为由,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钳制,实行以拥护国民政府及最高领袖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中开展“月反省,周反省,日反省”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在这一活动中,涌现出了象城关小学、向阳小学和肖金小学等思想品德教育先进集体。

第四节 思想品德与劳动技术教育

一、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一直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不同的要求,这是因为教育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也是国家对所培养的人才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清代及清代以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基本准则,在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均有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之应有知识,立其伦理爱国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性,强壮国民之身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做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这些内容都隐含在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传统教材中,有些也隐含在教者的言行举止中,所以也没有十分具体的思想品德教材,特别是由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的那一套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准则都是一以贯之,尽管也有改朝换代,但对人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还是没有大的变化,所以就在这样的口耳相传和言传身教中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采用的方法就是熟读和背诵《四书》、《五经》,通过《四书》、《五经》的传统伦理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辛亥革命之后,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民国政府的成立,全县各小学按照上级要求废除了读经讲经,开设了修身课对学生进行国民道德训练,主要以“三民主义”为基本内容。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各校开设国民党党义课的同时,还利用课外举办国民党党义讲演会、国民党党歌竞赛等活动,对学生灌输“三民主义”的基本思想。民国十九年(1930年)甘肃省国民党党部颁布了《甘肃省小学训育大纲》,将“三民主义”作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会公德和待人接物、处世之道为基本原则,对小学生分阶段、按程序进行品德训练。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公民训练标准》颁布后,全县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按上级要求以“发扬我国民族传统道德”为目标,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中心内容,各小学通过家庭联络、学校指导、个别谈话、团体训练、早堂训练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训练。同时,要求各校均以“礼、义、廉、耻”为校训,形成了那个时期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舆论氛围。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庆阳县属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相交错的特殊地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内容。在国统区,国民党当局以“非常时期”为由,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钳制,实行以拥护国民政府及最高领袖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中开展“月反省,周反省,日反省”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在解放区,革命政权建立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则以“发展儿童身心,培养民族意识、革命精神及抗战建国必需的知识”为宗旨,坚持开展了学习目的教育、远大理想教育、劳动光荣教育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劳动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互助、友爱、进取、团结”的思想作风,要求学生认清形势,为实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又把“防共、反共”作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限制小学生的言论自由,甚至对解放区使用的新教材也进行了百般抵制,但在解放区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采用各种措施保证了共产党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全面落实,保证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在小学废除了训育制度,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学校日常的各项活动之中,通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1955年2月,《小学生守则》公布之后,全县教师进行了认真学习,并要求每个小学生把《小学生守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具体贯彻到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同时,将大唱《东方红》、《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作为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由于这些工作做得扎实,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了极大提高,西峰回民小学、南佐小学、什社小学学生给志愿军写信300多封,庆城西街小学高年级学生给志愿军和毛泽东主席寄去了自己的照片,以表达自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从1963年开始,全县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普遍开展了“学雷锋,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活动。结合这一工作,在全县开展了以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为内容的争创“三好学生”的评选活动。全县于1964年第一次评选“三好学生”310名并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奖励。

“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被取消,小学的所有思想品德教育就被背诵“毛主席语录”和参加政治活动所代替,参加批斗会,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成了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文化大革命”后期,批判“智育第一”,争做“反潮流”英雄一度占领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阵地。

粉碎“四人帮”之后,随着全国拨乱反正工作的逐步深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也逐步回到正确的轨道。1981年全县所有小学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在全县所有小学生中,开展了“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四美”(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活动,同时各小学也把升国旗、唱国歌活动纳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之中。1983年底,全县所有小学都竖起了国旗,完善了每周一早晨的升国旗制度。为了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扎实有效,县城小学和部分中心小学也组织了形式不一的学雷锋小组,利用周末及课余时间开展学雷锋活动,更为突出的是各校都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而学、为“四化”而学的学习信心。在这一活动中,涌现出了象城关小学、向阳小学和肖金小学等思想品德教育先进集体。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的注意力真正引导到了认真学习文化课的正确道路上来,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教学的通知》发布后,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注意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学校正常的思想品德课和有关日常活动外,还采用请老红军、老劳模、老教师作报告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各项活动之中,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如庆城的所有小学利用每年的清明节开展祭奠革命烈士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教育效果,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协调统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颁发了《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之后,庆城县立即发文要求各小学认真学习讨论,并按照文件精神进行了逐条落实,各校均普遍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始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研究探索结合时代特征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途径。同时庆城县教育局将庆华小学确定为法制教育实验基地,开始研究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这一时期,既要求小学生全面落实传统思想道德的各项要求,又要求为适应建设法制国家的需要而在小学生中进行相应的法制教育。教育局除了把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之中外,还经常组织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以保证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保持一致。

二、劳动技术教育

清末的小学教育阶段也有劳动,但还没有作为一门功课。到了民国初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对旧的小学教育进行改革,第一次在小学开设手工课,这是小学劳动技术课最早的雏型。同时又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加授农业课,在女生中加授缝纫课,这就加强了劳动技术课的实用性。从1933年开始,全县无论是国统区还是解放区小学,都普遍增开了劳作课,增强了学生劳动技能技术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在全县小学中开设劳动课,主要是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1957年,随着“大跃进”高潮的到来,又在小学低年级增开手工劳动课,在小学高年级增开农业常识课。这些课一般在城镇中心小学全部开齐,在乡村小学和村学就基本上被全部忽略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开展教育革命,将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劳动技术课程就被简单而具体的学工学农活动所代替,全县农村各小学都办起了规模不一的农场,学生每学期下农场劳动就代替了劳动技术教育,城镇小学开设的劳作课就被进工厂学工所代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劳动课重新走进了课堂,使用了统一的教材,也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劳动课教学重点被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组织学生以参加大量劳动代替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