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性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性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性,提倡以具体的技术项目为单位来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包括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等方面。

6.5.8 整合实例——劳动与技术教育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21世纪,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变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不仅需要领先的科学,还需要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更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素养、能应对未来社会生活挑战的广大劳动者。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全体学生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获得从事基本的劳动与技术活动的能力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理念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1)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但劳动与技术教育并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的训练上,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追思、学生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应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2)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性,提倡以具体的技术项目为单位来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一般地,一个具体技术项目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系列性的学习过程,能够获得相应的材料与工具,技术设计、制作与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3)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

劳动与技术教育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来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广泛应用于生活要克服脱离学生现实生活、采用单一的学校教育途径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倾向,强调学生的生活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在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设计与组织上体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

(4)劳动与技术教育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它强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等学科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强调融合社会、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它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技术探究,强调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它强调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探究新的技术原理,获取新的技术能力。

2.课程目标

(1)认识劳动世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1)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深化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养成勤俭、负责、守纪的劳动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拓展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1)学会自我的生活管理,掌握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2)增强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主动进行技术实践,掌握一些现代生产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施,并对常见材料进行简易加工;

2)掌握简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简单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制作;

3)了解作物生长和农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一般规律,了解一些现代农业技术,并进行技术实践;

4)了解信息技术世界,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

5)在使用和改良技术作品、进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作出多方面的有一定根据的评价。

(4)发展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技术活动和进行技术学习的基本态度与能力。

1)关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技术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技术意识;

2)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负责任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初步的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3)通过体验和探究,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技术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技术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的终身学习能力;

4)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可迁移的共通能力。

(5)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意向和初步的创业意识。

1)了解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劳动保护知识和相应的职业道德;

2)关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学习或就业的初步选择;

3)知道创业过程的艰辛和乐趣,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

3.课程内容

(1)内容的安排

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包括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等方面。技术基础包括传统工艺、信息技术、基本技术等内容。传统工艺包括印章、雕刻、陶艺、编织、刺绣等,选学其中的1个项目;基本技术包括木工、金工、电子电工、简单机械维修、农机具使用与维修、缝纫、农作物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摄影、养殖技术、农副产品贮藏和加工、农作物良种繁育、树木种植等,选学其中的2个项目;信息技术包括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网络基础及应用等;家政包括营养与烹饪、家用器具使用与保养、家庭理财与购物等,可选择其中1~4项;职业引导可结合学生的毕业教育、社会调查和技术基础学习确定具体内容;同时应结合课外活动、社区活动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各地、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上述指定内容中确定具体项目,同时适当补充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学习内容。根据年级的不同,教育内容的安排应有所侧重。

(2)内容的选择

所安排的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初级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现阶段初级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和方向性,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是为部分地区、学校和学生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达到较高要求而提供的选择性内容。在选择和确定这些具体内容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立足现实。所选择的内容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性特征。

2)贴近学生。所选择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基础相适应。同时,又具有挑战意义。

3)便于教学。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设计、操作、评价等学习过程,有利于集体活动中的教师指导。

4)体现综合。这些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多方面教育内容的整合和学生综合视野的形成。这些内容具有广泛的生长点,有利于内容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联系。

5)涉及的材料既经济又安全。具有简洁、轻便、易于采集、成本低廉、便于重复使用、安全可靠等特点。

(3)基本内容与要求(打*的为拓展性内容,供选择用)

1)技术基础

·留心生活中的材料世界,探究常见材料的性能及其加工与连接方法,体会材料世界的深奥和博大。

·观察和探究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木料、布料、塑料、金属材料(钢、铜、铝)以及橡胶、玻璃、合金等一些材料的性状、加工特性和用途,熟悉一些常用粘合材料和焊锡等连接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掌握一些常见材料的连接方法,会对一些常见材料进行连接。

·能识别与选择电子元器件、电工器材及常用标准件。

*·学会一些常见废旧材料的简单利用方法。

*·能根据材料的质量、用途和性能价值比,进行材料的比较和选择。

2)通过比较和材料加工等活动学习使用常用工具和设备,领悟工具和设备对于技术活动的独特意义。

·掌握常见家用工具或农用工具的使用与保养方法,知道安全操作要求,能识别一般的农机具或常见的工业设备。

·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加工木料及进行小型家具维修,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对金属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和对家用金属制品进行简单修理。

*·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的电子电工工具,会使用万用电表对常用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检测,会使用电烙铁进行比较规范的焊接操作。

3)识别一些简单图纸,能进行简易的作品设计,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能识别图纸上尺寸标注线、轮廓线、不可见轮廓线、点划线等符号的意义,能看懂简单的电子电工线路图,能根据工件图辨认工件。

·能用语言或图形描述简单物件立体结构及设计思路,能根据物件图纸和操作图,进行评价与制作。

·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与制作简单的作品。

4)通过传统工艺品或模型等的制作活动,了解一些工艺品制作的工艺过程或作品制作要求,掌握操作学习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培养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

·掌握几种作品的制作方法,了解其工艺过程及其制作要求,掌握其安全操作规程

·能根据要求选择合适材料制作建筑模型、缝制小制品或工艺品,能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缝制或编制小物件,或用一些常见材料根据制作要求进行简单模型、玩具或橡皮筋动力模型的制作,并作必要调试。

·能根据简单电子线路图进行元件装配,并作必要调试,能自行设计并制作简易模型。

5)通过鉴赏、辩论、测试等活动,对技术作品进行一定的评价,形成初步的技术审美能力。

·能就作品的审美、质量、经济、安全、环保等方面的优缺点作出简单评估。

·能对自己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以及工作环境写出简单的评估报告。

*·能设计和制作富有创意的作品说明书和介绍材料。

*·能设计和组织作品的推介或展销活动。

6)通过木工、金工、电子电工等项目的学习,了解一些简单工业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感受技术的奥秘与价值。

*·知道木工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操作规则,初步学会刨、凿等的基本操作,能设计并制作简易制品,并作一定评价。

*·学会一般金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学会金属薄板和铁丝的饼、锡焊等加工方法;能利用一些金属材料设计与制作简单的用具,并作一定评价。

*·能看懂简单的照明线路图,了解电工的一般操作规程以及照明线路常见故障的检查与排除方法,会安装白炽灯和日光灯;能按照实物接线图组装简单的电子制品,并作一定评价。

7)学会一些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的一般方法,了解农副产品的生产工艺改进和营销策略方面的知识,学会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或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丰富劳动的体验,增进创造的愉悦。

*·初步学会1~2种先进的作物栽培技术,如无土栽培、新品种引种试验、节水灌溉、组织培养等技术,进行改良作物、果树、花卉品种的简单试验。

*·初步学会1~2种当地需要的先进饲养技术。如新饲料的配制、疫病防治、养殖管理等技术及设施制作、保养,进行简单的动物训练试验,掌握其基本方法。

*·初步学会1~2种“绿色食品”的加工制作及保鲜技术,并注意设备的保养与维修,了解一些农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技术,进行市场调研及营销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8)掌握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会用计算机进行一般的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进一步领悟技术的神奇魅力和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一般的安全使用方法,熟悉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熟悉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熟悉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能进行用户界面、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能进行文本的编辑、修改和版式设计,熟悉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能进行数据的表格处理和数据表格的创建。

*·掌握网络的基本概念,能进行因特网信息的搜索、浏览、下载,会使用电子邮件。

*·能设计并进行网页制作,熟悉多媒体的基本知识,能使用各种媒体资料,并能设计、组织和展示作品。

9)家政

①进行营养与烹饪的学习,拓宽日常生活领域,进一步体验生活学习的乐趣。

·能说出常见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能设计合理的营养搭配方案,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会使用和保养常用厨房用品,知道安全使用要求。

*·掌握一些主食的制作方法,掌握鱼、肉、蛋、蔬菜一般加工与烹调方法。

②了解家用器具的使用与保养方法,感受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行“技术造福人类”的意义思考。

·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能设计合理的家具陈设方案,画出示意图

*·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家用器具与家具。

*·会对一些家用电器及家具进行保养与简单维护。

③通过调查、设计、购物等活动进行家庭理财与购物的学习,逐步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做一个明智的消费者。

·进行商品的物价调查,进行价格、质量比较,初步辨别商品的质量。

·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购物活动。

*·能设计合理的家庭消费方案与家庭投资方案。

·能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0)职业引导

①关注社会的职业分工和职业道德要求,学会职业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爱岗敬业的意识。

·能分析典型职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基本特征。

·知道从事职业活动的依照要求和相应的职业道德,培养爱岗敬业的意识。

②通过调查、比较、测试等活动,进行职业意向的初步选择。

·能就本地区经济形势及人才需求状况收集信息,进行调查。

·学会分析个人的兴趣和特长。

·知道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进行继续学习或就业类别的方向的初步选择。

③接触和分析一些创业案例,形成对创业的初步认识。

·知道创业的一般过程及其艰辛。

·能分析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4.课程实施

(1)实施的基本的原则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初中阶段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同时接受正常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也是每个初中生的基本权利。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应以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服从且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活活泼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实施中,应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掌握技术学习的一般方法,获得可持续的、终身的技术学习能力。

2)实施过程的综合性

一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校外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以实现其教育目标。如家政部分的学习应当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二是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如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职业了解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技术项目的学习过程应当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等。

三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技术、家政、职业引导几方面内容的渗透和融合。要注意将劳动教育贯穿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的学习过程之中。

四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具体项目之间内容的联系与各年级的衔接。

3)活动组织的科学性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有较好的基础,抽象思维也得到初步发展,耐力、平衡性、协调力以及对技术对象的控制性、技术原理的理解力都有较大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理、心理上的这些变化,同时要遵循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科学地设计、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要注重各年龄段教育在内容上的衔接和方式上的协调。

4)教育结果的实效性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内容,确定方式,安排实施计划。有条件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活动设计,开发活动软件,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劳动与技术教育,并加强计算机在技术设计学习上的应用要从促进学生技术素养形成这一基本目标出发,组织和实施课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2)实施中的活动设计及其组织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指定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活动设计时要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地制宜地确立活动目标在保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的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尽可能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舞台和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要把积极的劳动与技术态度和正确的劳动与技术价值观的形成渗透到整个活动中去。

活动设计时需要注意正确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关系,正确处理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关系活动设计时应根据目标、内容和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以及学习环节和阶段的区别,选择不同的活动类型,给学生创设获取各种经历、各种体验、各种感受的机会,使学生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充满乐趣的过程。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类型主要有:手工制作、模型装配、作品评价、产品推介;信息搜集、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讨论与辩论、见习与模拟;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技术幻想、技术作品鉴赏等等。

活动设计时要注意初中生的性别差异,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安全性和选择性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场所应根据学习需要和现有条件予以选择。可以在普通教室,也可以在技术课专用教室,可以在校内的活动场所和其他劳动场所,也可以在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还可以在工厂、田野等。

可以采用集中课时或分散课时,以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为了提高效益,提倡对部分材料和工具要求较高、技术过程连续性强的学习内容采用两课时集中使用的方式。应当加强劳动与技术活动的整体规划可以以一节课为时间单位来安排,也可以几节课或更多节课来安排一个活动单元

(3)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的服务。教师在进行学生的学习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

2)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出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3)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

4)加强巡视指导,做到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

5)注意指导过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应通过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指导风格和指导个性。

6)发挥多种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作用。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劳动与技术教育,并加强在模拟仿真训练和技术设计方面的运用,以提高指导效果。

7)根据初中生的性别差异控制好学生的劳动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安全。

8)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新的资源,尤其要注意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4)教学材料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教具、学具等。为了教师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教育内容,也为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学习,可以就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征,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教材的可选择性。教材内容选择的原则主要有:

——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相统一;

——体现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的特征;

——便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技术探究;

——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方法与能力;

——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经验基础;

——对教师和学生同时具有拓展和挑战意义。

教材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技术学习的特征组织学习内容;

——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要求,整合各类教育目标;

——充分考虑师生双方的互动,有利于组织学习活动;

——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视野,注重各方面、各项目内容的联系与整合;

——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做到图文并茂;

——突出安全注意事项。

提倡因地制宜,师生利用一些易收集材料,共同制作教具、学具。

(5)基地和设备

因地制宜地安排与落实劳动技术教育的专用教室或场所,可以是综合性的操作室,也可是按某类项目设置的专用教室。专业教室中应配备基本的仪器、设备、工具,并尽可能考虑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必须配备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医药箱、灭火器等)。多渠道解决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施、仪器、设备、工具的配置问题。提倡师生力所能及地自制简单设备与工具。配置的所有物品要登记造册,由专人维护和保养。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相应的安全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中心或基地。中心或基地的建设应当注重项目结构的优化,注重多方面功能的良好发挥,应当以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事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效益。应当创造条件在节假日向中学生开放。

5.课程评价

(1)评价特点

1)发展性 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评价并不着眼于对学生学习结果和发展水平的区分,而是在于用评价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凡是参与劳动与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当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发明者,应给予特别鼓励。

2)整体性 劳动与技术的评价是整体性评价。内容主要有: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含技术设计);劳动与技术的实践能力;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成果质量。评价中要突出对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3)全程性 在注意结果评价的同时,还要重视结果形成的过程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设计、操作、评价等方面的评价,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4)多主体 评价主体应当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等多个主体。在评价中尤其要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再一次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2)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撰写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

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平时考核以是单一性考核,着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是总评性考核,以一学期或一学年各方面情况的综合作为依据,由教师给出评语和评定等级。考核的方式应为书面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评定等级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待合格三种。考核的成果应当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

实行学生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证书制度(在农村,可与“绿色证书”综合起来)。以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基础,技术的设计与制作为重点,以劳动与技术的“毕业作品”(物化的作品为主件,设计思路及感受为附件)为依据,进行劳动与技术学习“合格证书”的认定。劳动与技术的“合格证书”应成为学生毕业、就业、招工、升学的基本依据之一。加强学生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档案建设。要注意将平时的劳动与技术学习评价材料和成果加以整理和汇集,形成“档案袋”。

6.课程管理

(1)学校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管理

要高度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明确管理责任,确保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实施。要结合学校实际优先开发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校本课程。采取多种途径配备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并保持兼职教师的相对稳定性。要合理控制劳动与技术教师的工作量,其工作量的计算应与理、化、生教师相同。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教研组,并健全教研组活动制度。

学校应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并组织教师做好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合格证书》的认定工作。对于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并且考核通过、毕业制作成果认定合格的学生,应颁发《劳动与技术教育合格证书》,应妥善管理和科学使用劳动与技术教育专项经费。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辟筹资渠道,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基本设施和设备及其专用教室与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可因地制宜建立多种形式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中心)。

(2)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计划实施的管理。可以根据本地实际,优先考虑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地方课程,形成地方特色。加强对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督导,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考核学校的内容之一。应鼓励学校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于不执行课程计划,用其他教育内容取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象,应严肃处理。多渠道筹措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经费,以保证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正常运行。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设施和设备的采购管理,从实际出发进行多种形式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中心)的规划与建设。

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开启劳动与技术的教师任职资格评聘系列,其要求应与理、化、生教师相同。积级组织高等院校和教师进修部门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

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业人员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县以上教学研究部门应配备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专职教研员。积极创造条件,筹备设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基金,以用于支持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支持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3)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是学习的场所,蕴涵着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各学科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教学,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因素;学校拥有的树林、花园、田地、基地等,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天然场所,应当得到有效规划和利用;学校的建筑、橱窗、板报及其教室的墙面、园地、角落的布置与维护,可以使学生获得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体验。此外,学校日常生活中环境的整治,工具和设施的维护,课桌椅的修理,重大节日活动的布置等都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益资源。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意识不断增强。家庭中的成人应当为初中生的家政学习、生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家庭生活中的购物、整理、洗涤、简易烹饪等都是富有劳动与技术教育意义的活动,家长应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认真地参与,并培养孩子独立从事简单家务劳动的能力。当家里出现水管泄漏、器具损坏、农作物虫害、家禽家畜栏破损等现象,这正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良好时机,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社区是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当地社区所拥有的企事业单位、科技文化场馆、校外教育机构以及各种新闻媒体等都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其价值应当充分挖掘;在农村,乡镇企业、农业技术推广站以及当地的田园、农场、花木基地是天然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应当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在城市,应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校、大中型企业的智力优势和设备优势,应当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把高技术人员吸引到劳动与技术教育大军的行列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