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劳动供给的特性

劳动供给的特性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劳动供给的特性劳动供给与其他生产要素供给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差别,即劳动是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消费者收入的最大来源。消费者对劳动供给的决策是要考虑自己的时间如何有效地分配。这表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劳动供给,减少闲暇。在图11.14中,工资率低于W0时,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有与一般供给曲线相似的形状。

二、劳动供给的特性

劳动供给与其他生产要素供给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差别,即劳动是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消费者收入的最大来源。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研究了在收入水平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如何在不同产品和劳务中分配自己的收入以寻求效用最大化。当我们考察了劳动力市场后,认识到消费者的收入是一个变动的量,受其劳动供给量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即一方面取决于消费者向要素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单位劳动时间的工资率。

消费者对劳动供给的决策是要考虑自己的时间如何有效地分配。消费者的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时间用于劳动,通过从事生产活动获取收入,同时,劳动需要耗费体力和脑力,给消费者带来负效用。另一部分时间用于闲暇,用于恢复体力、娱乐、消费或从事其他个人感兴趣的活动。由于消费者每天的时间是固定的,当用于劳动的时间增加时,闲暇时间就会减少,反之,闲暇时间就会增加。消费者关于劳动供给的决策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如何安排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的问题。下面我们利用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运用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分析消费者劳动和闲暇决策问题。

在图11.11中,横轴表示消费者用于闲暇的时间,用J表示,纵轴表示消费者劳动获得的收入,等于单位时间工资率(用W表示)乘以劳动时间(用L表示)。由于更多的收入和更多的闲暇是消费者更偏好的,即能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效用,因此,消费者关于收入和闲暇的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因为消费者一天时间最长为24小时,从而可以得出如下的预算线:

img308

加以变形,可得:

I=24W-W·J

这样,预算线纵截距为24W,表明若消费者一天24小时全部用于劳动,可以获得的收入总额为24W。横截距为24,表明如果消费者不劳动,所有时间全部用于闲暇最大量为24小时。该预算线的斜率为-W,反映了当工资水平提高,预算线将变得更为陡直,消费者的预算可行集变大,而工资水平降低时,预算线则变得更为平坦,预算可行集变小。

在图11.11中,当消费者对收入和闲暇的偏好给定时,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E对应的时间就是均衡的闲暇时间量J*,对应的收入水平就是均衡的收入量I*。均衡的劳动供给量L*(劳动时间)可以由24-J*计算得出,也可用均衡收入量除以工资率得出,即img309

img310

图11.11 消费者劳动和闲暇时间的最优决策

下面我们分析当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率)变化后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工资率变动与某种商品价格变动产生的效应相似,也存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工资率提高后,意味着闲暇的代价(可理解为闲暇的价格)增加了,消费者会增加劳动以替代相对代价提高的闲暇,从而减少闲暇时间。这表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劳动供给,减少闲暇。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是指,当工资率提高后,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更有能力享受更多的闲暇,或者说达到原来同样的收入水平消费者只需要更少的劳动,从而增加了闲暇时间。

总结上述分析可见,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是相反的,前者倾向于增加劳动供给,而后者则倾向于减少劳动供给,总效应如何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大小关系。一般而言,在工资率较低的情况下,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增加。在工资率较高的情况下,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劳动供给减少。对于这一结论,我们运用图11.12和图11.13进行说明。

在图11.12中,当工资率从W1提高到W2,预算线从A1 B1旋转到A2 B1,消费者均衡点从E1变化到E2,均衡的闲暇时间从J1减少到J2,劳动供给量增加了J1-J2,这时工资率变化的总效应。我们可以将总效应进行分解,作一条与变化后的预算线平行的辅助预算线img311,它与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 1相切于E3点。那么,均衡点从E1到E3的变化反映了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闲暇时间从J1减少到J3,减少量为J1-J3,这也是劳动供给的增加量。均衡点从E 3到E2的变化反映了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闲暇时间从J3增加到J1,增加量为J2-J3,这也是劳动供给的减少量。由图11.12可见,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是增加的。

img312

图11.12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和收入效应:工资率较低情形下

img313

图11.13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和收入效应:工资率较高情形下

同理,在图11.13中,当工资率从W1提高到W2,预算线从A1 B1旋转到A2B1,消费者均衡点从E1变化到E2,均衡的闲暇时间从J1增加到J2,劳动供给量减少了J2-J1,这时工资率变化的总效应。我们可以将总效应进行分解,作一条与变化后的预算线平行的辅助预算线img314,它与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E3点。那么,均衡点从E1到E3的变化反映了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闲暇时间从J1减少到J3,减少量为J1-J3,这也是劳动供给的增加量。均衡点从E3到E2的变化反映了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闲暇时间从J3增加到J2,增加量为J2-J3,这也是劳动供给的减少量。图11.13中反映了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反而减少了。

工资率变化产生的效应在工资率较低和较高情形下的不同关系,反映了劳动供给曲线的特殊性,即在一定的工资率水平以下,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工资率提高到该水平以上时,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一般称为“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在图11.14中,工资率低于W0时,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有与一般供给曲线相似的形状。当工资率高于W0时,劳动供给曲线则向右下方倾斜,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供给反而下降了。

img315

图11.14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发达国家劳动供给变化的实证数据表明,随着工资率水平的提高,平均周工作时数出现了下降现象,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不过,通常情况下,由于劳动是一个经济社会大多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更为普遍。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使用正斜率的劳动供给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