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就业工作,其核心是根据我院服务方向、专业设置和学生成才规律,探索适合我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我院“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三年的培养期限里,前两年在学校集中学习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参加校内实习实训活动,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表现优秀的就地解决就业。因此我院“2+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

一、“2+1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评建办公室 黄礼华

我参与文达学院“2+1”项目“综合改革”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近两年来,有了一些思考,也作了一些笔记,现整理如下。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就业工作,其核心是根据我院服务方向、专业设置和学生成才规律,探索适合我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我们在办学的实践过程中有这样的共同认知:一是坚定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以生产性、专业性教学项目为导向,组织按专业类别为教学周期的产学教学链,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集知识、能力、素质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工学交替单元包含课程内容和基于学生职业创业训练于教学全过程的“2+1”教学组织方式,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还是比较适合我院人才培养实际的。

我们通常对采用“2+1”模式培养学生的具体理解是:即两年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去顶岗工作。其实并不如此,我们不是简单地从时间概念上去理解,而是赋予它更加广阔的内涵,思路打开,操作起来冲破思想障碍,已把这一培养模式自觉地贯穿到我们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1”教学改革是完全符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遵循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高职教育特征和文达教育特色,不断提高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落实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企业、基层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利用行业、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和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使高等职业教育贴近社会、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同时学生一到大三,许多学生就静不下心来在课堂学习,到课率不高,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大多安排在二下和三上,为让学生学到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把核心专业课也调整到二下上完,所以,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学情的需要。

二、改革的基本任务

通过教学改革使学院在办学理念、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人才培养效果等方面有较大转变和提升,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建设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提高为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和创新产学结合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了“育人为本、知识为基、技能为重、就业为上”的办学理念和“明德至善,勤学躬行”的校训。

第一,强调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取向。充分利用校内外项目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环境和机会,走项目与学生实践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增强学生应用技术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建立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即以培养能力为主线,以训练能力为轴心,淡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经整合后的课程,都明确其为学生的能力培养起作用,真正体现课程的实效。

第三,开发实训项目。积极开发具有较强基础性、综合性和实效性的校内实训项目,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基本工作方法,适应实际工作要求奠定基础。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完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即有适应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实训标准和考核标准,各项设施完善配套。

第四,提高教学质量,凸显专业特色,突出办学特色。在深刻理解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专业特色,挖掘整合专业资源和优势,使专业教学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基本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改革的重要措施

在广泛开展调研、听取社会及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突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优化整合课程体系,融入国家职业资格相关要求,强化课程功能,狠抓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断充实应用性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课程的相关性和有机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注重开发综合性实践课程和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通过专业项目实体化的教学、生产、经营、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构建专业知识平台

“2”是学生用两年的时间在学校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完成理论课程和各类课内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实训,其主旨是构建专业知识平台,打好基础。

第一,合理安排三年制各专业理论课、课内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讲座课、选修课等教学内容。

第二,根据各专业特点,公共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讲座课及选修课等学时;三类课程实践性教学(实验、实训、实习),总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50%左右。

(二)整合学校企业教学资源

“1”是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在校内或企业,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整合学校、企业教学资源,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教学。对有条件的专业,尽可能实行专业项目实体化,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综合性的实习任务。

根据专业的特殊性,有的综合性仿真实训课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由校内外教师组织完成,不必全院统一步伐,应该因专业而宜,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安排“2”和“1”。

总之,“2+1”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

安徽文达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经济与管理系 许乃如 徐 庆

物流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列为开设的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纷纷增设物流专业。这一方面说明物流管理专业广受欢迎,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反映了物流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我院“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三年的培养期限里,前两年在学校集中学习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参加校内实习实训活动,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表现优秀的就地解决就业。我院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特征强调实践性、操作性。因此我院“2+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

一、物流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特点

(一)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改革思路,旗帜鲜明地坚持“以就业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以此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并能随着物流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持续更新,始终保持与市场需求的高度一致。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知识扎实全面、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有较强的创新设计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能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从事采购管理、运输组织、物流配送、仓储管理、库存控制、订单处理、货运代理等物流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培养思路

在企业中开展物流管理岗位群调查,分析各个岗位群对员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据此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安排实训项目,联系实习单位,选派教师到物流企业中实习调研,选聘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做兼职老师。力求做到人才培养紧贴市场需求,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上手快、后劲足的物流人才。

在培养过程中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群)所需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确定高职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二是加强对物流企业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能力培养;三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人文素养和文化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再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

(三)培养特点

我院教育强调技能性、操作性的特点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共同决定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要高度重视实习实训教育。一是在校内参加实习实训活动,二是参加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通过实践环节的锻炼提高了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物流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严格按照职业群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具体做法是邀请社会、行业及用人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为学生进行职业分析,将职业岗位(群)对作业人员的要求分解为若干个综合能力,把每个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学校再组织教学专家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素结构,形成职业能力模块实施表,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考核,获取权威部门的资格等级证书,如表1。

表1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实施表

img3

根据职业能力模块实施表中的每一项能力目标与要求,设计教学单元,若干个相关教学单元组成一门课程,若干个相关课程组成一个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合理排列组合,连同必需的基础课程及国民素质教育课程,从而构成一个制订教学计划的流程图,见图1。

img4

图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流程图

(二)理论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

(1)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分为五部分: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专业选修课程、实习实训。

公共课为国民素质教育系列,高职院校新生统一课程;职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应用数学会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成本管理、经济法;职业技术课包括:第三方物流、物流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市场营销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国际贸易实务、报关知识、配送管理、电子商务、集装箱运输实务、物流案例分析;专业选修课包括:办公自动化、公共关系学、财经应用文写作;实习实训包括;物流综合实训、毕业实习(设计)。

(2)推行“双证”教育,即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毕业时既有毕业证书又有一个乃至几个职业资格证书。

(3)有针对性地开发新课程。为适应外向型经济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开设《物流专业英语》。同时通过开设选修课、各种普适性或专业新技术发展等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营造现场氛围,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则,建立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实践教学计划,包括通用技能和专业技术培训目标,规定学生技能、技术应达到的水平标准,实践教学技能模块及制订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报告和实训项目卡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文件。二是建立一个由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和课程设计、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组成的、较完整的梯次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实验实训课、专业综合实训课和岗位实践实训等环节完成好实践教学任务,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1.实行“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的理论教学模式。“案例导入”教学模式改革可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运用物流案例辅助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应用的能力;第二种方式是运用物流案例组织理论教学,即采用实际案例组织和贯通能力,让学生学习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形成较为丰富、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中理论“够用”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2.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强调方法、手段改革的实效性。

(1)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

(2)采用项目制作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强化学生技术规范、安全操作和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由职称高、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学历、职称、经验等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

(2)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和参加相关专业培训,获取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相关的国际和国内的物流资格证书。

(3)聘请企业、科研单位有名望的物流专家和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或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六)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制度

考核方式的设置应遵从三个原则:全程性、综合性、灵活性。全程性既要对学习结果考核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核,既要对学生校内表现考核也要对学生实践,实习表现考核;综合性考核的内容要全面,有理论知识的考核也有实习实训的考核;灵活性考核方式和手段要根据考核内容的特点灵活进行。

1.理论知识考核

(1)平时成绩占30%,具体分配是:平时5次作业,累计占10%;出勤率占10%,迟到或早退一次减0.5个百分点,无故旷课1次减1个百分点,履行了请假手续的病事假不减分,但累计达3次以上的不得评定优秀成绩;课堂提问和学生“讲课”占10%,可参照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分标准考核。

(2)实验考核占20%,其中实验态度占6%、实验操作占8%、实验报告占6%。平时课堂考核或实验教学考核不及格者,不得评定优秀成绩。

(3)期末闭卷考试占50%,期末笔试不及格者准予补考。考试题型包括概念、简答、计算、论述、案例分析。

2.实习实训考核

构建以职业技能与能力为考核评价导向,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的实习实训考核方式,包括:实习实训过程表现评价、实习实训结果评价、实习实训报告评价。

三、物流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领导重视,管理层支持

高职院校成立以主持教学工作院长或副院长为组长,教务处及物流管理专业所在系系主任为组员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订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运行规划、专业改革方向及培养目标、专业师资队伍建议方案、配套扶持措施、资金投入规模及计划、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草案,由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

(二)教材建设

高职专业教材应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有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适合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的系列教材。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统编的优质教材不多,大多数专业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因此,依据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大纲,高职院校组织好讲义和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非常紧迫,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围绕高职高专教材基本特征,突出高职高专教材特色:

(1)理论要适度。不刻意追求学科理论体系完整性,必需的理论、原理要写,而理论来源、推导过程、理论争议、高深理论不写或少写。

(2)突出应用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重点放在理论和原理的应用思路、应用方法,操作技能以及案例分析上。

(3)教材编写要以适应教学对象为主。突出通俗性、趣味性,图文并茂。

(4)在教材结构、体例和编写风格上应按照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对传统教材模式进行改革,推广基于工作流程的教材编写思路。

(三)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整个教学过程里运用到的实验室包括:多媒体教室、物流工程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微机室、网络实验室等。物流管理系列软件、设备和教学演示用具包括:ERP模拟沙盘、电子标签拣货系统、POS实训系统、运输管理模拟实训软件、物流枢纽沙盘仿真模型(综合)、GPS/GIS产品、汽车货物运输实训软件、站务管理示教沙盘、条码检测设备、条码打印设备、手持条码终端、RF手持终端、服务器、仓储管理模拟实训软件、线性自动输送系统、数据库系统、立体仓库、有轨巷道堆垛机等。

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是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培养目标,特别是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应积极与物流企业联系,建立产学合作关系。通过双赢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条件,让学生在一定期间里完成实习任务。另一方面,通过产学合作积极为企业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困难,从而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刚.浅析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J].时代经贸,2008.6

[2]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龙.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合格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5.1

[4]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其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03.9

[5]黄中鼎,周艳军,蔡卫卫.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