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和内涵入手,分别讨论了模式的含义和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最后结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的探索与创新,分析解读了我们“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意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改革与实践,作以粗浅的讨论。

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赵居礼 田锋社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和内涵入手,分别讨论了模式的含义和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最后结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的探索与创新,分析解读了我们“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一直是高职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然而究竟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等,一直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不同的见解。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改革与实践,作以粗浅的讨论。

一、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和“模式”这两个基本概念组成,而“人才培养”是一个较为清楚的概念,因此为了搞清楚“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就必须要搞清楚“模式”的概念与含义。

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人类认识能动性的表现,是在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及形态结构尊重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未来新发展提出的解决方案。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模式有不同的领域,比如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所以人们把模式理解为样式或范式。因此,所谓模式是指运作主体基于一定的预期目标需要,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并在动态中予以监控和调整的相对稳定的体系。

模式具有客观性,是由系统或者事物的要素和结构的客观性决定的;模式具有主观性,是由于模式是基于一定认识经验设计的具有选择性的方案;模式具有建设性,是因为模式会打破原有形态或习惯常态,对功能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模式具有风险性,在实验或推广中可能产生与预期目标的偏离。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这种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合乎一定的准则,并具有可推广性;它解决教育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意思:①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之上的,可以把人才培养模式看成是某种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的应用化、具体化、操作化。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唯一的,它是相对于同一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指导下的其他人才培养形式而言的。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就会不同。③人才培养模式是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这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人们可以效仿。④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运行机制等构成要素。

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中的地位

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从整个教育过程来看,办学模式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宏观范畴,是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基本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中观范畴,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纲领和实施规范;教学模式则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微观范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课程模式是在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方法,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办学模式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规范化意义、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呈现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狭义上讲,办学模式是指一所学校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格式规范。办学模式的形成和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学校经验的模式化总结,二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某种模式,然后进行总结。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深化,办学模式也必将做出新的改造,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办学模式的结构是一个学校由各因素有规律构成的系统,而学校本身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那么,办学模式就是一个由多个子模式构成的模式群;办学模式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对实践的理论性概括,具有明显的示范性的范式特点,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构建办学模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创造性地设立合理的,优化的学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的基本框架的过程。由于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其表现出的办学模式也不同,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由此形成了各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因此,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在现代教学论中,教学结构包括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两个方面。理论意义上的教学结构是指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组合关系;实践意义上的教学结构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向结构是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横向结构则是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相关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方式。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结构的一种反映和再现,从静态看,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的稳定而简明的理论框架,是立体网络的、多侧面分层次的,很直观地向人们显示了教学诸因素的组合状态,为人们从理论上认识把握教学模式起重要作用。从动态看,教学模式是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是依序运动、因果相连的,很明确地规范了教学过程的展开序列,为人们从实践上操作运用教学模式提供了具体指导。教学模式总是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后者制约了前者的性质、功能、特点和范围。教学模式本身不是目的和内容,而只能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工具和手段,不过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和内容之间常有微妙的相应关系。教学模式接受教学思想的指导并具有教学经验的基础。教学思想的指导,可以保障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教学经验的基础,可以保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优效性。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应包括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效果评价6个方面。

课程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所谓课程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制订教学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影响课程模式的主要因素有教育思想、办学模式、专业状况及教育技术。

三、学院“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

经过58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形成的办学模式为“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工学六融合”。具体地讲就是通过打开时间壁垒——实现教学过程开放性;打开空间壁垒——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打开课程壁垒——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综合化;打开人员壁垒——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打开校企壁垒——促进产学合作。深入推进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这个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学院各个教学环节,具体表现如下:

1.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前已述及,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运行机制等构成要素。高职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其培养目标必须完全符合企业要求。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如果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这个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就不可能成功,学校就不可能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个融合,就是要求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围绕这个融合,学院各专业都在广泛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紧紧锁定在学生的预就业岗位及岗位群上,并充分考虑到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及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融为一体。使学生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例如,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为“懂设计、通工艺、精操作、会维修、能创新”;按照职业生涯成长规律对应的就业岗位则为“机床操作工”“车间工艺员”“车间质检员”“车间生产调度员”。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则为具有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

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的微观范畴,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纲领和实施规范。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在“工学结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社会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教学内容的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有: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为基础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以校办实习工厂为依托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以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的“订单培养”教学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则为“一通二专三结合”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则是基于学分制的“四个平台,多个出口”。

3.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

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和核心,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是决定某个专业培养质量的首要要素。因为对一个学院而言,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而课程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本科压缩型阶段,照搬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阶段,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阶段(如“宽基础、活模块”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从目前课程改革的种种迹象来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将代表今后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发展的价值取向。因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令人心动的成绩;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与编排上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满足了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课程开发模式已在实践中成功地得以应用和推广,并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重构。这种创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种课程开发方式完全将学习者和专业实际,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职业资格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和教学分析结合在一起。

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就是要求各专业课程体系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职业领域分析为基础,紧扣学生就业岗位和职业成长规律,提炼生成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在行动领域中,针对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归类,凝练产生行动能力。在学习领域中,针对行动领域的行动能力设定相应的支撑课程和技能训练,解构现行的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学生普遍的认知规律,划分课程边界,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学院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就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一方面,这一融合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这个融合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及评价模式,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既充分地利用了教学场地,又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保证了学生能在学中求乐、乐中求学。另一方面,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提升为理性认识,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之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5.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学院“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的这一形式就是要求各专业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建设思路,通过“培养、聘请、引进”等途径和“讲师下车间、技师进课堂”的方式,造就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要求各专业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小组,推行“双导师”“多导师”制度等。如机制专业在“机械零件车削加工”“机械零件铣削加工”“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等课程的教学中,每次授课配备两名教师,其中主讲教师为学院专职教师,助理教师为企业兼职教师或技师及高级操作工人,在理实一体化的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承担教学和操作演示部分,助教承担实操和技能训练部分;而在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中,企业兼职教师则作为主讲教师,学院专职教师作为助理教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聘请企业和行业领军人物为“银领教授”,同时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成为“白领技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的“领航人”。

6.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整体环境和素质训练的基石,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学院按照扩充、完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训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训练体系,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组建“教学车间”和“教学工厂”。努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做到教学实训一体化,实训作品产品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过程工作化。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漫长、艰苦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它不仅应该具有客观性,而且应该具有建设性,应该符合我国国情和各学院的校情,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核心。

参考文献:

[1]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2]首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3(7).

[3]戴勇.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关注三个层面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此文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