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信息素养的信息生态环境研究

高校信息素养的信息生态环境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生态环境是指信息生态系统中人类及社会组织周围一切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国外信息生态系统研究认为最关键的是信息人的信息素质教育。通常,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信息环境因素的改变和信息系统的破坏是导致自我调节失效的3个主要原因。信息生态系统内信息人素质的教育是对信息生态系统改善最有效的措施。信息资源分学科进行学科内信息素质教育最为有效。高校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改善须借助网络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

高校信息素养的信息生态环境研究

周永忠

(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3)

摘 要:本文根据信息生态理论对高校信息生态环境和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建构了一个可测度的高校素质教育评价目标体系,并运用信息生态论中链式分析法分析了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Web2.0技术对信息素质教育构成的挑战,最后提出了高校信息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式管理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生态;链式分析法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发现信息需求,定位、查找、判断、组织、加工和有效使用信息,进而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的一种能力。信息生态环境是指信息生态系统中人类及社会组织周围一切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各种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相同。信息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是把人类信息活动及其有关因素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便于类比和建模,避免人为地把信息环境分割为互不相关的支离破碎的各个部分[1]。根据这一理念,可以将信息生态环境系统化、模型化来建构。通过影响因子的研究来发现其内在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管理和控制信息生态系统,建立信息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国外信息生态系统研究认为最关键的是信息人的信息素质教育。

1 信息素质教育与信息生态环境因子

在信息环境与人及社会组织之间互动关系过程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因子可以分为人类因子和非人类因子,主要包括:信息人/信息素养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法律、信息伦理及信息文化等。整个生态系统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中心,信息环境系统中各信息生态因子以“信息人”和“信息资源”两因子为核心,通过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形成动态开放的相对序化系统,这系统作用于生物系统,保证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同时,信息环境系统向社会其他系统渗透扩展以使整个生态系统达到和谐有序,并提高全社会的运行效率和达成全社会的和谐沟通[2]。用生态系统的理论来研究是因为它排除了其他一些非重要的因素,用人—信息资源—信息环境这一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研究和处理信息生产、交流、组织、使用的全过程。信息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促使研究者们不断探究新的解决思路,提出信息生态理论。信息生态理论是一种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研究信息构建、信息自组织与信息系统论信息科学中的问题,并解释此过程中的信息行为的科学。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人类种群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但信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通常,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信息环境因素的改变和信息系统的破坏是导致自我调节失效的3个主要原因。校园信息生态环境与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是两个不同范畴内的生态系统,但信息人、信息资源、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评价等信息生态因子是相同的,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信息素养人不同。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信息生态因子在这种环境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于如何构建网络信息环境因子中信息人、信息资源评价体系来说,运用生态学的指标体系方法加以评估和控制,如同对于大气、水资源等生态指标的构建一样,需要借鉴生态学的指标体系方法,结合信息生态的独特性加以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综合治理体系,为信息化社会的良性发展创造一个好的信息环境。对于未达标的信息生态系统,通过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管理来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3]

2 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素质教育的地位

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es)关于信息需求和信息利用的本原非常适合信息生态理论中信息生态链传递信息,创造知识的相互作用。布鲁克斯公式

K(S)+ΔI=S+K[S+ΔS]

其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即一个人的背景知识或图示;ΔI为吸收的情报量,即能够理解、整合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信息;K[S+ΔS]为吸收了新的信息后形成的信息知识结构。布鲁克斯的理论揭示:能够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不是所有的信息,而是使人们原有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识或情报(ΔI)。这一小部分知识或情报的利用不仅仅是量的改变,而且是知识结构的改变,这一小部分信息可能是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生态链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上的状态,也可能是信息人与信息资源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是信息人与信息人之间的交流。信息是物质的属性,信息是有生命周期的,但有个特别之处,在特定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可能再利用并有新的意义,如汶川大地震的信息激活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信息,考古中信息的发现激活了史学观的改变。信息资源与信息人是信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一对因子,经过评价和组织化的信息资源充分表达了其生态链的状态和生命价值周期,基于资源的学习,就是要信息人(学生)在校园信息生态环境的信息资源中借助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的信息因子激活来实现。这个过程是自适应来完成的,也可以是图书馆员的帮助来完成。信息生态系统是由信息、灵感、洞察力、人和组织能力构成的自组织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薛纪珊认为,信息生态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的某种均衡状态[4]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这么说:“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建立信息人、信息素质评价体系是信息生态学最重要的任务,研究信息资源的评价体系是图书馆学的任务之一。研究信息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是其关键,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人信息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丰富,对社会各信息生态系统内信息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多,如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对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环境中最关键。信息生态系统内信息人素质的教育是对信息生态系统改善最有效的措施。信息资源分学科进行学科内信息素质教育最为有效。高校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改善须借助网络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美国社会的信息生态环境与中国的信息生态环境是不同的,过去的研究对国外的做法照搬是不科学的,美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人的素质,信息社会结构,信息环境与中国较大的不同,其生态指标可能会有较大的不同,许多高校借用美国的信息人素质评价标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不科学的,但运用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素质教育是相同的。2005年我国北京地区高校根据中国的特点也制订了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2006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制订了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共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5]

高校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主要实践者是图书馆,它是研究信息资源评价的主体,从它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达到了学生信息需求、信息资源、校园信息生态环境和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平衡为最好。学生是高校信息生态环境中的主体,是信息交流的对象,同时又是信息环境的建设者与创造者,所以学生的数量、质量、信息素质对高校信息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3 构建一个高校信息生态系统的体系架构

影响高校信息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是信息基础设施、课程设置、政府行为与法律、信息安全、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由这些影响因子构建一个高校信息生态系统的体系架构,这样的体系是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生态式的保障,可以避免政策保障的缺失和确保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对于具体高校有积极的、可操作的意义[2]

(1)校园信息生态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设施的保障。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2002年公民信息化指数为五大资源之尾。2000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倡议的“信息化校园计划(CCP)”是目前美国有关高校信息化方面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我国民间自发建立了教育信息化课题组,2006年复旦大学牵头提出了全国高校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目前进展不大,这是信息素质教育必要条件。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2)校园信息生态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教育课程保障。目前,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开展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新的教学环境下,美国大学图书馆员和院系教师合作主要体现为开发基于分学科/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指南/课程。由于不同的学科在进行具体研究时其检索信息的过程和检索技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某一特定学科或课程为学生提供关于如何在这个领域进行检索和利用信息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比如这个领域的主要信息源和进行这个领域研究的特殊研究方法等。目前这种指南已开始出现并深受学生欢迎。如CSU信息能力项目在提供基本信息能力模块外,还提供了5个基于学科的教育指南。日本每年一度的信息学水平考试已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我国的素质教育目前主要在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

(3)高等学校的信息化校园管理政策保障。加强图书馆与院系的合作,即馆员与教师的合作是美国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最为主要的合作类型。尽管在二战之前有一些文献已涉及馆员与教师的合作,但Patricia Knapp于1956年明确指出:图书馆用户教育不应该单独由图书馆员提供,而应该与院系教师一起,将用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中去。可以说美国大学图书馆在此之后开展了大量的馆员和教师的合作项目,我国这方面研究不多,与我国高校行政化管理的生态环境有较大关系。

(4)高等学校的信息安全保障。指个人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侵害(网络病毒)的安全等。

(5)高等学校的校园信息文化保障。校园文化中对信息生产,传递,使用自然形成的文化特性及信息观念。

(6)国家信息法律保障。尊重知识产权,尊守网络信息传播条例和相关信息法律法规。

(7)信息伦理道德保障。校园信息环境中信息人自律行为和规范:合作,团队,尊重隐私

这7种是信息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有的要系统外管理,如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有的是自组织的,如信息文化保障。

4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素质教育的新挑战

我国在网络信息管理领域的的研究往往分别从政策制定、立法规范、道德建设、技术过滤等不同方面提出对策。单靠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对策是不够的,也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对网络信息生态的研究较缺乏实证研究,没有将网络信息生态理论与具体时空上的单位网络空间进行结合研究,各项保护措施都有待细化分析。在网络资源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也多从信息的利用角度而非从生态保护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6]

4.1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态开放性

《PLoS综合》(PLoS ONE)一项调查,各类科学信息开放性不一,其交叉复杂的分布检索难度极大。2008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现在有五分之一能够在网上免费获取。

img122

生态开放性是指在各领域各学科信息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各生态链的信息状态不稳定,信息的可信度,信息的生命周期不确定,信息用户的生态信息环境极为复杂,信息人容易产生信息迷失,信息焦虑,信息沉迷的现象。需要专业的网络信息研究机构进行专业的发现,组织和引导、教育。对于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和参考咨询逐步发展成为专业的正规的信息素质教育。如深网资源是许多网络使用者不知的领域。深网是网络资源信息生态环境中另一个重要领域,其资源据研究95%可开放使用,目前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都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一般用户都不会使用深网资源,需要专业的信息检索教育。

4.2 图书馆信息资源面对着泛载网络: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术的挑战

信息素质教育中网络信息检索正对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形成了全面替代的趋势。大多商业数据库提供网上可访问,其目次和篇名可免费在网上找到,用户可使用网购和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取原文。图书馆学的研究在向信息资源管理汇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和使用研究正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数字图书馆方向,网络学科导航与学科门户的研究正好可以弥补各种索引擎关键词检索出现的信息过载(在大量无用的搜索结果中找有用信息),信息侵犯(病毒和有害信息),这是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生态病。图书馆学研究学科导航的作用是搜索引擎取代不了的,学科导航对于网络资源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学科导航与搜索引擎的区别在于,学科导航是由人工进行过深度加工和评诂过的网络资源,而搜索引擎或者没有进行过人工加工或者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加工。相较而言,学科导航提供的资源是网络资源的精粹部分,而搜索引擎则不然,它大部份只是网络蜘蛛根据网页自然语言索引的网页。国际上著名的网络导航与学科门户大多数是由图书情报机构创立的。如我国的ChIN,国外的Infomine,Intute在我国文献检索教学上大部份学生对学科导航不熟练,在网络上寻找信息资源时只会使用baidu和google。对学生进行网络学术资源的检索非常必要和紧迫。信息素质教育从网络信息环境各生态链上的因子都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在图书情报研究方向出现了网络信息检索课教材,传统的文献检索教材向分科化转移的趋势明显。

4.3 Web2.0技术对高校信息素养与信息生态环境的影响

Web2.0技术的出现是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现巨大变化的标志。也是信息素质教育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

Web2.0是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服务而言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P2P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信息人在网络上生产信息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信息数量空前增长。学生博客,个人空间与主页,开心网,手机网络游戏等等出现了大规模的发展。

RSS以个人的信息取得的便利性改变了传统信息生态中信息分布的不匀衡。如在科技信息方面,一些国外的权威电子期刊都实现了RSS服务,对于个人科技信息的订户提供个性化信息订制服务。但这种免费的技术对于要收费的原文取得只起到指引作用,并起到一种宣传和检索作用,引导用户购买其信息产品。而一些生活和时尚性的RSS则完全是免费,如美国New York Times实现RSS订阅中免费提供部份药品和技术报导信息,广告和新闻已经混杂在一起难分彼此。这充分说明互联网经济正以新的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研究中的信息生态环境,这一点在我国P2P和即时通讯中表现特别突出。RSS中的信息提供者有意无意的进行了商业化的操作,信息的真实性和超载问题日益成为高校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素质教育特别关注的问题。适当的信息控制是信息生态保护的必要措施,目前手机短信息服务正形成信息生态的另一个生态链,在高校信息生态环境中越来越流行,如何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和防止信息超载,如何真正订阅自己想要的信息,如何订制最经济的个性化信息,如何制作自己的网络个人图书馆,这是我国信息素质教育面对的新问题。也是我国信息政策研究的新课题。

信息生态链理论是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信息人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并从构成主体、功能实质、依存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信息生态链的本质,按信息人的组织形式、信息人信息角色的专兼职程度、信息人种类及其职能多少、所流转的信息内容性质四个标准对信息生态链进行分类。生态链的更适应Web2.0信息互动的各种问题,因为其相互依存度较之Web1.0更多更复杂。特别是研究Web2.0各种技术特性的相互作用和差异,对于信息构建和信息组织有相当研究价值[7,8]。信息控制成为当前信息生态平衡的当务之急。Web2.0产生的信息生态的各种不良问题(信息超载,信息侵犯,信息网络沉迷)和它产生的有益社会的各种特性(信息自由,信息之信息,信息交互)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如何让这种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自适应式平衡,如何让信息人懂得信息法律,掌握信息技术,形成信息伦理自我约束机制,只有在平衡的的信息生态下,用户才能形成稳定的信息获取习惯。以下从信息生态链中文学类电子图书链式依存关系说明其对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以A tale of two city这本图书的Wiki应用为例来讲,它在网页上集中了许多人对本书的评论和本书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景,便于人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析作品,同时也超链了许多读者自由可下载的本书全文各种版本的网页,在这种信息形态中,评论者可以找到许多与自己相同和相近观点的人,形成信息内容上的准形态-社群。用户也可以通过Wiki上的提供的指引,形成另一具个信息载体上的准生态-维基百科电子书。二者对信息内容的使用是不同的,社群关注的是热点和共性的问题。维基百科电子书关注的是知识和个性的问题。而这种差异性正好是用户使用互联网信息中对于信息超载无所适从时一个绝好的一个选择。同时社群与维基百科电子书之间也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用户的使用信息内容的便利性与评论社群的自组织性是相互关联的。这对于打破信息垄断,思想自由,创作自由,评论自由是有相当作用的。信息素质教育可充分利用这种Web2.0特性来达到布鲁克斯公式中的ΔI。目前在高校信息生态环境中国际上使用最多Wiki社区;而我国使用最多的是QQ。QQ信息链式传导知识的生态作用远不及Wiki。如何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术交流,自我认识,培养和发展兴趣是我国信息素质教育面临的又一难题。

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根据社会信息生态环境的需要,培养和提高社会个体成员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在我们国家传统教育的知识结构中往往只是讲清事实:是什么;原理:为什么,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教会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怎样做;和如何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答案:谁知道。据研究,大学教育只是提供了10%的知识学习,另外90%要自学。基于资源的学习,就是学生利用各类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可以真正实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习者建立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实现终身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尹雪,介凤,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的信息素养与交叉培训[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2):41-46.

[2]赵需要,周庆山,刘敏榕,等.我国信息素养人培养保障体系架构——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6):49-53.

[3][DB/OL]http://habitat.igc.org/ie/index.htm.2010.9.7.

[4]Yogesh Malhotra phd.Infomation Ecology and Knowledge.Management:Toward Knowledge Ecology for Hyperturbulent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D].Syracuse University 2002.

[5]燕今伟,刘霞.信息素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

[6]张向先,郑絮.我国信息生态学研究现状综述.情报科学,2008(10):1589-1600.

[7]殷爱武.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思考[D].山东大学,2006.

[8]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链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