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组织和教学实施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组织和教学实施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如何恰当地剥离并加强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即什么样的观念意识、道德情感和知识技能是属于信息素养教育范畴的。笔者认为,经典阅读和案例讨论是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一方面拓展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为设立单立课程做了尝试。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组织和教学实施

崔晓西

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361005)

摘 要:基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在内容组织和教学实施中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内容扩充,即加强信息素养总论的力度和扩展动态资源的利用;二是方法转换,即精简优化检索方法和资源评估内容,以及注重信息认知和分析综合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组织;教学实施;方法转换

单立并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在高等院校各学科教育中还是个空白,图书情报界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明显的突破,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到课时安排还需进一步的探索实施。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一些经验提供给大家交流和探讨。

1 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块

笔者多年担任“网络信息技能教程”的教学,自编教材[1]。该课为厦门大学校级公共选修课,具有通识课性质。教室设在机房,确保人手一机。一学期5~6个班,每班学员80~100人左右,标准课时随学期长短在30~34之间浮动。教学内容与模块如下。

模块一,信息素养通论。

(1)观念意识 诸如“信息的本质特征”,“观念在信息中的主导地位”,“信息过剩与信息不足”,“信息的不对称性”。

(2)道德法律 诸如“复制、拼贴、交流、发布等信息行为的道德法律规范”,“黑客与红客”,“实名制问题”。

(3)技能知识 诸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能力概念”,“信息素养的整体性和网络技能的重要性”,“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之异同”,“从信息获取到知识组织”等。

模块二,信息的交流发布。

(1)申请国内外电子邮箱。

(2)尝试加入新闻组(Usenet),参与相关专业和感兴趣的项目讨论和订购邮件列表(Mailing List)。

(3)熟悉专题网站或交流平台,如学术典藏、文化网站和网络虚拟社区(SNS)。

(4)申请加入博客或播客,建立自身网页并发布信息,利用RSS链接并定制所需信息。

(5)介绍基于Web2.0技术的维基百科和威客网站。

(6)利用Dspace软件平台尝试规范化的信息发布。

(7)利用文件管理软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重组和整合。

模块三,信息的组织管理。

(1)网上一般信息的分类与关键词检索。

(2)专门数据库的著录标引与元数据管理

(3)信息网络与网络数据库服务机制。

(4)个人知识管理应用软件推荐。

模块四,信息检索概论。

(1)检索语言 分类语言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主题词表对检索词选用的作用。

(2)检索工具 运用目录、文摘、索引等工具进行大范围的搜寻筛选文献信息。

(3)检索方法 引文法在确定、追溯、跟踪研究课题的潜在价值及相关功能。

(4)检索流程 构造检索式,选择检索入口,确定相关数据库资源。

(5)检索技术 布尔逻辑、字段检索、位置算符与截词、嵌套及限制检索等。

模块五,信息资源利用。

(1)网上一般信息利用 比较和选择多种搜索引擎并利用其开发功能进行限制性检索。

(2)专门数据库资源利用 ①数值、文本、多媒体种类介绍;②学科类数据库介绍;③典型数据库枚举——学术类、商业类、电子书刊类。

(3)联机系统与数字图书馆利用。

模块六,信息分析与应用。

(1)网络信息检索效率评估。

(2)桌面内容分析与研究预测方法介绍。

(3)如何定义问题以及检索词选择反馈。

(4)文献准备与开题报告(人文和理工类模拟课题参考)。

2 内容组织和教学实施

授课方式以探索讨论、精讲多练为主,模块中每堂课注重解决一两个问题,教材内容可以根据问题模式进行拆分或重组,模块之间又有潜在的联系,即信息资源由一般信息向专业数据库收拢,知识技能从一般信息获取朝专门课题研究深入。大量作业集中在网上一般信息获取、信息的交流发布和数据库应用上。对上述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块的组织实施中,重点把握的环节有如下几点。

2.1 加强信息素养通论的力度

对“模块一”中的问题进行课堂布置和小组讨论,为引发学员兴趣,问题设计有一定深度或争议性,如“物质与精神、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什么?”、“网络实行实名制是否正当?”、“虚拟现实是怎样建构虚拟认识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作简单灌输和答案式小结,接着提供下列书单:

(1)《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邬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信息伦理学》.沙勇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计算机与人脑》.[美]约·冯·诺意曼.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理解媒介》.[加]马歇尔·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

(5)《信息就是信息》.[美]迈克·布隆伯格.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

(6)《复杂性中的思维》.[德]克劳斯·迈因策尔.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7)《信息技术与企业伦理》.[美]理查德·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信息崇拜》.[美]西奥多·罗斯扎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4;

(9)《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世界是平的》.[美]托马斯·弗里德曼.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随书单开有信息素养参考书目导读的若干问题,要求一学期内精读或浏览以上著作,期中有一单元课时用于检查阅读进度和分组讨论问题,期末考试的同时提交“相关信息的观念意识、道德法律问题”的主题论文一篇。分数占最后总成绩的25%。

2.2 扩大非正式交流和信息发布的内容

针对“模块二”,在具体操作中,首先是让学生关注新的媒介和各种交流平台,其次强调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要求学员有效建立自身的信息交流网络。要点在于:将学生从流媒体的泛化从众里引向信息交流与发布的专业化、实质性、规范化和创造性,进而注重这些动态资源的学习和利用,包括基于网络的超文本写作练习。

2.3 优化精简检索方法与资源评估的教学

“模块三、四、五”的内容一直是传统文检课或信息检索利用课教学的重头戏,教材比例大,数据库资源介绍上所占课时多。优化精简的办法如下。

(1)对网上信息的组织管理主要讲856字段和都柏林核心元素集;概说检索方法,则以Dialog数据库的蓝页和Onesearch为演示案例,重点介绍分类浏览、确定相关数据库资源、选择检索入口、构造检索式等流程,以及布尔逻辑、字段检索、位置算符与截词、嵌套及限制检索等特殊规则,强调养成浏览help和主题词表的习惯,并说明中外各数据库人工处理的异同,以期让学生明了一般通则和变化方式。

(2)对数据库资源的认识,则采取:①对数据库结构和种类进行单独枚举,如统计数据、生化图谱、多媒体等;②对不同学科专业数据库分布侧重概说并辅以学科导航,边缘学科则说明跨库检索的重要性;③对典型数据库进行作业,偏重参考型和全文型,兼顾中外数据库,如全国报刊索引、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SCI、EBSCO、UMI、SDOL等。

2.4 注重问题解决和综合利用能力

针对“模块六”,把问题解决式教学和其他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网上一般信息的获取开始,就要求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并配合双词以上检索。针对学生在定义问题和选词上的困难重点进行指导:①借助认知学理论和问题表征方法的介绍,让学员了解定义问题的难点所在,如对问题初始条件、目标任务及构成要素的觉察和理解,内在经验和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存在的差异;②结合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对搜索引擎中的关键词和专门数据库中的规范词进行辨析,如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体系,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区别,以及各学科概念和专业术语的参考词表。在综合利用上,主要着眼于模拟课题中的范例指导,形式是文献准备和开题报告。其中的范例,不是指对某一课题进行多数据库检索,而是侧重:如何定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如何确定不同信息源,怎样进行分析处理和适时调整。在这之前,利用检索工具进行大范围的文献搜索和信息筛选;突出引文法在追溯、跟踪、定题上的潜在价值;辅以检索效率的评估和信息分析方法介绍,这些都为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等综合利用做了铺垫。

3 内容扩充和方法转换

从上述教学模块和组织实施中,可概括两方面来进行讨论。

3.1 内容扩充

(1)在信息素养总论方面,各高等院校或多或少地在教学中增添了这部分内容,也有这方面的教材出现[2],但在组织实施中,存在很大差异。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如何恰当地剥离并加强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即什么样的观念意识、道德情感和知识技能是属于信息素养教育范畴的。笔者认为,经典阅读和案例讨论是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一方面拓展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为设立单立课程做了尝试。至于信息方面的经典著作推荐是值得进一步讨论厘定的。

(2)对动态资源方面的教学,一直是传统文献检索课的薄弱环节。随Web2.0技术的发展,图书情报界注重的也是技术和服务上。但从信息素养整体教育着眼,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自身的有效交流途径,学习超文本网络写作,尤其是对这些动态资源的利用,应当是信息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媒介就是信息”的角度讲,非正式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动力学意义显著;从利用非稳定性信息资源看,则可建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关联系。

3.2 方法转换

(1)检索方法与资源评估的教学方法转换。以往教材在这方面的权重占一半以上或者更多,在教学上则出现重复单调情形。精简检索方法的理由是:概说一般通用规则,讲清各数据库处理不同并以帮助(Help)信息为准便可,无须在各数据库中重复介绍并强调差异。优化资源评估的理由是:受资源引进数量和教学课时限制,不可能穷尽各数据库资源的介绍,而不深入专业信息的使用则对数据库资源优劣的评估大打折扣。因之,重点放在:①讲清资源分布和种类;②说明不同专业的用户使用侧重;③集中几个制作精良通用性强的中外数据库的应用实习,而不必流于浅显繁多的一般性介绍。对专业重点数据库的具体应用放在专题讲座和学科检索中展开更好。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中则以宏观认识、提高技能为主。

(2)综合利用方面的教学方法转换。

综合利用方面的教学是眼下的热门话题,在教学实践中分别有“问题式教学”[3]、“课题论文式教学”[4]、“WebQuest教学”[5]、“基于资源的学习”、“体验式学习”、“第二课堂学习”等。有的将它们作为教学内容,有的则直接定位于教学目标。上述不同教学方法中,焦点在于“问题解决”。那么,对不同学科问题、不同年级学生在问题表征方面的差异性如何解决?有没有通才型的信息素养教师?其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协同专业教师进行,有无教学体制和教师精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综合利用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个信息素养问题,“问题解决”涉及个人整体素质、其他能力、知识结构和经验问题。信息素养课程应当偏重的是方法和过程,例如问题图式中的方法表征和信息检索环节。前者讲信息认知的一般规律:分析综合是具体方法的统一,包括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直至复杂类比,以及一般逻辑中的组合分解、求同别异;后者讲信息分析利用的基本方法:信息检索反馈中由宽到窄(Narrow Down)和集中焦点(Focus Down)的过程,即排除冗余表面信息,概括精练信息,建构蕴含信息。其中包含了众多分析方法和检索技巧。

也就是说,我们借助“经典阅读”、“问题解决”、“基于资源的教学”、“认知学”、“方法论”等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是加强学员的信息素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以纠正信息素养教育边缘化或信息检索利用过窄化的偏向。

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设立单立或核心课程[6],以及针对不同学生开设不同内容和进阶的教学经验[7],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但在目前课程设置无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确定,师资和课时受限制的情形下,怎样努力寻找某种统筹兼顾的契合点?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希望与业界同行在这种探索实践中,逐步推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西.网络信息技能教程(修订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京山.用问题解决模式和集成用户教育方式开展文献课教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65-67.

[4]黄梅.从学位论文的现状看文献检索课教学的任务和改革[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8):83-86.

[5]黄晓斌.信息检索课的WebQuest教学方法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05,(4):25-28.

[6]张亚莉.高校信息素养课程规划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6):223-225.

[7]Thomas PM,Trudi EJ.INTEGR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LOWER-AND UPPERLEVEL COURSES:DEVELOPING SCALABLE MODELS FOR HIGHER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2004,53(3-4):202-2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