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利与弊的探析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利与弊的探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高校作为接受和传播文化的主要集散地,大学生无疑也是最先接受和传播网络文化的群体之一。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文化形态。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网络中形成激烈的竞争。据悉,在我们深入揭批“法轮功”对人民群众造成危害的同时,经常有一些愚顽不化的“法轮功”分子在网上胡言乱语,搞串联,引诱青年学生参与非法组织。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利与弊的探析

王 峰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在我国呈现出总体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7年1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他还强调指出,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而高校作为接受和传播文化的主要集散地,大学生无疑也是最先接受和传播网络文化的群体之一。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非控性、无序性、多元性、鲜活性等特点,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增长知识;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道德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高校德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下面我们通过网络的正、负两方面因素,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及弊端

当代大学生既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也被网络文化所创造。一方面他们在网络文化的海洋中交流信息、沉淀知识;另一方面毫无例外地被网络文化大潮所改造和冲击。

1.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价值冲突更加激烈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文化形态。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网络中形成激烈的竞争。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最终导致文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多元格局。文化的多元格局往往会带来多元的价值体系,导致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矛盾和冲突的加剧。

而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年龄心理等方面的自身因素,使得他们成为各类文化观念最为敏感的群体,同时,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而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到一起,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再转化为行动。一句话,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学生自我判断是非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世界各地的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了。

2.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主义使西方的意识形态日渐侵蚀大学生们

网络文化对“网民”思想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由于目前互联网6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这就给某些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以可乘之机,助长强权文化和干涉他国文化的可能性,使一些被干涉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西方文化正是借助这种语言优势,疯狂“入侵”世界各个角落,使得西方得以利用网络文化传播的跨地域性、快捷性倾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试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这种西化的影响,受其蒙蔽,甚至迷失方向,最终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

3.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网络世界是自由的、交互的、无极限的沟通,所以网上的一切信息,不管是合法还是非法,有益还是有害,真实还是虚假,只要你上网,就会看到这些信息,导致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难免处于失导、失检、失控状态。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因特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这些材料被查阅过600万次之多,平均每天可以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另外,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也越来越多。如在德国出现了煽动种族主义的“电子纳粹”,在我国,“法轮功”的首领李洪志也在网上大肆传播“法轮大法”的歪理邪说。这些大量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使青年大学生在接受时会感到目不暇接,有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囫囵吞枣,有时甚至饮鸩止渴,最终导致失去是非曲直美丑的判断标准和能力,走向堕落乃至犯罪的道路。

4.网络的虚拟化导致人际情感疏远,群体意识淡化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一方面,在网络中,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环境”情形下进行的,即人与人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机对话”“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形成“隐形人”。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导致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另一方面,大学校园里有一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互联网,他们缺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提不起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群体意识极为淡化,从而过早地中断了自己社会化的进程。

5.网络文化的匿名性、隐蔽性造成大学生道德失范

网络交往具有很强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相互交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网上发布不文明或带攻击性的语言,发表不健康文章、散布政治谣言等,这都会造成高校的不稳定因素,并对社会造成危害。行为主体的这种隐蔽性,也会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多,例如,在网上以“黑客”身份非法潜入,进行恶作剧或进行破坏,甚至进行网上盗窃、诈骗,利用电脑病毒的制作进行传播、盗版等。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迈向开放化、多元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对世界文明的渗透,是高科技进行全球扩张的过程。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国内外反动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他们借助信息技术优势,企图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文化的渗透。据悉,在我们深入揭批“法轮功”对人民群众造成危害的同时,经常有一些愚顽不化的“法轮功”分子在网上胡言乱语,搞串联,引诱青年学生参与非法组织。因此,我们要采取冷静理智的态度,吸取教训,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和免疫力,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诱惑面前,能自觉地加以抵制,使德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1.互联网服务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

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资料和信息服务,能有效地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大学生的成才。网络与教育的联姻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网络作为高新科技,其独特功能与特点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而网络教育具有的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特点,使全球教育、双向教育、开放教育成为可能,为大学生资料与信息的查找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互联网提供了广阔的交互空间,扩大了大学生们交往的距离,增进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但其社会交往面仍然狭窄,基本上局限在这个象牙塔内。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网络交流,大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增强了文化的感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而强大的互动功能则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条件。

2.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例如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举办了“对学习××科目最有帮助的网站”或“最方便获取就业信息的BBS”选举,据统计,有近100个以开阔学习思路和拓展就业渠道的网站入围。随着大学生网民的逐渐增多,网站成了学生们的“家和港湾”,他们都拥护自己常上的网站,其热烈程度跟拥护自己的大学不相上下。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汲取营养,健康成长。

3.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心灵的港湾

近年来,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博客”悄然而至。它不仅能够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属于个人的空间,而且可以将学习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载于其间。青年人总是充满对生活的激情同时也被成长的烦恼困扰,无处抒发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将之诉于文字。“博客”就是这么一个平台,你可以把它当作你的日记簿,但是你不用担心这本“日记簿”里的内容会被你不想他/她看到的人看到。同时如果你是想找人倾诉但是又没有对象,或者不好意思主动寻找对象,“博客”也能帮到你。只要你把要抒发的情怀发布出来,无论匿名还是不匿名,都可能引来很多“听众”。他们会安慰你,为你出谋划策;他们也可能从此成为你的忠实读者、你的朋友。“博客”可以抚平你内心的创伤,让你感到生活的路上除了自己还有很多同行者。最近国内涌起一阵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浪潮,各大高校和有关部门纷纷建立各种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设施,旨在为大学生设置倾诉和帮助解决问题的机构。建立心理“博客”是一种非常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虽然很多学校内设立了心理医生,但大部分学生往往出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不想抛头露面寻求帮助,这样心理医生就形同虚设了。但是设立心理“博客”的话,不但保护隐私的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自身的难题也能更早被心理医生获悉从而尽早帮助解决。这样可以很好地防止悲剧的发生,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节约。

三、网络文化背景中的德育对策

1.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与网络文化教育的结合

2011年5月4日,湖北省网络文化协会为推动互联网业界文明办网,真正把互联网建设成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湖北省网络文化协会对全体会员单位提出以下自律公约:①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③坚持文明办网;④努力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⑤加强职业道德和网上公德教育。

这一公约是为了维护和保持网络文化的清新与洁净,网络作为现代传媒,在拓展教育空间优化教育服务的同时,随着大学生们日渐频繁地接触网络,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念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寻找对策,防患于未然,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其应对网络文化负面影响冲击,正确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摒弃网络中的不良因素是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

2.高校德育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坚持长远规划,不断强化网络教育的宣传意识、阵地意识以及效果意识。

充分利用学院网络这一近水楼台,通过在学生中扩大对学院网站的宣传和影响,吸引同学们关注学院的发展和未来前景,提高校园网站访问率。努力构建形势发展所需的网络宣传教育平台,不断扩充和丰富校园网站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大家建立例如“我们的心声”“心灵驿站”“关注你、我、他”等学生园地版块作为交流平台,有利促进大家相互探讨交流生活、学习、交友、健康、释放心灵的困惑等起到互帮互助的功能。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网络服务的学习性与娱乐性等翻天覆地地变化,校园网站可设置学习软件下载、新闻链接、影视快线,不仅使它具有学习、娱乐等多功能的用途,真正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而且满足了广大学生们上网的需求,从正面引导大家上网的目的及占领同学们的网络阵地。

3.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

网络文化中既有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因素,也有有益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因素,要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了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绿色的上网空间,学校可在网络中心使用具有强大的网络过滤功能软件来进行有效控制,譬如网络园丁——反黄软件,可有效阻止和屏蔽不良网站的信息,避免学生沉溺其中及减低校园侵犯行为的发生率;不良分子利用大学生易激进与冲动的性格,在高校中散发极具煽动性的歪理邪说,鼓动大学生们参加扰乱社会治安的游行、集会。高校除加强维稳期间的稳定工作外,还可在校园网站学生专栏发布具有正面教育的引导性信息,教育大家自觉抵制不良分子的煽动语言和行为;高校网络中心需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采用具有良好屏蔽性的软件和设置不良信息关键词反馈,从真正意义上加大网络监管的力度,继而达到净化高校网络的功能。

总之,网络作为现代传媒的主题,无疑已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指引学生们正确认识网络的同时也要顺应潮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全面加强和优化网络文化建设与环境,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寻找新载体,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产生的紧密关系,积极探索高校德育工作主动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对策,将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