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议网络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浅议网络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正引起教育的变革,网络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像一把“双刃剑”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新时期网络文化及其特征的剖析,论述了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兴建良好网络文化的措施。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化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影响像一把“双刃剑”,利弊同在。

浅议网络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曹仲岗[1]

【摘 要】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正引起教育的变革,网络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像一把“双刃剑”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新时期网络文化及其特征的剖析,论述了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兴建良好网络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网络文化;传统教育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延伸和普及。以因特网为标志,网络文化正在全球兴起。网络文化以其多媒体、点对点、及时互动等特点区别于大众传媒。它迎合了信息时代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扩大了应用范围,拓宽了传播渠道,加速了传播速度,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对传统教育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传统文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判断、文化理念等诸多方面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加速改变着学生的思想状态。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研究在网络背景下学校教育有效的应对措施,在网络环境中构建高品位的、和谐的网络文化,使当代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人文与技术相结合的文化,它以网络为媒体与人们的生活相伴而生。网络文化一经产生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而产生的以信息化及数字化为本质,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是一种时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以人对其自身——大脑的开发,来谋求智力的突破和人的全面发展。狭义的网络文化实际上指的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展现[1]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以其在时空上无限跨越自由度、在内容上的无限度包容性,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由此相伴而生的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新的文化形态而迥异于以往所有的文化,形成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特征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

1.平等参与性

网络将社会编入平行扩张的网中,网络信息以比特为单位易于存储和传递,降低了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的成本,而且教育信息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使人人都可平等参与。网络时代的文化,在参与上是垂直的,没有等级障碍,在交流上是平面的,可以随时地发表,在利用上是低成本的,不是资本的运作[2]

2.开放和个性化

网络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文化中心被消解,如果不加干涉,任何国家和社会的文化都全方位的开放,同时中心的消失为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典型的事例是个人出版,即个人在虚拟网络空间发表信息,如写书、办报、主持论坛等。但是,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和个性化,容易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散布黑色、黄色的信息,蛊惑人心,骚乱社会。因此,网络文化更需要网民有更高的责任心和道德品质,同时在大风恶浪的浪潮中,要特别注意把握方向,选择正确的路线和策略以及要提高警惕心。

3.多元竞争性

网络使信息传播的渠道畅通无阻,因而包容了传统文明状态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因素,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共存。由于网络支持各类媒体的展现,能让教师和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现其作品,并留存于网络,网络能扮演在线数据库的角色,提供给教师与学生各式各样可供利用的资料,并且优秀的教学案例可以供教师相互交流和借鉴。最终,多元文化形式的并存必然导致激烈的竞争,而网络文化所提供的竞争则是人的智力创造[3]

4.动态互联性

网络文化以其独有而又强大的功能,正强烈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网民——受众的参与和动态互联,带来了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的互动性,使传播与交流不受时空、地域、身份所限,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这种传播与交流是双向的,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受众可以自由地参与网上交流与对话,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体会到主体平等性。由于受众的参与互联互动,信息的不断加入,内容的不断更新,论点的不断产生,所以,网络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互联文化。

5.信息存在的虚拟性

网络能够把人类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想象中的生活方式,都兼容在一个共同的时空——虚拟的时空中,能够把现实世界可能的、不可能的重新摆出来让人们选择。人们所有的活动都在虚拟的状态中进行。网络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认知、选择、创造的空间,实现了不可能的可能,现实一元世界、一元选择被网络否定,人们的文化、生活样式变得多样化起来。由于网上交往具有虚拟性,活动主体具有隐匿性,因而容易上当受骗。所以,在互联网上活动更需要诚实。

二、网络文化对学校教育的效应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体,与人们生活相伴而生的一种人文与技术相结合的文化。在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因特网涉足网络文化,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一种时尚。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化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影响像一把“双刃剑”,利弊同在。

(一)网络文化对学校传统教育的正效应——利

1.教育方式变得开放,为全民教育提供可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工作和学习完全融为一体,每个人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通过对互联网、局域网、外域网的整合,以及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化学习可以无处不在,此种情况下网络化学习就有取代传统学习方式的倾向性,从而创造出更高的学习效率。网络学习一方面节省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自由。正是网络化的学习创造了崭新的教育模式,并且学习者和施教者都变得越来越精于在网络环境中运作。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众所周知,电子商务的一个坚定信条是:在线销售的价格将比其他任何地方的价格都要低,知识“销售”又怎能例外。网络教育将改变人们对教育市场的看法。同时,人们将越来越关注“教育产品”和服务对受教育者(教育消费者)所具有的价值,网络将使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言者谆谆,听者渺渺”,教师在表情冷漠的学生包围之下寂寞而又无可奈何地讲授知识的历史将被终结。网络为全社会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模式,也为全民教育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迈进了一步。

2.教育资源变得丰富,突破了单一的书本知识,共享优秀学习资源

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地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教育信息一改以往书籍报刊的印刷信息及广播电视的电子信息的单向传递方式,也不同于电话的同步双向交流方式,具有可以同步或异步方式进行双向传递的功能[4]。学生可实时或非实时获取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听到一流专家的演讲,听最优秀教师的授课,获得最好的资料,使用最丰富的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参加最高层次的学术研讨。

3.信息传播变得快捷,消除了时空限制,使学校教育更为及时

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高速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它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制约,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手中。网络使地球变成“地球村”,距离不再是影响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因素。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传统的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教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过去的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传统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常常用本学年本专业能够开设哪些课程和计划开设哪些课程来讨论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高等教育滞后于社会导致了怪圈般的所谓“结构性失业”。将来,网络教育或许会更加关注潜在生源的“志向”与“兴趣”,更加有效地预测本市、本国乃至世界经贸领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透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有关教育机构可以把广大生源和社会的相关“教育信息”输入到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并且运用数据挖掘或通过其他系统来测定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期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课程和教育服务,随之开发这些课程和服务[5]。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人人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使学校的育人目标更接近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为学校培养人才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最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

4.教育效果变得明显,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网络文化是一个各种信息融合在一起的资料库,包括有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信息的数据库充满在网络空间。学生进入网络世界后,并不需要过多的网络方面的知识,只需点击浏览器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由于网络文化的普及,人们不需要购买和翻阅大量的书籍,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人们为获取知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被减到最小,这是其他教育媒体所无法相比的。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续组成的。信息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多媒体和网络教育有形有声,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看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它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面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也可以把时间和空间缩小。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因此,信息技术的到来,网络的发展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提供了保障。

(二)网络文化对学校传统教育的负效应——弊

1.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网络交流语言夹杂着大量的英语单词、拼音、符号、代码、不规范的自创“缩略语”等等。这种思路跳跃、语意断裂的异化了的语言往往成为聊天室中辨认同类和异端的“暗号”。另外,在因特网上中文是一种弱势语言,网上大部分的信息是英文,这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中文在网络文化中得不到应有的地位,使“网上一族”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此外,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倾销给别的国家和地区。在西方的这种强势文化面前,绝大部分网民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倾向,既使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遭到空前的危机和挑战,给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带来负面影响,也必然使当代人产生价值标准的迷茫和精神方面的困惑与危机[6]

2.网络信息垃圾对青少年思想和行为产生的误导

网络中各功能区域配置的不平衡,学校和社会监视区域的严重滞后和不健全,导致娱乐区域的强势发展、文化区域的自由化膨胀、先进文化区域和教育科技区域的弱势发展,这不利于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目前互联网上的黄色网站不少,且具有相当高的访问率,黄色网站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黄色网站,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侵蚀他们的健康心理,抑制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思想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乐于奉献的崇高理想、信念。但网络功能区域配置的失衡、网上不健康信息的泛滥,对奢靡物质生活的推崇和对娱乐休闲的无休止鼓吹,这些都容易误导学生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导致他们追求享乐、不求上进,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甚至滋生不安定因素,特别是一部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青少年,一旦滑入其中就不能自拔,甚至走向犯罪,直接影响到传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给青少年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隐形人”,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虚拟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在这个虚拟网络世界里,人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极易获得。因此,吸引了不少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中,不仅影响了学业,而且逐渐“异化”了他们的交往方式[7]。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容易加剧他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其中最大的隔阂是师生关系,每个学校中年龄偏大的教师对网络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有些根本没有上过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教师非常反感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坚持与在网络文化中成长的学生产生了正面的冲突,使师生关系日渐疏远。与此同时,对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产生很大影响,这都不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主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也逐渐削弱,这与传统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沉溺于虚拟世界、与符号化的对象交往而不能自拔的行为,使青少年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他们的孤独感、抑郁感增强,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心理,可能直接导致心理扭曲和人格异化。

4.网络成瘾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

因为网上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很快,更新也十分频繁,这使得部分青少年流连忘返,毫无节制的在互联网上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这部分青少年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恍惚,学习上课无精力,甚至逃课,不能完成学业。长期上网,眼睛得不到休息,导致视力急剧下降;身体长时间坐在屏幕前而得不到活动,尤其是长时间沉湎于极端紧张和刺激的超级游戏中,导致废寝忘食,夜不归宿,进而四肢无力,精神恍惚,直至身体被彻底拖垮。长期上网,使得他们不愿面对现实生活,造成心理焦虑、脾气暴躁、性格扭曲,对其他一切事物失去兴趣;而家长严管时就极易使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亲子关系破裂和犯罪现象的发生。长期上网,自制力差的学生一旦着迷,很容易上瘾而不能自拔,占用学习时间,进而对学习不感兴趣,荒废学业。崔景贵认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于:“人—机式的偏执交往”形成了人际交往萎缩,导致其角色错位,从而造成新的人际关系障碍;“数字化”的人格障碍带来人格结构的失衡,导致其人性异化,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新人类”的自我冲突造成自我统一的危机,导致其真实、现实和网络三个自我的迷失;“隐形人”的虚拟行为引起道德自律的弱化,导致其道德失范;“信息人”上网成瘾的结果是技术崇拜,最终会形成网络资源迷信,于是上网就是“落网”[8]

5.网络教育中的情感交流缺失

传统教育文化具有网络教育文化本身不具有的优势:在传统教育文化中,学习者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利于情感交流,利于群体意识、健康人格的塑造。人类生存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更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在网络中,由于师生处于准分离状态,很容易变得没有情感交流,局限于以语言沟通为基础的知识交流中。目光的接触、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的交流信息的缺失,很容易导致情感沟通的缺乏,使得知识与情感交流不再是师生交流系统的两个平衡点,而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在网络中,学习者之间亲身见面的机会也逐渐减少,意味着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淡和社会的离心,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更加淡化[9]

三、兴利除弊,构建良好网络文化环境

互联网作为一种对人产生巨大影响的新传媒,其独特的特征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新的思路,新的手段。学校教育如能在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优势,实现计算机网络与学校教育的联姻,势必会如虎添翼,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应当积极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兴利除弊”,构建良好网络文化。

(一)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最好的方法还是从青少年入手,提高其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修养,自觉抵制网络文化带来的危害。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提高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认识、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倡导“全社会动员”特别是家庭、社会、学校发挥其职能,进行正面引导,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活环境,提高个人整体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并用思想政治工作抢占网络阵地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这块阵地,如果先进的健康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那么落后的反动的思想就要去占领。曾雅丽提出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完整性、主导性和参与性三原则:校园网应提供给学生全面、客观的社会信息,过滤和选择是必要的,但不能变成单色滤镜;要坚持唱响主旋律,在众多网络阵地中要有一个主流阵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应正视和积极支持学生参与网络交流[10]。高等院校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实施网上筑魂工程,建立我们自己的网络阵地,宣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国家建设成就,增强高校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在全面服务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情感需要的同时,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其中。可设立电子信箱,校园论坛等栏目进行政策教育,收集意见和交流思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文化需求。可以通过网上文化“冲浪”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11]。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全面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开展“网德”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要发挥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学校在培养学生运用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同时,要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判断、选择和自律能力,增强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

(四)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式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学校思想政治“网络化”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当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业务素质,而且要有一定的网络技术水平,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及时发现解决传播中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工作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解决网络时代校园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要尽快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积极发挥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科技兴教工作中的服务作用,真正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重要阵地,努力实现在网络条件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

(五)网民教育是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是关键环节

吴维丽提出了搞好青少年网民教育七个方面的内容:网络基本原理与操作技术教育(网络发布、传送、获取信息、操作技能);安全上网教育(保护个人隐私资料,避免黄毒、欺骗,不沉迷网络,提高判断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网络信息素养的教育(信息技能、态度和品德,培养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准确评价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服务社会的能力);网络免疫力教育(对网络色情、暴力、诈骗、犯罪等信息的分辨、判断和选择);网络公德与自律教育(遵守网络有关法规、规则及公德,不危害网络,不制造传播非法及有害信息,自我约束、规范、管理、引导的网络行为和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网外社会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避免网络沉醉或将网络交流模式及思维习惯带入现实);网络道德教育者的教育(父母、教师等的网络行为教育)[12]

四、结束语

总体来讲,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对教育的影响有正有负。互联网汇聚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带给人类五彩缤纷的人类文化精华,同时也带给人们许多文化的糟粕,但其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在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只要措施得力,就能充分发挥网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校教育更有活力和生机,让网络文化朝着对青少年学生有利的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应悦.网络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整个远程教育,2002,(2):2-4.

[2]王德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4-25.

[3]李兴保,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12):12-14.

[4]常弘,杨振坤,赵进全.网络教育之利弊剖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1,(5):6-8.

[5]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5-89.

[6]汪盛科,张芝萍.网络文化的冲击与改进高校德育工作[J].高校理论战线,2000,(11):45-47.

[7]李冰,张雅萍.对网络教育的反观和自省[J].电化教育研究,2002,(8):24-27.

[8]崔景贵.网络文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中小学管理,2002,(7):30-32.

[9]崔亚峰,杨保明,邓祖道.突破网络教学的瓶颈[J].电化教育研究,2001,(2):42-43.

[10]曾雅丽.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85-87,100.

[11]应悦.网络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2,(2):67-68.

[12]吴维丽.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天津教育,2001,(5):30-32.

【注释】

[1]曹仲岗,男,1963年生,陕西合阳人,本科,教育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