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教育公平研究动因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

国内教育公平研究动因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公平的研究动因是基于人们对教育理念的公平实践,以快速发展的教育实践为基础。解决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公平问题的呼声愈加凸显。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城乡等区域差距有所改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正在增加,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公平新的“瓶颈”。

(二)国内教育公平研究动因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

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公平问题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的研究动因是基于人们对教育理念的公平实践,以快速发展的教育实践为基础。在关于教育公平研究的思想渊源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孔子,他不仅提出了“有教无类”的理念,主张人人都应受教育,而且在教育实践中时时坚持这一理念。从其“仁”的观念出发,不拒绝一切愿意接受教育人的要求,“自行束修以上”,必教之,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国籍等条件限制,兼收并蓄。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倡教育机会应均等,主张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全民的全程教育,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城市乡村、不同信仰,都应有权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8]。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政府公共教育经费举办的学校,应当依法为公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9]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所谓教育公平主要指不管受教育者家庭出身、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民族宗教、身体状况等方面存在多大差别,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10]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指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11]。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立国认为,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并不是让每一个孩子上同样的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教育公平并没有否认教育差异的存在,关键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合适的教育,使他们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成为健康成长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教育公平的真正内涵和本质意义。[12]

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在学界与媒体普遍关注中逐步深入。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公平中,西部高等教育和谐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与高等教育公平等几个方面日显突出。在引起不公平的原因的分析上,有学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教育决策导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客观方面包括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个体差异、技术水平等因素。[13]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是由制度缺失造成的,解决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制度创新[14]有学者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对中国大学生付费能力与意愿的实证分析来看高校收费对学生公平的影响。在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对策上,出发点不同,对策也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转变政府调节社会公平职能的机制,通过制度和政策规范高等教育公平运行;[15]第二,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大多数学者认为根据当前的国情,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不能一味发展而不顾公平;第三,在高等教育收费上,对贫困学生实行补偿政策,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第四,在高等教育区域发展问题上,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高等教育水平较低的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要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差异,就需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对这些省份的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在这些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尤其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等。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公平应该是承认差异,尊重意愿,区别对待,分流施教。

解决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公平问题的呼声愈加凸显。西部高等教育公平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取得了诸多成果,一些成果正在被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所吸纳。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城乡等区域差距有所改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正在增加,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公平新的“瓶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