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公平问题是西部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基础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是西部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基础问题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问题之一,西部高等教育公平对西部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影响,正在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教育公平在西部人才培养中具有影响质量的基础性意义,更具评价人才培养效益的价值,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何从全面提高西部人才培养质量的视角出发,特别是围绕西部特殊区域文化等因素,思考有质量、有效益的教育公平,是当前西部人才培养中教育公平研究的方向。

(二)教育公平问题是西部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基础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问题之一,西部高等教育公平对西部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影响,正在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201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会议在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新任务与新要求,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2],研究部署包括教育公平等促进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内的西部大开发问题。今后10年,将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国西部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西部地区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公平在西部人才培养中具有影响质量的基础性意义,更具评价人才培养效益的价值,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质量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发展只能是泡沫式的增长,唯有以质量为根本的教育公平实践,才能实现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教育起点的公平、重视教育过程的公平、追求教育结果的公平体现了一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公平观。教育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研究,体现了不同社会时期,在不同的价值观、公平观的影响下,人们对公平问题的不同侧重。相同的是三个阶段的教育公平研究都应着眼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将教育质量贯穿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之中。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它表现为在扩大教育规模和获得基本的教育机会之后,对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一种新的诉求。如何从全面提高西部人才培养质量的视角出发,特别是围绕西部特殊区域文化等因素,思考有质量、有效益的教育公平,是当前西部人才培养中教育公平研究的方向。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初,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战略选择,经济发展上采取从东到西的梯度开发,教育发展上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导致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日趋扩大,形成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与人才培养不足的两难尴尬。伴随着我国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加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高等教育的现有状况已不能满足西部经济文化建设对于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1.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不均衡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包括了高等教育的布局、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和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高等教育布局是指高等教育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分布、组合方式及区域间的联系。西部高等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迅速,但相对于东部而言,仍旧差距很大,表现在高校总数少、重点高校少、部属高校少、学科门类少、重点学科少、重点实验室少、学位授权点少、院士人数少、“长江学者”少、教学名师少,这些都制约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布局的不均衡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之间在基本办学条件、投资状况、办学规模、学科平台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差距明显。教育评价是教育结果的外在表现,教育起点与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自然会带来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西部地区在招收优质生源上缺乏竞争力,有限的教育资源又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致使西部地区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录取率上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西部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特色不突出

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培养人才的相对不足,专业结构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全国经济结构水平相比,西部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二产业比重过大,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第三产业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从目前西部高校布局来看,高校总数不足、理工院校不足、农业和林业院校更少,这种高等教育结构显然与西部的产业结构不够协调,造成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偏差,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弱化。另一方面,西部高校发展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集中,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都在西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52个在西部地区有分布,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1.46%(2000年)。同时西部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有广阔的草原和牧场,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物种资源独特,农牧业经济发展基础得天独厚。西部有丰富的矿藏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水能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天然气储量占70%以上,煤炭储量占60%左右。西部在传统文化资源、民族资源、历史资源、地质资源方面有着自身的地区优势,加上传统的重工业、军工业发展基础,这都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医药学、旅游学以及林业、水土保持、森保、植保、节水农业、地质、资源、航空航天等专业的教育提供了先天的优势条件,发展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业,可以极大地促进西部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目前这些专业数量太少,规模不大,地方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

3.西部高等教育人才资源不足

西部高校人才不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没有大的进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有效解决人才问题是西部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基本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有限,高校普遍规模较小、层次不高、招生数量少,这些客观上的软硬件差距使得东部地区的考生较少愿意主动报考西部院校,而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考生因为费用问题放弃了报考部属高校或东部高校,还有个别的考生因贫困问题被迫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东西部高校在生源上存在很大差距。受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西部地区高校教师收入水平、科研环境、生活待遇远不如东部发达地区,用激励机制留住优秀人才与有限教育资源配置形成矛盾,使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收效不大的同时,现有人才亦不断流失,“孔雀东南飞”的局面持续多年。

4.西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有限

影响西部高校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基于效率优先的发展策略,我国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过多地集中在东部地区,集中在少数重点学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国家教育投入不到位,加之学校自筹经费能力比较弱,缺乏相应的办学经费、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致使很多有很好基础的高校、许多优势学科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部分高等学校的生均经费已经难以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经费问题同样是西部人才培养中的“瓶颈”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既有“量”的要求,还有“质”的要求。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教育投入的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需要教学软硬件的有效配合,这都需要教育经费的支持。教育经费的短缺使西部高等教育在发展的平台上相对落后,而实施扩招后,这种不足表现得更加明显,进一步加深了西部急需人才但人才培养投入不足的矛盾。

5.高等教育消费的不公平现象严重

影响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消费者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公平情形。教育消费属于精神文化的消费层面[3],广义的教育消费既包括居民个人的教育支出,也包括政府的教育支出;狭义的教育消费是指居民个人对教育服务和产品消费的支出。无论从狭义与广义而言,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低,因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西部地区居民的教育支付能力有限,势必造成西部地区教育消费低于全国教育消费平均水平,这是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西部高校生源结构中来自西部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居多,是高等教育消费的相对劣势群体。因此,实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公平消费,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正在成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西部的基础保障条件之一。加速实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公平消费,有利于改善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有利于实现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