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问题是什么

问题是什么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这正是问题管理中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态度问题。把问题看作是消极力量还是积极力量,不但反映出对问题根源的截然不同的看法,显示着不同的生命态度和世界观,也从根本上决定着问题管理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最

一、问题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是公事,有的问题是私事,有的问题是所谓的“闲事”(其实闲事也不闲);有的问题是大事,有的问题是小事;有的问题是急事,有的问题可以缓一缓;有的是老问题,有的是新问题,有的是新老交叉的问题。问题当前,如何进行管理和处置,这是对每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置能力的重大考验。有的人潇潇洒洒,处惊不变,谈笑间问题迎刃而解;有的人则忙忙碌碌,剪不断,理还乱,到头来问题成堆,一筹莫展……

1.问题的含义

对于问题的解析众说纷纭,但有一个不争的含义是,即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也许是现实中的问题,也可能是期望中的问题,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由此构成了一系列的问题链和问题群。

那么,问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其本源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归根到底是由人的认识局限造成的。这种局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能力的局限,即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阶段,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导致对问题的错误判断。比如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会碰到无法破解的难题。就如当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美国E.L.瑞克从火车检票员退休后去钻探石油,当时都认为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愚人行为,结果他们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福音。二是由人的自身利益所带来的认识上的局限。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屁股指挥脑袋”。我们经常讲某些人讲话有偏见,有问题,就是说他站的立场与大家不一样。如果仅从个人利益出发,不善于从对方立场着想,不从大局着想,往往容易酿出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甚至因为处理不公而把事情搞砸。三是文化方面的局限,尤其是文化中的价值观对人的束缚最大。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之中,从牙牙学语到独立成人,在这一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一定的文化熏陶。人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着自身的局限性,深深地打着这样的烙印。在我们所接受的文化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甚至是极端野蛮和错误的。问题不在于我们生活在某种特定的文化中,而在于是否有一种对我们所接受的文化进行独立反思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就会常常把这些文化不加区别地当作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去接受,结果便形成了认识上的更大局限和偏差。比如当今商业文化给女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商业文化中,女性的美被人为地判定成年轻、漂亮、性感,于是在所有受到这种商业文化价值观冲击的地方,女性们为了追求这种价值而减肥、去皱、整容、隆胸、化妆,不惜倾其所有。尽管这些女性耗尽精力和所有,仍然不能使青春常驻,几个轰动一时的漂亮小姐也只能是过眼烟云,真正满足的是由这种商业价值观创造出的需求带来的商业利润的获得者。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很少反思这种商业价值观的局限,仍然奉为开放、时髦甚至是现代化的标志。如果我们试着去对自己头脑中接受的一切都问一个为什么,就会发现原来奉若神明的东西竟有那么多荒唐可笑的地方。

因此,加强自我的问题管理,首先要使自己认识到问题管理的主体是人,问题的根源也在于人,我们既是问题的解决者,又是问题的制造者,所以,问题管理的核心是解决人自身的问题。不是去改变世界来适应人的需求,而是改变自身以符合自然的法则。

千高原在《问题管理》一书中归纳了问题的五大特征,即网络结构;连续不断;不可避免;不分大小;蕴含启示。

所谓网络结构,即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绝对单一的,它是由一系列网络系统构成的。因此,对任何问题都不能只关注某一个点,而必须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去探知它四面八方的网络结构。

所谓连续不断,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在环境等条件发生变化后,可能又成了问题;另一层是被控制在解决状态的问题,经常又冒出一系列的新问题。聪明的问题解决者从不相信问题管理上的任何大功告成或者太平盛世的假象,总是警惕地审视着对过去解决问题方法的运行。

所谓不可避免,指问题根源于人的局限的永恒,这种局限使人的一切创造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完美,难以与自然的完美相抗衡。而且,随着人的认识、衡量尺度的变化,很多事物使得昨天的完美会成为今天的缺憾,今天的完美可能是对后代的犯罪。

所谓不分大小,即问题的大小不是问题自身的区别,而是人对问题认识的多少和深浅不同造成的。在问题网络结构中,每一点的变化带来的都会是整个网络结构的改变,各点的重要性是等同的。

所谓蕴含启示,是说任何问题都是一面镜子,从中映射出人的局限,启示着一种努力的方向。正是从这点说,问题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人类成长的向导。

2.善待问题

2005年,笔者曾写过一篇《领导干部要有问题意识》的文章,投寄给《人民日报》后,理论版摘登了其中一块,并冠以“善待问题”的标题,使人耳目一新。

善待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把问题看成是消极因素还是积极力量;二是用什么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

在现实中,人们总是赋予问题以消极的意义,一提到问题,就认为是件坏事,而把没有问题发生作为追求的目标。其实,这正是问题管理中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态度问题。

把问题作为消极力量看待的某些人,虽然也看到了人的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但是,他们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归于自然环境,即认为自然环境存在着不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的缺陷。从认识上看,在这种观念里,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分裂的,同时,又主观地认为人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和主宰,人的使命就是要把这种对立关系变成隶属关系,让自然成为人的奴仆和工具。显然,这种认识是僵化的,它否定了世界的有机整体性,而且还错误地把人抬高到了一个孤立的中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在社会实践中,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和扩展,人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不能离开自然存在,也根本不可能成为自然的主宰。相反,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感受到自身生命的愉悦。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身认识的局限,问题就不再是一种与人对立的消极力量,问题管理过程也就不再是一个让人焦虑、紧张的斗争过程,而是一个自由发挥创造力的充满乐趣的提高自身的过程。

把问题看作是消极力量还是积极力量,不但反映出对问题根源的截然不同的看法,显示着不同的生命态度和世界观,也从根本上决定着问题管理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最终的成败。如果我们已经有了无数的把问题看作消极力量的惨痛教训,甚至今天仍在遭受这些恶果带来的惩罚,即使是在看作积极力量上尚不能统一认识,或者尚有待深入探讨,我们也应该毫无顾虑地放弃看作消极力量的做法,尝试把问题看作积极力量,更何况历史和现实中把问题看作积极力量的成功例子也是数不胜数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过这种积极对待的经历,只是还没有很自觉地意识到而已。

用什么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结”。传统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单一的点线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从前,有一条大河,拦住了河边村子里的人到对岸去赶集。开始,他们造船摆渡,后又凌空架桥,桥又被洪水不断冲毁,各种方法都不能彻底满足人们自由往返的需求。村子里的人想,要是河里没有水,我们不就可以靠双脚任意过河了吗?于是,他们沿河而上,去查看水到底从哪里来的。终于,他们找到了原因,而且,立刻就砍光了森林,铲除了植被,填平了洼地。河水真的干涸了,河床变成了再也不能阻挡村民双脚的陆地。然而,依水而居的人们搬走了,集市也散了,村子里的人也失去了过河的需求。望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的河道,村子里剩下的人忽然明白了该做的事情,一部分人到下游海边去学习如何依水而居,一部分人到上游去恢复森林、植被和洼地。

这则故事反映的是问题管理中的点线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问题管理被简化为由A点到B点的一条孤零零的直线。在上面的故事中,人们为了解决河水拦路的问题,就去消灭河水,从未考虑河水对村民其他需求的满足,相反,问题更加严重,更加繁多。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大量存在着,甚至许多人仍然非常习惯地使用这种思维模式,毫不察觉它的弊端和恶果。

根据目前我们对问题管理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至少应具备两个功能:一是不断扩张我们的认知领域,深化我们认知的程度;二是始终显现我们自身的无知和认识局限。认知的扩张,既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产生出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又可以更清楚地意识到人自身的问题,使问题管理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而对自身局限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就会保持着强烈的求知和自我完善的欲望,问题管理就会充满着一种内在的活力和动力。正是在知识扩张以及对自身认识局限的认识中,人类开始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中,人类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与所有物种具有相同重要价值的一个物种,人与其他生命、环境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所以,当人掠夺其他生命和其他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时,也正是在掠夺自身。基于这种世界观,人们开始一项一项清算和重新评估自己的现实行为和效果,开始思考新的生存方式和弥补过失。

由此可见,知识的扩张带来的不仅仅是认知上量的积累,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识,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自我否定,它们带来的,则是人的世界观的巨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头脑的更新。因此,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如果缺少了这两项功能,这一模式就是值得怀疑的,就必须予以修正,增加这两项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两个功能决定着问题管理思维模式的取与舍、成与败,值得我们记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