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研究生群体行为及管理

论研究生群体行为及管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不仅要着眼于研究生个体行为的研究,而且还要加强对研究生群体行为的研究以及研究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影响,以利于高校对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管理与引导。研究生群体总被打上时代特殊的烙印,认为是社会文化的积淀。因此,加强研究生群体行为的管理,对于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非常有益的。

论研究生群体行为及管理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 方 芳 丁养斌

摘 要 高校研究生群体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因其知识含量高,其群体行为更加独立,高校应研究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功能和构成,加强群体之间的整合,发挥群体的正功能,抑制消极群体的负功能,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研究生;群体行为;高校管理

当代高校学生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社会活动等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反映在个体身上,也反映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生是高校学生中有高知识层次、思维活跃、理论知识和辨析能力较强的特殊群体,研究生群体与个体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学校不仅要着眼于研究生个体行为的研究,而且还要加强对研究生群体行为的研究以及研究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影响,以利于高校对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管理与引导。

一、研究生群体管理

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情感上相互依赖,思想上相互影响,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从高校范围来看,研究生群体按其不同的标准主要有三种类型:按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按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可分为榜样群体和一般群体。

研究生群体总被打上时代特殊的烙印,认为是社会文化的积淀。人们的行为趋向和社会主导价值趋向一致,研究生也不例外,甚至当前的行为倾向更明显,目前高校对研究生群体行为管理基本是一种全开放式的状态,集体学习之余大都独立跟随导师做研究。因此,加强研究生群体行为的管理,对于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非常有益的。

1.研究生群体的社会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有旁观者,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就是群体促进作用。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由于人数较少,普遍不会集体行动。高校研究生正式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班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鼓励群体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别人的表现和动作能转化为自己的外界刺激,从而引起积极的或类似的反应和动作表现,提高活动效率。

研究生正式群体的行为是在学校、院系等行政机构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活动,这是由于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体在群体中彼此默契,能得到一种力量支持,从而鼓舞了人的信心与勇气。对群体的促进作用加以引导,势必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助于使研究生的特长进一步发展,在社会服务、科技贡献等诸多方面获得丰富成果。

2.研究生群体的社会惰化行为

群体惰化行为是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与单独工作相比,个体的工作动机和努力程度都有所降低的倾向。原因有二:第一,不公正感。人们常常会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与别人的或自己过去付出的努力和奖励相比较,如果觉得不公正,就会影响积极性。第二,责任分散。在与他人一起工作时,有个人责任感下降,相互扯皮推诿的倾向。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要求群体成员行动趋于一致,势必会抑制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中常出现的优秀、先进分子受到挖苦、讽刺,甚至排挤的现象都说明了这一点。惰性作用产生保守效应,使小群体成员只能在小群体规范内思考和活动,限制其活力,部分同学认为研究生期间应该搞好自己的课题,而集体活动则是个别学生干部的事,对集体活动难有认同感。积极引导其偏离的价值观,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研究生群体的群集行为

所谓群集行为,就是“指那些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研究生群集行为则是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群体行为,其表现方式多样,主要有游行、示威、抗议、静坐、罢课、谣言等。研究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其群集行为的管理不仅影响到大学校园的教学生活秩序,更加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研究生群体管理方式的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知,研究生群体对个体及群体间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群体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时,是有益群体,如果有危害学校、危害社会等不健康的行为时,就成为有害群体。学校管理者应加强管理,引导群体向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使群体成为有益群体,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1.建立适当的有益群体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五种需要,最高为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有意识地建立一些群体组织,使其成员能从中获得满足,这是十分必要的。如研究型群体、学习型群体、实践型群体等。增强群体凝聚力,削弱群体排斥力。研究生群体凝聚力指研究生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群体凝聚力常和群体士气连接在一起,凝聚力强的群体,士气就高;反之,则士气较低。研究生群体士气和凝聚力表明研究生对所在群体目标所具有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研究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士气能转化为实际力量,克服种种困难,为群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基础。

正确树立榜样群体。榜样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榜样得到成员的认可,即可产生积极的影响,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注意榜样的评选应严格要求,充分显示民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否则表现不出榜样的先进性、模范性、典型性,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如研究生评优、研究生党建工作等。

2.限制和消除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研究生中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研究生的非正式群体主要包括学术型、爱好型、经济型、考博出国型等几种。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发挥的作用也是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如学术型群体是相关专业研究生为了对所研究领域学术问题的探讨、研究而自发形成的群体;爱好型群体主要由个人爱好相似的研究生组成,有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和大型社团相区别,是小规模的群体形式;经济型群体主要把经济行为落实成谋利的行动,通过家教、打工、进入企业实习锻炼等;考博出国型主要是由有意愿继续深造、想出国发展的研究生组成,为考博出国做准备。随着社会文化生活逐渐丰富,研究生个体市场意识的增强,研究生群体行为的实践性也日益增强。直接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合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社会直接创造出经济效益成为越来越多研究生的选择。

做好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各种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主动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调节,使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有利于群体整体目标的实现。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积极的一面,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和消除他们的消极作用。

总之,当代研究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复杂、更多元的观念和价值判断,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研究生群体行为的特点,了解其群体行为规范,把握关键,利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分析,正确引导研究生群体目标,有效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帮助研究生确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张德.组织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顾明远.试论21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3):4.

[4] 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 秦尚海.高校研究生道德教育浅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3(1):61.

[6] 岳国安.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7] 苏丹.论研究生群体行为特点与道德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4(3):16.

[8] 周国琼.当代研究生群体的特点与作用刍议[J].集美大学学报,2005.9,6(3):55.

[9] 戴尔·卡耐基著.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