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美趣味具有个性和共性的特点,审美趣味的个性是指美感的差异性,共性是指美感的普遍性、共同性。审美趣味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在篮球运动美的欣赏中,有的喜欢看男子篮球的阳刚之美,有的喜欢看女子篮球的优柔之美,有的喜欢看美洲技术风格流派,有的喜欢看欧洲技术风格流派等等。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用多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一项世界性体育运动项目。

三、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所谓审美趣味是人们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表现出来的喜好和偏爱是丈量人们审美能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审美趣味具有个性和共性的特点,审美趣味的个性是指美感的差异性,共性是指美感的普遍性、共同性。审美趣味的个性与审美趣味的共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寓于个性的生理、心理结构之中,个性中表现出共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1.审美趣味的个性

审美趣味的个性表现在形象感知的差异和对内容领悟的差异。

(1)形象感知的差异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在篮球运动美的欣赏中,有的喜欢看男子篮球的阳刚之美,有的喜欢看女子篮球的优柔之美,有的喜欢看美洲技术风格流派,有的喜欢看欧洲技术风格流派等等。

(2)内容领悟的差异

人们对于事物的态度,是由长期生活经验培育起来的。由于审美主体不同的运动实践体验、文化修养与知识的积累、生活阅历、敏感程度、注意程度和喜好偏重,以及记忆、联想的具体内容等方面不同,因而,在感受时的领悟、情感反应也各不相同,直接影响到美感的深度。黑格尔曾说过,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不同的年轻人对格言的理解尚且存在差异,那么,不同的人的美感差异肯定会显得更加明显。

然而,审美趣味和日常的生活趣味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日常生活一般是个人的事,是个人生理上的嗜好习惯表现,湖南人爱吃辣椒,连湘妹子也被称之为辣妹子,可见辣是湖南人的酷爱。上海人就不同,他们爱吃甜食;四川人爱吃“麻辣”,仅就趣味而言,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也并不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审美趣味就不同,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偏爱”,体现的不是个人的生理要求,而是社会性的精神文化的要求,成为引起争论的动因。

按照巴甫洛夫所揭示的生理学规律,构成个性差异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先天性生理方面的原因,即:人的天赋素质,遗传因素等是构成个性差异的生理基础。第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方面的原因,即: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对于人的个性特点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审美趣味的共性

前面我们讨论了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现在我们来探讨审美趣味的共性,也就是它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其实,不同阶段、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人,其审美趣味不仅仅有差异性的一面,而且,还有共同性的一面,这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对于同一个审美对象,不同的审美主体会产生相近或相同的审美趣味,例如对自然山水美的欣赏。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不论是人化的自然还是尚未被人开发的纯天然自然都具有人为的或天然的审美属性,它都能引起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欣赏、赞叹和喜爱。不论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张家界的奇峰怪巅、泰山的挺拔、南岳衡山的独秀,还是杭州西湖的风光秀丽、长江三峡的雄伟壮阔,古今中外的旅人或骚人墨客来到这里,无不心旷神怡,喜爱有加,流连忘返。人体美也是属于自然美的范畴,与一般自然美相比较,人体美的社会性要明显得多,对人体美的欣赏存在着不同阶层差异。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劳动人民强调健康精力充沛。因此,“青年农民或农家少女都有非常鲜嫩红润的面色——这叫普通人民的理解,就是美的第一个条件”。上流社会中的一些人乐于享受,不思进取,因此“病态、柔弱、委顿、慵倦,在他们的心目中也有美的价值”,这就是审美趣味的阶级性。但是,“红润的脸色和饱满的精神对于上流社会的人也仍旧是有魅力的”。[4]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国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罗敷是一位美丽的采桑姑娘,她的貌美却为各个年龄段的各阶层男人所膜拜。诗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使者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对罗敷的美丽,无论是长胡子的老人,还是风度潇洒的青年,无论那正在耕田锄禾的农民,还是乘坐五马大轿的大官,都无一例外被罗敷的美感动了,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不知所措。

当今风靡世界五大洲各国的篮球运动是一项技巧与力量、集体智慧与个人智慧相结合,高强度、高对抗的竞技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游戏性、健身性、集体性的特点。运动员在比赛中所洋溢的坚忍不拔、气盖山河的力量以及优美娴熟的技艺和配合默契的样式,多变的战术,准确的跳投、盖帽、扣篮技巧给人精确舒展、灵巧、机敏、惊险、强猛的印象。篮球运动所展现的运动美,能够使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修养的人为之倾倒,为之如痴如醉,几乎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为之欣喜若狂。可见,审美超越阶级、时代、民族、个性及年龄、环境和职业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着审美的共同性。这种社会性的审美倾向集中地表现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民族和一定的阶级审美理想之中。

审美趣味的共同性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时代性。何谓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美的一种完善形态的愿望、憧憬和理想,是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的成果。审美理想是人类审美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各个时代的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受着特定的实践内容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制约,形成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篮球运动美的创造和欣赏是在审美理想的能动指导和规范下进行的。其创造的风格和审美趣味自然而然表现出时代的特点,形成了审美趣味的时代性。

篮球运动美受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篮球运动美都刻画着不同时代的烙印,并随着社会的前进不断在历史的长河中取得进步和发展。例如:投篮动作经历了从最初的原地双手腹下抛投、双手胸前、单手低手、单手高手、单手肩上、跳起空中扣篮到跑投的演变过程。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用多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一项世界性体育运动项目。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业余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如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届和16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巨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称“3秒区”),进而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20世纪60年代初制定了有关10秒钟球回后场的新规定。1960年第17届奥运会一度取消了中场线,在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重新恢复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防守方再次犯规时攻方罚球两次;防投篮时对方犯规,攻方两次罚球等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技战术的发展,引起了篮球规则的改变,而篮球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战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也在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旧中国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了人盯人防守战术,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快速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其中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中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中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篮球运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男女篮成为亚洲篮坛霸主,并冲出了亚洲,走向世界。

现代篮球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中锋身高一般只有1.85m,50年代达2.10m左右,20世纪末期,男篮中锋身高一般已达2.20m。运动员身材高大、形体匀称、关节灵活、肌肉发达、剽悍健美,篮球运动真正地成了“巨人游戏”。正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推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使篮球运动员突破一个个生理极限,造就了篮球运动技战术水平上的多次超越,体现出篮球运动美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篮球运动时代审美需要的结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第二,民族性。同一民族有相同的审美理想。斯大林说:“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地域、有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稳定的人的共同体。”[5]各个民族在生活习惯、思想文化、传统和心理感情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客观因素,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同一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心理状态,以及运动能力、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各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不同,人们对美的欣赏也各不相同。非洲西海岸的黑人认为“皮肤越黑越美”,摩尔族人看到白皮肤便“不寒而栗”,有长得较白的男子,没有一个女子愿意嫁给他,他们不喜欢白色,反映着非洲黑人的一种共同民族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的民族性在艺术领域表现得更为鲜明,中国人唱《国际歌》和欧洲人不同,中国人唱得悲壮,欧洲人唱得激烈。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因此,民族内心深处蕴含积储着一股忍辱负重、强烈反抗的深沉情感。一旦被争取民族解放斗争和民主革命的暴风雨激发,立即就会转变为一种激愤悲壮的牺牲精神和抗争情绪。“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正是这股激愤悲壮,抒发了我们民族对苦难历程的沉痛反思。

同一民族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状态,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运动潜能也有很大的相似处。审美趣味的民族性在体育领域也表现得十分鲜明。一个民族共同的审美趣味促使该民族篮球运动美的创造形成独特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派别,这正是构成该民族篮球运动审美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个民族的篮球运动要想自立于篮球运动之林,应该保持、发扬与拓展自身的特色。篮球运动越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和风格,就越能为本民族所喜好,使篮球运动审美活动中的价值观念日趋统一。现代篮球运动虽然在19世纪末发源于美国,但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交流,篮球运动已风靡全世界。由于地域不同和各国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各种风格流派和不同的打法,篮球运动审美领域展现出风格各异、打法纷呈的繁荣景观。审美趣味是有民族性的,当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被充分了解和熟悉以后,富有民族特色美的事物和审美对象,才会为更多、更普遍的欣赏者所接受。通常,在各民族篮球文化交流过程中,发生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丰富的现象是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

第三,阶级性。审美趣味的阶级共同性,是阶级社会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阶级的共同利益又决定了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审美理想和趣味。这是因为不同的经济地位形成不同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并影响制约着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缘故。在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参加体育运动,很多时候,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是宫廷和上流社会人士的消遣,直至今天在美国的滑雪运动、花样滑冰等项目中,还没有或很少有黑人运动员参加,这也是一种不成文的种族歧视,实质上还是阶级性的反映。

以上所述是审美趣味在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方面表现的共同性。这种共性不是绝对的,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篮球运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的个性和共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有机地统一于审美主体的主观心理反应过程中,个性和共性相互渗透,它们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审美趣味的共同性不仅表现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级之间,还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之间。因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形象的感性显现,是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因素。人的本质力量不仅表现在劳动人民身上,也可以表现在一切顺应历史潮流向前奋进的人们身上。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虽然美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民族的特点,但是,毕竟现实地存在着某些共同的普遍性,由此也存在共同美感。至于美感的共同性问题,在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早有精要的论述。孟子曾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是指人们对味、声、色有共同的审美感受。伟人毛泽东主席也曾经说过,各阶级有各阶级的美,各阶级也有共同的美。

在篮球运动中,也存在着共同的美感。第一,这是由篮球运动美的本质特点决定的。自由创造是篮球运动美的本性,也是产生美感共性的根源。在篮球运动中,只有体现人的自由创造,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有利于人类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对象,都能引起美感。历史上尽管人们对人体美看法不一,但是,对匀称挺拔的身材、健美的肤色和高雅的姿态总是报以羡慕的目光。尽管车尔尼雪夫斯基正确地指出了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对人体美的不同观点,但是,他同时也承认:“红润的脸色和饱满的精神,对于上流社会的人也仍旧是有魅力的。”[6]人的自然属性是产生美感共同性的重要因素。篮球运动美的欣赏一般都要经过感知、记忆、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过程,人处在情绪状态时,都具有相同的内部和外部特征。观看欣赏激烈的球赛时,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本方运动员投篮入筐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失误时唉声叹气、摇头顿足,这说明不同阶层的人在情绪状态所带有相同的内部感受和外貌特征,具有充分的生物学依据,故此,具有人类的共同性。这种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心理共同性就是产生美感的心理基础。共同美感与篮球运动美的性质有关,篮球运动美具有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某些特性,自然美基本上属于共同美范畴,因而体现自然美和自然属性的对象(如人体美、动作美、技术美、战术美等),成为产生共同美感的重要因素。这种共同美感扩展到规章制度、场地器材、技战术动作等各个方面而成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人们不会因为篮球运动产生于美国就不喜欢篮球运动。先进合理的技战术没有国界,大家都愿意采用,都能唤起美感。当前,由于国际比赛频繁,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篮球运动审美感也有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美感共同性也不是绝对的,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共同性”中也有差异,从而有可能产生超时代、超民族、超阶级的共同美感。

审美趣味的共同性还突出表现在形式美上,如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多样化统一等,形式美法则是美的共同要求,具有普遍性,不因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