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同性接受

认同性接受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认同性接受相对于依从性接受来说,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接受方式,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动接受。从性质上来说,认同性接受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当代关于认同问题的研究,最初在精神分析对自居作用的研究中展开,弗洛伊德把自居作用看作人的一种重要而又复杂的心理机制。由定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性接受,强调的是主体在认知上和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自愿遵从。

二、认同性接受

认同性接受相对于依从性接受来说,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接受方式,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动接受。从性质上来说,认同性接受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

认同(identity),又作身份、同一性,是当代学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从词义上看,其意指非常丰富。在人格研究中,指一个人本质的、延续性的自我,是作为个体自我内在的、主体性的概念,诸如性别认同、族群认同或群体认同;在逻辑上,指两个或更多在三段论中不改变其真值可以相互替代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更宽泛的用法是指表面上看不同的因素之间的某种“深层”关系,如功能的同一性等;在哲学上,指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之间的对应。

当代关于认同问题的研究,最初在精神分析对自居作用(即认同过程)的研究中展开,弗洛伊德把自居作用看作人的一种重要而又复杂的心理机制。弗洛伊德之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了著名的“同一性危机”理论。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问题的凸显,认同问题取代意识形态与霸权,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性接受,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在认知或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趋同一致,并自愿遵从的现象。由定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性接受,强调的是主体在认知上和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自愿遵从。是否自愿遵从是认同性接受和依从性接受的本质区别。认同性接受的基础是自愿遵从,而依从性接受的基础主要是外力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