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审美需要和审美心境

审美需要和审美心境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7]审美鉴赏活动要求审美主体怀有一定的审美心境,即拥有一种稳定的良好的情绪状态。审美心境牵涉到多种因素,当下的需要、动机、期待、态度、情绪等等制约着主体的审美鉴赏。对审美心境的培育主要在于修性:清除内心的杂念,排除外界的干扰,澄心静虑,无污无滞,从而达到一种虚以待物的审美心态。

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全身心地亲历人类总体的精神历程,把自我融入人类的审美心理洪流,从而达到对社会人生、文化心理、未来永恒的无穷意味的沟通与感悟的愉悦之中。因此可以说,审美鉴赏的欲望和趣味都深深植根于领悟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审美心理需要。

1.审美需要

当人的生命活动成为自己的意识的对象的时候,就开始了内心生活的历程。从需要的对象性质来看,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由物质性需要引发出的精神性需要重在追求精神欲望的满足,是一种摆脱了动物式的超越性需要。在精神需要中产生了审美需要,这是意识到生活还有某种缺乏,是精神上的饥渴,内心生活的追求,是一种释放生命力的需要,生命力对象化的需要。从主体的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层次来说,审美需要既是享受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是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审美需要是人类独有的精神表现,这种不断超越肉体低级需要,不断追求高峰体验的最高自由的需要,按马斯洛的说法,是人类的一种“似本能”。

正是由于人类对于生命情感和艺术意味交流的渴望和需要才使艺术创作及艺术鉴赏活动日新月异、绵延不绝。

审美鉴赏也是一种心理交流对话。交流的需要是以交流的方式来满足的,交流意味着双向的对话和沟通。在艺术活动中,艺术创作者与审美鉴赏者都处于交流状态之中。创作者把自己内心的审美意象表达出来,即创作者内心的一种交流、表达。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个性来唤起接受者的心理体验并与之对话,以相应的审美心理加入到艺术活动中来,互相倾听、诉说和回答。人们不满足于普通的相互交往而追求着艺术中的心理对话,是因为现实的相互交往和心理对话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囿于生活的空间、时间、容量和选择的可能性,人们不可能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进行心理的沟通,满足披露心曲的需要。“就在这时候,艺术的交往前来帮助现实的交往:在艺术中我同生活在彼地、彼时的艺术家和人物交往,因为艺术交往在想象中展开,它使人摆脱空间和时间的桎梏……而且,艺术使人的关系摆脱偶然性的控制,让每个人在无限的艺术世界空间里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的朋友。”[17]

2.审美心境

审美鉴赏活动要求审美主体怀有一定的审美心境,即拥有一种稳定的良好的情绪状态。一个人是否具有相应的审美心境,直接决定着他对审美对象的情感体验是否是审美性的。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心境及情绪状态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接受效果。

别林斯基指出,艺术家用自己的感情思想给大自然的景象添加生气,因为他自己先就对这景象加以欣赏或是感到吃惊。诗人笔下的风景是迷人的,因为他用自己的感情给它们添加了生气,因为他怀着象描摹情人的美丽这样一种陶醉的心情描画了它们,也许,读者把现实和诗意想象加以一番对照之后,会找不到任何相似之处也未可知。因为“一切都看我们的心情如何而定,因为生活和自然美隐藏在我们灵魂的宝库中;大自然反映在它里面,正象反映在镜子里一样:镜子模糊,大自然景象也就模糊,镜子明净,大自然景象也就明净”[18]。审美主体在进行鉴赏活动时,必须保持一种心灵的澄澈与宁静,进入一种和谐平静的心理状态,才能清晰地感受特定的审美对象,他的性灵才能与审美对象的情致同化一体,并从对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情感的空间。

审美心境牵涉到多种因素,当下的需要、动机、期待、态度、情绪等等制约着主体的审美鉴赏。一片原野是否是美的,是何等样的美,那要看在原野上行走的是旅游者,还是劳苦的人、失恋的人,他们的心境对美感必然产生出限制性的影响。

对审美心境的培育主要在于修性:清除内心的杂念,排除外界的干扰,澄心静虑,无污无滞,从而达到一种虚以待物的审美心态。修性的基本法则是,就一时而论,需息心静气,排除外虑;就长期而论,则要注意道德精神、知识学问的修养,注意艺术情趣和理论兴趣的培养。

审美是一个双向运动。审美观照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凝神境界,审美主体的心灵与外物冥合同一,物我交融,在这种审美观照中,会使主体涤荡情怀、平息内心的骚乱躁竞,解脱功利意念的束缚,精神便会趋于自由,从中获得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净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