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篮球运动美欣赏的主客观条件

篮球运动美欣赏的主客观条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在篮球运动观赏过程中获得美感,同时也是对篮球运动美的肯定性判断的实现。显然,篮球运动美的欣赏和评价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篮球运动美感是篮球运动的美作用于审美主体的结果。攻守矛盾是篮球运动竞赛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篮球运动中动作技术和身体姿势是构成篮球运动行为的形式基础,更是篮球运动行为的表达方式。

一、篮球运动美欣赏的主客观条件

美感欣赏活动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知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人们在篮球运动观赏过程中获得美感,同时也是对篮球运动美的肯定性判断的实现。当我们在篮球赛事中看到“中国长城”郑海霞争得球权后转身投篮的瞬间,她敏捷、潇洒的身姿和气质使观众情不自禁地称奇叫好,往往脱口发出:“好球”、“漂亮”等赞叹词语,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当然也是对篮球运动美的一种肯定性的评价。显然,篮球运动美的欣赏和评价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在这个方式中,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因为,审美活动并不要求欣赏者局限于执著对象本身而获得关于对象确切的知识,反而允许和要求欣赏者相对自由地、主动地去追寻和发现它的美。审美欣赏之所以令人感到趣味无穷,恰恰不在于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了什么,而在于他主动地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观看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美国“梦八队”与西班牙队的冠亚军决赛,当“梦八队”的“小飞侠”科比在西班牙队不断接近比分的关键时刻,夺得球权后运球杀入内线,快速跳起,在空中滑行数米将篮球重重扣入篮圈内,令无数球迷瞳孔收缩、血液循环加速,同时也激励队友再次拉开与西班牙队的比分。虽然最终2006年世锦赛冠军西班牙队以82:119输给美国“梦八队”,美国“梦之队”时隔8年之后再次夺得奥运会男篮金牌。但保罗·加索尔领军的西班牙队在场上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美国NBA明星,西班牙队敢打敢拼,打出了自己的风格与水平。全场比赛两队比分一直咬得很紧,西班牙人给美国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直到比赛结束前最后2分钟,才让美国队拉开比分,美国“梦八队”与西班牙队携手奉献给了观众一场扣人心弦、精彩纷呈的比赛!西班牙队虽然最终还是输给了美国队,但他们也是胜利者,他们也是值得尊重的运动员,他们也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光荣的站在了奥运会领奖台上!在篮球运动比赛的观赏中,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所展开的鲜活的心理活动,使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用实践的观点来看,审美欣赏关系明显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有客体审美对象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也应当具备相应的审美条件。必须主体、客体两方面的条件同时存在,发生交流,然后才能构成审美活动。然而,客观的审美对象也是很重要的。篮球运动美感是篮球运动的美作用于审美主体的结果。现代的篮球运动技术水平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已发展成为一项技艺化的国际竞技体育运动,在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英文缩写FIBA)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各项活动。国际业余篮联的宗旨是:促进、监督和指导国际业余篮球运动的发展;制定比赛规则和场地设施规定;监督按照国际所制定的规程进行国际性和奥运会篮球比赛;管理国际裁判的批定工作;处理会员国的运动员和裁判员转国籍问题以及管理业余队同职业队相互比赛问题。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规律是:

(1)集体协同配合作战律。现代高水平篮球比赛速度快,强度大,对抗激烈,已进入非常高的层次,能否发挥团队整体力量是承受高强度对抗的关键。表现为集体整体的智慧和技能,发挥团队精神、协同配合、共同作战,才能获得佳绩的特点,这一特点与社会美充分全面地展现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风格和风貌高度融合。

(2)凶悍对抗律。篮球运动攻防双方是在不小于400m2米的场地范围内,采取合乎规则的技战术手段,在地面和空间通过快速、凶悍的近身逼抢,制约对方,展开对抗竞争。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加快进攻与攻守转换速度,提高进攻与防守间的衔接速率及其战术变化的节奏,增加攻击次数,提高得分几率,积极占有空中优势的同时,力争占有地面攻守速度优势,使高度与速度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制约与反制约中,将高度和速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均衡发展。

(3)攻守平衡律。攻守矛盾是篮球运动竞赛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总的说来,进攻是第一位的,只有进攻,才能得分夺得胜利。但在竞赛过程中,双方在同一比赛片段里非攻即守,交替转换,一次进攻的结束就是另一次防守的开始,周而复始。虽然进攻占主导地位、防守相对居第二位,但若防守积极主动获球,不仅可以加快以守转攻的进程,而且能给对方的进攻带来极大的压迫性。所以攻守并重是篮球运动相对平衡的一条规律,这就决定了篮球运动转换性特点,攻后必守,守后必攻,功守转换发生在一瞬间,变化无常,使比赛始终在快节奏的情况下进行,给人以悬念,这也是篮球运动比赛的魅力之所在。

(4)动态变化律。篮球运动是一项动态性的运动,攻守双方布阵互动,动中守,守中攻,不间断地实施谋略(战术)来实现主动地动,迫使对方被动地动,力争本方主动。变是篮球运动的灵魂,动是变的基础,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和运动员心理上的微妙变化,都处在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从行为学角度来看,当人采取行为时,伴随而来的是动作技术和姿势。在篮球运动中动作技术和身体姿势是构成篮球运动行为的形式基础,更是篮球运动行为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篮球运动中,动作姿势(包括体态语言)是一种广义的、无声的、非语言的语言,表达运动员的情感和心意。动才有情节,才有戏剧性,才能使人获得美感。

(5)时空转化率。篮球运动比赛在一定的时间内围绕空间的球和篮筐展开地空间攻守对抗。因此,在比赛过程中必须要有强烈的时空意识,运用各种形式、方法和手段去争取时间和空间优势,从而取得主动、获得胜利。空间与时间的延长和扩大,更大限度地提高和拓展了篮球运动美的感受。篮球运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强烈对抗性的审美特点,表现为技术精妙高超,战术变化多端,场上形势瞬息万变,悬念不断,扣人心弦,具有强大的吸引性,在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中,更多地显出目的性。当然,运动员的身体姿势形态、动作态式也是审美欣赏的一面。但是,它们必须以比赛中对抗、攻防矛盾的意义为根据,离开对抗的实质,就失去了审美的内容。在篮球场上运动员进行比赛,虽然形式上表现为运动员与对手展开竞争,但实际蕴含着超越自己、超越对手和超越比赛得分三种不同层次的竞争。这三种超越的实质就是篮球运动的直接目的:竞争,具有强烈的竞技性。总之,两军对垒,寸土必争,争夺制空优势的同时,力求获得地面速度优势,非攻即守、短兵相接,搏斗激烈,针锋相对。对抗双方实力越接近,竞争越激烈,审美因素越多,审美价值就会越高,就越能展现人的本质力量,也越能使观众置身于强烈的对抗竞争的环境之中,产生强烈、激昂、震撼的情感体验。因此,在篮球运动审美活动中,拥有以亿计数的观众和广大球迷是篮球运动具有丰富美感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通过分析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可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因素是丰富多样、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不以个别欣赏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说,如果因缺乏相应审美条件的个别审美主体不能构成欣赏关系,这也无碍于审美客体客观存在的美的价值。反之,如果没有一个可感的、美的篮球运动事物作为欣赏对象,那么,主体的感受、评价和体验就会失去依据,美的欣赏和判断的产生就会不可能。马克思有句名言:“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这样说来,正如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2]作为审美欣赏关系另一端的审美主体的条件反过来又决定客观对象能不能够,以及在什么样的程度上进入主体审美的视野,成为欣赏对象,决定着主体获得的审美愉悦的高低强弱的特点。欣赏音乐必须有懂得音乐欣赏的人存在,篮球运动美的欣赏也是一样。所以,由于各人的“本质力量不同”、个性不同,篮球运动美欣赏的主观结果也是不同的。

篮球运动美的欣赏过程是一个知觉认识体验的过程,这就对欣赏者提出了一个主观条件的问题。我们前面说过,欣赏艺术美需要有一定的主观条件,欣赏音乐需要有音乐修养,否则很难产生美感,篮球运动欣赏也是如此。只有对于篮球运动有着一定或较深刻的了解和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才能在赛场上或电视屏幕上看到运动员的优美体态语言时,深刻解读出篮球运动美的内涵和意义,才能被运动员的绝技、巧技、神出鬼没的变化所吸引,情不可禁的发出“绝”、“妙”、“好球”等赞叹。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也是对审美对象的肯定和评价。篮球运动欣赏虽然是审美主体由对对象的感知而引起的视觉以及听觉欣赏,但它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动、积极地有所发现,从这个层面意义而言,篮球运动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欣赏。要成为一个有一定水平的篮球运动欣赏者,成为审美对象的知音,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1.要具有必要的审美修养

篮球运动的欣赏要有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知识储备,对篮球运动美学基本理论的认知、理解、审美能力,文化教养、道德修养,生活阅历等。同是一场篮球比赛,人们获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与欣赏者的主观条件很有关系。篮球运动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是一种观照和想象、感受和再创造、情感共鸣和发人深思相统一的精神活动。首先,要求审美主体对于具体审美对象的有关知识要有一定的、甚至较为足够的记忆储备。欣赏篮球运动应对篮球运动美学基本理论有起码的了解,对篮球运动中人体的体态和动作所表示的体态语言有基本的认识,要懂得篮球技巧和战术方面的知识,比如“旋风式反击与节奏调节”打法,“旋风”是形容快速反击像“旋风”,速度快,气势猛,你只有对快速反击有认识的记忆储存,才能合理解读“旋风式反击与节奏调节”的攻守阵式,并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其次,要求欣赏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感受的敏锐性和体验认识的深刻性,这包括来自教育与环境影响的审美意识、文化修养和道德传统,以及对民族欣赏习惯的认识和把握。只有具有丰富、深广的生活阅历和体验,以及了解篮球运动审美特征的人,才能在欣赏过程中引起大脑皮层中储存的各种美的表象参与活动,从而产生各种联想、想象,激发起深沉的情感,使人们透过对审美对象的形象感知,直接把握它的深刻内容。生活阅历越广泛,审美感受越强烈、越深刻,越能理解审美对象所蕴含的社会内容,也就能唤起更多的联想和想象活动。

中国女篮两次夺得世界大赛银牌(分别是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4年第12届世界女篮锦标赛),曾经给亿万观众和球迷们带来强烈的美感。然而,由于审美欣赏是一种精神上充满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事实,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再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主观差异性很大。因此,不同的观众人群获得的美感是不同的。对于亿万普通观众来说,当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升起,中国女篮获得世界大赛的银牌,进入世界篮球强国行列的那一刻,中国人民受到莫大鼓舞,举国欢腾,海内外掀起巨大的爱国浪潮。这是篮球运动美感、体育美感的集中体现,显示了篮球运动美激励社会的功能和教育功能,而对于篮球运动爱好者、篮球运动工作者、体育工作者来说,除了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与振奋外,还获得了技术美、战术美、心灵美等多种美的享受。

老一辈篮球运动工作者可能会从赛场内引向赛场外,由现实引向历史,由篮球引向体育,由体育引向国家、民族,在女篮高奏凯歌的时候,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联想起新中国成立前的“奥运三问”。那是1908年的一天,旧中国第6届田径运动会举行闭幕式时,时任天津青年会代理总干事的饶伯森通过国际渠道得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幻灯片,并带到南开大学操场,给学生放映了当时正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的盛况(也有人认为放幻灯片者为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于大学生而言,奥运会是一个巨有强大冲击感的新生事物。不久,这些受到震动与启发的大学生投书《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1)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2)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3)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1932年7月30日,在“少帅”张学良慷慨捐献8000银元的支持下,仅有6人临时组成的中国体育代表队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刘长春作为唯一的参赛选手,参加了100米、200米预赛,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六名。虽然他未能进入决赛,但刘长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天津青年提出的“奥运三问”中的第一问。1984年第23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26岁的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摘取了奥运会男子射击金牌。这是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实现了我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奥运三问”提出的76年后,社会主义新中国回答了第2个问题。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在莫斯科正式开幕,在这次会议上,北京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成功。2008年9月,北京第29届奥运会胜利闭幕。至此,100年前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答案。要具备这种感受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体验是不可能有的。它是由中国女篮获得银牌,我国在大球领域立身于世界强国的地位形象感知开始,引发出记忆、联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从而激起情感巨浪,进而把握感性形象的理性本质。

2.要有必要的篮球运动基本知识和运动体验

欣赏篮球运动美也需要具有必要的篮球运动基本知识和运动实践体验,如果我们没有大量的篮球运动实践体验,对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不甚了解,那么我们就难以对篮球运动的跑、跳、投等基本动作作出准确的审美判断,无法理解篮球运动空间、地面、时间多维空间的争夺和对抗的美学意义,无法解读篮球运动各种流派打法的特征。如果我们对于篮球运动的历史、技战术规则发展的概况无所了解,对于篮球运动中所展现的技艺的高超、技战术的巧、灵、活、快判断不出来,也就无法理解和直观到人类自身的巨大力量和智慧,以及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自由创造的本质,也就不能引起激情和悬念。自身具备实践的篮球运动经验非常重要。比如“中国长城”郑海霞的后转身投篮,一般人只看到篮球被投进了篮筐,判断为好球,有运动经验的人却能透过漂亮的转身投篮动作,领略到她麻利潇洒的技术美的风采。又如美国NBA尼克斯队太阳队的“大猩猩”帕特里克·尤因转身跨步,后仰投篮的绝技,一般尤因经常在禁区右边接球,紧靠防守人,用假动作使防守人身体重心偏离正常位置,尤因总能抓住这一瞬间的战机,迅速跳起在空中身体后仰投篮中的。一般人只看到尤因躲避防守后后仰跳投中篮,而有篮球经验的人不仅看到尤因及时、合理的投篮效果,而且透过后仰投篮动作能够深刻感受到他“骑马射箭式”技术绝招的实施难度,这就是懂得篮球运动的观众看出的门道。

3.要有一定的审美心境

所谓心境,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影响人的整个活动的一种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因而能够使人的运动和体验染上情绪的色彩。心境的好坏可以强化或钝化人的五官感受的能力。因为,美感的产生首先是由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引发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美感随人的心境情绪不同而变化。心境开朗,感受就会敏锐,反应也更灵活迅速,相反,心境郁闷,感觉则显得迟钝。因此心境在美感中会影响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制约抑制审美情感的产生。审美主体的心境影响审美感受,给无生命的审美对象赋予人的灵性与情感,使之人格化。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人们头脑中被唤起的表象、联想、想象活动的方向以及对象属性引起感知兴奋的程度都是不相同的。那么,主观感受自然也不相同。如果欣赏者心境不好,闷闷不乐,多精彩的篮球运动赛事在他面前都会感到平淡如水或索然无味,从而失去观看和审美欣赏的兴趣。况且同一个人在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不同的心境影响下表现的审美趣味也大相径庭。可知,审美心境的重要作用。

一定的审美心境是篮球运动美欣赏的必要条件,篮球运动美的欣赏也同时影响观众和球迷的心境。由于篮球运动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有感染人、塑造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篮球运动美呼唤着人民的高尚情操、坚强的意志和现代意识,呼唤着人们对生活的沉思。如美国的NBA篮球赛事让黑人运动员在赛场上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不再受种族的歧视,反而赢得了白种人乃至世人的尊重,像“盖帽专家”拉赛尔、“大梦”黑肯·奥拉居旺、“滑翔机”克莱德·德雷克斯勒、“飞人”迈克尔·乔丹、“大鲨鱼”沙奎尔·奥尼尔等都受到世人的崇拜和尊敬。他们加强了黑白两种人之间的合作、联系与友谊,减少了种族歧视和冲突,更大范围内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篮球运动的审美活动具有消遣、娱乐的性质,能使消遣和娱乐者发泄心中的郁闷,排解各种烦恼,使自己在生活中遭到波折、坎坷和不幸时得到解脱、克服和超越,使精神生活进入和谐有序的轨道,扬起生命之帆,在人生之旅中高奏生命的凯歌。

在篮球运动中,体能的改善和技能的获得,同伴的赞许和肯定,都会使参加者产生积极的情绪和由衷的满足感。长处的发挥和弱点的暴露,会使参加者自我意识加强,有利于自我改进和自我超越发展,每一次障碍的克服和自我超越的实现,都会使参加者产生成就感,可以激励他不断超越自我,接受新的挑战,跃上新的高峰。在运动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确定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进行调整,使之处于持续向前的动态平衡之中。因而,这个过程就成了一个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心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受物质和生活环境的制约,只有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物质需要,才有审美心境。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心境影响审美感受,但是心境并不能决定篮球运动美与不美及其价值的高低,因为篮球运动美具有客观性。

4.要有先进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美的理性认识。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的稳固性。篮球运动欣赏要求以先进的审美观为指导,这是由篮球运动美的本质和篮球运动欣赏的特点决定的。篮球运动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篮球运动实践中的感性显现。它的内容包含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的进步的倾向,与社会发展相违背,不符合人们积极创造性生活需要的篮球运动是不可能美的,这里就有一个篮球运动美欣赏的指导思想问题。

篮球运动是自我认识,也是使别人认识自己的一种好形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运动员的技术、战术、风格、思想表现得十分鲜明突出。运动员的素质、技艺、胜败观、内心世界、自控能力、文化修养等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其中有美的,也有不美的。因此,欣赏必须以先进的审美观为指导,才能区别美丑,分清先进和落后。一个缺乏先进开放审美观的人,很难获得真正的审美乐趣,甚至会以丑为美,以非为是。基于公平竞争的原则,篮球比赛制定了相应竞赛规则,要求参赛者共同遵守。篮球竞赛规则是为篮球运动竞赛而制定的统一准则或法则,竞赛规程则是竞赛组织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竞赛过程中,篮球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是比赛过程的法律条文,具有法规约束性。对于任何参加比赛的人,这些规则和规程都是众所周知的,它们是篮球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违反规则,不是以技术取胜,而是以“武力”取胜,把篮球比赛规则中的“合理冲撞”、“合理身体接触”演变成故意踢人、撞人,或无视体育道德和赛场纪律口出秽言,甚至大打出手,或者不是显示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本质力量,而是弄虚作假、吹黑哨等,这些都破坏了“公正竞赛”的体育精神,破坏了篮球运动美,理所当然地会受到观众的批评,观众也绝不会为野蛮行为鼓掌,为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叫好。由此可见,先进审美观的作用就在于:它指导着篮球运动美的创造和欣赏,规定着人们的审美方向,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感受。

先进审美观的作用还表现在篮球运动审美特征和风格上。篮球流派是在一定历史阶段或时期,一些具有相似建队与训练竞赛指导思想的球队,逐步形成了类同的技术特点、战术打法、作风素养,篮球界通常把它们归列为同一类篮球风格和流派。流派与风格密切联系,流派寓于风格之中。例如亚洲队的中、日、韩、中国台北等球队反映出矮、快、灵、准、巧的特点,形成亚洲球队风格流派;欧洲队反映出高、壮、悍,强调整体配合和内线进攻,总体上形成欧洲型风格流派;美洲队反映高、全、细、变、内外结合、身体体能好、个体和协同作战能力强,总体上归为美洲型风格和流派。我国国内CBA甲级队中的八一、辽宁、上海、北京、江苏等队也各自反映着南、北方地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不管是什么风格和流派,都能够展现出篮球运动美,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体现,它们只有风格、特点、审美特征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只要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需要,都是积极的、肯定的,都是美的。罗丹曾说过:“美,就是性格和表现。”

总之,美的事物具有客观性,它不因个别欣赏者的主观态度而有所影响。以上说明:就个人来讲,篮球运动美是否能得到观众的欣赏以及欣赏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3],取决于该个体的审美条件如何。没有审美对象,不能构成审美的关系。审美主体不具备与客观对象相适应的主观条件的,也不能进行真正的篮球运动美的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