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学科化服务模式

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学科化服务模式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图书馆环境下,一种虚拟信息服务体系已经形成,这种虚拟信息服务体系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技术框架和资源集合,更是一种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预示着一种新的学术信息服务模式。也有研究者认为,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化、多元化服务模式应是未来数字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基本模式。从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不难看出,学科化服务是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式服务模式的表征,它聚集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化、多元化服务内容。

1.3 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学科化服务模式

无论图书馆处于何种形态,服务永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而体系服务成效的重点则是服务模式的构建。所谓模式,是指以简单而具体的类比与模拟等方式,来表现和描述复杂事物实体信息的方法[36]。如果以学科馆员的确立作为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标志,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学科服务仅有10余年的历史),尤其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当我们重新审视学科化服务时,不能不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诠释学科化服务及其服务模式,这是因为用户的信息环境、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学科化服务的模式和机制也需要改变,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需求。

1.3.1 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大学是以信息交流为基础来实现其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的目标。信息交流体系的变化对图书馆的服务活动具有重大影响,促使图书馆不断调整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式,探索新型信息交流体系下的服务模式。

信息服务活动是以信息用户为导向、以信息服务者为纽带、以信息服务内容为基础、以信息服务策略为保障的活动。对信息服务活动的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就构成了一种模式[37]

数字图书馆环境下,一种虚拟信息服务体系已经形成,这种虚拟信息服务体系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技术框架和资源集合,更是一种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预示着一种新的学术信息服务模式。大学图书馆必须充分认识社会学术信息交流体系重组所带来的影响,积极利用虚拟信息服务体系所提供的机遇和自身的能力,将传统的以集中式图书馆为中心、依赖物理占有的文献资源及其组织和传递服务的封闭式校园信息服务系统,迅速改造为用户需求驱动、依托网络化数字化学术信息交流体系、依靠分布式资源体系和检索传递系统、以知识化增值型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充分支持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的开放性信息交流环境[38]

研究者指出,未来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应当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式服务模式[39]。一切工作从用户的信息活动出发,朝着一种面向用户的资源系统、服务系统与用户信息利用系统聚合在同一信息空间的、界面更加友好易用的智能化的一站式联合自助集成信息服务模式的方向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化、多元化服务模式应是未来数字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基本模式。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按用户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即“用户驱动”的信息服务,二是按照用户或用户群的特点来组织信息资源,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40]

从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不难看出,学科化服务是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式服务模式的表征,它聚集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化、多元化服务内容。所以学科服务不仅仅是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一种新型的服务形式,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促使图书馆服务进行重组和整合。

1.3.2 学科化服务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的创新体现在诸多层面,尤其在组织模式、工作模式方面最为突出。

1.3.2.1 组织模式的创新

随着服务的深入开展,学科化服务的组织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组织模式特征。有研究指出,学科化服务通常采取知识化组织模式(Knowledge Model),简称K模式,它以用户为中心,面向服务领域及服务机构,组建一个个灵活的学科单元,将资源采集、加工、重组、开发、利用等工作融于每个学科单元之中,整合传统图书馆职能部门,使信息服务由粗放型管理转向学科化、集约化管理,以方便学科馆员提供更深入、更精细的服务。组织模式的创新体现在组织管理上集中,人员按学科分散于学科分馆,即建立基于学科分馆的学科馆员团队[41]。基于学科的资源组织与服务模式被广泛采用,欧美很多大学都按学科建立分院,每个分院组建学科图书馆,支持特色资源建设及学科个性化需求[42]

这里,学科分馆是以学科为单元,在该分馆主页上建立学科链接,把图书馆内外的学科资源进行组织、序化,建立目录式资源体系,为用户提供学科资源导引和学科导航系统[43]。学科分馆的设置使各分馆拥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至少具有以下优势:①馆员对读者的资源需求和使用倾向有一个准确地把握,为购置优质文献,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提供参考依据;②各种类别的馆藏文献资源按学科专业集中,便于读者查找、阅览和利用;③便于馆员、读者、馆藏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从而有利于馆员了解本学科历史、现状和发展,有利于对该专业教学、科研整体把握,也便于主动服务、跟踪服务,便于馆员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便于馆员参加专业学术会议,获得会议文件等各种灰色文献资源;④学科分馆向全体师生开放,方便读者,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下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是:①定期收集、整理、分析本学科不同层次读者需求信息,及时了解对口院系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情况。为科学、合理地购置书、刊和电子资源、数据库提供第一手参考信息。负责在因特网上对该学科资源进行搜集、整理、链接,以目录形式放在该学科分馆的电脑终端主页上,并定期维护、更新;②与对口院系保持联系,了解、掌握院系教学、科研的开展情况和进展。根据教师的备课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提供信息资源的介绍、辅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追踪学科重点科研课题,通过不同渠道,查找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源,并加以综合分析,帮助其获取最新、最有价值的资源信息,通过E-mail等方式提供给科研人员;③疏通双向交流通道。设立并公布学科馆员信箱以及电子邮箱,提供服务热线,通过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聆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对口专业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④建设优质的学科文献数据库。一方面获取各种公开出版的优质专业报刊、其他报刊中的专业文献、内部有学术价值的学科文献,或采用节取选录的方式,对潜在的原始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提取,把隐含在原始文献中的有价值的观点、方法、数据、事实、结论摘录整理出来。或采用鉴定性的方式,对每种信息进行研究、鉴别、评价、筛选,或摘取语句段落,或通篇录用,或节取信息单元,制成有特色、优质的学科资源数据库。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调研、比较,引进一些大型专题数据库,挂在主页上供师生参考、利用。

随着学科化服务推进的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内容更加深入,学科化服务的工作重心会逐渐从宣传沟通逐步向学科资源建设、学科信息咨询、信息素养教育及更深层次的服务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模式的学科化服务队伍可能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系统的、专业的、快捷的需求。这种短缺不仅体现在学科服务人员数量上,也体现在学科馆员的能力和精力上,因此,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组建学科服务团队。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团队组织模式:

1)固定型团队模式

由几个学科服务人员组成固定的服务团队,每个学科团队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学科院系,学科团队由学科馆员、咨询馆员、辅助馆员组成。固定型团队模式的特点在于:采取学科馆员负责制,赋予学科馆员更多的职权,在工作中提高学科馆员的管理能力。同时,不要求学科馆员具备所有的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互补,如学科馆员更强调组织领导能力、咨询馆员可以更加强调专业知识能力、辅助馆员可能更善于沟通与宣传。固定型团队模式典型的成功案例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上交大图书馆读者服务总部按大学科划分为理学部、工学部、文学部三大学部,每个学部下再按一级学科细分为若干个固定学科团队,每个团队平均以一名学科馆员、两名咨询馆员和若干辅助馆员组成。

2)互补型团队模式

由于固定型团队也可能出现人手不够或学科交叉的情况,互补型团队模式在固定学科服务团队的基础上,在2~3个固定型学科团队之间小范围协调,将学科化服务人员按特长进行分工、确定职责,以各人之长开展服务,如团队中可以培养学科馆藏资源建设专家、信息素养培训专家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分工较科学、合理,不追求全能型馆员,力求最大程度达到馆员能力的共享。也有图书馆在不同部门之间组建互补型团队,例如来自读者服务部门和采访编目部门的馆员就可以采取合作协同的方式,发挥各自的特长,也弥补了人力的不足。

3)可塑型团队模式

可塑型团队模式设首席学科馆员,以全局工作为重点,对以学科馆员为首的固定型团队灵活重组,以适应任务的需要,可以说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协作模式。可塑型团队也是在固定型团队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但不同于互补型团队的是,可塑型团队是对所有学科服务人员进行灵活组配,不讲求谁属于哪个固定学科团队。其特点在于:此种模式可全方位涉及学科服务的各种内容,从宣传沟通、素养教育,到资源保障、深层情报研究服务,采用这种模式组建的团队其学科化服务能否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图书馆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的保障。采取类似此模式的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将学科团队划分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医学六个学科工作组,设小组长,每组5~6人,小组成员由来自不同部门包括各分馆学科馆员、信息服务中心人员及院系资料室人员组成。

4)拓展型团队模式

拓展型团队模式与个体模式中的院系协助型相似,团队模式组建也可获得院系的支持,特别是科研团队的支持,因此,此种模式也可称为“嵌入型团队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实行的信息专员制度,由各院系不同科研团队委派1人参加图书馆的高级培训,考核通过后聘任其为学科服务团队的信息专员。信息专员的职责是做好所在科研团队的学科服务工作,并接受学科团队的考核和指导。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科服务团队和院系科研团队联系紧密,非常有利于将学科服务嵌入科研,但对信息专员的培训、管理与考核制度还需完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也采取类似的模式,每个学科团队设学科联系人,院系设院系联系人,院系联系人通常由教学秘书或科研秘书担任。

【案例1-1】 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服务组织模式[44]

200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主馆、包玉刚馆、包兆龙馆(部分)和医学馆组成多分馆集散式协同服务模式,采用先进的“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咨询无处不在,馆员走进学科;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的服务理念,并启用全新的学科化创新服务体系,以确保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文献资源和信息知识服务,全面满足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并最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的需求。

图书馆以学科馆员为核心,配备“学科馆员—咨询馆员—阅览室管理员”的服务梯队,以团队形式推出一系列学科化创新服务,除了在馆内开展提供全方位的参考咨询服务,通过电话、E-mail、网络等方式,解答读者对使用图书馆服务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还将开展“学科馆员”走进院系基地、融入学科团队、嵌入学研过程的服务,在科研团队设立信息专员,为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架起高效、快速和准确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桥梁。目前机械动力学科、船海建工学科、理学学科、人文法学学科、化学化工学科、材料学科、经管学科、生物医学、环境农学学科等均设置了学科馆员,直接针对所负责的学科院系开展学科服务。在院系成立30多个学科服务基地,开展信息素养、嵌入式研讨课、学术沙龙、资源推荐等服务。同时,学科馆员或学科咨询馆员都担当相关学科数据库的责任馆员,对读者提出的数据库使用中的问题予以反馈。此外,定期向学科读者推荐书目,为图书馆资源采访提供建议。

1.3.2.2 工作模式的创新

对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工作模式,根据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服务内容和信息服务策略各因素的关系,陈建龙阐述了三种方式,即传递模式、使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45],并且认为问题解决模式坚持用户导向性,以问题为中心,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对学科化服务模式的创新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无论从服务内容还是机构组织,都应当立足于用户的专业信息需求,并从需求的满足入手探索学科化服务工作模式的创新。工作模式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充分挖掘图书馆的物理和虚拟空间,扩展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以下就是一些典型的案例。

1)Lib Guide系统

Lib Guide是Springshare公司于2007年利用Web2.0技术开发的一个广受图书馆员欢迎的内容管理和知识共享系统,使图书馆真正成为Web2.0图书馆。图书馆员可以使用Lib Guide创造动态学科指引,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60多家图书馆的近9 000名图书馆员使用Lib Guide与同行共享信息。该工具可以发布有价值的信息,分享知识、发现资源。可以围绕某个群体开展在线交流,将信息推送给某个群体、学术机构。融合了浏览、E-mail提醒、合作、模板、内容的重复使用、学科标签和分类、RSS定制、Podcast、视频嵌入、咨询、信息评价、用户评论、社区聊天等特征[46]。Mick在其博客中描述了设计LibGuide的6个步骤[47],即Rich Text Box——Web Links——RSS Feeds/Podcasts——Embedded videos and del.icio.us clouds——Utility Boxes——Profile(个性化设置,偏好设置)。

目前LibGuide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主要是作为不同学科的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发现和资源共享。图1-1为美国东肯塔基大学图书馆设计的英语和文学研究LibGuide[48]

img2

图1-1 美国东肯塔基大学的英语与文学研究LibGuide界面

除查找资源、发现资源的内容外,还设置学科导航员(Subject Guide)栏目,由学科导航员与读者进行在线交流以及提供查找提示、学科信息链接、读者推荐链接(Suggest a Link)和有趣的内容(Something fun)等栏目。LibGuide的应用领域有心理学研究、历史研究、物理和天文学研究、英国文学研究、公司信息、学习技能指引、电影和艺术、教育、知识产权研究等。

2)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是为适应用户研究和学习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的服务模式。IC通过对图书馆服务部门在组织、管理和技术设备层面上的整合,为用户营造了一种自由、高效地利用信息、推动交流的环境,这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49]。根据Donald Beagle的描述,IC是一种理想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热心、资深的参考咨询员陪伴图书馆用户,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最后还帮助用户将所需信息用一定格式表现出来[50]

IC的工作始终围绕着两个宗旨,即“快速获取信息”和“提升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的能力”,这与学科服务有着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学科馆员作为具有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在IC服务中可以开展沟通协调、服务推广、信息挖掘、专业咨询、信息培训等工作,融入学科服务过程,为IC服务提供人员和服务支持。利用信息共享空间开展学科服务的优势在于[51]:①用户在图书馆员指导下完成学习和研究过程,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作为用户教育中心的作用;②采用先进技术支持用户从海量的数字资源中获取必需资源,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作用;③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将信息资源处理成自己需要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向用户提供“易用空间”的功能;④向用户提供个别式和集中式学习或研究的物理空间,图书馆作为学习空间和交流空间的功能进一步加强;⑤充分体现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业务组织模式。

3)知识服务平台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是联系用户和学科馆员的媒介,用户通过知识服务平台享受服务,学科馆员通过这个平台向知识服务用户提供服务。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包括学科知识门户、学科导航、学科知识库、信息资源库、RSS定制与推送、网络资源揭示、知识挖掘、定题知识服务等资源和工具。它是一个需求驱动的学科化、智能化服务平台,支持学科馆员的学科需求分析、学科化知识化信息选择与集成、个性化服务设计与管理等工作。该平台建立在学科知识库、特色资源数据、虚拟学科分馆平台之上,与个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环境相连接,帮助学科馆员顺利深入到科研一线[52]。信息环境下,可以建立基于Web2.0服务模式的学术信息交流平台,如开通多向互动的学术博客、运用信息定制的RSS技术、建立面向任务的Wiki科研站点、建立基于语义关联的信息组织与智能导航等[53]。通过构建基于网络的知识服务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人才资源优势和文献资料优势,提高服务水平[54]

博客作为一种充分发挥个人主导性和积极性的非正式知识更新管理工具和深度沟通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成为连接学科馆员和不同用户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科馆员的服务中体现了独特的价值。学科博客是利用博客的互动和及时交流特性为学科建立学科导航,发布学科动态信息、研究热点,便于用户充分了解和利用专业信息资源,促进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博客可以作为学科馆员的在线教学平台、作为用户虚拟学习、研究的平台、作为用户网络学习的信息导航平台、作为学科馆员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平台、作为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55],使学科服务更为人性化,更加易于嵌入学科和科研群体,使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真正做到了沟通无极限。目前一些高校已经设立学科博客。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创办了材料、机械与动力工程、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化学化工、理学、人文、传媒与设计、经济与管理、生农医药、法律、教育等学科博客,主要设置学科研究热点、学术会议动态、文献检索技巧、信息导航、软件使用、共享与交流、交大学科建设情况等栏目,信息随时更新[56]。RSS也叫聚合RSS,是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通常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上使用RSS订阅能更快速获取信息,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软件(例如Sharp Reader、News Crawler、Feed Demon),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RSS在图书馆较多的应用是馆内新闻发布与专题指南/导航。

4)学科网关(学科门户)

学科门户(Subject Gateway)通过专业知识重组来构筑专业知识平台[57]。学科门户是一种垂直门户,专门针对特定学科领域,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从业者、师生等提供集中和深入的专业信息,“致力于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58]。学科门户是主题指南(subject guide)、学科导航(subject navigation)、指示数据库(referral database)的进一步发展,是用户网上检索相关专业领域信息的一种重要资源[59]。学科门户在建设之初最重要的一环是整合资源、合理配置资源,依照用户需求配置功能。学科门户具备学科信息发布、用户反馈处理、学科论坛、学科信息检索、信息推送、学科信息导航等基本功能[60]

现在学科门户(学科网关)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Renardus。Renardus是2000~2002年欧洲Information Society Technologies(IST)Program基金资助项目。由丹麦、德国、芬兰、荷兰、瑞典以及英国的国家图书馆、研究中心和学科门户服务者合作开发,目的是在各种分布的学科门户中实现基于学科内容的跨平台检索和浏览[61]。确切地说,Renardus是一个“元学科门户”,它搜集各个学科的门户,按照杜威分类法,组织主题等级,相关的主题或子主题之间以超链接的形式连接,供用户浏览。同时,它还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将用户的检索提问同时交给多个学科门户,将检索结果一并返回给用户,是学科门户的门户[62]。学科化服务利用学科门户(主题网关、学科网关)可以将经过整合的专业资源推荐给用户,是学科化服务必不可少的部分。

5)学科知识库(Subject Digital Repository)

与学科门户不同,学科知识库更加突出学科馆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整合本馆自建的资源、学科化服务工作中产出的一些文档和院系用户资料,经过格式规范后,放置在数据库中。形成学科资料库和知识库。对学科服务而言,是一种静态的服务支撑。

学科化服务是目前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开展的针对特定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而提供的新型服务模式,尤其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学科化服务的方式更加灵活,手段日益丰富,学科服务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和深化。它有赖于高素质的服务人员,以及便捷化的服务平台,特别是Web2.0技术的应用,便于创建网络学术互动社区和信息存取平台、从而将服务嵌入学科团队,融入研究过程成为可能。学科化服务也能更加贴近用户,发现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科服务内容。同时,学科化服务又不是独立的,仅仅依靠学科馆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无法完成,需要形成以学科馆员为中心的服务团队,图书馆则从不同层次和层面完善学科服务的组织管理及内容建设体系,不断提升学科化服务的持续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大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Hay.F.J.The subject specialist in the academic library:a review article[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6(1):11-17.

[2]Downs R.B.Preparation of specialists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J].Special Libraries,1946,37:209-213.

[3]Herman H.Fussler.The bibliographer working in a broad area of knowledge[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1949(10):201.

[4]柯平,唐承秀.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上)[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v31,n142,3-10.

[5]郭依群,邵敏.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的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5):51-55.

[6]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7]Subject Specialist,The ALA Glossary.http://www.lib.ucdavis.edu/dept/instruct/research/guides/glossary.php#s.

[8]范爱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及其启示[J].图书馆杂志,2008(2):63-66.

[9]White W.Academic subject specialist 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a content analysis of announcements from 1990through 1998[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v25,n5,372-382.

[10]Mengxiong Liu,Wei Wei.Science/Technology librarian in California:their background,performance and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library sciences,1993,v31,no.1,31.

[11]郭晓红.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7,25-27.

[12]袁红卫.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1):96-98.

[13]董文军.密歇根大学图书馆调研报告[R].2011.

[14]汪莉莉,钟永恒.耶鲁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1(3):76-79,68.

[15]金旭东.21世纪美国大学图书馆运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75-77.

[16]张沙丽.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J].图书情报工作.2008,v52,n2,15-19,27.

[17]吴晓慧,等.中美高校学科馆员服务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v32,n3,196-201.

[18]Williams K.A framework for articulating new library roles.Research Library Issues:A bimonthly report from ARL,CNI,and SPARC,no.265[EB/OL].(August 2009):3-8.http://www.arl.org/resources/pubs/rli/archive/rli265.shtml.

[19]Karla Hahn.Introduction:positioning liaison librarians for the 21st century.Research Library Issues:A bimonthly report from ARL,CNI,and SPARC,no.265[EB/OL].(August 2009):1-2.http://www.arl.org/resources/pubs/rli/archive/rli265.shtml.

[20]OCLC.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EB/OL].(2005).[2009-03-25].http://www.oclc.org/reports/2005perceptions.htm.

[21]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2):6-10,68.

[22]李春旺,李广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3):51-54.

[23]李春旺.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0):14-18.

[24]郭晶,陈进.创新型大学图书馆的变革思路与建设实践[J].图书馆,2008(5):25-27.

[25]张晓林.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重组与大学信息服务模式的再造[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16-20.

[26]郭晶,陈进.IC2:一种全新的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8):115-118.

[27]初景利,吴冬曼.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8(4):62-65.

[28]范爱红,邵敏.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56-60.

[29]金业阳,樊十全.学科服务与用户研究[J].现代情报,2008(2):134-136.

[30]初景利.专题-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与机制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2):6.

[31]张晓林.科研环境对信息服务的挑战[J].中国信息导报,2003(9):18-22.

[32]李春旺.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0):14-18.

[33]郭晶,林琪.图书馆学科服务规划及制订方法[J].图书馆杂志,2008,27(10):32-34.

[34]徐恺英,刘佳,班孝林.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3):53-55,116.

[35]初景利.专题-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与机制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2):6.

[36]郭海明,邓灵斌.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2):47-49,53.

[37]陈建龙.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3):124-132.

[38]张晓林.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重组与大学信息服务模式的再造[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16-20.

[39]郭海明,邓灵斌.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2):47-49,53.

[40]卢共平,吴翻.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3):60-62.

[41]金岩,于静.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创新模式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8,27(4):38-40,44.

[42]李春旺.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0):14-18.

[43]颜小云.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探讨[J].情报探索,2007(4):92-94.

[44]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EB/OE].[2009-03-29].http://www.lib.sjtu.edu.cn/view.do?id=1589.

[45]陈建龙.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3):124-132.

[46]LibGuides:web 2.0for library 2.0.[2009-03-29].http://www.springshare.com/.

[47]Mick’s blog:Library i2.0at Dominican How to Design a LibGuide.[2009-03-29].http://mick768.wordpress.com/2007/10/31/how-to-design-a-libguide/.

[48]English &Literary Research libGuide.[2009-03-29].http://libguides.eku.edu/english.

[49]于静,杨雪晶.IC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新服务模式[J].图书馆杂志,2007,26(3):34-36.

[50]Russell Bailey,Barbara Tierney.Information Commons Redux:concept,evolution,and transcending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2,28(5):277-286.

[51]李平.Information Commons:一种新的研究型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4):40-43.

[52]何静,张逸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化知识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08(6):81-83.

[53]李静,刘春茂.基于Web2.0的高校图书馆学术信息服务模式的探索[J].图书与情报,2007(5):92-96.

[54]高淑琴.学科馆员的新型网络服务模式[J].情报探索,2006(10):109-110.

[55]贺利婧,林铁莉.基于博客的学科馆员创新服务模式[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8(1):26-29.

[56]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学科博客.[2009-04-02].http://www.lib.sjtu.edu.cn/view.do?id=1590.

[57]孔军,邓胜利.专业博客与学科门户的互动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1):44-47.

[58]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8-33,43.

[59]韩丽.国内外学科信息门户简论[J].图书馆杂志,2004,23(7):17-20.

[60]向菲.面向用户的学科信息门户构建模式分析[J].情报科学,2005(10):1568-1572.

[61]Michael Day,Traugott Koch,Heike Neuroth.SEARCHING AND BROWSING MULTIPLE SUBJECT GATEWAYS IN THE RENARDUS SERVICE[C].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Amsterdam,2005.

[62]李阳辉,刘泾.学科门户发展趋势分析[J].情报科学,2006,24(9):1414-14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