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学科化服务组织模式

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学科化服务组织模式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学科化服务组织模式有以下几种:这种工作方式是图书馆在馆内选择若干素质较高、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馆员作为各院系对口的学科馆员。目前,南开大学图书馆由9位学科馆员负责20个院系/所的对口工作。专职分散式是指设立专职的学科馆员,但分散于图书馆不同的业务部门。北京大学图书馆属于此类。继清华大学图书馆之后,北京大学图书馆自2001年开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服务对象以教师为主,兼顾研究生。

3.5 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学科化服务组织模式

概括而言,学科馆员的服务组织方式有专职方式、兼职方式、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等方式。具体而言,学科化服务组织模式有以下几种:

3.5.1 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协作式

这种工作方式是图书馆在馆内选择若干素质较高、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馆员作为各院系对口的学科馆员。同时,从学科和文献资源的角度在各院系聘请图书馆教师顾问(被称为“图情教授”),负责和学科馆员联系,提供本院系的学科发展动态及其文献信息需求,协助配合学科馆员开展工作。学科馆员和图情教授建立直接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流信息,图书馆在购置文献资源特别是重大文献资源时需事先征求相应学科图情教授的意见。清华大学图书馆采用这种方式[1]

与清华大学学科馆员的10项职责相适应,图情教授的工作职责是:①资源建设:把握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及馆藏调整方向,提出参考意见,积极推动图书馆与院系合作购买文献信息资源;推荐优秀文献资源,对重要试用资源提出评价意见,或推荐其他专家进行评价;②建议与反馈:为图书馆的发展献计献策;及时反馈教师对图书馆的意见与建议;③指导学科服务:提供需要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大课题情况和重点研究方向;与学科馆员密切联系,为开展学科服务提供指导意见;④查新专家顾问:理工科图书馆顾问同时担任查新站学科专家顾问。

该模式下学科馆员与图情教授之间一般是协作关系。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两者互相合作、互相协调,共同在图书馆与院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对口院系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习提供优质服务[2]。虽然图情教授有利于图书馆与院系的沟通,能弥补学科馆员专业方面的不足,但由于他们本院系的工作已经非常繁忙,往往不能再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协助学科馆员的工作,造成有些学校的图情教授形同虚设。而且,由于学术研究分工日趋细化,图情教授未必一定十分了解院系其他同仁的研究现状和方向。为此,也有研究者建议采用“学科馆员专职与学科秘书兼职”相结合的模式[3]

3.5.2 挂靠集中式

其工作方式是针对不同院系,安排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分工负责,按学科主动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南开大学图书馆属于此种类型。

2002年10月,南开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由有相应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背景的资深馆员担任学科馆员[4]。学科馆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图书馆与对口院系间架起沟通信息的桥梁,负责图书馆与对口院系的信息交流与联系,服务主要针对教师及研究生层面。南开大学学科馆员制度实施之初,制定了初、中、高三级工作目标。初级是资源调查与上岗准备阶段、制度的推出与资源宣传阶段;中级是赴院系培训、资源导航阶段;高级是定题服务、跟踪服务阶段[5]

目前,南开大学图书馆由9位学科馆员负责20个院系/所的对口工作。9位学科馆员均隶属于参考咨询部,本职工作分别为科技查新、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与参考咨询。即南开大学的学科馆员是在参考咨询部人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通过深化自身的业务工作,加强与院系的沟通与合作,将咨询工作由被动向主动推送式服务发展,从而完成学科馆员的工作。可以说,这种意义上的学科馆员制度是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是一种高水平、深层次、主动性和研究型的信息咨询服务[6]

这种模式直接扩展了参考咨询部门的业务的广度与深度,或者在参考咨询部下设学科馆员组专门从事学科馆员工作,具有集中管理的特点。该模式的优点是集中式管理与分散式管理模式互相取长补短,拓展了图书馆原有信息服务和用户教育培训的职能,更好地发挥本职参考咨询工作的作用。不足之处在于在实际工作中,学科馆员既要完成原有的信息服务和教学工作任务,又要完成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很可能不能全心投入到院系的服务中去,与院系联系不够紧密。

3.5.3 专职分散式

专职分散式是指设立专职的学科馆员,但分散于图书馆不同的业务部门。这种方式更倾向于学科馆员分散于学科分馆的形式。事实上,学科分馆馆员除了开展常规业务工作外,也在积极地深化分馆服务,在某些方面从事着学科馆员的工作。建立分馆的学科馆员,使得学科馆员与院系更加靠近,便于针对院系、学科开展各项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属于此类。

该模式下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包括:①全面负责本学科资料室的资源建设、服务及管理工作;②保持与院系所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的联系,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最新进展、资源出版动态,并与图书馆总馆及时沟通,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学科信息资源体系;③掌握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最新动态,根据教师研究的专业领域定期向教师推介图书馆及服务,创新性地为师生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④主动为院系所师生做好免费资源推介工作;⑤承担本学科教师培训的工作职责,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展多层次的、多样化的用户培训和用户教育;⑥发挥网络的优势,建立分馆和学科资料室网站,搭建与本学科师生互动平台[7]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003年开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实施之初在全馆范围内优先聘任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学科背景、本科学历以上、具备计算机检索等各种技能的馆员担任。主要由5位成员组成,学科馆员所在业务部门分别为:采编部、数字化部、古籍部、生物系资料室,每位学科馆员按学科负责两个以上院系开展工作。推行过程中,由于学科馆员所在业务部门工作繁忙,与院系的联系仅是通过在院系资料室公布姓名、专业与联系方式,更多的是通过院系资料员与院系联络,而学科馆员并未真正开展相应的工作。2006年,调整学科馆员制度,在学科分馆馆员间聘任学科馆员,既调动了分馆馆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加大了与院系联系的力度。实现了搜集对口学科发展动态、最新进展、会议消息、资源线索、新书介绍等信息,并及时通过主页发布、E-mail或其他形式向用户推送,深化了院系的学科专业服务。这种建立分馆馆员与专职学科馆员相结合的方式,是在实践探索中的经验之举,值得借鉴。

3.5.4 兼职分散式

兼职分散式组织模式是不成立专门的学科馆员机构,学科馆员分散在图书馆现有的各个部门中,比如在采访编目部、流通阅览部、信息服务部、信息技术部等部门中选择合适的人员作为学科馆员,工作形式为兼职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属于此类。

继清华大学图书馆之后,北京大学图书馆自2001年开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服务对象以教师为主,兼顾研究生。北大馆采取一位学科馆员对应一个院系、一位学科馆员对应多个院系或多位学科馆员对应一个院系的方式安排不同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分工负责,按学科主动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学科馆员的职责是:①负责与院系的老师和资料室联系,了解对图书、期刊和电子资源的需求以及研究课题的情况;②熟悉本馆有关学科的馆藏情况,包括书、刊、工具书、数据库的情况及其使用方法;③开展用户教育工作,为各系开办培训讲座;④宣传新增加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措施,协助编写各类宣传材料;⑤相关咨询服务;⑥定期了解情况,征求意见等[8]。在对学科馆员的管理上采取松散管理的组织形式,现有学科馆员12人,均为全馆各个部门选聘的兼职人员。学科馆员通过系统培训与学习以及工作总结等方式,开展经验交流。

值得强调的是,北大馆非常重视专业分馆学科馆员的作用,认为中心馆应制定业务规范,设计资源与服务平台,组织学科馆员培训,协调学科馆员工作,评估学科馆员工作并弥补空白;分馆应了解教师需求,深入到教学科研中,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咨询服务,负责专业资源的选择、组织和管理[9]。共同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尽管这种模式可以在各业务部门中选拔既有学科专业背景,又有一定经验和业务基础的人员担任学科馆员,但学科馆员要承担自身繁忙的业务工作,难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科馆员的工作中;并且人员分散不便于管理与培训,也不便于经验的交流。与院系关系更为松散,学科馆员的工作很难融入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中去,院系对其工作能力不够信任。

3.5.5 混合式

混合式即指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是指对某些重要学科设立专职学科馆员,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科馆员的各项工作,而对一些较小的学科,则设立兼职学科馆员。这种模式比较灵活,使馆员在不影响其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承担一个或几个学科或院系的学科馆员工作[10]。国外很多图书馆采用这种模式,国内武汉大学图书馆属于此类。

武汉大学2000年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为各学院设置学科馆员,对口负责本学科教师、研究生的信息服务工作。主要职责是:①收集所负责学科的师生对文献的需求信息;②有针对性地为对口学科用户提供信息参考咨询服务;③为对口院系教师、研究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④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建立学科网络导航;⑤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的意见与要求。

目前17名学科馆员中有5名为专职[11],其余为兼职,主要分布在文科中心(3人)、各分馆咨询部(5人专职)、采编部(1人)、信息服务中心(2人)与部分院系资料室(5人)[12]。从武汉大学学科馆员的人员配置可以看出,其与专业分馆、院系资料室结合比较紧密,便于与院系交流、联系开展工作。

3.5.6 专业图书馆的典范: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始建于2004年3月。当时的文献情报中心建立了由10人组成的兼职学科馆员队伍,人员来自资源建设部和信息服务部。他们在承担本部门正常工作职责的同时,面向部分研究所,探索性地开展资源与服务的宣传推介工作,沟通研究所与文献情报中心的联系,为学科馆员制度的正式建立积累了初步经验。但这种兼职的学科馆员难以协调学科馆员工作与所在部门工作的矛盾,工作目标与职责不甚明确,而且由于人员太少,无法满足众多用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为适应广大科学院用户的学科信息需求,帮助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充分发现和利用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信息资源,加强图书馆为科研一线研究、学习和教学过程提供的个性化、一站式学科信息服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6年6月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13]。新组建学科咨询服务部,全馆设立创新岗位42个,其中总馆20个,分馆22个,先后招聘四批专职学科馆员,其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人(总馆)。学科馆员在经过短暂的学科馆员工作技能强化培训后走向服务一线,面向全院28个城市116个研究单元(京外研究所56个)的8万名用户提供学科化服务。

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它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背靠国家图书馆文献平台,依托院公共平台,面向科技创新基地、研究所、研究室、课题组和个人,建立基于研究所的、院所协同的、面向一线的服务机制,以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为手段,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为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通过“学科化服务工作站”挂牌的形式正式走入研究所,融入一线、组织一线、服务一线;实行“责任绑定、服务绑定、创新绑定、考核绑定”;实现“打通资源与服务的通道”、“开展参考咨询和信息素质教育”、“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知识化深层次的服务”这三大战略目标。

可以看出,国家科学图书馆由于服务对象和所处服务环境的分散性、研究与教学的不平衡、人员素质等因素,实行“组织集中、人员分散”的形式。其优势在于通过集中管理,可以打破以往条块分割的工作模式,有效建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紧密关系,把各部门相对独立的工作有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和文献资源保障,为有效进行学科服务铺平道路,确保学科服务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和不断拓深。而通过分散设岗,可以与参考馆员制度相融合,充实并提升咨询服务工作内容和层面,形成一个跨部门、虚拟的学科服务团队[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