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德法并举的现实依据。大学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是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如果大学党委放弃对大学依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领导职责,其行为就是违法行为,要受到党纪处分。其次,要设立专门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

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一)坚持德法并举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应有之义

1.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德法并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理论依据

第一,德治和法治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坚持德法并举。

德治和法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也是引导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的两种不同手段。德治着力于动机的塑造,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和建设人的动机,来端正人的行为,其最终落脚点是人的觉悟。而法治侧重于行为的规范和塑造,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和建设人的行为,其最终落脚点是人的行为。德治直接治“心”使人不想违法;法治直接治“行”,使人不敢违法。因此,道德对人的约束,是从内到外,通过思想内化实行管理;法律对人的约束,是从外到内,通过外来约束实行管理。

同时两者又是互相补充的。一方面,法治观念的确立及其对人的行为的规范,需要道德提供内在的价值取向。法治只是向人们提供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行为模式,而为什么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还需要德治才能解决。另一方面,德治要真正取得效果,也需要由法治给人们提供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德治着眼于人的思想的提高和改善,它给人们提供的更多是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等的认识和价值取向,至于具体如何做、遵循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是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的,而法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德治和法治之间就这样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共同服务于人的思想的提高和行为的改善。人心是本,不搞德治,治标不治本;单纯搞德治,则软弱无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要服人心,又要讲效果,既要坚持法治,又要坚持德治。

第二,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坚持德法并举。

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内在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人的思想与行为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任何行为都有其深层次的思想根源,人的行为离不开人的思想。同时,人的行为对思想也有影响,当一个人遵循积极的规范时,会对其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当出现消极行为时,会对其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决定了在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既要引导思想,也要规范行为,即要做到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德治与法治犹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两手,缺一不可,离开了德治的“软”调整,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就没了基础;反之,忽视法治,只抓以德治校和以德治教,也难以体现出大学管理的整体效果。

(2)现实依据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德法并举的现实依据。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治国模式进行了艰辛探索与创新,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种治国方略强调的就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主张德法并举。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还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管理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对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的中国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也是新世纪、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中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坚持德法并举原则的依据。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实行和坚持,必须诉诸道德教化的昌明和民众道德品行的提高。离开了行之有效的教化、育人过程,德治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法治的实行和坚持,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使各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离开了科学的管理,就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法治国的方略也就难以实现。从这种意义上说,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关键在于管理,实行和坚持以德治国,关键在于教育。因此,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落实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处,就要建立依法管理与以德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构建依法管理工作机制

(1)必须依法建立健全大学法规

在当代中国,大学法规,是指一个由符合宪法的法律,符合法律的法规、符合法规的规章等构成的统一、协调、有序的系统整体,是大学根据国家、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而制定的对于大学各种事务实施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国家、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法律法规的延伸和具体化。国家、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具有全面性和宏观性的特点,而大学的各种事务是微观的、具体的,只有把这些法律法规具体化,才能有效地实施对大学各种事务的管理。一个好的、著名的大学必须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校内法规,也就是内部管理制度,这才是大学走上健康、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

大学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是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受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教育的功利性愈加突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在制度和体制上呈现出随意性和滞后性。因此,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2)必须依法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首先,要明确大学党委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职责。依据现行《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党委对大学重大事项负有领导职责,因此,大学党委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做好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注意把握科学进度;要尊重大学行政在依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相对地位,不虚化甚至代替行政。如果大学党委放弃对大学依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领导职责,其行为就是违法行为,要受到党纪处分。其次,要设立专门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长期以来,大学没有专门的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来贯彻、实施党委作出的管理工作决策,却由学生工作处或团委甚至专业课教研室代行管理,这就产生了混乱管理现象,缺乏管理的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些问题因协调困难而导致管理工作中的相互推诿、敷衍了事,不能达到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想效果。再次,要建立大学法律顾问机构,以备大学管理者咨询有关校内制度的建设和规范的制定情况以及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法律素养培训。大学管理者是实施大学内部各种制度规范订立和依法管理的主体,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依法管理工作的落实程度。因此,必要的法律培训能使管理者法制意识、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能力的综合化程度提高。最后,要建立大学法律救济机构,给错误的管理行为提供内部修正渠道,既能有效保护受害者利益,又能有效监督大学行政管理行为,提高大学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3)必须依法建立健全全面育人的管理系统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体系,管理系统法制化是大学依法管理的关键。因此,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来说,主要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要处理好对大学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有直接影响的工作,如大学“两课”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教学内容安排、“两课”教师科研奖励及职称评审、校园文化管理、学生评优及违纪处分等。其二要做好对大学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产生直接影响的工作,如大学管理规划、大学管理指导、大学管理咨询、大学管理建议、大学管理政策等。前一方面需要有行为法上的依据,不得随意使教师和学生承担义务,不得限制与剥夺教师与学生的权利;后一方面要有教师基本法的依据,要符合国家教育法律所规定的管理权限范围,要遵循法律原则和精神,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绝不只是院系和有关处室的事,大学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把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4)必须建立和加强管理责任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责任制管理,它需要对法律、对社会、对教师和学生负责。列宁曾说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工作完全负责。只有明确的责任,才能促进更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保证更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才便于检查和改进工作,实行赏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运用责任原理,就要研究如何充分挖掘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个人的潜力,如何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部门和个人所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工作责任。长期以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不尽如人意,与缺乏合理的分工和明确的责任不无关系。

建立和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责任制,是依法进行管理的内在要求。大学管理者在行使管理职权时,如果违反法律规定,失职、越权或滥用职权,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履行职责或者职责完成不充分者就应责令限期履行法定责任,违法行为对相关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的就要承担赔偿责任,并要视主观过错程度依法追究管理者的法律责任。总之,责任制是贯穿大学各项管理法规的核心和基本精神,没有法律责任,就没有大学的依法管理。

3.树立以人为本、立德管理的工作作风

麦金太尔曾经指出,在美德与法则之间还有另一种关键的联系,因为只有对于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了解如何去运用法则。可见美德是制度存在和遵守的前提,无论规章制度多么周全,如果人们不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样不可能对人的行为发生作用,更不用说成为人的道德规范。依法管理是一种刚性管理,单靠制度管理容易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与冲突,容易在处理问题当中简单化,甚至僵化,从而挫伤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活动,而管理活动又是以人为主导的,人在管理活动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科学高效的管理不仅要合理配置好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协调处理好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内部以及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在管理中突出人的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的最优配置,有助于形成人与人之间合作协调、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工作,也具有管理工作的一般特性,正如胡锦涛所说,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也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注意两点:首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要相互理解。在管理过程中,要学会理解他人,形成相互尊重的氛围。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的氛围,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力量。大学内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理解有助于每一个人充分认识对方的劳动成果,有助于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的氛围,这是在管理实践中施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其次,要制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大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运作程序上不是由上到下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鼓励大家对工作进行认真的思考,要做到制度为人所定,制度为人服务,人人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2)干部要以德行“政”,有官德

中国德治传统特别重视身教和示范的作用,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官员如果能在道德上率先垂范,便可收到“不令而行”“不劳而治”的功效;反之必然如孔子所说,“官德降”“民德毁”。这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的共识。以德行政,首先“官德”要清正,必须先以德育“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教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是价值管理,这就决定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本身的人格因素极为重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高尚人格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以身效法的身教,犹如无声的命令,对于受管理者达到知行合一、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另一方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总是在审视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关注着他们是否言行一致等。因此,只有始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才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管理对象的尊重,从而为管理对象认同管理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只有这样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才会有感染力和高效性。

因此,实施以德行政,大学管理者仅以职权进行管理是不够的,而必须自觉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带头“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以自己的实际言行发挥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

(3)教师要以德行“管”,有师德

教师是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的主体,大学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都在于教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同样离不开广大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因此,要把建设优良的师德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因素,引导广大教师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施行校内各种管理行为时,教师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世等方面,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加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作用。

一位印度诗人在说明教师对学生影响作用时曾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种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命运。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要以身立教,以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和为人处世方式去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加强大学师德建设,不仅仅是大学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的问题,还与大学管理紧密相关。大学要在选拔培养教师和管理考核教师上多下工夫,把以德行“管”细化、渗透到大学行政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只有这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科学的法律法规和严谨的规章制度,而且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各级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率先垂范,唯有如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健康、稳定、协调、有序的发展。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

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已经到来,“十一五”期间,大学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大学教育正向着普及化目标发展,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大,给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积极应对新的形势,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创新。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

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社区化和成长环境社会化的趋势增强,社会现象中思想观念都会影响他们各方面的成长。仅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来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适应21世纪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全方位和开放型的模式发展。确定全方位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形成以大学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系(院)专职辅导员为主体,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推进”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力量。另外,随着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和大学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社区乃至社会其他方面投入到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力量越来越大。社区也成为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重新认识大学生教育管理、确立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建立一个内外协调一致,纵横交错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学生工作新机制。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咨询服务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和大学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意识进一步强化,教育市场初现雏形,大学生出现生活社区化和成长环境社会化的趋势,大学生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个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增强,从主客观上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更多地采取咨询服务的方式,应改变现有的校、系、班三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将现有专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学生辅导员)分流,选派一部分理论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教师与心理咨询教师组成一个新的大学生咨询服务室,承担就业、思想和心理教育健康研究和咨询引导的功能。

3.建立和加强家庭、大学、社会互动的全方位管理工作机制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担负着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等责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从上大学的那天起,他们就离开父母,寄宿在学校,这种距离感给家庭教育带来了难度。但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号召力、感染力、权威性增加了。

大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规范、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历代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使之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场所。大学除了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外,还要按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对教育对象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生活,懂得正确的自我成长道路和超越自我的标准。

人的思想品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看、听、想、做多次反复作用,经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最后形成某种思想、品德、信念、行为和习惯。当社会良性运行,社会的各方面呈现有序状态,社会风气良好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相反,当社会恶性运行、社会生活混乱、社会风气不好时,思想政治教育就不易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家庭教育、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很难将三者结合起来,往往是顾此而失彼。大学教育一向是处于首位的,部分家长认为将孩子交给大学就万事大吉了,一旦孩子在大学出了问题,就找大学解决,但大学却认为自己只负责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至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其他心理方面的问题,不是大学负责的范围,于是双方互相推诿争执不下。这种情况在很多大学都曾发生过,原因就在于家庭和大学对双方的职责不明,事前没有协调好,事后又找不到管理监督的机构,没有合理客观的解决方法,以至于僵持不下。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协调家庭、大学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三方互动的机制。父母应利用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子女采取正确的民主的教育方式,选择正确的教育内容,不仅要关心他们的专业学习和身体健康,还要重视子女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素质。大学应以良好的教风、健康的学风和体现时代特征的大学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使大学生不知不觉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社会各界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村镇等要主动配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宣传、理论、教育、新闻、出版、文艺等部门必须坚持“育人首位”的原则,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积极创作、出版和播放更多更好的、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反映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严禁出版、销售、播放渲染凶杀、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文化作品。

事实上,为了解决家庭、大学和社会相协调和衔接的问题,党和国家以及许多大学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如建立家长董事会制度,定期召开校方与家长联系会,通报大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情况以及时调整教育方案等。其中,“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为协调三方关系,共同关注大学生教育和成长建立了一个联系机构。应当切实发挥这类机构的作用,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上、物质上和工作上的保障。

4.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乃至政治倾向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些都给大学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新的机遇和挑战。建立网上大学德育工作基地,拓宽德育途径,成为时代的呼声。目前大学的宣传教育媒体如校报、广播、闭路电视、户外宣传等,形式上相对独立。如把上述所有的传媒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可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和互补,从而拓宽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德育工作要在网上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打好攻坚仗,就要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建立和壮大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等在大学生中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与网络的发展协调起来,建立一支网上大学德育工作者队伍。以进一步发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传统的大学德育采用的是“我讲你听”的单向性沟通模式,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影响了大学德育的作用的发挥。而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交互性,信息的接受者有着更大的主动性。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引导。首先,要在网络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网络时代,大学德育工作可以融入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在其中,以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大学德育工作采取交互的方式,更易于被人接受。其三,网络不仅可以提供文字资料,还可以提供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服务。这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的大学德育栏目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大学德育更具有针对性,增强了大学德育的有效性。

5.构建有效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机制和激励导向机制

近几年来,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在机制上创新,特别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了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这是现代大学一个新的突破,非常有利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的实施。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通过科研立项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讨,确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目标分解,并分阶段的实施和总结。既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也能为师生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创造新的条件。特别是在开展多方位的师生综合能力和技能活动方面有了新举措,培养出符合新世纪、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11工程”的大学,必须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师生有所遵循。对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产生的典型人物和重要事迹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典型,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和典型示范效应。如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先进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及“三育人”的先进典型,工会的积极分子评选,大学生“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学习“优秀生”的评选等,要加大新闻、媒体对他们的宣传,营造浓厚的进取成才氛围。使先进典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运用泰勒管理思想科学地挑选管理人才,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泰勒十分主张人才的选拔,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人才,并定期地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做到各项工作都有优秀员工的匹配,发挥员工的最大能力。泰勒的这一主张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员工的才能。

虽然泰勒的管理方法体现出了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本质,是一种“人为机器所用”的现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价值所在。科学地选拔管理人才,可以很好发挥大学管理者的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率,这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现象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7.加强信息管理,强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沟通和控制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沟通的主要内容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就是说,是人们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绪、态度、知觉、士气、需求等。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中,沟通方式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沟通,这种信息沟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指示式沟通,其主要目的在于传达信息,同时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意见和理念等告诉给工作对象,企图影响对方的知觉、思想和态度系统,进而改变其行为;另一种是满足需求的沟通,其目的在于表达情绪状态,解除内心烦忧,征得对方的同情与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信息沟通不仅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同时个人也因思想和情感得以表达从而感到心情舒畅,以减少人际间的摩擦和冲突。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在情感和心理上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比如作风、传统也是一种可以传递的信息,党有党风、厂有厂风、校有校风,这都是无形的力量。这就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注意加强与受教育者直接联系的文化环境建设。在当前,例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个性鲜明、行之有效的单位环境建设形式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这些不同的文化建设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应把这种建设扩展到社区和整个社会。加强社会教育基地的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社会综合治理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和全民精神面貌的提高将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动力。但应注重信息量的可适度。信息量不一定是越大越多就越好。适当的信息量才能成为促进个人和机构发展的动力。科学管理并非需要获得一切信息,而是必须有足够有用的信息量。在当前,传递信息快捷方便的计算机网络正在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延伸,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加大了,信息性质也复杂了,如果受教育者在信息选择上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不主动选择积极有益的信息,必然导致不良的影响。这就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以及如何避免不良信息对教育对象的消极影响都值得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